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8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8)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沟舸速逝c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课遄嬖缇椭郎裥氵沒開悟見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埂俊卜菜邢唷,相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緣所形成的,只要是因緣所形成的,必然就會緣滅,既然緣生就必然緣滅,即曰「生滅」,只要有生有滅就不是真實的,〔皆是虛妄〕。從這個角度看,你現(xiàn)在所擔心的事情事實上不是真實的,你擔心的這個人也是個相,叫做「我相」,可衍申出「人相」,都不是真實的。

  如果說身后的不是真實的,一般人比較能接受,但說「自己不是真實的」則很難認同,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根深蒂固抓著自己不放,所以叫「壽者相」。如果說相是虛妄的,身心合和形成一個假我,所以生老病死是無常,心的念頭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生滅,也是無常,都不真實。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三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五祖明知神秀未見自性,引用《金剛經(jīng)》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來論此偈未免有相、盡是虛妄;但還是要弟子們對偈焚香禮拜,〔依此偈修〕,即可漸漸得見自性,因各人根器不同,若是不能頓悟,可以漸修。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表明寫偈的目的就是請和尚能夠慈悲指導他。你不要掩飾你的程度,我們學習任何事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實表現(xiàn)出你的程度,別人才能指導你。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nèi)。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课遄嬲J為神秀這首偈尚未見到自性,只是在相上修,不是在性上修,這樣的見解要覓求無上菩提是不可能的。反問自己,你找到門了嗎?答案是:連門兒都沒有。人家還找到了門,只是在門外,我們連門兒都沒找到。為什么?因為你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說,心要靜下來,勇敢地去面對你的人生,確定你的方向,你才有機會一門深入。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無上菩提〕是覺悟的自性,要直接了當?shù)厝フJ識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這段話原則上是沒辦法解釋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經(jīng)中講自性的地方你看不懂不要緊張,但是你要看懂佛告訴我們的理論跟方法,明白理論跟方法,你才能解行并進,才能契入這個境界。

  這個部分只能勉強說,就是相似,但是不要抓著我的話不放!沧R自本心〕,識就是認識;本心,可以從真心、妄心的角度來看。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講真心、妄心,他完全聽不懂,他說心就是心,分什么真、妄!事實上「性」是體,「心」就是它的作用,真心、妄心都有作用,分別在于:妄心是煩惱的心,真心是清凈的心。換句話說,妄心就是亂用,真心是善用。我上課時常有人問我慧星什么時候撞地球?外星人什么時候來地球?這就是自尋煩惱,不該煩惱的時候亂煩惱,經(jīng)常處在妄心的狀態(tài)。所以〔識自本心〕是說,如果你真的認識你的心,當下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心;如果你不認識,就停留在妄心。

  《金剛經(jīng)》講:「如來說諸心(這是大家所說的心),皆為非心(事實上并沒有一顆心,只是緣起的作用而產(chǎn)生的),是名為心(假名為心)!惯@段話就是形容真心和妄心的關(guān)系。「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這兩句話就叫真心,以真實的現(xiàn)象來說,并沒有一顆心,這就是真心的真相。

  佛法講「一切由心生」,當單獨談一個「心」,就是包括「性」和「心」。分開談,就是談體和用:「性」是體,「心」就是它的作用。六祖說:「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故聦嵣蠜]有一顆真實的心,那是作用。什么叫作用呢?舉例來說,假設(shè)這是個鏡子,你只要把一瓶花拿來它面前,它就呈現(xiàn)出一瓶花,叫緣生;如果拿開就沒有了,叫緣滅。鏡子里面本來無一物,照到外面的物相,它就會呈現(xiàn)一個相,所以影像是有生有滅,但是鏡子本身是不生不滅。作用是緣起而產(chǎn)生的,假如沒有緣起就沒有作用,所以物來則應(yīng),物去不留。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這個鏡子就是本性,就是你的自性。但是我們錯把鏡中的影像當成鏡子本身。煩惱就像鏡子當中的相,你一直被這些相所困擾,因為一照到相,你就以為那是你的心,這叫做不識本心,F(xiàn)在你不要把鏡中的影像當鏡子,也不要把心中的投射當成你的心,你要察覺到你的真心,還是要回歸到性,如果你真的見到性,你的心就叫真心,真心是不生不滅的。至于相是短暫的、不實的,心念也是短暫的、虛幻的,都是有生有滅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是觀照到原來我身體的現(xiàn)象、外界的現(xiàn)象、內(nèi)在的心念都是生滅的、都是不實的、都是空性。

  佛經(jīng)里面常常用虛空代表自性,虛空里面有太陽,日升日落,是生滅;也有云,云變化不定,也是生滅;但虛空本身是不生不滅,不論現(xiàn)象怎么變,甚至用墨水往它身上潑,也沒有辦法污染它,我們的自性亦復如是。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凡夫,你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潛意識里根本沒有辦法活在「自性」中,而是習慣性的活在「現(xiàn)象」上,所以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由勤修戒定慧來息滅貪嗔癡。

  【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在一切時間中,都能念念自見自性,了知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住,隨處解脫,本無障礙。如果能這樣,無論處在哪個時空,你每個念頭都不會執(zhí)著。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悟到真空、見到絕對的真理了,華嚴宗講「一真法界」,天臺宗講「諸法實相」,唯識宗講「勝義諦」說的都是「真如自性」,如果你已經(jīng)悟到你的空性,你是什么境界,你看這個世界一定是跟它一樣的,就像戴墨鏡時,你看出去一切都是黑色的一樣,所以說〔一真一切真〕。但是這個空不是什么都沒有,所以叫真空;如果什么都沒有,就叫頑空,斷滅空。

  【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可弦粋「如」字是「如是的如」,下一個「如」是「真如的如」,〔如如〕是不動、寂靜、平等不二的意思。如果明白了一切現(xiàn)象的本質(zhì)都是空相,那么看一切境界自如真如,看這個世界都是平等無二,所以悟到空性的禪師會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因為空,所以平等;因為平等,所以不二。它是絕對的真理,不是分別對待的。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jīng)數(shù)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老和尚慈悲,為神秀開示「無上菩提之自性」后,要他「思惟一兩天、再作一偈看看」,是要教他思惟自性、親證自性,而不是去思惟怎樣作偈。但神秀作禮退出之后神思不安,行坐不樂,為作偈不成而煩惱。

  我們看得出神秀他放不下,但放下談何容易,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學放下。很多人被我問過問題之后就不敢來聽課了,因為答不出來不好意思。今天又不是來這里拼誰比較優(yōu)秀,來上課就是來學習放下,損之又損才是學佛的目的,修行會的先做,簡單的先修,不會的不要高談闊論,不要流于口頭禪,不要口說般若,不識般若。

  要怎么學放下呢?學放下之前要先學習謙卑,能放下之后才談得上見性。怎么樣才能夠謙卑?首先是「請問」,再來「傾聽」,接著是「去做」?鬃拥膶W問雖然很好,但是入大廟也是每事必問。依我的觀察很少人有「請問」的習慣,聊天時各聊各的,遇到長輩也不見得會請問,只會在旁邊聽,因為連怎么問都不知道,這不是愚癡嗎?或者你認為沒有什么好問的,因為你傲慢,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也不愿意問,我們心中不是愚癡就是傲慢,這讓你不能夠通達一切。我從以前就很喜歡問,出家之前我會去逛街,各行各業(yè)都會進去看看,因為我都不懂,賣茶葉的、送瓦斯的、賣棺材的…,我都會進去問問,我的世間法就是這么問來的。

  謙卑的人有一個特質(zhì),就是把他自己的概念暫時放下,當你請問別人時,同時要恭敬地「傾聽」。但有的人只是隨口問問,當對方誠心地告訴你時,你卻不愿意接受,這是什么心態(tài)?你心中必有一物在障礙你,這一物很大,大得像喜馬拉雅山。常常有人問我怎么修行,我說了兩個小時,他說:「師父,我業(yè)障深重,我做不到!刮也艠I(yè)障深重呢!白說了兩小時。

  所以你要謙卑的「請問」、「傾聽」,接著是切實「去做」,不斷的突破既有的概念,不斷的放下自己的主觀和執(zhí)著,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有可能見到自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