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4)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癸二正示審詳分二。子初立喻

  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間解結之人,喻修菩提欲斷煩惱眾生。不見所結,喻不審觀煩惱根本,不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云何知解,喻處尚不知,云何降伏煩惱取如來位。虛空喻真如妙性,虛空無結,喻佛性本來清凈;無煩惱可除,無惑可斷。以虛空無形相,本來無結,亦復無解。故從來不聞虛空,隳毀破裂。喻真性無相,元本無結,亦無須解。

  則汝現(xiàn)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子二示法分二。丑初委示顛倒處合所結喻分二。寅初總示結根

  則字緊承上文,欲知結處,即汝阿難,現(xiàn)前此身中眼等六根,便是家賊之媒介。家賊,指六根,由于六根對六塵,而起六識;六識分別取舍作業(yè),流轉生死,損功德,失法財,如賊劫家寶。且六根六識,俱屬身內,故曰: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古德云:‘家賊難防,識得不為冤。’心地觀經(jīng)亦云:‘若能觀心,究竟解脫。’涅槃經(jīng)云:‘若能觀心,名為上定。’故佛教阿難審觀,實為解結之方便。由此無始,謂根結非始自今日,而是由無始時來,一念妄動,六根起結,內執(zhí)身心為我,外執(zhí)器界為我所。念念貪戀愛著,便成纏縛,于身心器界,俱不自在,況復出離,故曰: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shù)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mào)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shù)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

  寅二別示結相分二。卯初約眾全世界以明妄數(shù)

  初句是征,以下是釋。此中世界,乃指有情之根身,非指無情器界。世約時言: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以遷流不住為義。界約處說,有前后左右,四維上下,以方位定在為義。‘方位有十,流數(shù)有三。’是結成十方三世之數(shù)。一切眾生之身心,皆由色心二法,交結組織,虛妄而成。能見是妄心;所見是妄色,色心交結,而成妄身。貿(mào)謂交換,遷即改變。色心二法,交換改變,遂成世界相涉。世是心法,界是色法。心法無形,與色相涉,變?yōu)橛邢?色法無知,與心相涉,便成有知。即前文所謂:‘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而此界性’,應云界相。設立方位,雖曰十方,然究其有一定方位可明者,世間人只名東西南北。至于上下以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六位,則無一定之方位,以東南之中,近東歸東,近南歸南;東北西北亦然。如是雖曰十方,實則唯有四方。四方與三世相涉,以世涉方,是三四成十二,以方涉世,亦是四三成十二,故曰宛轉十二。此是第一疊。若再以三世涉四方,每方各有十世,三乘四十成為百二;以四方涉三世,每世各有十方,四乘三十亦成百二,是第二疊。若更以三世涉四方,每方各有百世,三乘四百成為千二;以四方涉三世,每世各有百方,四乘三百亦成千二,是第三疊。流謂從本至末,即自第一疊,流至第三疊;變謂變少成多,由一十變一百,由一百變一千;一十百千,是舉整略零,實則是一十二,一百二,一千二。藕益大師釋些三疊之義,謂三四四三,成十二,是第一疊。其次是每世各具十法界,以方涉世,變成百二,是第二疊。再其次是界界各具十法界,則百二變成千二,是第三疊。筆者認為:若依經(jīng)文,由一十變一百一千,則義如前釋。若以法界眾生,互具互涉,則應依藕益大師所解。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卯二約世界妄數(shù)以歷六根分二。辰初明性本圓融

  始謂第一疊,終約第三疊;總括始終,即由第一疊一十二之始,至第三疊一千二百之終。眾生既由妄心之世,及妄色之界,彼此相涉,自始至終,成為一千二百之妄數(shù)。而眾生之六根,周遍身心,故六根亦各各變成,一千二百功德。六根之相,各有差別,六根之性,唯是一心。雖迷真逐妄,但在妄恒真;所具功德,并未虧損,故六根各各功德,有一千二百。

  阿難,汝復于中,克定優(yōu)劣。

  辰二明用分優(yōu)劣分二。己初總明

  前云六根,各各具有千二百功德,是約六根之性言。今佛命阿難,就六根之用,以定其優(yōu)劣,是約迷位。障輕則優(yōu),障重則劣。先審定何根為優(yōu),何根為劣,以便選擇修行入門之方便。

  如眼觀見,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tǒng)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己二別示分二。午初明眼根相用

  觀見是眼之性能,亦即眼根本具之功德。能見曰明,不見曰暗;眼前景物,能見清楚明了,謂之前方全明,背后景象,完全不見,曰后方全暗。身之前后左右,即南北東西及四隅,四方各占二百功德,四隅各占一百,合共一千二百。今前方正南方,及東南西南之一分全見,再左右旁觀東方及西方之一分亦見,唯有后方正北及東北西北之一分不見。放眼根對四周景物,但能見三分之二,不見三分之一。若以統(tǒng)計而論,眼之功德,則不能周全;若以三分而論其功,僅得三分之二,后之北方,及東北西北之一分,完全無德。是故當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午二明耳根相用

  聽聞是耳根之功能。四方有音,悉能周聽。如下文云:‘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故曰十方無遺,此即圓真實。有聲曰動,無聲曰靜;耳根聞動時,遠近之聲皆聞,此即通真實。耳根聞靜時,則無邊畔界限,是即常真實。若遠若近,若動若靜,十方俱聞,故知耳根圓滿,具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于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午三明鼻根相用

  鼻根以嗅聞為功能,且能呼出體內濁氣,而吸入體外新鮮空氣,故曰通出入息。通出具四百功德,通入亦具四百功德,出入息時,于中稍停,故闕中間交接時四百功德。驗于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午四明舌根相用

  舌根既可嘗味,亦可言說;若取嘗味,合時方覺,離中不知,功德不圓。但今取言說,既能宣揚世間法。更能宣揚出世法;世間法是俗諦智,出世法是真諦智。言語雖限于方言,或限于分量;然言中能設義理,無窮無盡。法華經(jīng)云:‘治世語言,資生事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以語言能盡世間智,能詮出世理。故知舌根圓滿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于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午五明身根相用

  身根以覺觸為功能。對所覺之觸塵,能知冷暖澀滑等,而識別違順之境,如冬遇寒風,夏遇焰陽則違;冬暖夏涼則順。又饑而無食謂之違,渴遇甘露謂之順。但必須與外境合時方覺,離則無知,離時闕一分功德,合時能知違順,是雙分功德,故知身根,三分缺一,僅具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圣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午六明意根相用

  意是心法,既不看色,亦不聞聲,唯默然容受,是其功能?诓谎远淖灾^之默,包涵一切謂之容。十方以下,顯其包容范圍之廣,十方約處,三世約時;十方是橫遍,三世是豎窮。世間是六凡染法,出世間是四圣凈法;世間是同居士,出世間是方便與實報土。若人若法,若圣若凡,若時若處,無一不包容,且一一皆能盡其涯際,故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