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

\

  佛法并不是普通人看得到的。這個佛法雖然是出世間,但它還有一部分是入世間,并不是常常枯燥無味?菰锏生活不是真正的佛法生活。真正的佛法生活是既出世而又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這個才是佛法的雙行。

  ——弘一法師

  朱光潛先生曾用一句話評價弘一法師,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yè)。”因為他出世并非不問世事。如在抗戰(zhàn)期間,他鮮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所以,他出世并非厭世,也非逃避,只是對詩意棲居人生境地的一種追求而已。難怪張愛玲會感嘆:“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得謙卑。”

  出世,是為了達到“無我”的境界,能無障礙地做入世的事業(yè)!妒⌒匿洝氛f:“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南懷瑾在《宗鏡錄略講》里說,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須曾深入世間,透徹人情世故,洞悉世間理法,然后才能談出世,修煉跳出世間困擾的出離心;入世,往小里說是要創(chuàng)造事業(yè),往大里說就要濟世救人。沒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談入世的圣人事業(yè),容易被世間因緣牽引墮落。

  南懷瑾在《狂言十二辭》中以亦莊亦諧的筆調(diào)說:“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王霸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譽之則尊如菩薩,毀之則貶為蟊賊。書空咄咄悲人我,弭劫無方喚奈何。”

  弘一法師主張要從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看破紅塵”以后再回到紅塵,經(jīng)過一次升華而達到返璞歸真,如此才會“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為此,他十分崇拜具有這種境界的高人——王安石,因為他努力救世,不計得失,進退疾徐,從容無比,是具有真佛心的特立獨行者、大丈夫。

  據(jù)曇昕法師回憶:“在大師后期有一個年輕人叫李芳遠常和大師接近,但由于他年輕不懂事,不知大師的為人。當時就是因一時口快,差點兒惹出事來。事因乃當時大師正到處宣揚佛法,這個李芳遠居士就寫了幾封長信給弘一法師,指責大師的不是,說大師不過是個應赴僧,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僧侶一般罷了。大師看完他的信之后,長嘆一聲對我說:‘芳遠居士不了解我,他也不了解佛法是什么。請你幫我寫一封信告訴他:他的意見是很好的,但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我們應當多多去弘揚佛法。’”

  “弘一法師曾要我轉告他:‘佛法并不是普通人看得到的。這個佛法雖然是出世間,但它還有一部分是入世間,并不是常?菰餆o味?菰锏纳畈皇钦嬲姆鸱ㄉ。真正的佛法生活是既出世而又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這個才是佛法的雙行。’據(jù)我自己想,當年大師的意思是指李居士沒有體諒到當時的苦難人們,不知道他自己的心情,同時也不解佛法的真義。”

  2005年9月,李敖來到北京法源寺參觀,有記者問李敖:“出世和入世相比較,你更喜歡哪一個?”李敖?jīng)]有正面回答,而是很巧妙地說:“能入世才能出世,反過來也一樣。”李敖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入世,不經(jīng)過入世的種種,就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百態(tài),既然沒有入世,也就談不上出世。同樣,能出世的人,自然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人生境界的高度,自然不會受出塵世的干擾了。如果一個人不能達到既能出世、又能入世,那么,也只能說,他還“在世”,并沒有達到出世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只管自己“念經(jīng)吃齋”,不管世人的苦難,那只能說,他是個自私的人,這樣的人,缺少博愛的胸懷,根本不是什么“出世”。“出世”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入世”又是為了更好地“出世”。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人,以“入世”的心態(tài)做事。而世人,因為不能夠出世,缺乏出世的眼光,看不透世間風云,在紅塵中掙扎,不得超脫,又談什么入世呢?只能說是在塵世中浮沉罷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