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要訣
一卷。北天竺僧佛陀波利(覺愛)略說,唐·明恂隨錄,慧智傳譯。收在《萬續(xù)藏》第一一○冊。系以問答體的形式,記載佛陀波利于唐高宗儀鳳二年(677)所說的禪法要義。內(nèi)容包括結(jié)跏趺坐的坐法、禪與戒、四威儀與修禪、小乘、外道之修禪與大乘止觀之差別、入證的頓漸、定之諸相,及魔事的遣除等。并謂行者如能發(fā)起慈悲心、永舍報怨之念、此心恒持非求非不求,則可以進入無相等觀。
◎附《修禪要訣》(摘錄)
問:比見學(xué)禪者,多有失心,令既已無所復(fù)用,因廢萬行,虛度一生。下情以此,但欲余修,且不修禪,得不?
答曰:不也。禪是六度之第五,亦是三學(xué)中定學(xué),安得不修?亦既有人因食噎死,豈即不食耶!其失心者,只是不善方法耳。若解方便,千萬無失。幸勿疑怖,決定須修。北天竺有一僧,每習(xí)多聞而不學(xué)定。彼時讀誦經(jīng),忽有天來掩其口,而語曰汝聞思足矣!何不習(xí)禪以之驗之?縱修余行而不學(xué)定者,于佛法中未為全得。
問:性多散亂者,學(xué)定何由可得?
答:獼猴尚能坐禪,況乃人而不得也?學(xué)定難者,只為前生未曾習(xí)耳。今復(fù)不學(xué),于未來何可得?豈令彌歷長久而不得耶,更期何時?經(jīng)曰聞思尚如門外,禪行始似入門。修禪下至一念,福尚無量,豈一生殊可不學(xué)也?未能全學(xué)者,幸可兼修。講說之人雖復(fù)廣議禪法,且如說食而未入口。至于禪行,始如飽美食也。昔有國王,聞禪之益,雖理國務(wù),兼復(fù)習(xí)禪。況出家之人,落發(fā)屏緣,息心無事,而不少學(xué),豈是人哉?
問:學(xué)禪但唯坐耶?
答:是何言也?有待之身,要須四威儀中易脫而互修,寧得唯坐。唯坐多招魔事。
問:此方相傳為右手等多動,坐者要令左壓右。今乃與彼碩反,未審何故耶?
答:西方諸佛從佛以來,相承坐法皆如是也,并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未詳。
問:坐禪時倚物,身或俯仰等,任性坐得不?
答:必須正身端坐。身若倚曲即生病痛。
問:謹聞坐矣!行法云何?
答:行即經(jīng)行也。宜依平坦之地,自二十步以來,四十五步以上,于中經(jīng)行。經(jīng)行時,覆左手,以大指屈著掌中,以余四指把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時,攝心令住。謂住鼻端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緩,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回身,還向來處。住立少時,如前復(fù)行。行時即開目,住即輒閉。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經(jīng)行。唯在晝夜不行也。
問:多人同處經(jīng)行得不?
答:稍須相離,令近不得。
問:行審其如是,往哲寧悉不言?幸乞指事委陳,庶令自我作古。
答:烏萇國有佛經(jīng)行處,及彌勒菩薩經(jīng)行處。并雕石以為界畔,今猶宛然,見者皆遙禮無敢踐其所。菩薩行處,人或入中,然欲度其修短,或延或促,竟無有能定其步數(shù)。諸國屢亦有斯跡耳。經(jīng)行之事,蓋是尋常。今古顯然,無宜致惑,吁哉小事,此地猶迷。
問:繞塔行道與經(jīng)行何別?
答:經(jīng)行者,直往直來,豈同旋繞耶!又塔是多人往來處,不可于中經(jīng)行。
問:此方有逆日行道,稱為右旋者,未知是不?
答:西方旋塔并逐日轉(zhuǎn),曾無逆行(此條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問:謹聞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攝心正立也。兩手一如行時,如是久立,稍覺勞倦,或雙足如離地之狀,覺如是等,即宜且休,住余坐等。
問:諸威儀中所有軌則并是印法耶?
答:如上習(xí)禪行住坐臥、屈申進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問:如上威儀修禪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訶衍。
問:用四威儀修禪之法,小乘外道豈可無乎?
答:此之禪法小乘始無,外道寧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翹足倒懸。正法為遣勞疲,威儀易脫。小乘進或可分有,外道全無。
問:外道及與三乘皆有禪定,息心遣境未審何殊?
答:外道執(zhí)我以習(xí)禪,小乘計法而修定,大乘止觀人法雙除,此其別也。
問:將欲學(xué)禪,以何方便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舍報怨之念,方得習(xí)禪。貪嗔設(shè)起,速還除懺,如杖擊水,暫開還合也。惡念相續(xù),不可學(xué)禪。
問:創(chuàng)初學(xué)禪即觀無相得不?
答:須以方便漸次而入,吾未見頓現(xiàn)無相者。
問:漸次云何?
答:如是間學(xué)者,令心先住長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漸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還攝令住。
問:鼻端云何?
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觀此。
問:此想成已,復(fù)何所觀?
答:次想臍中如沙里細泉。此想若成,或見光明及腹中諸事。次觀頂上狀如甕口,直下貫身,徹于下地中也。既此想已,次觀頂上想。已觀頂上,去頂四指,令心住此。從是以后身漸自在,次乃得入無相等觀。從淺至深,狀若登梯之漸也。
問:亦有從想鼻端超越,即得無相觀不?
答:譬似有人于沙土中本求銅鐵,因或得金,此亦然也。從緣鼻端或入頂想,或入火光定,或得無相等,如是超次中間不定。
問:經(jīng)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蛟菩囊谰辰,是動非禪。若緣鼻端等,豈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輒便舍之,更觀余相才得尋舍,何成住耶?
問:緣鼻端等積想乃成,久積想心,其必難舍,寧輒舍鼻,次得緣臍?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已,自有厭心,厭心既生,舍之甚易。
問:如圣教說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爾?
答: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稟承,但依此也。
問:有圣教云若不先學(xué)多聞,不許修定。其少聞?wù)叩眯薅U不?
答:如吾和上懶黎相承一途,直爾學(xué)禪,無問多聞少聞也。先多聞?wù)咦顬榈谝?或多聞?wù)叩挂娓∩?固有順定多聞及不順者也。
答:設(shè)使有人一字不識,但解禪法亦是多聞,非要廣尋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誦箕忘帚,成大羅漢,此豈多聞耶?且成斯證,未必一切皆然。
問:其有持戒及破戒者,并得學(xué)禪不?
答:無問持戒破戒,并得學(xué)禪,先凈持戒,尤是第一。
問:圣教云尸羅清凈、三昧現(xiàn)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中略)小乘犯重即便永棄,何得修禪。尸羅不凈、定不現(xiàn)前者,據(jù)此說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懺悔。真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示有先入方等懺悔,得滅罪相,更修戒品,方始習(xí)禪者也。
問: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求速。但能離念,息諸攀緣,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計念者,是大精進也。烏萇國有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廢業(yè)。忽有天化為人,來其前,磨一鐵錘。僧問:何用?答曰:欲以作針。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體悟,還復(fù)習(xí)禪。因得道果,后復(fù)住滅定。住滅定故,迄今猶在。但以離念為勤,得定何慮不速乎!
問: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極多,且舉三五。或頭似丈夫之狀,或覺身上多諸垢穢膩,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儀,或且休止;蛴X身上如蟲蟻行,或復(fù)如云及白疊等,從背上起,并勿怪亦勿手觸,或如滴油從頭面下,或見所坐處明,此等并是定前相也;蚓米⑸碛袆诰,傍聞彈指聲或觸門等聲者,即直出定或?qū)嬒⒌?此是諸天善神善知人勞倦來相警耳。或覺身有輕舉而亦樂者,是神足前相;或輕舉而苦者,是風(fēng)大增也;蛏砩嫌刑師嵴,是火光定相;或見一室明者,是初禪之前相。或聞奇妙香氣,世間無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類不可具述,但覺如是違順等相,皆勿取相以生憂喜,但緣本境安靜其心。
問:坐禪者既不用違強,身心若覺如上蟲蟻行等,抑情不觸豈不違強耶?
答:未得定時,不用違強,漸既在定,違強無失。
問:將從定出時節(jié)等云何?
答:初學(xué)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時,或鳴鐘,或一時一更等當須出定。如是期已,然后入禪必須然也。其有入定或經(jīng)劫數(shù),或一二七日等者,并隨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時先從心動,心動已即氣脈漸通,然后徐徐動身而起。故經(jīng)云世尊從禪安詳而起。
問:若有魔事云何遣除?
答:但解四威儀中易脫而修,即無魔事,慎勿勉強,以自生苦。道從樂生,不同外道受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猶不除者,即宜舍置;蜃x誦經(jīng)論,乃至入諸市肆游目放心,魔事必遣。但有禪病,宜依經(jīng)教以禪法治,非但針藥等所能療耳。
問:坐禪有預(yù)防魔事法不?
答:凡欲學(xué)禪先起悲愿,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廣利群物,唯愿三寶諸天神等,宜■其身使無災(zāi)障。每斯誓已,然后習(xí)禪。然于禪堂內(nèi)四壁邊上,多畫圣僧形像,并作跏趺坐禪定狀。其圣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養(yǎng)。近下復(fù)畫諸凡僧像,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禪狀。然后于中學(xué)禪,可得預(yù)防魔事。
問:佛堂中坐禪得不?
答:坐禪宜于靜室、樹下、冢間及露坐等,不須在于佛堂中也。
問:多人同處坐禪得不?
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燈燭,人少不須用。
問:學(xué)禪者一切時常攝念耶?
答:除大小便,余時常須攝心。
問:定心名止,止中即有觀不?
答:但只勿學(xué)臨時自當知。
問:坐禪人兼得持經(jīng)、講說等不?
答:力所堪者皆得兼修。然諸業(yè)中禪業(yè)最勝,是以西方上房上供先給禪師,經(jīng)律等師與其中下。
問:有禪業(yè)者,命終之際能排惡趣不?
答:如極邊險不持弓矢,逢賊必危。身亦如是。既處無常,不預(yù)修禪,臨終必亂心,舍命多生惡趣。定心自在,臨終無顛倒。無顛倒故,隨心受生善所。即此生中尚期果證,何況臨終不排惡趣乎。亦有一生學(xué)禪而不能得,臨欲舍命而始得者。其人死之后,顏色不變,身體柔軟,是其相也。禪師屢云,聞思學(xué)者適猶習(xí)于良方。至于修慧,始如服于妙藥,雖有多聞施戒等行猶不安,禪者尚未得名修道人也。又云,禪定者乃陶冶粗鄙,澡練神明味道之輩,特宜存習(xí)。但恂暫逢玄匠,略問如前,迫以短時不遑周詳,備更詳金牒參而用焉。[佛百]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xué)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dǎo)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