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仰禪學的主要宗旨
禪門宗旨即指真見,悟境與功行當賴之以成。宗乘中諸家語錄的上堂法語,最能顯示其真見,于溈仰宗,亦復爾爾。
“溈山上堂:“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圣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
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汝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v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這段上堂法語,可作宗門禪經(jīng)讀,亦可通于諸家禪道。為初參人搭扶梯,為已悟者立高標。尋思一過定獲分曉。
溈山說“道人之心”,在“視聽尋常”與一般同,在“情不附物”與一般異,并無奧妙,只要質直些!
溈山說“從上諸圣只說濁邊過患”,這句話倒卻有傳承的。百丈大師曾說:“從苗辨地,從濁辨清。……見水濁,說水濁過患;水若清,都無可說;說,由濁及水。”惡覺、情見、想習之事,嬈人不靜,是濁邊事;只要“視聽尋常情不附物”,“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這段法語,不只是禪法真?zhèn)?亦為教門通途,“藉教悟宗”、“領宗得意”乃達磨六祖門下之大事。關于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山答的“修與不修是兩頭語”的話;也即是百丈說的“只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世間出世間法;亦不作不依住知解,亦不依住無知解”,也即是《金剛般若經(jīng)》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百丈曾說“但割斷兩頭句,割斷有句不有句,割斷無句不無句,兩頭跡不現(xiàn),兩頭捉汝不著,量數(shù)管汝不得”,這正是不遺失時節(jié),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空慧及時現(xiàn)起,即是隨緣得本,對于“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凈,須教汝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汝修行趨向”。此中“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一語,最為吃緊!禪門諸家照顧念頭,莫不于此勵力。創(chuàng)入悟境力求相續(xù),提持功行力求不斷,現(xiàn)業(yè)流識直下即為本明空慧,自然凈除其“濁邊過患”,所謂“隨緣消舊業(yè),更莫惹新殃”即是悟后之修。
溈山道“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這正是宗門“尋思”的確解,“頓悟”的確解。尋思,思的是什么?頓悟,悟的是什么?把這四句話和前面答仰山的“以思無思之妙”一段話結合起來看,也會教人有會心處。同出身于百丈門下,黃檗、臨濟教人斷絕思路以“逼拶”為法門,而溈山、仰山卻好整以暇,教人尋思,所頓悟到的同是:“心自圓明,不居惑地”。悟后為人處,在臨濟則行棒行喝,而溈山則說,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話是多么簡要,多么親切,“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都是從“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中流出家常話,若晴空一片白云,秋夜一輪明月,描繪出一幅“如如佛”的肖像。馬祖有偈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細究溈山此篇上堂法語,真是馬祖這首偈的好注腳了也。溈山尚有一則“無心是道”的公案,最能發(fā)明“思盡還原”之旨。
僧問:“如何是道?”師(溈山)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的好。”曰:“如何是不會的?”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這般說話,剴切暢朗之至。宗旨不在給人談玄妙而在如何老實攤出,教人把得牢知所趨向。
現(xiàn)在試看仰山怎樣發(fā)揮溈山禪學的宗旨。
“仰山上堂:“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鋪貨賣,只擬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里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師曰:“嚙族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采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圣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圣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后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圣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仰山這段法語,亦有它的概括性,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假方便奪粗識。奪粗識的最勝方便,無過于臨濟的奮迅逼拶及棒喝機用。仰山突兀的機用與臨濟無異,溈山亦深深印可。云門閃電般的突擊,機用轉換落落,亦是在奪粗識。曹洞宗防滲漏側重內轉,懼粗識現(xiàn)行,以故旁通一路挖墻腳。法眼頗知粗識狡黠,于一切現(xiàn)成中還以狡黠之道反擊之。這些都知黃葉止啼,執(zhí)則成病。都屬“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的無上方便,雖不可執(zhí)但要透得過。至于仰山開的雜貨鋪,鼠糞真金,索喚者自知,他實無一物與人也。其次,說禪宗則無伴。“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趙州語),哪家禪道將得伴去者?其三,湊泊不得但向性海如實而修。直端端的路,諸家實莫莫能外。仰山突兀的機用,溈山亦印可。機用卻最能見到宗旨。(中略)
- 上一篇:道場隆盛的溈山禪
- 下一篇:溈仰宗的起源地:溈山密印寺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jīng)》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jīng)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誰人束汝
- 生死由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 什么是道?清凈之水
- 度眾生要帶眾生業(yè)供養(yǎng)
- 從諗禪師《魚鼓頌》解讀,修道學禪也在于緣起性空
- 云門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門宗祖庭云門寺介紹
- 白居易《僧院花》解讀,這是一首極饒意趣的禪詩
- 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禪門喝叫
- 你的心是滿的還是空的?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
- [智慧故事]保持一顆清凈的心
- [哲理故事]寵辱不驚,看淡世態(tài)炎涼
- [佛與人生]通過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壞習慣
- [佛教法器]古代比丘都用什么生活器具?
- [其他漢傳法師]事相般若心選慎重歌
- [綠茶]驚蟄喝什么茶?綠茶、花茶
- [禪宗公案]誰人束汝
- [生活故事]你舍是為你舍
- [哲理故事]折中處世,人生不必太執(zhí)著
- [佛與人生]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玄門
- [其他漢傳法師]著相苦難業(yè)障解扣難說歌
- [禪茶]喝哪種茶可以去濕熱?
- [禪宗典藏]《從容庵錄》有怎樣的禪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