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仰宗及其歷代祖師
溈仰宗由唐代靈祐和慧寂在潭州(今長沙寧鄉(xiāng)境)大溈山所創(chuàng),以“大圓鏡智”為宗,把想生、相生、流注生“三種生”作為虛妄,宗風以方圓默契,體用圓融為特色。其傳承據(jù)《傳法正宗論》,約99人,至六世以后,雖傳承不明,仍然與臨濟宗一起繼續(xù)流傳。在海外,主要由新羅國(今朝鮮半島)五觀順支(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入唐,唐懿宗乾符元年874回國),為溈仰宗在在國外的著名傳承者 。唐代湖南主要代表人物是靈祐、慧寂、智閑等。
1、 溈仰立宗 溈山靈祐(771─853)唐代僧人。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縣南)人。 溈仰宗創(chuàng)始人。15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發(fā)于杭州龍安寺,先習大小乘經(jīng)律,繼往百丈山參謁懷海,懷海一見許之,為上首弟子,并任典座(寺院炊事員中為首者)。懷海以“撥爐中有火否”啟發(fā)他“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jié)因緣。時節(jié)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躬,不從他得。汝今既爾,善自扶持。”這時,司馬頭陀從湖南來,說在湖南尋得一山,名為大溈,是一千五百善知識大道場,要懷海找個開山的人去。懷海于是以凈瓶置地上,召集全寺僧眾,指著凈瓶說:“若有人當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溈山住持。”靈祐上前一腳踢倒了凈瓶,轉(zhuǎn)身便出。于是懷海即命靈祐,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來到溈山(又名肉山)。當時溈山荒無人煙,虎狼縱橫。過了五六年,絕少來者,靈祐想離開,這時懶安(又名紫林懶安、大安)從百丈山帶來數(shù)僧,積極支持。裴休時任荊南節(jié)度使,講學益陽,乘便到溈山訪問靈祐,嘗咨玄奧,并布施,奏請創(chuàng)建密印寺。以后連帥李景讓又奏請創(chuàng)建同慶寺。靈祐率眾開山墾田,置僧田3700畝,于是“天下禪學幅輳焉”,食指恒數(shù)千人。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悟得否他自修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廢佛法,勒令僧尼返俗,靈祐乃裹首為民,到宣宗時(847)解禁,重新剃發(fā)為僧。他敷揚宗教40余年,達者不可勝數(shù)。百丈懷海的叢林規(guī)矩,實際上是靈祐真正建立、并在湖南發(fā)揚光大的。唐宣宗大中七年(853),靈祐卒,終年83歲,謚號大圓禪師。建塔于同慶寺側(cè),塔曰清凈。有《語錄》一卷行世 。傳承弟子有慧寂、智閑、徑山洪諲、西山道方等44人。
2、 長慶大安 長慶大安(793─883),唐代僧人。是百丈懷海弟子,對于溈仰宗的開宗立派、弘傳大有功的僧人。一名紫林懶安。福州陳氏子。 靈祐在創(chuàng)建溈山道場五六年時,人跡罕至,幾乎要走了,是大安帶了弟子多人,前來支持,終于建起一千多人的大道場,與靈祐同參30年開發(fā)溈山。靈祐晚年,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大安受寺眾推舉,繼任溈山第二任住持。其法語曰:
“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也無,豈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來,恰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圣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本,不愁其末。”
力主向內(nèi)修行,不要追求“三明六通”的神通。后回福州任長慶寺住持。禪史上稱為長慶大安。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卒于黃檗山,謚號圓智禪師。其弟子有靈云志勤、大隨法真等6人。
3、慧寂與圓相 仰山慧寂(814─891)唐代僧人。 俗姓葉,韶州懷化(今廣東番禺縣東南)人。少年出家,初參耽源,已悟玄旨。后參溈山,遂升堂奧。耽源將六代祖師傳97圓相授慧寂,慧寂一覽,已知其意,便付之一炬;后重錄一本,竟無遺失。師靈祐時,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溈山云:“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言下頓悟。自此在溈山任侍者、知客、直歲等職,共15年,在勞作、雜役中與其師靈?祐互逞機辯。宣宗大中十年(856)繼大安住持溈山,為第三任住持,前后諸州、府、節(jié)、察、刺使相續(xù)禮為師。曾住王莽山,僖宗帝乾符六年(879)遷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南),大張化門。任住持時,有“釅茶兩三碗,意在钁頭邊”的偈語,力行農(nóng)禪。接機利物,為禪宗標準。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卒。謚號智通禪師 。其弟子有西塔穆、南塔涌、新羅順支等10余人。
4、如來禪與祖師禪 香嚴智閑(?─898)為慧寂的師弟。在懷海時,性識聰敏,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但參禪不得;懷海遷化,后參溈山,靈?問他:“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他茫然無所措,回去遍翻經(jīng)書,終無答案。自嘆道:“畫餅不可充饑!”屢求溈山說破,溈山以“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未為說破。智閑回去,將平時所看文字統(tǒng)統(tǒng)燒掉,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遂告辭溈山,過南陽,參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后來,有一次,在普請下地除草時,因撿起一片瓦礫,隨手一扔,碰到竹子上,“當”的一聲,忽然省悟,馬上回房,凈手焚香,遙禮溈山,說:“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遂寫一偈給溈山,溈山說:“此子徹也!”稱贊他開悟了。仰山說香嚴只會如來禪,不會祖師禪。香嚴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這才首肯他:“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住持溈山。其弟子有止觀一法、紹宗廣應(yīng)等11人。他所傳授的祖師禪,即師徒口耳相傳,以心傳心所傳禪法;如來禪即經(jīng)教所說禪法。如來禪有階梯之漸,有跡可尋;祖師禪則言語道斷,剎那之間,當下契入,跡相具泯。二者是統(tǒng)一的,但祖師禪要高于如來禪。 這是中國禪宗史上第一個區(qū)別如來禪與祖師禪的。
5、翠嚴如真 翠嚴如真(—862—),溈山靈祐法嗣,幼敏,長而豁達,心捷而口鋒利,無遠不臨其地,無高不登其極,善屬文辭,深痛禪究。自視甚高,有時議論風發(fā),旁若無人。會有善侍者,亦楚圓弟子,與可真同在金鑾結(jié)夏安居,一日,可真又喋喋不休,競為善所詰,一時思索不得,被善斥為“思停機,青識未透”。可真愧疚,無法自制,即趨石霜,懇求楚圓開示,,經(jīng)楚圓指點,方才大悟。后機鋒迅捷,叢林憚之。溈山靈?十分器重他,而靈祐的創(chuàng)業(yè),無不是如真之力也。于懿宗咸通三年壬午(862)繼主溈山法席。故后人稱贊他“有大圓聲價,震蕩寰中云” 。
6、真如慕喆 真如慕喆(?—1096),翠巖真法嗣,撫州臨川聞氏子。幼年孤苦,天祐元年乙丑(904)主溈山,住眾二千余指,講論法要,勞苦作務(wù),14年無一虛日。紹圣元年(1094)詔住相國寺,三年十月八日無疾說偈曰:“昨夜三更,風雷忽作。云散長空,前溪月落”而寂。弟子分塔京、潭兩處 。
7、師遷易簡 司馬頭陀之青囊弟子,懿宗咸通七年丙戍(866)主溈山,傳為神異人 。
8、徑山洪諲 徑山洪諲(—862—)溈山靈祐法嗣,吳興人。一日問:“先師是溈山?道場是溈山?其溈山者,是喚先師邪,是喚道場耶?”師曰:“兩邊都不喚,你且道中間”。師禮拜。受囑于懿宗咸通十年己丑(869)主法溈山。后因其法究過人,被從溈山席上奪去,到徑山弘法,為徑山開法祖也 。
9、慧沐普潤(811—898):靈祐法嗣。從隨州吏胥受業(yè)未久有省,因作出塵想,遂投覺智契真祝發(fā)。道參溈山,侍靈祐畢世,于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873)繼主溈山法席,后歸焉,旋里即得邑宰韋政公率創(chuàng)棲真禪院,繼得廉使裴延公迎開鑒水精舍,又主玉笥峰法席,于唐昭宗乾寧五年(898)示寂,壽88,法臘45 。
10、鐵磨禪師 唐時人,早得慧悟,晚脫塵緣。觀水中皓月,覺性理真機,不啻福城十繞,得入毗盧華藏。溈山祐祖異之,往往以牛喚,使盤詰,趁鋒受祖記莂,是為祖第十八行弟子。同慶寺下,結(jié)茅養(yǎng)暇,居處有遺庵曰鐵磨。寂厝其山,建窣堵波,曰鐵磨塔 。
《大溈山志》載有劉鐵磨尼禪師,未知與鐵磨禪師是否同一人?傳曰:
劉鐵磨尼禪師,一日出庵到溈山見祖。祖在禪床坐,曰:“老牸牛,汝來也。”磨曰:“來日合山大會齋,和尚還去否?”祖放身作臥勢。磨便出去 。
11、資福如寶 西塔穆法嗣,后梁末帝貞明四年戊寅(918)主溈法席。問:“路途歧別處,借問又何妨?”師曰:“因問死貓頭,不見活狗子。但教行便有,還受也無?出得溈山亡見處,老僧吐出太虛來” 。其法嗣有潭州鹿苑。
12、黃連義初明微 南塔涌法嗣。從參南塔涌得受記莂。于后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923)主溈山。有僧問:“三乘十二分教,云何語別?”師曰:“溈山?jīng)]有,老僧不知”。問:“法師開口不答話”。師曰:“寶華臺上,自見古今”。師曰:“是你自家忘卻”問:“如何是寶花自見?”師曰:“昨日前來尤昨日,今朝后去又今程”。問:“學人全體不會,請和尚開示?”師曰:“死里活著出來后,山僧自有好商量”。
13、溈山太初禪師 太初,字子愚,溫陵人。世為儒者。師倜儻有大志。所為詩文皆不凡,士大夫多推目之。一旦棄去,“選佛”于尊勝,以律自檢,盡去豪舉之習。出嶺遍參,叢林有聲。久之,罷參歸閩。會南劍報恩寺虛席,郡守陳宓聞師名,命主之。未幾,(約在后晉開運元年,944年)真德秀西山居士延師之大溈,20余載,日繞萬指。師說法縱橫博大,不讓古尊宿。西山既致政,每與師游,從容論道,莫不心醉。大抵師以平實接人,故諸儒雅重之 。
溈仰宗五代以后,雖有傳承,但法脈不盛,因而一般認為溈仰宗“六世而斬”,后繼乏人。實際上溈仰宗密印寺祖庭宋以后仍在繼續(xù)發(fā)展,一直到清末;其發(fā)展經(jīng)歷了“分——合——分”,即由唐代靈祐立宗,到明末慧山海法師時與其它宗派(主要是臨濟宗楊歧派)合流,再到清末重振祖庭的曲折發(fā)展過程。溈仰宗祖庭現(xiàn)在還完整地保留著,這是中國佛教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之一。
- 上一篇:溈山靈佑大師——溈仰宗開宗祖師
- 下一篇:虛云老和尚與溈仰宗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誰人束汝
- 生死由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 什么是道?清凈之水
- 度眾生要帶眾生業(yè)供養(yǎng)
- 從諗禪師《魚鼓頌》解讀,修道學禪也在于緣起性空
- 云門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門宗祖庭云門寺介紹
- 白居易《僧院花》解讀,這是一首極饒意趣的禪詩
- 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禪門喝叫
- 你的心是滿的還是空的?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
- [智慧故事]保持一顆清凈的心
- [哲理故事]寵辱不驚,看淡世態(tài)炎涼
- [佛與人生]通過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壞習慣
- [佛教法器]古代比丘都用什么生活器具?
- [其他漢傳法師]事相般若心選慎重歌
- [綠茶]驚蟄喝什么茶?綠茶、花茶
- [禪宗公案]誰人束汝
- [生活故事]你舍是為你舍
- [哲理故事]折中處世,人生不必太執(zhí)著
- [佛與人生]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玄門
- [其他漢傳法師]著相苦難業(yè)障解扣難說歌
- [禪茶]喝哪種茶可以去濕熱?
- [禪宗典藏]《從容庵錄》有怎樣的禪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