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六十八
宗鏡錄卷第六十八
夫既云約俗假立。心境雙陳。開之則兩分。合之則一味。今約開義。則互相生。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凡圣通論。都有幾境。
答。大約有三境。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zhì)通情本。性種等隨應(yīng)。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隨心者。為此根塵等相分。皆自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獨影唯從見者。影為影像。是相分異名。為此假相分。無種為伴。但獨自有。故名獨影。即空華兔角。過去未來。諸假影像法。是此但從。能緣見分變生。與見分同種。故名獨影。唯從見。帶質(zhì)通情本者。即相分。一半與本質(zhì)同一種生。一半與見分同一種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緣見分。本即所緣本質(zhì)。言性種等隨應(yīng)者。隨應(yīng)。是不定義。謂于三境中名隨所應(yīng)。有性。種。界系。三科。異熟等。差別不定。又廣釋云。性境者。為有體實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識。及第八心王。并現(xiàn)量第六識所緣諸實色。得境之自相。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緣真如時。亦是性境。以無分別任運轉(zhuǎn)故。言不隨心者。都有五種不隨。一性不隨者。其能緣見分。通三性。所緣相分境。唯無記性。即不隨能緣見分通三性。二種不隨者。即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見分心種生故。名種不隨。三界系不隨者。如明了意識緣香味境時。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隨明了意識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緣種子境時。其能緣第八唯欲界系。所緣種子。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識。有界系不隨。四三科不隨者。且五蘊不隨者。即如五識見分。是識種收。五塵相分。即色蘊攝。是蘊科不隨。十二處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意處收。五塵相分。五境處攝。是處科不隨。十八界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五識界收。五塵相分。五境界攝。此是三科不隨。五異熟不隨者。即如第八見分。是異熟性。所緣五塵相分。非異熟性。名異熟不隨。獨影境者。謂相分與見分同種生。名獨影唯從見。即如第六識緣空華兔角過未。及變影緣無為。并緣地界法;蚓壖俣ü。極迥極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從見分變生。自無其種。名為從見。獨影有二種。一者無質(zhì)獨影。即第六緣空華兔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是。其相分。與第六見分同種生。無空華等質(zhì)。二者有質(zhì)獨影。即第六識緣五根種現(xiàn)。是皆托質(zhì)而起故。其相分。亦與見分同種而生。亦名獨影境。三帶質(zhì)者。即心緣心是。如第七緣第八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zhì)同種生。一半與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zhì)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以兩頭攝不定。故名通情本。質(zhì)即第七能緣見分。本即第八所緣見分。又四句分別。一唯別種。非同種。即性境。二唯同種。非別種。即獨影境。三俱句。即帶質(zhì)境。四俱非。即本智緣如。以真如不從見分種生故。名非同種。又真如當(dāng)體是無為。但因證顯得。非生因所生法故。名非別種。性種說隨應(yīng)者。性即性境。種謂種類。謂于三境中。各有種類不同。今皆須隨應(yīng)而說。又約八識分別者。前五轉(zhuǎn)識。一切時中皆唯性境。不簡互用不互用。二種變中。唯因緣變。又與五根同種故。第六意識有四類。一明了意識。亦通三境。與五同緣實五塵。初率爾心中是性境。若以后念緣五塵上方圓長短等假色。即有質(zhì)獨影。亦名似帶質(zhì)境。二散位獨頭意識。亦通三境。多是獨影。通緣三世有質(zhì)無質(zhì)法故。若緣自身現(xiàn)行心心所時。是帶質(zhì)境。若緣自身五根。及緣他人心心所。是獨影境。亦名似帶質(zhì)境。又獨頭意識。初剎那緣五塵。少分緣實色。亦名性境。三定中意識。亦通三境。通緣三世有質(zhì)無質(zhì)法故。是獨影境。又能緣自身現(xiàn)行心心所故。是帶質(zhì)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識。緣五塵故。即是性境。四夢中意識。唯是獨影境。第七識唯帶質(zhì)境。第八識。其心王唯性境。因緣變故。相應(yīng)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帶質(zhì)真獨影境。
問。三境以何為體。
答。初性境。用實五塵為體。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水火風(fēng)。四微。色香味觸等。約有為說。若能緣有漏位中。除第七識。余七皆用自心心所為體。第二獨影境。將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能緣即自心心所為體。第三帶質(zhì)。即變起中間假相分為體。若能緣有漏位中。唯六七二識心心所為體。又成唯識論樞要志云。真色真心。俱是所緣。所變相分俱名性境。或能緣心。而非妄執(zhí)分別構(gòu)畫。名為真心。真心緣彼真色等境。所變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緣心所變。相分。相分無實。但帶質(zhì)故。性者。體也。體性是實。名為性境。獨影者。獨者。單也。單有影像。而無本質(zhì)。故相名獨。如緣龜毛石女等相;螂m有質(zhì)相分。不能熏彼質(zhì)種。望質(zhì)無能。但有假影。亦名為獨。如分別心緣無為相。及第八識心所相及。余準(zhǔn)此知。帶質(zhì)之境者。質(zhì)者。周易云。形體也。帶者。說文謂之紳也。紳也謂束。又方言云。帶謂行也。今云帶質(zhì)。義通二也。若依說文。謂即挾帶逼附之義。如紳束也。若依方言。影仗質(zhì)生。如因其路。行義方有。然此相分。雖有能熏自及質(zhì)種。然無實用。如緣心相。相分之心。無慮用故。通情本者。情謂見分。本謂質(zhì)也。顯所變相。隨見隨質(zhì)。以判種性。二義不定。又境有二。一眾生遍計所執(zhí)情境。心外見法。名之曰境。二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從心現(xiàn)故。成其妙用智境。又二。一分劑境。廣大無邊故。二所知境。唯佛能盡故。又有二種。一是心境。唯心現(xiàn)故。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二是境界之境。謂心境無礙。隱顯同時。體用相成。理事齊現(xiàn)。
問。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云何又說心說境。
答。前已廣明。何須重執(zhí)。一心四分。理教無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識。如心緣境時。必有相分故。如鏡照面時。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緣境是有法。心上必帶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對外質(zhì)。同喻如鏡照面時。
問。智境各一。何分多種。
答。智因境分。有真俗之異。境從智立。標(biāo)凡圣之殊。約用似多。究體元一。
如起信鈔問云。境智為一為異。
答云。智體無二。境亦無二。智無二者。只是一智。義用有殊。約知真處。名為真智。約知俗處。名為俗智。境無二者。謂色即是空為真境。空即是色為俗境。由是證真時必達(dá)俗。達(dá)俗時必證真。了俗無性。即是真空。豈有前后耶。況無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渾融。為一法界。
問。一心二諦。理事非虛。證理性而成真。審事實而為俗。皆具極成之義。不壞二諦之門。大小二乘。同共建立。如何是極成之義。
答。所成決定不可移易。隨真隨俗。各有道理。瑜伽論云。一有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世間極成真實者。謂一切世間。于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慣習(xí)。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zhuǎn)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者。依止現(xiàn)比。及至校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shè)義。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問。離識有色。文義俱虛。心外無塵。教理同證。其奈名言熏習(xí)。世見堅牢。若不微細(xì)剖陳。難圓正信。只如外色。若粗若細(xì)。云何推檢。知其本空。了了分明。成就唯識。
答。粗細(xì)之色。皆從識變。既從識有。外色全空。故經(jīng)云。色性自空。非色滅空。為未了者。更須破析。直至極微。方信空現(xiàn)。識論云。余乘所執(zhí)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zhí)色。不相應(yīng)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且所執(zhí)色?傆卸N。一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微。若有質(zhì)礙。應(yīng)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zhì)礙。應(yīng)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極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非色。乃至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nèi)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xiàn)。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xiàn)量得。以能發(fā)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yīng)但是內(nèi)識變現(xiàn)。發(fā)眼等識。名眼等根。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決定應(yīng)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引生似自識者。乃至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以色等相。為所緣緣。見托彼生。帶彼相起故。然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xiàn)一相。非別變作眾多極微。合成一物。為執(zhí)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xiàn)。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由此應(yīng)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xiàn)。非極微成。余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驘o對故。如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F(xiàn)有色相。以理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F(xiàn)無色相。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問。表無表色。不居身外。內(nèi)所動作。顯現(xiàn)非虛。如成業(yè)論偈云。由外發(fā)身語。表內(nèi)心所思。譬彼潛淵魚。鼓波而自表。此表無表色。是實有不。
答。識論云。且身表色。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煞治龉省iL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實有。才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故。滅若待因。應(yīng)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yè)。理亦不然。此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yīng)即風(fēng)界。風(fēng)無表示。不應(yīng)名表。故身表業(yè)。定非實有。然心為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xù)。轉(zhuǎn)趣余方。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xù)。便非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聲。生滅相續(xù)。似有表示。假名語表。于理無違。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愿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
問。經(jīng)中說有三業(yè)。善惡果報。不濫升沉。云何撥無。豈不違教。
答。不撥為無。為顯識故。推其不實。于世俗門。善順成立。識論云。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yè)。能發(fā)語思。說名語業(yè)。審決二思。意相應(yīng)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yè)。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為業(yè)。是審決思所游履處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蛏碚Z表。由異發(fā)故。假說為業(yè)。思所履故。說名業(yè)道。由此應(yīng)知。實無外色。唯有內(nèi)識。變似色生。
問。不相應(yīng)行。是實有不。
答。識論云。不相應(yīng)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
問。二無心定。無想異熟。應(yīng)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yīng)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xiàn)起。
答。識論云。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于心名無心定。應(yīng)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于色名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于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fā)勝期愿。遮心心所。念心心所。漸細(xì)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等暫不現(xiàn)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粗動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問。世間依想建立。有為之法皆虛。俗諦從識施為。無體之門盡偽。且如圣教。文句能詮。乃廣長舌相之所宣。妙觀察智之所演。云何俱稱不實。咸是虛耶。
答。諸圣演教談詮。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三乘學(xué)者。只令依義不依語。權(quán)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俱無自性。亦從識變。廣百門論云。然諸世間。隨自心變。謂有眾字和合為名。復(fù)謂眾名和合為句。謂此名句。能有所詮。能詮所詮。皆自心變。諸心所變。情有理無。圣者于中。如實知見。云何知見。謂彼法。皆是愚夫虛妄識心分別所作。假而非實。俗有真無。隨順世間。權(quán)說為有。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只如時法無相。應(yīng)為實有。
答。有相尚空。無相何有。時亦無體。延促由心。以始從一念。終成于劫。念若不起。時劫本空。但有初中后等時量。皆是唯識之時。廣百論破時品云。復(fù)次是則一切若假若實。皆依世俗假相施設(shè)。云何汝等。定執(zhí)諸法。皆是實體。
難。若一切法。皆非實有。如何現(xiàn)前分明可見。
答。鏡像水月。乾闥婆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世間所見。皆無有實。云何以現(xiàn)證法是真。覺時所見。一切非真。是識所緣。如夢所見。夢心所見。決定非真。亂識所緣。如第二月。如是雖無真實法體。而能為境生現(xiàn)見心。因斯展轉(zhuǎn)。發(fā)生憶念。前后俱緣。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生憶念。證法是真。法既非真。時如何實。
難。若緣妄境。生于倒見。境可是虛。見應(yīng)是實。
答。境既是虛。見云何實。如在夢中。謂眼等識。緣色等境。覺時知彼二事俱無。妄境倒心。亦復(fù)如是。愚夫謂有。圣者知無。
難。有倒心境。二種皆虛。無倒境心。俱應(yīng)是實。
答。世俗可爾。勝義不然。以勝義中心言絕故。若于勝義心言絕者。云何數(shù)說心境是虛。為破實執(zhí)。故且言虛。實執(zhí)若除。虛亦不有。若實若虛。皆為遣執(zhí)。依世俗說。非就勝義。勝義諦言。亦是假立。為翻世俗。非有定詮。
難,F(xiàn)見心境。可言是無。憶念境心。云何非有。
答,F(xiàn)見尚無。憶念豈有。
難。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xiàn)造善惡。若無善惡?鄻芬酂o。是則撥無一切因果。若撥無因果。則無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
答。奇哉世間。愚癡難悟。唯知怖罪。不識罪因。一切善惡?鄻芬蚬。并世俗有。勝義中無。我依勝義。言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于世俗中。執(zhí)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為邪見。今于此中。為破時執(zhí)。略說諸法。俗有真無。又古釋云。凡如來三時說法;蛟埔粫r。三世十世等時。皆從能變心生。外無三世之境。離自心外。諸法無體。如世尊說彌勒作佛。即聽者于自心上。變作過去相分生起。世尊答云。從今十二年后。必得往生。聽者心上。又變作未來相分而起。能變心。即現(xiàn)在也。此過去時。無其實境。盡從心變。但隨心分限。變起長時短時。是以時因心立。無有定性。因現(xiàn)在。則有過去未來。因延有促。因一念有大劫。若無現(xiàn)在心。何處立過未。西域記第七云。昔有隱士。結(jié)廬屏跡。博習(xí)技藝。究極神理。能使瓦礫成寶。人畜變形。但未能馭風(fēng)云。陪仙駕。閱圖考古。更求仙法。遂得求仙方云。將欲求仙當(dāng)筑壇場。命一烈士。按長劍。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dá)曙。求仙者。壇中而坐。按長劍。誦神咒。收視返聽。達(dá)曙登仙。既得此方。數(shù)年之間求烈士不得。后遇一人。先為人傭力。艱辛五載。一旦違失。遂被笞辱。又無所得。悲號巡路。隱士見命數(shù)加優(yōu)贈。烈士欲求報效。隱士曰。我彌歷多年。幸而遇會。奇貌應(yīng)圖。非有他故。愿一旦不語耳。烈士曰。死尚不辭。何況不語。于是隱士。立壇受仙。依事行之。日暮之后。各思其事。隱者誦咒。烈士按劍。俟將曉矣。烈士忽然大叫。時空中火下。煙焰云蒸。穩(wěn)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問曰。誡子無聲。何乃驚叫。烈士曰。受命之后。至夜昏然若夢。見昔所事主人。躬來至傍。感厚恩而不語。被打震怒。而見致害。遂見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受生。乃至出胎?喽騻涫。荷恩不語。洎乎受冠生子。每念前恩思而不語。闔家親戚。咸見怪矣。年過六十。而有一子。其妻謂曰。汝若不語。我殺汝子。我自懷念。今已隔生。唯有一子寧忍令殺。因止其妻。遂發(fā)此言。隱士曰。我之過也。被魔所嬈。烈士感激其事。忿恚而死。故知睡夢與覺。所見唯心。延促之時。不離一念。故引夢時。以明覺位。又法華經(jīng)安樂行品。夢入銅輪。成道度生。經(jīng)無量時。唯只一夜夢心。所以無性攝論頌云。處夢謂經(jīng)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勺C聽者心上。自變長短二時。實唯現(xiàn)在心心所也。故義海云。如見塵時。是一念心所現(xiàn)。此一念心之時。全是百千大劫成。何以故。百千大劫。本由一念方成。大劫既相由成立。俱無體性。乃至遠(yuǎn)近世界。佛及眾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現(xiàn)。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xiàn)。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事物顯然。所以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又頌云。始從一念終成劫。悉從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凈。又頌云;驈男暮I。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故知橫收剎海。豎徹僧祇。皆一念心。前后際斷。既無大小之剎。亦無延促之時。以一方便唯心之門。令眾生界悉皆清凈。何者。以知境唯妄識分別。則不起心。以心不起故。則妄境不現(xiàn)。妄境不現(xiàn)。垢凈之法無依粗想不生。長短之時自絕。若教中所說劫量延促。皆是善巧逗機(jī)方便;驗榍尤醣娚Uf成佛只在剎那。或為懈怠眾生。說須經(jīng)阿僧祇劫。若成佛之旨。一際無差。延促之詮。盡歸權(quán)智。又古釋云。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與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長短安在。非長非短。是謂清凈。不壞于相。則劫海無邊。故知一切諸法。皆無自體。悉不堅牢。唯從想生。若執(zhí)為實。但是顛倒。所以廣博嚴(yán)凈經(jīng)云。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者。是常住者。是堅牢者。應(yīng)有積聚。不應(yīng)過去。唯應(yīng)有晝。不應(yīng)有夜。
問。此三世時。既從心變。于八識內(nèi)。何識所緣。
答。古釋云。唯意所緣。謂時之一法是假。前五第八俱不能緣。第七又常緣內(nèi)第八見分為我。兼無分別故。唯第六能緣。又四種意識中。唯明了意識不能緣。時是假故。即定中。夢中。獨散。此三俱能緣。若約三境中。是獨影境。
問。不相應(yīng)行中諸有為法。似有作用。應(yīng)不離識。如六種無為。無有作用。應(yīng)離色心等有其實性。
答。有無之法。皆依識變。虛空等五無為。皆依妄識所變。真如無為。是凈識之性。亦不離識。乃至有無真假。一切性相。離真唯識性。更無所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