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的《十不求行》,也叫《十大礙行》

靜波法師:蕅益大師的《十不求行》,也叫《十大礙行》

  蕅益大師的《十不求行》,也叫《十大礙行》是這樣說的:

  1、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生病時我們要認為最好的妙藥來了。由此,可以守住信仰的本份和底線,否則貪欲生起,困擾解脫,況且痛苦是緣起性空,正是歷煉自己的身心不住。

  2、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佛教為人處世,不必要求沒有難處。因為凡事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盡如人意。有人由此驕傲,說:“你看我不就是很順嗎?”告訴你,只是相對比較而言的順而已,如果你太順了,反而不是好事,尤其是少年得志,必有不幸,容易迷失人生和信仰的方向。

  3、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xué)躐等,學(xué)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修行的過程中,探究心的本質(zhì),應(yīng)該隨緣自在,不必強求沒有障礙。如果修行沒有障礙,那么就會容易心浮氣躁而不能遵守規(guī)則,從而循序漸進,反而會未得謂得,沒有得到就說自己得到了,詐現(xiàn)奇特、故弄玄虛、華而不實,從而誤己誤人。如果感悟障礙原來沒有根本自性,那么障礙隨之煙消云散。

  4、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愿不堅,愿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佛教徒把握當下的踐行佛法,不奢望沒有煩惱和困擾的魔困。如果修行過程中,沒有了煩惱和困擾,那么幫助眾生成就自己的誓愿也就不會堅定。如果誓愿不堅定,就會導(dǎo)致沒有證得果位,強說自己已經(jīng)證得果位了。如果透視煩惱和困擾沒有實在性,那么它又怎么能困擾我們呢?于是,我們可以同各種煩惱和困擾相互為修行的伴侶,從而成就自己的解脫資糧……

  5、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yè)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6、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7、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nèi)必自矜,內(nèi)自矜必執(zhí)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8、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所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9、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10、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非常感動,感動就要分享,分享給大家才會彼此受益。

原標題:念身不求無病——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jié)選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Weibuzudao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