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因果啟示 >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施恩求報。則貪心未忘。與人追悔。則吝心未化。貪而且吝。君子不為。金剛經(jīng)云。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而生布施。又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由此觀之。人能以財濟人。內(nèi)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中不見有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一心清凈。則斗粟稱無涯之福。一文消千劫之災(zāi)。若微有求報之心。雖施黃金萬鎰。終不圓滿一心之量也。至于追悔二字。尤人生大關(guān)鍵處。惡事追悔之。則將來惡念漸止。善事追悔之。則將來善念不生矣。人而施與后悔。莫如不施不與之為愈也。

  世人欲得倉中五谷。歲歲不乏者。必須取谷麥種子。以牛犁耕田地而種之。不種則竭盡也。法中亦爾。以孝心。悲心。敬心。為種子。以衣食。財帛。身命。為牛犁。以父母。貧病。三寶。為田地。有佛弟子。欲得藏識中。百福莊嚴。生生無盡者。須運悲敬孝心。將衣食財帛身命。敬養(yǎng)供給于父母貧病三寶。名為種福也。不種。即貧窮無;。入生死險道。謂種福之田。如彼種谷之田。名為福田也。

  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種種方便。勸化教導(dǎo)人謂之法施。最為上善。財施。謂種種錢財布施。心施者。窘于無財。但心念惻然思以濟之而無由。亦謂之施。

  明沈鯉。字仲化。歸德人。好推轂賢士。不使人知。有警世語曰。嗚呼。世事何其參差不齊哉。吾每當賓筵醉飽。箸不能下。主人仍薦珍無已。而貧人有終身不知異味者。有饑餓死者。吾冬裘夏葛。涼燠以時。猶欲窮奢極侈。以徇時尚。而貧人有衣不蔽體。傍檐宿露。朔風刺骨。寒顫齒擊者。吾高檐大棟。安居甚適。猶復(fù)為池臺花竹。極耳目之玩。不惜千金購之。而貧人緩急無賴。至有捐性命。割父子夫妻之歡者。吾身家子孫。已寬然有余。猶務(wù)多積厚蓄。為子孫計久遠。而貧人有室如懸磬。朝不謀夕者。吾貨財紛紜。而耳目不及周。不免至狼藉。陰以潤盜賊。而貧人偶拾其遺秉滯穗。則忍不能與;蜇撡J子錢。通工易事。則刀錐之末。有盡力爭之者。吾盛陳筐篚。攀援豪貴。惟恐不納。而貧人丐一錢。以延旦夕之命。有艴然作色者。有托在肺腑。而不能以貧身歸者。吾多財而宣侈導(dǎo)淫。因之賈禍。而貧人有待吾鼠壤之余。而不可得者。何世事參差不齊。一至于此也。吾今為貧人緩頰。非槩以傾貲賑饑之類。強人所難。惟捐其所無用。以化為有用而已。賓筵若醉飽。何不分杯觴。以施之餓而欲死者。何不分殘汁。以施之生平不知異味者。為兩得其便乎。衣而敝之篋笥。與無衣同。省為短褐。以施衣不蔽體者。則人且挾纊。吾文繡亦自不乏也。吾不為耳目之玩。即可全人之性命與骨肉。此義舉也。以資談議則可傳。以省深夜則自得。天下之可玩好者。無佳于此矣。吾多積厚蓄。終身不盡用。以遺諸子孫。則賢者。不恃此而足用。愚者。雖得此不為用。何不及吾身而施之。朝不謀夕者之猶為有用也。吾所狼藉者。業(yè)置度外。茍貧人得之。是拾遺于道也。非損吾之有也。吾何惜。吾盛陳而攀援。寧詎見德。施升斗于涸轍。即欣欣起死回生也。何以不為此而為彼。吾多財而為祟。彼得少而為福。而吾損有余補不足。雖為人貽福。實為我脫禍也。此兩利之道也。故曰。捐無用為有用者。此也。不睹天道人事乎。盈虛消長。天且弗違。泉貨流行。豈居一處。昔所稱富家。今存者幾乎。彼其子孫。不終享也。非由前人好施。而不為遠圖也。盛衰倚伏。勢使然也。知其然。而當積則積。當散則散?蔀榧河。亦可為人用者。達人也。既籠泉貨。而聚之一室。又設(shè)之堤防。以為千萬世不拔之業(yè)。使不得他有灌輸者。愚人也。積陰德為長久計者。智人也。無所為而為者。君子也。

  隋李士謙。字子約。幼孤。事母至孝。年十二。魏廣平王。辟為開府參軍。家富。出粟數(shù)千石。以貸鄉(xiāng)人。值歲歉。召各欠戶焚券。曰債了矣。來春。又出糧種。分給貧乏。所活甚眾。死者瘞之;蝽灩幍隆9。陰德如耳鳴。己自知之。人無知者。今子已知。何謂陰德。一日夢紫衣神告曰。上帝嘉汝陰德。昌大汝后矣。

  宋太倉顧姓者。為州吏。凡有迎送。必寓城外賣餅江姓家。后江被仇嗾盜。顧集眾訴冤得釋。江感恩。有女年十七。送至顧家。愿為妾。顧使其妻。具禮送還。江又攜往。顧復(fù)卻還。后顧赴京。撥韓侍郎門下辦事。侍郎偶出。夫人見之。召問曰。君非太倉顧提控乎。我賣餅江家女也。嫁充相公少房。尋繼正室。秋毫皆君賜也。當與相公言之。侍郎歸。備言始末。侍郎曰。仁人也。竟上其事。帝稱嘆。除禮部主事。

  宋范文正公。遣子堯夫。歸蘇取麥五百斛。途遇故人石曼卿。言三喪未舉。堯夫盡以麥舟付之。既歸未及言。文正曰。見故人否。堯夫以石曼卿三喪未舉為對。文正曰。何不以麥舟付之。曰付之矣。范公父子同心。樂施如此。豈若今人只是敬奉富貴。錦上添花。不肯周濟貧苦。雪中送炭耶。即或有人略施略與。有不求報追悔者乎。

  昔有一女入寺。欲舍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寺者。親為懺悔。及后入宮富貴。攜數(shù)千金入寺舍之。主僧唯令其徒回向而已。怪問之。僧曰。前者。物薄而心甚真。故老僧親懺。今者。物厚而心不切。令徒代懺足矣。夫行善種德。至心為上。若一轉(zhuǎn)念。即不如初念矣。況追悔哉。

  于鐵樵曰。禽獸猶知報德。焉有人而不感恩之理。不知最難堪者德色。德色一露。感者生慚。慚化而怨生矣。昔有吏曾救一人之命。其人漸富。而吏轉(zhuǎn)貧。偶過其家。舉家出拜。留飲極恭。吏酒酣大言曰。汝非吾力。則妻子婢仆。以及目前所見之物。何一為汝有。今汝富而吾反貧。何哉。言訖。宿于其家。其人計曰。彼望報之心太奢。報之不能滿其意。不報。禍必及我矣。不如殺之。遂绹其首。噫。救人而反以自殺。此中自有參會巧苻之因。彼人之兇惡報應(yīng)。與吏之數(shù)命當然。姑置勿論。但舉此以戒求報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