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曹洞宗
佛教曹洞宗源于禪宗,禪宗始創(chuàng)于南北朝,祖師為菩提達摩。初唐時傳之五祖弘忍,分成南北兩宗。原因是弘忍大弟子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比不上春米行者慧能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弘忍將達摩的袈裟傳給慧能,成為嗣法人,為免遭神秀迫害,慧能連夜南逃,陷居16年。武則天儀鳳元年(676)在廣州制旨寺得到印宗法師擁護,移住曹溪寶林寺開講佛法,創(chuàng)立禪宗南宗,與神秀北宗對立;勰苤鲝"頓悟成佛",不經(jīng)過累世修行就可成佛或死后即可往西方極樂世界,將天竺式佛教轉變?yōu)橹袊椒鸾。由于成佛之?南宗發(fā)展迅速,三十年代后名聲遠播。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慧能卒于曹溪,年76歲。安祿山陷京,慧能大弟子神會設戒壇收香火費資助軍餉,受唐肅宗賜封。從此北宗衰落,南宗成為禪宗正宗。
晚唐,慧能主要弟子神會、懷讓、行思等人分成荷澤、南岳、青原三派。南岳又分為溈仰、臨洛二宗;青原又分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
青原派五世高僧良價住持江西宜豐洞山,他的弟子、六世高僧本寂住持江西宜黃曹山,兩人集禪法大成,既繼承"即事而真"(個別事物顯現(xiàn)世界本性)和"理事互回"(相應互涉),進而擴充為"五位君臣"(從理事體用關系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創(chuàng)立了曹洞宗。提倡"只管打坐,即心是佛",禪風以回互細密著稱。唐末風行江南,后《曹洞語錄》問世,曹洞宗成為佛教各宗派之首。
滄桑瑞巖寺
瑞巖寺位于縣西45里潮濟鄉(xiāng)瑞巖村,"其山石皆紫色"(《縣志.寺觀》)。約在漢代是有一座道院,為"如意道人"所居。道人氣功精湛,"絕糧神氣不減"。東晉時改道為佛寺,高僧懷玉(臨海人)為住持。隋代天臺宗宗祖智凱"遍游山水,嘗棲瑞巖"。(《縣志.仙釋》)建有潘經(jīng)臺。景福元年(892),青原派高僧師彥云游黃巖,建瑞巖院,"坐盤石終日如愚"。(縣志.古跡)傳播禪宗。乾寧二年(895)朝廷賜名"瑞巖"。唐末青原派分化為曹洞宗,瑞巖院成為浙東曹洞宗名剎。唐代還有"扣冰古佛"居瑞巖,"夏則衣楮,冬則面浴"故名。扣冰弘揚佛法時學者相爭聚會聽課。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賜名"瑞巖凈土院"。南宋乾道年間,被官居參知政事的投降派、權奸錢瑞禮(錢塘人)霸占為他家的香燈院,賜名"移忠昭慶寺"。后其孫錢象祖(定居臨海)任左丞相,上疏復改為瑞巖凈土院。南宋光宗、寧宗時期,曹洞宗高僧因成和如凈師徒住持瑞巖院,進一步融合凈土宗"快速成佛法",如凈廣收僧徒,普施佛法,成了鼎盛時期。據(jù)南宗《嘉定赤城志》記載,廟產有田3270畝,地950畝,山1749畝。居臺州5縣362座寺院的第4位,僅次于臺州報恩寺、天臺報恩寺、天臺國慶寺。又居黃巖87座寺院之首位。禪宗史書《續(xù)傳燈錄》亦記載如凈住持一事。
南宋末年,瑞巖出了一位高僧,黃巖人,俗姓徐,幼年落發(fā)永嘉廣慈院,法名妙倫。后來云游至奉化雪竇寺,謁見無準禪師。師問何處來?答從天臺來;師又問還見石橋么?答被我一腳踏斷了!這個怪誕的答案卻得到無準的稱贊,賜號"斷橋"。禪宗問答,"誰要是作正面答復,就說死話,不配作禪師。"(《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斷橋禪師"遷居瑞巖、國清、凈慈,法徒云集。"(《臺州外書.卷五》)是黃巖籍名播叢林的高僧。斷橋將圓寂,魏國公使人問曰?quot;師生天臺因甚死?"答曰:"日出東方夜落西。"
元初至元三十年(1293),了性和尚募化建造了一座五級六面磚塔,各級各面設壺門。此塔在黃巖歷代縣志中均無記載,現(xiàn)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初曹洞宗大盛,"今天下惟曹洞、臨濟為盛。"(《夜航船.佛教》)時虎丘派高僧無慍禪師住持瑞巖寺,傳播佛法,名揚江南。瑞巖呈現(xiàn)異象,黃巖知縣袁應祺詩曰:"夜深紫氣橫千尺,可是牟尼現(xiàn)重來。"明末戰(zhàn)亂佛寺敗落。清代順治開始重修,康熙中期建成大殿,雍正八年(1773)住持全廣清理田地山場廟產,將寺恢復至明代的規(guī)模。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與民團激戰(zhàn)義城嶺,金碧暉煌的佛寺毀于一旦。同治時重建后不如昔日壯觀。戰(zhàn)亂過后民生堪苦,僧眾不以慈慧為懷,反而不守佛門戒律,不法之事時有發(fā)生。同治九年(1870)知縣孫熹一怒之下,廢寺逐僧,將瑞巖寺改為瑞巖義塾,廟產田地近200畝充作校產。從此曹洞宗名剎瑞巖寺成為歷史陳跡。
民國初年,義塾改為"瑞人小學"。民國23年(1934)2月,改為"樹人小學"。校產不少,所任校長是個肥缺。今日是瑞巖村完小,設5個班級,有教師8人,學生171人。
瑞巖寺勝跡有智者大師的番經(jīng)臺石和師彥的"惺惺石"。相傳師彥坐在石上終日如愚,僧徒輕呼師父醒醒而得名。歷代僧徒名人在石上題詞。"滴滴泉"泓潔可愛,宋時有"庵前滴滴泓泉水,流出心源嗣祖風"之句。南宋臣謝 詩曰:"滴瀝來無盡,秋聲雜水聲?v觀深省后,一酌更清心。"朱熹亦題詩:"踏跛千林黃葉堆,林間臺殿郁崔巍。谷泉噴薄秋逾響,山翠空蒙晝不開。"
今日古寺遺跡可辨,元塔將傾,紫巖破采,惺石難覓,唯有滴泉在淌淚!
- 上一篇:何燕生:道元和日本曹洞宗
- 下一篇:縱觀曹洞宗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