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第三
尊者僧伽斯那撰
估客駝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餅喻奴守門喻偷牦牛喻貧人能作鴛鴦鳴喻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小兒爭分別毛喻醫(yī)治脊僂喻五人買婢共使作喻伎兒作樂喻師患腳付二弟子喻蛇頭尾共爭在前喻愿為王剃須喻索無物喻蹋長者口喻二子分財喻觀作瓶喻見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病人食雉肉喻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五百歡喜丸喻
(四二)◎估客駝死喻
譬如估客游行商賈。會于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上?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jié)駹。其后天雨二人頑嚚盡以好?覆此皮。上?盡爛壞皮?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癡故以?覆皮。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于白?。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于放逸敗壞善行。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yǎng)眾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四三)磨大石喻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學問精勤勞苦。作小牛者喻于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憍慢貢高。增長過患。
(四四)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谝允肿源蚨魇茄浴N医耧栕阌纱税腼灐H磺傲炋谱跃钘墶TO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于半番餅生于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后還失之憂念復苦。于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于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四五)奴守門喻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并看驢索。其主行后。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系門置于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后。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于門為。生死愚人為愛奴仆亦復如是。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看于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yǎng)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
(四六)偷牦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牦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跡至村。喚此村人問其由狀。而語之言。爾在此村。不偷者對曰。我實無村。又問。爾村中有池。在此池邊共食牛不。答言無池。又問。池傍有樹不。對言無樹。又問。偷牛之時在爾村東不。對曰無東。又問。當爾偷牛非日中時耶。對曰無中。又問?v可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知爾妄語都不可信。爾偷牛食不。對言實食。破戒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過不肯發(fā)露。死入地獄。諸天善神以天眼觀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四七)貧人作鴛鴦鳴喻
昔外國節(jié)法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yōu)缽羅華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yōu)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yōu)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于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yè)。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
(四八)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
譬如野干在于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舍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動搖上下。便言喚我尋來樹下。愚癡弟子亦復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于后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所去。如是去來是為愚惑。
(四九)小兒爭分別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小兒入河遨戲。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此是仙須。一小兒言此是羆毛。爾時河邊有一仙人。此二小兒諍之不已。詣彼仙所決其所疑。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語小兒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問人皆知之。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說法之時戲論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問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虛說亦復如是。
(五○)醫(yī)治脊僂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僂請醫(yī)療之。醫(yī)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并出。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修福故治生估販。作諸非法其事雖成利不補害。將來之世入于地獄喻雙目出!
(五一)◎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于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
(五二)伎兒作樂喻
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后從王索。王不與之。王語之言。汝向作樂空樂我耳。我與汝錢亦樂汝耳。世間果報亦復如是。人中天上雖受少樂亦無有實。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
(五三)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五四)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師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為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于地獄。
(五五)愿為王剃須喻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于軍陣中沒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愿。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須時愿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愿。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國之治大臣輔相悉皆可得乃求賤業(yè)。愚人亦爾。諸佛于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遺法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浮木孔。此二難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為足。不求涅槃勝妙法也。無心進求自行邪事便以為足。
(五六)索無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見有一人將胡麻車在險路中不能得前。時將車者語彼二人。佐我推車出此險路。二人答言與我何物。將車者言。無物與汝。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于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答言無物。又復語言。與我無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與何足為愁。其人答言。與我無物必應有無物。其一人言無物者二字共合是為假名。世俗凡夫若無物者便生無所有處。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愿無作。
(五七)蹋長者口喻
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長者唾時。左右侍人以腳蹋卻。有一人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諸人蹋卻。欲唾之時。我當先蹋。于是長者正欲咳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蹋長者口。破唇折齒。長者語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長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諂者已得蹋去。我雖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舉腳先蹋望得汝意。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返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五八)二子分財喻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財物。二子隨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F所有物破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槃瓶亦復中破作二分。所有瓫瓨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論門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于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于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假。
(五九)觀作瓶喻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足。一人舍去往至大會極得美膳又獲珍寶。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于衣食。愚人亦爾。修理家務不覺非常。
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業(yè)
諸佛大龍出雷音遍世間
法雨無障礙緣事故不聞
不知死卒至失此諸佛會
不得法珍寶常處惡道窮
背棄放正法彼觀緣事瓶
終常無竟已是故失法利
永無解脫時
(六○)見水底金影喻
昔有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里撓泥更求覓。亦復不得。其如是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于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于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
凡夫愚癡人無智亦如是
于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
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
徒勞無所得
(六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羅門眾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間父。能造萬物。造萬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萬物。實是愚癡自謂有智。語梵天言。我欲造萬物。梵天王語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語便欲造物。梵天見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語之言。汝作頭太大作項極小。作手太大作臂極小。作腳極小作踵極大。作如似毗舍阇鬼。以此義當知各各自業(yè)所造非梵天能造。諸佛說法不著二邊。亦不著斷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說法。諸外道見是斷見常事已便生執(zhí)著。欺誑世間作法形像。所說實是非法。
(六二)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篤。良醫(yī)占之云須恒食一種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食之已盡更不復食。醫(yī)于后時見便問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醫(yī)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更不敢食。醫(yī)復語言若前雉已盡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正食一雉望得愈病。一切外道亦復如是。聞佛菩薩無上良醫(yī)說言。當解心識。外道等執(zhí)于常見。便謂過去未來現在唯是一識無有遷謝。猶食一雉。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大智諸佛教諸外道除其常見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恒不變。如彼世醫(yī)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諸眾生。令得解諸法。壞故不常。續(xù)故不斷即得刬除常見之病。
(六三)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昔乾陀衛(wèi)國有諸伎兒。因時饑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剎。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本羅剎之服向火而坐。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剎。竟不諦觀舍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剎衣者亦復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后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溝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處于煩惱饑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凈無上法食。便于五陰之中橫計于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三涂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
(六四)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昔有故屋人謂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謂大膽。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謂膽勇勝于前人。復聞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惡鬼。即欲入中排門將前。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復推門遮不聽前。在后來者復謂有鬼。二人斗諍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復如是。因緣暫會無有宰主。一一推析誰是我者。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諍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
(六五)五百歡喜丸喻
昔有一婦荒淫無度。欲情既盛嫉惡其夫。每思方策規(guī)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于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饑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闇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疋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饑渴。于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時彼國王多將人眾案跡來逐。會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賊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可遣往看賊之瘡痍殺害處所。王時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嘆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大賜珍寶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于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于平原校其技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后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于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敕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激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踴躍。來白于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卒爾敬服咸皆贊嘆。其婦人歡喜丸者喻不凈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識。至他國者喻于諸天。殺群賊者喻得須陀洹強斷五欲并諸煩惱。遇彼國王者喻遭值賢圣。國舊人等生嫉妒者。喻諸外道見有智者能斷煩惱及以五欲。便生誹謗言無此事。遠人激厲而言舊臣無能與我共為敵者。喻于外道無敢抗沖。殺師子者喻破魔既斷煩惱又伏惡魔。便得無著道果封賞。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強。其于初時雖無凈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不凈之施猶尚如此。況復善心歡喜布施。是故應當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