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曹洞宗開山祖師——洞山良價大師傳之后記宗教

  記得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筆者在四川省江油縣的山鄉(xiāng)里當了一名“知青”。那時還未滿二十歲,有幸認識了被打成“牛鬼蛇神”、“封建余孽”、“反動武術(shù)權(quán)威”被發(fā)配回鄉(xiāng)的海燈法師。作為初生牛犢,居然不知避諱,竟拜了海燈法師為師。因我不喜打斗,性好玄思,海燈法師就把我交給了本光法師。

  本光法師出于川北名族,為北京大學一九二四年歷史系的高材生,一九二七年于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后,就一直追隨太虛大師,先就讀于武昌佛學院,后任教于漢藏教理院。本光法師禪教雙運,史學淵深,對我這一個僅讀了一年高中的毛孩子說來,真是如獲至寶。于是哪管什么“再教育”,在江油時就與海燈法師在一起,回成都時,就與本光法師在一起。二位法師是天才的教育家,對我們并非刻意講經(jīng)說法(在文化革命中這可是掉腦袋的事),僅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人情往來之中不時妙加點化,故十年下來,我也在不知不覺之中熟悉了不少佛教知識。

  海燈法師是禪師兼武師,曾接過虛云老和尚的法;本光禪師是禪師兼講師(佛教講師,非今天大學講師),曾接過太虛大師的法。因此那十年中,我對佛教,于禪于教均收益非淺;對于世學,則經(jīng)史子集也廣為留心。那十年間,我無形中等于讀了超級“大學”。

  一九八四年到一九九四年十年間,我又常常請益于賈題韜老先生,也是獲益非淺。一九九○年,又到四川樂至縣參拜百歲高僧離欲老和尚,那種教益,又別是一番滋味。一九九二年,樂山烏尤寺兼新都寶光寺住持遍能大和尚復建四川省佛學院,聘我在校任教,講中國佛教史。

  總之,我這一生都是與佛有緣的了。在此期間,一九八八年應四川省佛教協(xié)會之聘,參與了編修《四川省佛教志》的工作,同時完成、編撰出版了《巴蜀禪燈錄》,幾年來又先后出版了《一日一禪》(禪宗公案三百六十五則),《生活中的大圓滿法》(此兩書均已在臺灣再版發(fā)行)、《心靈鎖鑰——佛教心理世界》、《棒喝截流——禪林奇韻》、《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今又應言生居士之約,為佛光山撰寫《中國佛教高僧全集》中的洞山良價大師傳,實感榮幸。

  洞山良價禪師與我算是別有殊緣的祖師了。四十年代成都佛教事業(yè)異常興盛,禪、教、顯、密,人物眾多!秾氱R三昧》是大家均感興趣的秘典,特別是其中”銀碗盛雪,明月藏鷺”兩句,有人說這是曹洞宗內(nèi)的“密法”,是“法印”,是“口訣”,有的人則不同意,并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一九八八年,賈題韜老師講述了這段往事后,我對《寶鏡三昧》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看到了我興奮神往的神情,賈題韜老師便囑我為《寶鏡三昧》作注釋,這一下真的難住我了,那天書丹訣一般的詩句,怎么進入得了?但師命如山,只好硬著頭皮,先坐幾天禪,把《寶鏡三昧》中的詩句當作觀法來修。也許是感應吧,居然就有了入處,幾天之后,就把注釋寫了出來。

  完成了對《寶鏡三昧》的注釋,我自然就加深了對曹洞宗的了解,事后,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對曹洞宗資料的收集與參究。并在《棒喝截流》中寫出了“鳥道玄路,月影蘆花的曹洞禪風”這一章節(jié)。又在《明月藏鷺》一書中,寫出了“曹洞宗綱宗偈頌選析”的章節(jié)。而這一切,無形中為撰寫《洞山禪師傳》作了不少的準備工作。

  但洞山禪師傳畢竟是傳記,并且是白話小說體的傳記,對這種體裁,我還從來沒有過嘗試。

  好在禪師們的故事、機鋒,本身就是情趣盎然的小說。因此,我在廣泛消化資料的基礎上,循著《五燈會元洞山良價》的節(jié)奏,用時一個半月,一氣呵成了這本洞山大師傳。

  在寫作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要寫好禪師的傳記,就必須熟悉公案。好在二十年來,我對公案用心不少,又得本光法師、賈老先生和楊光岱老師的提持,理解公案并不感為難,何況我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完成了《一日一禪——禪宗公案三百六十五則》。

  但公案是悟道者的心靈之約。自己認為清楚明白的,未必每一位讀者,特別是對禪宗少有接觸的讀者能夠明白。因此,我在寫作這本書中,雖力求通俗易懂,但也無法面面俱到——禪門祖師并非如同一位裸體模特兒,可以讓人一覽無余的。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所幸的是,禪宗內(nèi)尚有不少針對公案的詩歌偈頌,對理解公案極有幫助,所以我在《頌古聯(lián)珠》中選了一些,配在洞山禪師傳的有關(guān)情節(jié)中,以幫助讀者加深對公案理解。

  本書所涉及的許多內(nèi)容,如馬祖、石頭、百丈、溈山、仰山、趙州、曹山等許多祖師,因在這部叢書中皆有獨立的傳記,故在本傳中只點到為止,以作為對當時禪宗歷史背景的介紹。不如此,則不能凸顯洞山禪師的地位和功勛。

  文化革命中,常在成都望江樓公園聽本光法師講說佛法。小詞《一剪梅懷師》一首,獻給曾經(jīng)指導過我的老師,也獻給尊敬的讀者,并作為本書的結(jié)束語——

  最愛江樓竹石中,

  神濾香茶、形浴春風。

  碧桃含笑海棠枝,

  一往深情,細聽空宗。

  難舍吾師逐轉(zhuǎn)蓬,

  十載初心,云外飛鴻。

  從今澹泊眼中來,

  是取瑤琴,或試雕弓?

  一九九七年七月于四川省佛學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