二、殿堂

  二、殿堂

  殿堂是中國佛寺中重要屋宇的總稱。因這些屋宇或稱殿,或稱堂,故統(tǒng)名之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等用的地方。殿堂的名稱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薩像者,有大雄寶殿(一般稱為大殿)、毗盧殿、藥師殿、三圣殿、彌勒殿、觀音殿、韋馱殿、金剛殿、伽蘭殿等。安置遺骨及法寶者,有舍利殿、藏經(jīng)樓(閣)、轉(zhuǎn)輪藏殿等。安置祖師像者,有開山堂、祖師堂、影堂、羅漢堂等。供講經(jīng)集會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禪堂、板堂、學(xué)戒堂、懺堂、念佛堂、云水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齋堂(食堂)、客堂、寢堂(方丈)、茶堂(方丈應(yīng)接室)、延壽堂(養(yǎng)老堂)等。

  中國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盧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線上,其余齋堂、禪堂、伽蘭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則作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兩側(cè)。如宋慧洪《潭州白鹿山靈應(yīng)禪寺大佛殿記》說:「世尊遺教,弟子法相逢,則當(dāng)依法而住。營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薩像。使諸來者知歸向故,晝夜行道,令法久住,報佛恩故。」又《信州天寧寺記》說:「入門,層閣相望而起。登普光明殿(佛殿),顧其西則有云會堂(禪堂),以容四海之來者。為法寶藏(輪藏殿)以大輪載而旋轉(zhuǎn)之,以廣攝異根也。顧其東則有香積廚(廚房),以辦伊蒲塞饌。為職事堂(庫房)以料理出納。特建善法堂(法堂)于中央以演法,開毗耶丈室(方丈)以授道!梗ā妒T文字禪》卷二十一)從宋代以來殿堂的配置,大抵準(zhǔn)此。

  古代佛殿中像設(shè)如何布置,記載缺乏,難以詳考。只可從現(xiàn)存古剎遺物中見其一斑。如唐大中11年(857),五臺山佛光寺佛殿存有佛像一堂。主像凡五尊,各有脅侍五、六尊。中尊為釋迦,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左次主像是彌勒佛,垂雙腳,各踏蓮花一朵。右次主像是阿彌陀佛,趺坐在六角須彌座上。釋迦的左右有迦葉、阿難兩尊者和兩菩薩侍立。更前則有兩供養(yǎng)人跪在蓮花上,手捧果品,作奉獻狀。彌勒和彌陀的脅侍,除以兩菩薩代兩尊者外,其余均同。極左的主像是普賢,乘象,兩菩薩脅侍,普賢像前有一韋馱及童子像。極右的主像是觀音,乘獅,兩菩薩脅侍(后世配置,都以普賢與文殊對稱。文殊乘獅居左,普賢乘象居右。佛光寺卻以普賢居左,而以觀音居右,此或因五臺為文殊道場,故爾)。佛壇兩極端前角,各有甲胄護法天王,兩像遙立對峙,各持長劍,瞋目怒視(梁思成《記五臺佛光寺的建筑》見《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五、六期)。此種配置,為唐代留存的格式。

  入宋,佛教像設(shè)始有具體記載。如慧洪《潭州白鹿山靈應(yīng)禪寺大佛殿記》說:「像設(shè)釋迦如來百福千光之相,文殊師利、普賢大菩薩,大迦葉波、慶喜(阿難)尊者,散華天人、護法力士,又環(huán)一十八應(yīng)真大士,序列以次,莊嚴(yán)畢備!怪聊纤螘r,更有明確的記載。如宗鑒《釋門正統(tǒng)》卷三《塔廟志》說:「今殿中設(shè)釋迦、文殊、普賢、阿難、迦葉、梵王、金剛者,此土之像也。蓋若以聲聞人輔,則迦葉居左,阿難居右;若以菩薩人輔,則文殊居左,普賢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見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執(zhí)爐,請轉(zhuǎn)*輪;金剛揮杵,護衛(wèi)教法也!惯@種一佛四弟子的形式,一直為后世部分佛殿像設(shè)所采用。

  但自宋代以來,較大佛殿常供三尊,所謂三佛同殿。此或以彌勒為中尊,以釋迦、彌陀位于左右,又以無著、天親二菩薩為彌勒脅侍,如宋杭州金剛寶乘寺及開封殷圣禪院等處皆是;蛞葬屽确馂橹凶穑詮浲、彌勒位于左右,又以迦葉、阿難二尊者為釋迦脅侍,如天臺山國清寺、大慈寺(唐修禪寺)、泗州干明禪院、開封太平興國寺、五臺山真容院等處皆是(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卷一、三、四、五)。又有釋迦、藥師、彌勒為三尊者,則以藥師代替彌陀坐于左位(東方),如宋契嵩《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說:「閣成,巍然九間。釋迦、彌勒、藥師,則位乎其中,千如來則列于前后左右。」(《鐔津文集》卷十二)

  但以彌勒與釋迦、彌陀并列,后來漸有異議,遂以藥師代之。如《釋門正統(tǒng)》卷三說:「或設(shè)三佛同殿,右彌勒、天親、無著(脅侍)者,當(dāng)來補處之像也;左彌陀、觀音、勢至(脅侍)者,凈土之像也。竊嘗論之:若據(jù)娑婆化主,止立釋迦之像,輔以文殊、普賢可也。當(dāng)來下生既在補處,未有輔佐,豈得與釋迦、彌陀并列而為三耶?茲豈一佛獨化之道乎?」宋以后,彌勒遂另居于彌勒閣、或彌勒殿(見契嵩《鐔津文集》卷十二《泐潭雙閣銘并序》)。

  宋、遼時代佛殿,也有供五佛乃至七佛的。如大同華嚴(yán)寺、善化寺及泉州開元寺等宋、遼遺構(gòu)佛殿,都各供五佛,亦稱五智如來或五方佛。義縣奉國寺大殿則供過去七佛。山西玄中寺千佛閣倒壞后,近由人民政府撥款修葺,改奉七佛,名七佛閣。此外七佛之像,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山西興化寺壁畫而已。元代巨剎,多有前后二佛殿,前佛殿塑三世佛,即燃燈佛(亦稱定光佛)、釋迦佛、彌勒佛;后佛殿則塑五智如來(見元姚燧《牧庵集》卷十《崇恩福元寺碑》)。

  明代佛殿,猶多塑三世佛。如徐一夔《靈谷寺碑》說:「其為制:以佛之當(dāng)獨尊也,故于正殿,則奉去、現(xiàn)、未來之像,其他侍衛(wèi)天神不與焉」(《金陵梵剎志》卷三)。明末嘉靖十九年(1540),日僧周良奉使訪問中國,于淮陰興國寺、滄州集善禪寺、北京大慈恩寺、蘇州虎丘寺、吳江華嚴(yán)講寺、余姚龍泉寺等佛殿,猶見三世如來之像(牧田諦亮《策彥入明記之研究》上《策彥和尚初渡集》)。

  明代以后,伽藍(lán)規(guī)制已有定式,故像設(shè)亦大抵一致。一般叢林佛像設(shè)三尊,中為釋迦,左為藥師,右為彌陀。釋迦之左為迦葉擎拳含笑之像,其右為阿難合掌隨侍之像,二像或?qū)α⒒蚵孕毕颉K帋、彌陀二佛,已少見脅侍。較小佛殿,僅奉釋迦與二尊者,而置藥師、彌陀于別殿。另外,現(xiàn)今中國著名佛寺大殿,亦有唯供一佛、或一佛二脅侍,或?qū)9┮黄兴_者。如杭州靈隱寺解放后重修大殿時,唯雕塑釋迦一尊。

  佛殿兩側(cè),后世多塑十八羅漢之像(左右各九尊)。羅漢的尊數(shù),多依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本為賓頭盧跋啰惰阇等十六尊;其后畫像塑像或加慶友(即說《法住記》之難提蜜多羅)與賓頭盧(將賓頭盧跋啰惰阇第一分為二人),或加迦葉與君屠缽嘆,或加慶友與貫休(即最初畫十六羅漢者)……藏式造像則加達(dá)摩多羅與布袋和尚二尊者,遂成為十八羅漢。佛壇背后的像設(shè),常見的是觀音手持楊枝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間(通稱此處為「海島」),其四圍則塑《華嚴(yán)經(jīng)》善財五十三參中的人物,或《法華經(jīng)普門品》救八難的景象。

  寺院佛殿以外,各殿堂的像設(shè)大概如次:

  一、天王殿,正面本尊,多安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北京廣濟寺則奉天冠彌勒菩薩坐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彌勒背后設(shè)手執(zhí)寶杵現(xiàn)天將軍身的韋馱天像。布袋和尚為五代僧,名契此(—916)。體軀肥滿,言語無恒,常以杖負(fù)布袋入市行乞,而現(xiàn)喜悅之相,人呼為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二年(916),寂于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遺偈,自稱為彌勒化身;后人遂多塑之于山門(《宋高僧傳》卷二十一)。

  四天王為印度十六善神之屬,其名常見于大小乘經(jīng)論。最知名者為毗沙門天,義為多聞,乃印度北方守護神,與持國、增長、廣目共稱四天王(《金光明經(jīng)》卷二《四天王品》,即以毗沙門居首)。毗沙門天王造像早已見于云崗、龍門等石窟。唐天寶元年(742)西域五國來侵安西,傳說天王曾現(xiàn)身卻敵,玄宗遂命于各州府城上西北隅均置此天王像。其后又命佛寺別院安置(《僧史略》下)。如唐長安大興善寺之天王閣、江蘇昆山慧聚寺等處之天王堂,即是供毗沙門之別院。

  四天王的形像,古今略有不同。據(jù)唐譯《陀羅尼集經(jīng)》卷一說:

  一、《四天王像法》:四天王均著種種天衣,嚴(yán)飾精妙。東方天王提頭賴咤,左手把刀,右手執(zhí)矛拄地。西方天王毗嚕博叉,左手執(zhí)矛,右手把赤索。北方天王毗沙門,左手執(zhí)矛拄地,右手擎塔。又依《長阿含經(jīng)》第十二《大會經(jīng)》及《法華文句》等說:四大天王各領(lǐng)二鬼神,持國天王領(lǐng)干闥婆與富單那,增長天王領(lǐng)鳩盤茶與薛荔多,廣目天王領(lǐng)龍與毗舍阇,多聞天王領(lǐng)夜叉與羅剎,故四天王像的腳下各踏二鬼神以示威武。到了元代塑像,東方天王持物換了琵琶;明代北方天王持物換了雨傘;清代西方天王持物換了蛇類,遂成今日一般常見的四大天王的形相。元沙羅巴譯《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念誦儀軌供養(yǎng)法》,以四偈說明四大天王的身色持物及守護國土:「東方持國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大天王,其身青色執(zhí)寶劍」,「西方廣目大天王,其身紅色執(zhí)絹索」,「北方多聞大天王,其身綠色執(zhí)寶叉」。現(xiàn)在四天王的塑像,大體據(jù)此記載為之。

  韋馱天為南天王部下八將之一,在四天三十二將中以武勇著稱。唐道宣在《感通錄》里寫了他常于東、西、南三洲巡游,守護佛法,故稱「三洲感應(yīng)」;又現(xiàn)天將軍身,守護伽藍(lán)等故事傳出后,遂漸漸形成,凡建寺必奉之為守護神,世稱韋馱菩薩。其像形式有二:一合十指掌,橫寶杵于兩腕,兩足平立。一以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佛殿,注視出入行人。

  二、金剛殿。明代佛寺在山門之內(nèi)有金剛殿,塑二密跡金剛力士像,稱為二王(后來即塑于山門內(nèi),不另設(shè)殿)。此二力士執(zhí)金剛杵分立左右,守護佛剎。其緣起見于《大寶積經(jīng)》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經(jīng)謂勇郡王二太子各言所志,法意太子要誓,諸人成得佛時,當(dāng)作金剛力士,常親近佛,善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法念太子誓言,諸仁成佛道,身常勸助,使轉(zhuǎn)輪。法意太子,即今金剛力士名密跡者是。法念太子者,即今為梵天者是!督鸸饷鹘(jīng)文句》知禮記謂,據(jù)經(jīng)金剛力士唯一人,今狀于伽藍(lán)之門而為二像者,乃應(yīng)變無方,多亦無咎。古代云崗、龍門、麥積山石窟,都有金剛力士雕像,只是一尊。唯隋代河北安陽寶山大住圣窟入口兩壁,刻有那羅衍神王(有大力神)與迦毗羅神王二像,左像執(zhí)槊,右像持杵,與佛所說于門兩頰畫執(zhí)杖藥叉相符(《大日經(jīng)疏》卷一,夜叉亦譯為密跡,為毗沙門天屬下)。此二像為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門像(常盤大定《寶山之石窟》,見《支那佛教史跡踏查記》),F(xiàn)今寺門左右的金剛力士像,都是面貌雄偉,作忿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右手執(zhí)金剛杵,左手扼腕,兩腳張開,故身體四肢均呈緊張之狀。其不同者,只左像怒顏張口,以金剛杵作打物之勢;右像忿顏閉口,平托金剛杵,怒目睜視而已。

  三、法堂,亦稱講堂,乃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為僅次于佛殿的主要建筑,一般位于佛殿之后。法堂之建,始于晉道安、曇翼于上明東寺所造(《六學(xué)僧傳? 隋羅云傳》)。唐百丈創(chuàng)制《清規(guī)》,不立佛殿,唯樹法堂,則尤加重視。法堂之內(nèi)應(yīng)有佛像、法座、罘罳法被或板屏及鐘鼓等。《釋氏要覽》下「佛堂置佛像」項下引《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云:「法師說法時,有羅剎女常來惑亂。是故說法處常須置如來像,香花供養(yǎng),勿令斷絕!狗ㄗ喾Q獅子座,于堂中設(shè)立高臺,中置坐椅,名曲盝床(略稱曲盝)。法座之后設(shè)罘罳法被(今多設(shè)板屏),或掛獅子圖以象征佛之說法。曲盝之前置講臺,供小佛坐像,下設(shè)香案,供置香花。兩側(cè)列置聽席等。左鐘右鼓,上堂說法時鳴之。

  四、禪堂,古稱僧堂或云堂,與佛殿、法堂同為禪宗叢林的主要堂宇,禪僧晝夜于此行道。百丈立制,裒所學(xué)眾,無論多少高下,盡入僧堂之中,依夏次(受戒前后)安排。設(shè)長連床(今稱廣單),施椸架以掛道具。堂中設(shè)一圓龕,正中安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以憍陳如、賓頭盧為圣僧,或以文殊師利及大迦葉為圣僧!惰缶W(wǎng)經(jīng)》法藏疏云:「聞西國諸小乘寺以賓頭盧為上座,諸大乘寺以文殊師利為上座」,即其出處。古時僧堂本兼食堂(今禪林「放參」晚飯即就堂而食,猶其遺風(fēng)),多安賓頭盧尊者于其中,此事亦始于晉時道安。道安常注經(jīng)論,疑不合理,夢梵僧賓頭盧勸其設(shè)食,愿為相助弘通。于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但先此只施空座,前置碗盞,不安圣像。至劉宋泰始末(471),正勝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鏡等,始圖其形(《寂照堂谷響集》第三)。唐大歷四年(769)不空三藏奏請令天下寺院食堂中,于賓頭盧之上,特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不

  空《表制集》卷二)。故唐時食堂即僧堂是安文殊師利和賓頭盧為圣僧的。后世于禪堂外另設(shè)齋堂(食堂),而圣僧仍留于禪堂,或禪堂改設(shè)毗盧佛像,將賓頭盧設(shè)于齋堂,并設(shè)香燈以奉香火。明徐一夔《靈谷寺碑》:「以禪與食,不可混于一也,故食堂附于庫院」(《金陵梵剎志》卷三)。于是食堂在東,禪堂在西,遂為叢林定式。

  五、毗盧閣,這是明代佛寺常建的殿堂。其上下層像設(shè)略有不同。明姚廣孝《天界寺毗盧閣碑》:「閣成,上供法、報、化三佛及設(shè)萬佛之像。左右庋以大藏,諸經(jīng)法匭。后建觀音大士,示十普門。下奉毗盧遮那如來,中坐千葉摩尼寶蓮花座,一一葉上有一如來,周匝圍華。旁列十八應(yīng)真羅漢,二十威德諸天。珠纓寶幢,幡蓋帷帳,香燈瓜花之供,靡不畢備」(《金陵梵剎志》卷十六)。由于閣上設(shè)有萬佛之像及庋置大藏,亦被稱為萬佛樓及藏經(jīng)閣。

  六、轉(zhuǎn)輪藏殿(略稱輪藏殿),創(chuàng)始于梁代傅翕(善慧大士)!夺岄T正統(tǒng)》卷三《塔廟志》說:「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愍諸世人,雖于佛道頗知信向,然于贖命法寶,或有男女生來不識字者,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披閱者。大士為是之故,特設(shè)方便,創(chuàng)成轉(zhuǎn)輪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則與看讀同功。…… 諸處俱奉大士寶像于藏殿前,首頂?shù)拦,肩披釋服,足躡儒履,謂之和會三家。又列八大神將,運轉(zhuǎn)其輪,謂天龍八部。」唐時輪藏的構(gòu)造,于輪藏上又安佛龕彩畫懸鏡,并環(huán)藏敷座,形制更為精美。白居易《蘇州南禪院千佛堂轉(zhuǎn)經(jīng)藏石記》:「堂之中,上蓋下藏。蓋之間:輪九層,佛千龕,彩畫金碧以為飾。環(huán)蓋懸鏡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門,丹漆銅鍇以為固。環(huán)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內(nèi)轉(zhuǎn)以輪,止以柅。經(jīng)函二百五十有六,經(jīng)卷五千五十有八」(《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七、伽藍(lán)殿,八、祖師堂。常分建于佛殿或法堂兩側(cè)。伽藍(lán)殿供守護伽藍(lán)土地之神像,古時又稱土地堂,位于佛殿之東。據(jù)《七佛經(jīng)》卷四云:護伽藍(lán)神有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神。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園精舍的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祖師堂位于佛殿之西,多奉達(dá)摩或當(dāng)寺開山祖師。宋白云守端說:「天下叢林之興,大智禪師(百丈懷海)力也。祖堂當(dāng)設(shè)達(dá)摩初祖之像于其中,大智禪師像西向,開山尊宿像東向,得其宜也。不當(dāng)止設(shè)開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林間錄》卷二)。但今一般佛寺祖堂,以達(dá)摩、慧能為禪道之祖,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多塑達(dá)摩(中)、慧能或馬祖(左)、百丈(右)三像并坐。

  九、浴室,安置跋陀婆羅(善守)之像,蓋本《楞嚴(yán)經(jīng)》水因圓通之說!妒桌銍(yán)經(jīng)》卷五:「跋陀婆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xí)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xué)。彼佛名我跋陀婆,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菇穹鹚略∈,又名「宣明」,即依此說。又據(jù)《羅漢圖贊集》所引清干隆考證,此跋陀婆即《法住記》十六羅漢中之第六跋陀羅云。

  十、香積廚,安置菩薩像,傳為洪山大圣,乃為佛寺監(jiān)護僧食者。自元代以后,則多奉大乘緊那羅王菩薩之像。相傳元末,紅巾首領(lǐng)率眾至少林寺,眾僧惶懼欲散。忽一火頭老僧自庖中出曰:汝等勿憂,老僧一棒驅(qū)之。眾笑其妄。老僧運三尺棍,徑入紅巾隊中,遭者辟易,遂散去。世傳乃緊那羅王顯化。后天下佛寺齋廚多塑畫其像,祈其監(jiān)護;今少林寺之緊那羅王殿即其遺跡(《少林寺志》)。

  寺院殿堂布置除佛像之外,還有比較固定的各種莊嚴(yán)和供具。主要的莊嚴(yán)為寶蓋、幢、幡、歡門等!堵尻栙に{(lán)記》記建中寺的佛殿講堂,有「金華寶蓋,遍滿其中」的記載,可知中國佛殿之莊嚴(yán),由來已久。

  寶蓋,又稱天蓋。本尊佛像有寶蓋,經(jīng)稱華蓋。佛行即行,佛住即住。今有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類,制成華蓋之形,垂于佛像之上;也有不用此蓋的。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莊嚴(yán)標(biāo)幟。一般以絹、布等制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個垂帛,或繡佛像,或加彩畫!觀無量壽經(jīng)》有:于其臺上,自然有四柱寶幢,故今每一佛前多置四幢,或繞寶蓋而懸。

  幡,又稱勝幡,也是象征佛的莊嚴(yán)。凡結(jié)壇場,必以幡嚴(yán)飾,布列四周,所謂「幡壇不相離」。幡有多種顏色和制法,以平絹制者曰平幡,束絲制者為絲幡,以金屬玉石聯(lián)結(jié)制者曰玉幡。凡造幡之法,不得安佛、菩薩像,但得書寫經(jīng)文。今多書佛號或經(jīng)偈,懸于佛前。

  歡門,是懸于佛前的大縵帳,其上以彩絲繡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屬。兩側(cè)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一盞。

  殿堂供具多少,視堂構(gòu)的大小及法事所需而定。《陀羅尼集經(jīng)》云:當(dāng)設(shè)二十一種供奉之具,若不能供二十一種,五種亦得。一者香水,二者雜花,三者燒香,四者飲食,五者燃燈。今佛前所設(shè)香爐、花瓶、燭臺,所謂「三具足」,即由此簡化而來。小燭臺之外,又有長檠,高五尺至八尺,上安木盞,以燃蠟燭。檠身多施雕刻彩畫,今禪林佛殿、法堂佛前多用之。

  又佛像前設(shè)有香幾供臺(大桌),其形或長或方不一。長的香幾,以安置三具足之屬,而供臺則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繡桌圍圍其四面。供臺之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以紫檀木為之,上置一香爐二香鬘盒,分盛檀香、末香。盤前掛一紅幛,繡蓮花瑞禽之屬。凡住持尊宿入殿誦經(jīng)及上堂說法,多由侍者端香盤先導(dǎo),至佛前置于香幾,尊宿即就其前禮佛拈香。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