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退”是一種涵養(yǎng),退之為德,在于和眾。

【提要】

  人生的修養(yǎng),“忍”是很重要的功課。佛教將“忍”列為重要的修行法門,將“忍”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個層次;說明一個人如果擁有“生忍”,就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擁有“法忍”,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擁有“無生法忍”,則所在之處就是桃源凈土,就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也唯有“忍”,才能忍辱負重,才能和眾。

【正文】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忍耐,比如忍冷、忍熱、忍飽、忍餓、忍累、忍苦,對于他人加之于己的很多境界也必須忍耐,比如忍耐責罵、毀謗、誤會等,能具備忍耐的品德,就能少掉很多煩惱,活得自在。

  歷史上很多名人,因為忍耐,所以能成就一番功業(yè)。如韓信能忍耐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后來得以助漢王得天下;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也常修忍辱行!六度集經(jīng)》記載,有一世,佛陀和阿難生為龍身,住在大海中,一個慈悲能忍,一個剛直愛玩。有一天,愛玩龍對另一龍說:“我們住在海中這么久了,每天重復過一樣的生活,很無趣耶!不如我們一起到陸地上游玩,你說好不好?”另一龍說:“萬一碰到陸地上的壞人,一定難以逃脫,太冒險了!”愛玩龍又回道:“不然,我們化成小蛇,如果路上沒有人的話,我們就在道路上玩,如果有人出現(xiàn),就趕緊躲到路旁去,這樣保證很安全的啦!”于是另一龍同意了,二龍就化成小蛇,一起到陸地上四處游賞。

  沒想到,才剛離開大海不久,就遇到一條毒蛇。毒蛇一看是兩條小蛇,起了侵害心,吐射毒液,欺負小蛇。愛玩龍化成的蛇,看到毒蛇竟然有眼不識泰山,妄想傷害它們,生氣想要殺死毒蛇,立刻被慈忍蛇制止,它說:“我們是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對于愚昧眾生所犯的錯,我們理當原諒,能忍別人所不能忍耐的,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呀!”

  剛直的小蛇,聽完話后,馬上對慈忍蛇生起恭敬心,也不再有反擊毒蛇的心了。

  慈忍蛇說:“我們還是回海里去吧!”于是一起恢復龍身離開陸地。同時,二龍顯示它們的威神力,震天動地,興云降雨,人鬼都為之驚怖。而原本吞吐著毒芯的毒蛇,看到這種狀況,更是驚惶恐怖不已。

  佛陀告訴諸比丘,當時想要反擊毒蛇的龍是阿難,說忍耐法的龍是我本身,而毒蛇則是提婆達多。《佛遺教經(jīng)》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忍的力量勝過一切刀槍拳頭,所以說,忍也是一種承擔、一種功德、一種智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