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教人生的看法

  ·期刊原文

  法舫

  現(xiàn)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2冊

  頁43-54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43頁

  一、佛家、佛教、佛學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 。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向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fā)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佛教,是指佛陀所說的教理,所制定的僧團、制度、戒律,以及后世所譯成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所雕刻繪塑的塔像寺宇等建筑,都可稱為佛教。因為這些都是佛教的代表物,由這些人或物

  44頁

  上我們可以去認識佛教,可以去啟發(fā)一種信仰,可以去探究

  佛教的真理。這些方面的人物,可以叫做「像教」。反過來說,離去這些,就無佛教可言,消滅這些,也就消滅佛教。譬如在印度中央亞細亞,在古波斯、阿富汗、馬來亞、爪哇等地,這些可以代表佛教的東西,都毀滅了,佛教于是滅亡了。佛教在中國,近數(shù)百年來,特別是民國以來,這些代表的人物,漸漸摧滅,所以佛教也就漸漸在滅亡,現(xiàn)在是到了滅亡的末期了。

  「佛學」是指佛陀所發(fā)明的真理,說明真理的學說,以及歷代佛弟子們所發(fā)明的學理而言,特別是那大藏經(jīng)典。平常一般社會對于佛學毫無認識的人士,只見到寺廟、僧尼、塔像等代表佛教的人或物,或行動,以為佛教者,寺廟也、僧尼也、塔像也、為人禮拜誦經(jīng)也、超度死亡也、焚化紙錢也等等,就是佛教。這樣的佛教那有學理可稱﹖還有一般人士,以為佛教學理雖好,但是太深、太難懂,只是望洋興嘆,不肯去研究,這都是誤解。須知佛學也和孔子之學說一樣,雖精細圓博,但是現(xiàn)實現(xiàn)用的,不離開世間人生的。現(xiàn)在西洋、日本研究佛學者很多,中國文化界近二十年來,亦有人研究。他們把佛學當做一種哲學,一種印度的哲學,并不把它當作一種有活力的宗教,更不把它當做一種救治現(xiàn)世人生解決生活痛苦的方法,去研究去應用。并不發(fā)生一種信仰去推動,去實行,去把理論實現(xiàn)起來。以這種信念去研究佛學,只是增長佛學知識,當然談不上以佛學的道理去覺世救人。「為學所以致

  45頁

  用」,今日學佛者,忘記了這一點。

  佛教是一種宗教,一種理智的宗教。宗教是啟發(fā)人類的信仰,開發(fā)人生的智慧,解決人生問題的。所以佛教是不離人生的。古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離開人生講佛法,根本就無用,甚至于不是究竟佛法而是相似佛法。

  二、生命、生活、生死

  人生的解釋,說者各異,我們假定有三種定義﹕一、人生就是人類的生命﹔二、人生就是指人類的生活﹔三、人生是人類的生死。有生活才有生命﹔人生命必有生死,故三者是一體的。生命是人生的延續(xù)性,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活動性,所以我們要人生生命的延續(xù),就必須有生活的企求。生活的條件,今人說﹕「衣、食、住、行」,古人有言﹕「色食」而已。色是性生活,謂男女配合以求子孫的延續(xù)與繁殖。食有兩種﹕一是物質(zhì)的,是飲食,是滋養(yǎng)生命的必需品,有此則生命可以保存,身體可以延續(xù)﹔二是精神的,即求知欲所需要的文化食糧,這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生活條件。普通人只求知生活,不知重生命。知識水平稍高的人,求生活之外,還知道重生命,但是不重視生死,也怕談生死。佛教或印度哲學,特重生死,因為人類雖有生,卻不能永生,不能千年萬年的活著,必定有個死。這個生命,終有一天停止活動。「死」和「生」相對而不

  46頁

  可缺一的,人人所不可免的。不但人生如此,凡是有生物,都會有死,故有生物也可以說有死物。所以死是人生的反面另一定義。在一般社會人士,只知求生活,不去求所謂了知生死。因為死是茫然的?鬃釉哗s「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佛教對于人生的生命有很透澈的觀察,不但去推求了解生命之來源,而且推求死后的輪回,不但要解決生活問題,而且要解決生死問題。故佛家有言「生死大事」,又說「了生死」。由此可見佛教之重視生死了﹗

  中國哲學特重生命,如道家之「修命」「求長生」﹔儒家重「保生命」,故有「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之說。西洋哲學特重生活,只求物質(zhì)的享受,物質(zhì)文明發(fā)達是為了生活,甚至大戰(zhàn)都為了生活。印度哲學特重生死,而求取生死之解脫。佛教以前的奧義書時代,即重視這問題,優(yōu)波尼沙曇中曾詳細討論。佛家哲學不論大小乘都重在「超凡入圣」和三乘圣法」,這就是了生死也。

  ┌中國哲學----偏重生命

  對人生的看法│西洋哲學----偏重生活

  └印度哲學----偏重生死

  三、悲觀、樂觀、中觀

  47頁

  談人生問題,切膚而談,終不能離開生活,人類生活,過得如意的,多數(shù)會產(chǎn)生樂觀,以為人生是有意義的。生活過得不如意,就會悲觀,以為人生毫無意義。所以人生樂觀和悲觀,都建筑在客觀的生活環(huán)境的條件上。這種人生觀,是隨物隨情而易轉(zhuǎn)的,也可以說是唯物的。悲觀的人,總是不滿意于現(xiàn)前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現(xiàn)象、生活條件。也有一種人是因為受某種特殊的外來刺激而悲觀的。一般青年人,多因戀愛問題,家庭、生活、工作等問題對人生悲觀的。悲觀的人,覺得他的生命,和他周圍的客觀環(huán)境,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意味的、暗淡的,如處牢獄般毫無生趣與光明。于是而發(fā)生厭世逃世的可能。甚至于樂觀的人,對現(xiàn)世生活總是抱一種快樂的態(tài)度,對于客觀的生活條件,不論精神的或物質(zhì)的,都是盡情的享受。既不思索過去,也不瞻望將來,所謂「今日有酒今朝醉」,處處達觀,時尋樂趣。縱然遭受打擊,毫不介意,仍然樂觀。有些偏激的人,對人生生活只求「醉生夢死」的縱情享受,則是一種愚昧的人生觀。為了一味的達到滿足享樂,會造作無邊的罪業(yè)。

  以上兩種沒有澈底了解人生的真義。佛學上對人生的看法,既不主張悲觀,也不主張極端的樂觀,而主張一種中道主義。因為前兩者的偏激,都會產(chǎn)生一種不良的結(jié)果,都不是人的生活正道,而是一種邪道。大覺悟的釋迦牟尼佛,在初次說法的時候,就宣說人生正道,那種說法是對當時印度社會的一種正確的批評和指示。西洋人偏重在求享樂,所以利用科學,盡量的求物質(zhì)的

  48頁

  享受。印度的人生哲學,除開佛教,有些宗教是偏重在悲觀或半悲觀。中國的孔子學說﹕注重倫常道德,又說七情五欲「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這種「中和」的人生,似乎與佛家

  所謂八正道的人生觀彷佛,但是佛家說得更圓滿些。八正道也叫做八中道。道是一種生活的方法。一、正見,二、正惟,三、正語,四、正業(yè),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這八種中道之中,最重要的是正見和正命,正見即智或觀察,或是認識上的判斷力,在佛學上有時叫做知見。一個人對客觀環(huán)境的認識和判斷,必須有正確的、合理的、切實的判斷力----見解。這是精神生活的主要點。倘若見解一錯,判斷力也不夠正確,那就禍患叢生。其它的七種是輔助第一種的。第五正命,就是生命,也是極重要的一種,這種生命,以正語正業(yè)做基礎,是物質(zhì)生活的主要點。

  由此我們把八正道的人生觀分作兩類﹕一是精神生活的,以正見為主,正思惟、正念、正定為副。二是物質(zhì)生活,以正命為主,正語、正業(yè)為副。正精進是雙關的。古人對此有種種的解說。有好些說法,不符釋迦的本意。因為釋迦說此八正道法,是針對印度人生生活而發(fā)的。時間相去二千五百年,空間相去幾千里,釋尊這種教法,一直到現(xiàn)在以及未來仍然是救世的妙藥。

  四、緣起、緣生、緣成

  普通人只談現(xiàn)世生活,而不能追求生命的來源,更不推尋生命之將來,亦不尋求人生的真諦

  49頁

  ,佛教特別作詳細的探討。

  要想澈底講明人生問題,就必須說明宇宙問題。宇宙謂宇宙萬有,它的現(xiàn)象界是森羅萬象,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明的。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所明者是。今就本體而言,相當佛教所謂「法」或「諸法」兩名詞。宇宙萬有,形形色色,究竟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它的本身究竟是什么呢﹖哲學家說明這些問題,是謂本體論。

  佛教說明這宇宙的一切法雖有種種的不同,也不外乎﹕一本體,二現(xiàn)象,三現(xiàn)象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緣起、緣生、緣成的道理。

  什么是緣起﹖「緣」是一種關系或條件。「起」是現(xiàn)起、顯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意思。就「為緣能起諸法」說﹕「緣是一種因緣,即一法或一事物產(chǎn)生的「因」,由此「因」為「緣」(條件),而現(xiàn)起某法某事物,故名「緣起」。這種緣起的「緣」即因緣。有「親因緣」,也有「疏因緣」。親因緣是吾人內(nèi)識心的種子﹔疏因緣是指外界等種子。故「為緣能起諸法」是就因邊說,就是本體論。

  那末,宇宙的本體是從什么「緣起」而生呢﹖佛家有多種的說法,但現(xiàn)在只說兩種﹕一是業(yè)感緣起,二是賴耶緣起 。業(yè)感的「業(yè)」是指人類的行為造作,這種行為本身有一種潛勢力,名曰業(yè)力,在科學上可以說是「熱」或「動」。這業(yè)力是因,是一種原素,「感」是招感,好像磁石的

  50頁

  吸力一樣,業(yè)的本身有此力量能使感果,故名業(yè)感緣起。這種感招宇宙萬有的業(yè),是共業(yè),謂是全地球上的人類非人類的有情動物,所有的共業(yè),而招感這種共同享受依止的世界。

  賴耶緣起,賴耶即阿賴耶識。佛教唯識學派,說明人生的心理有八種識。五官(五根)生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藏義,謂能含藏萬法種子義。生一切法的種子都是由此識所攝藏。種子是因,因能生果,賴耶中有善惡之種故,世間有苦樂之報。故此名阿賴耶識。

  由前一種緣起,我們知道宇宙萬有的本體是業(yè)力,即吾人之行為力,一切事物皆由吾人自業(yè)所造。宇宙從何而有﹖從人類有情力而有。宇宙萬有誰所創(chuàng)造﹖人類有情自己創(chuàng)造。由后一緣起,我們知道萬有的本體是種子。種子有業(yè)種與識種之別﹕前一緣起是說業(yè)種,后一緣起是說識種。萬有從何而有,從識種而變現(xiàn),宇宙如此,人生也如此。宇宙誰創(chuàng)造﹖吾人各別心識所創(chuàng)造﹔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義。宇宙是以「業(yè)」與「賴耶」為本體,那末,人生當然也是以此為本體。生命就是由此而來。

  什么是緣生﹖緣如前說。生是生起、發(fā)生的意義。緣生者,謂從緣而生起之義。由此,故有「緣生法」之說。緣起與緣生不同者﹕緣起謂「此法為緣能起諸法」是因法,緣生謂「此法從緣而生」是果法。前者為因是本體,后者為果是現(xiàn)象。因此,有人說從緣起義而有唯識學﹔從緣生

  51頁

  義而建立法相學。我們知道宇宙的現(xiàn)象界是從何而有﹖從緣生而有。此現(xiàn)象的形形色色誰所造作﹖「緣」所造作。離開了「緣」,別無他物,如上帝等,可以造此宇宙萬有。此緣生法,亦名「因緣生法」。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這是明緣生空義。

  什么是緣成﹖緣成也可以說是緣生。不過「從無而有名生」,是指法初現(xiàn)起時,依時間說是初剎那!赋伞故侵干艘院蟮拇嬖,一切法的生滅,澈底(勝義)說是剎那生滅,剎那變動,絕無存在可言。但是這種微細的境界,一般人不能了知,也非肉眼所見,吾人所見之一切境界,生了之后終有一個時期的存在,然后才歸消滅。一切法如何存在﹖由眾緣而存在。一切法固由眾緣而產(chǎn)生,亦由眾緣而存在,謂一切法彼此互相成就。由此道理,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中「有」者,就是成就或存在的意思。所以宇宙萬有絕對沒有單一孤獨的法。一切法皆由彼此互相交織著的,互相攝持的。因此,華嚴宗有「事事無礙法界」的至理名言,就是依據(jù)這個緣成的道理建立的。

  由上而言,緣起是唯識法相宗的勝義。緣生是般若三論宗的勝義。緣成是華嚴賢首的勝義。

  五、無始、無終、無常

  緣起等義是就橫的空間說,F(xiàn)在再就豎的時間說,來談生命的意義。通常人以為人生不過數(shù)

  52頁

  十年的壽命,死了就完了。生呢,是從母胎而生,某年月日時,有個起頭,活幾十年或幾個月而死,死也有個某年月日時的終了。常聽人說﹕「某某命終了」,就是某人死了。有智之士就要沉思一下﹕人的生命是從某年月日時才開始呢﹖還是以前就有呢﹖人的生命死后就完了,還是相續(xù)下去呢﹖基督有「靈魂不滅」之說,辯證唯物論未產(chǎn)生之前,西洋唯心論信仰「靈魂不滅」,主張精神與上帝合一而有「永生」,這與印度吠檀多派的梵我合一論的思想是一樣的。吠檀多派是印度有名的哲學派,主張「有我」,主張我是常住的唯一的,故生命是無始無終的,中國古書上,似乎不談這個問題?鬃蛹炔徽勆,也不談無始無終,佛陀對生命之我的死后如何﹖也常避而不說,如問佛﹕「死后有我無我耶﹖……」皆置而不答。從這點看來,似乎與孔子相同。然而佛法講輪回,孔子卻不說輪回。輪回的道理是印度哲學的根本思想,佛教特別詳說。輪回說六道生死輪回死了再生,生了再死,死死生生,可是生從何時生﹖無始﹔死也不是斷滅,死而再生,所以死無終。佛教及其它印度哲學,看此生死一事,非常重要,出世思想,由此而起,但是佛教雖說生命之無始無終,和印度吠檀多派說有我,說我是常、是一,就不同了。佛教講明人生生命之無始無終,如江河之水滾滾不斷,可是決定不是恒常如此,萬古不變。這生命從無始以來,是剎那滅的、不停的、變動的,如像河流刻刻不停,后水不是前水,剎那剎那有新的流水,舊的滅去,新的又流來,宇宙萬有無一件不是如此的生滅變動著,我們的生命也是生滅變動著。這生滅

  53頁

  變動的生命,叫做「生命之流」,這種生滅變動名為無常。如果宇宙萬有是常而不變的話,世間就沒有進步可言,也沒有所謂改造環(huán)境或改造生活可言,更無所謂「了生死」、「入圣果」等修行作善可建立了。所以唯其無始無終,才有進修進化之行,超凡入圣之果。

  還有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一種精神----心識,但這種生命依前面說,是眾緣所生所成,離此眾緣別無有我,所以我們?nèi)松菬o始、無終、無常,還要加上「無我」。這是佛教對人生的又一看法。

  以上對人生的兩重看法,是廣大深遠的看法。何以見得呢﹖以整個宇宙來說,這人生就是橫遍十方的人生。又以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而生,互相而成的道理說﹕即是此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具一法。就是「量周沙界」及「納須彌于芥子中」的意思了。這個人生雖說渺小,而這個人生卻是偉大。其次我們的人生是前無始點,后無終點,這生命是「無窮無盡」的,「盡未來際」的。本來是「無量壽」,何必再去求「長壽」呢﹖又以這無始無終的看法,是叫你不必去思念過去,也不必去希望將來,你應該去抓著「現(xiàn)實」,警覺起來,生活下去﹗所以我們以俗眼看來,這個生命雖說短小,而人生卻是深長而遠大。

  六、利他、利自、利「一切」

  54頁

  佛教,誰都知道是救人救世的宗教。佛教徒常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說﹕「自利利他」,又說﹕「弘法利生」,又說﹕「廣度眾生」。這一類的話,處處經(jīng)中有說。佛教徒也以此自傲﹗這一類的話,真是表現(xiàn)佛教的偉大,今日中國佛教沉沒不彰,出家僧十之八九不知佛法,叫他如何利生﹖在家佛教徒十之八九皆求自利,不顧利他。所以 我們佛教今日是沉沒的時代,現(xiàn)在,我們應以利他為主,處處以利益別人為前提,就是所謂度眾生。能利他就是所謂利自己,能度他人當然能度自己。「一切」是指有生命之動物類。佛教最廣大的人生意義,不但利他人,而且利益一切有情,經(jīng)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又云﹕「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種偉大的救世精神,絕對不是平凡的。

  這利他、利「一切」的行為,是由大悲心所發(fā)的,有此行此心,才能成佛。故此人生的看法,是不平凡的看法。孟子說﹕「惻隱之心」,佛教說﹕「慈愛眾生,猶如己子」。慈悲心也可以說是同情心,或博愛心。世人正缺少此種同情慈悲心,我們要人人發(fā)此心,才能造作一切利益人群的事業(yè)。這種心,平常人發(fā)不起來的,這種利生事業(yè),是平常人所不肯作的。我能發(fā)此心,又能行此利益眾生的事,則此人生自然是不平凡的,所以最后對人生的看法,是超常人的、不平凡的。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