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1卷。...[詳情]

解深密經語體釋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本經的要旨,在解釋過去的圣教,從解釋圣教的內容中,分為所悟理、所修行、所得果的三門。上來已將所悟理和所修行的二門解釋過了;現(xiàn)來解釋最后一門的所得果,也就是說明如來成所作事的一品。本品在本經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為整個佛法的能詮教與所詮理,都是從最高無上的清凈佛果心中所流露出來的,可說由有佛果,方有教理,佛果沒有,教理即不可得。是以發(fā)心研究佛法教、理者,必須先要認識最高無上的佛果,否則,就無法了解什么是教,何者為理;教不知,理不明,世出世間因果律,也就無法認識。不識佛教所說的因果律,怎能扭轉流轉生死因果律,趣向還滅的涅槃因果律?整個佛法,不出這兩大律,不理解這,怎能認識佛法的真義?因此,我可大膽的說:最高無上的佛果,為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教理根本。佛法的研究者,無論怎樣,不可不了解佛果。

  佛果究竟怎樣,這在本品的品題上,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端倪;現(xiàn)在不妨先將品題,略為解釋一下。如來,是佛陀的別號,即十種通名之一。他是中國的譯語,在印度叫做多陀阿伽多。含義有三:一是如諸法相怎樣,就怎樣的把他說出來。二是如諸實相法怎樣,就怎親的悟解他。三是證覺到那如實相法的真理而來此三界。成實論中說的“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就是如來的解釋。如又可以說是如如不變的實相真理,這不變的如如理,唯有如如智方契證,所以說名為如。如又可以說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以從實相真理方面看,他是本來就這樣的,經中所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法,就是指這無變遷、無毀壞的如性,所以說名為如。佛陀證覺到這不變不異的如如理,本可安住在這如如理中,過其理性的生活的,但為悲心所激動的關系,乃又從如如理中來到三界內現(xiàn)身說法,所以名為如來。有說:住于如如理中而不能來往三界的是二乘;來往三界而不能契證如如理的是凡夫。佛陀雖證如如理,然能來往三界,所謂即如而來的,所以不同二乘;雖在三界來往度生,但不違于如如理性,所謂即來而如的,所以不同凡夫。這樣,即如而來,即來而如,來如自在,方是真正如來。對于如來,不論作何解釋,但切不可把他當為實有自性看,因為如來之所以為如來,是由體現(xiàn)諸法的空性而得名的,在空性的實相中,本不可以說有如來,所以必須透過空性,即性空而緣起,方可說有如來生、如來出家修道、證覺、轉*輪、度從生、如來有父母、有老病、入涅槃,也就是性空中不礙人間的正覺如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如來者,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更有經說:“若欲體如來,應觀法性空”。所以要見緣起的空寂性,方可見到如來。中觀頌引經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阿含經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都是約緣起空寂的如來說的。如把如來當作諸法的真實微妙的自體看,以為他是流轉還滅的聯(lián)系者,現(xiàn)在流轉生死的是他,將來還滅證覺的也是他,那就與外道的神我論的如來合流了,因為外道也說如來這名字的,不過他是把他當作梵我的異名看的。梵我,印度的傳統(tǒng)學者,說他是眾生的實性,宇宙的本體,所以如如不變來往三界的如來,就成神我的異名了。根本佛法及中期佛法的性空者,都竭力的破斥這真實微妙的如來,顯示那緣起幻有的如來。佛學者,對于這,必須正確的把握住他,否則,就要梵佛雜糅、神佛不分了!

  成所作事,就是成就如來所要作的一切事業(yè)。事業(yè),在世俗法上講,是很多的,如教學者的教學事業(yè),從政者的政治事業(yè),經商者的辦理商業(yè)事業(yè),作工者的從事工業(yè)事業(yè)……。世間事業(yè)是如此,證悟諸法性空真理的佛陀所要作的事業(yè)是什么呢?以修學佛法說,一個未完成個己利益者,其所要做的事業(yè),在如何的積極斷煩惱,滅苦果,修功德,習智慧等,等到這一切自利的事業(yè)都完成了;假定他是自了的小乘學者,那他就要安然的住于無為涅槃界中,享受那寂滅為樂的涅槃妙樂,認為自己再沒有其它事業(yè)可做了。假定他是自他兼濟的大乘學者,那就不同了!他認為個己雖已完成了無上佛果,得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但是放眼觀察廣大的有情,都還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我怎能棄而不顧?所以仍本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的一貫精神,廣泛的做種種度生的事業(yè)。所以從佛完成自利證悟法身說,如來是無所為亦無所作的;但從佛為利他而起妙用說,可說有如來轉*輪的事業(yè),有如來濟度眾生的事業(yè)。這樣,可以說無所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作而無所不作,是為真正的以度生為事業(yè)。所化的眾生,假使能親近佛陀,多多的聽聞教法,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從修而證,所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達到這境地,就是如來所作事業(yè)完成之時。品是品類,因為此品中,全是說的如來所成就的度和事業(yè),所以得名如來成所作事品。

  乙四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

  丙一決了教體

  丁一開顯宗要

  戊一明如來之身相

  己一法身不思議

  庚一正申佛果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請問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若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戲論故。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

  如來成所作事的問法代表者,是曼殊室利。曼殊室利,有的經中叫做文殊師利,或簡稱為文殊,中國譯為妙德、妙首、妙智、妙吉祥等。相傳他生的時候,具有十種祥瑞,或因他具有無邊的功德,廣大的智慧,所以得此等名。從跡上說,他這次是來娑婆世界助佛轉*輪、度眾生的;從本上講,首楞嚴經說他早就成佛了,名叫龍種上尊王佛,也有說他是五十三佛中的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的。文殊的特長,在具有般若妙智,般若為諸佛之母,所以經中也就說文殊是無量諸佛之母,法華經中更說他是釋迦九世的老祖。所以他在廣大的菩薩群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與聲望,因而在各次的法會中,凡有菩薩參加的,他都位于上首之列,這次也是十大上首之一。

  他在深密法會上,從開始討論所悟理一直論到所修行,都是在旁靜聽著,沒有參加過己見,可是等到這些問題討論結束了,他覺到悟理、修行,固很重要,而佛果的認識尤為重要,所以到這時候,他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請示佛陀說:世尊!如你佛陀過去所曾說過的如來法身,這法身是你所證得的極果,但這極果的如來法身,究竟有何相貌呢?我們還不大明了,請你佛陀再為我們解釋一下。

  佛陀經他這樣一問,當然要為他解答,所以就告訴曼殊室利說:不錯,法身是所證得的極果,但果必由因生,你要知道極果的法身相是什么,先得知道其所修的因是什么:這因,就是悟見真理以后,在十地中所修的十波羅密多;修前五種波羅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福德,修后五種波羅密多,就能完成所要成就的智慧。所以行者若能善巧的修這十波羅密多,就能出離煩惱、所知的二障,完成福足、慧足的二德,證得菩提、涅槃的二種轉依。這二轉依的成滿相,就是如來的法身之相,因為如來法身,正是轉所依的真如,也就是轉顯所得的涅槃的原故。從無量清凈功德、智慧所生的法身相,是不可以我人的心思,也不可以我人的口議的。為什么?因為他是無生而無所不生、無形而無所不形的,所謂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是以為五陰、十二入的諸法所不攝,凡夫、圣者的稱贊所不及。這樣的法身,當然寒暑冷熱不能為其所患,生死苦痛無以化其體的。所以法身之為物,微妙無象,不可說他是有;備應萬形,不可說他是無;假使說他是小,他卻是彌綸八極的;如果說他是大,那他又是細入無間的。如此無形、無象、無大、無小的法身,為二乘圣者所不能議,補處大士所不能睹,何況我們愚癡無智的凡夫?當更不可思議的了!這不可思議的法身,本經略舉兩個理由來說明他:一、無戲論故:如來所證得的法身,是悲智圓滿、如智不二、心色無礙、遍一切處、無在而無所不在的,決不可以凡情、圣解測度他如何如何,假定以自己的知見推想他如何,那就是戲論。所謂戲論,就是虛妄分別,以為確如自己所說所知的,其實如來的法身是超戲論而為戲論所不及的。可是世間的眾生,偏要妄自推度,生起種種戲論,分別如來法身的是有相,是無相,是亦有相亦無相,是非有相非無相等。結果被這從自性見出發(fā)的戲論,破壞了自己的慧眼,障礙了自己的真智,無法體悟諸法的寂滅性,不能見到佛的法身。假使要見佛的法身,唯有突破自性見,遠離種種戲論,開發(fā)般若慧眼而后可。所以如來的法身,是超過世間的虛妄境,為戲論之所不及的。正因為他是無諸戲論的,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二、無所為故:諸佛證到不可思議的法身,可說一切都已圓滿究竟,更無什么可以所為了。眾生不然,他因不能體悟諸法的空寂性,以為什么都是實有的,所以就顛倒妄執(zhí),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奔波不息,苦惱不已,而他卻認為是大有所為,真是顛倒之極了!不過,佛證法身,雖無所為,但這法身也不是槁木死灰,無有作用;有的時候,為了度生,從法身中現(xiàn)起化身,是也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正因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實無所為,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生死中的一切眾生,所以始終都是惑、業(yè)所生身,不能得到功德、智慧所生身,其病根就在計著虛妄分別的戲論,及錯認實有自性的有所為,所以說‘而諸眾生計著戲論,有所為故’。

  庚二旁簡二乘

  “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如來法身有差別故,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的法身,是由轉依成滿所得的,但是講到轉依,不唯佛陀而已,就是聲聞、獨覺的二乘圣者,也是有舍煩惱、棄生死,得菩提、證涅槃的轉依相的。所以從三乘圣者的名義上看,聲聞、獨覺是通常所說的小乘,佛果為通常所說的大乘,似有不同,可是從三乘圣者的轉依方面看,彼此同樣的有所舍、所得相,似又沒有什么不同。曼殊室利分不清楚,所以就請問佛陀說:世尊!你所得的轉依名為法身,固沒問題,但聲聞、獨覺所得的轉依,是不是也可名為法身呢?這點還得煩請佛陀為我分別一下!

  佛陀回答他說:雖我與諸二乘同樣的是得轉依,但法身唯佛方可證得,其它的人是不能得的,所以聲聞、獨覺所得的轉依,不得名為法身!不名法身,那他所得的轉依,應當名為什么呢?曼殊室利又提出這個來請問世尊。佛告訴他說:這可名為解脫身。身的意思是聚,因此,凡夫、二乘、佛陀各有其身。所不同的,佛的法身是無量大功德聚,二乘的解脫身是無漏的五分法聚,凡夫的肉身是大苦陰聚。所謂五分法,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前三是因,后二是果;果上的解脫,就是涅槃,解脫知見,就是菩提。由是可見二乘所得轉依,是具有菩提、涅槃二轉依果的。他之所以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者,從消極方面說,是由于沒有大悲愿力,從積極方面說,是由于缺乏無量清凈功德。因此,他的轉依,只能舍煩惱障,離分段生死,得解脫身;不能舍所知障,離變易生死,得清凈法身。

  這樣,知道佛與二乘,有平等的一面,也有差別的一面。從其平等的一面看,三乘同破人我執(zhí),同證我空理,同斷煩惱障,同出離生死,同一解脫味,同得解脫身,所以經中常說三乘平等平等,本經也是由這解脫身,而說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無有差別的。甚至根據這平等的意趣,說小乘的四果名阿羅漢,大乘的佛果也名阿羅漢。從其差別的一面看,就是如來具有法身,二乘不具法身,由這法身的有無,說有三乘的差別,所以說如來法身有差別故。其不同的差別點,就在如來具有無量殊勝的功德,二乘不具這些功德。所以,以小乘的解脫身與如來的法身相比,其差別不可以道里計,乃至恒河沙數(shù)諸有譬喻之所不能及。解脫身既不及法身,可知解脫身是不圓滿、不究竟的,法身是究竟圓滿的。發(fā)心修學佛法的人,應以如來的法身為趣向的目標,不應以二乘的解脫身為所求的對象!

  己二化身常示現(xiàn)

  庚一眾德所起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我當云何應知如來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一切如來化身作業(yè),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上面是說如來的法身,這里是說如來的化身。就佛果說,如來是絕諸戲論超越不思議的,根本無所謂此身彼身的,可是從佛的自證化他、能證所證方面,經中有時說有二身,有時說有三身,甚至有說四身、五身、六身、十身的種種不同,而平常學者,大都喜談三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是。今本經中,不談三身、四身,唯說法、化二身。法身,是因圓果滿、無量功德所成而融然一相無二的,為如如理、如如智總合的法身;,是從這樣的法身中所現(xiàn)起的,可是當如來的化身理起之時,是由怎樣的因緣而得生起的呢?其生起之相又是怎樣的呢?所以曼殊室利特又把這問題提出來請示佛陀。佛告訴他說: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化身作業(yè)的生起,猶如世界起一切種類。這話怎講呢?可從兩方面說明,一、如來的化身作業(yè),是由法身的無量功德合集所現(xiàn)起的,這現(xiàn)起之相,就如現(xiàn)實世界是由三界、五趣無量眾生的共業(yè)所起一樣;世界不是由那一個眾生的業(yè)力所起,當知如來的化身也不是由那一種的功德所現(xiàn)。二、十方世界無邊際,而有染凈的不同,一切眾生無數(shù)量,而有根性的差別,佛的化身生起,也就隨著世界的染凈不同,眾生的根性差別,而有種種不同的化身;砩鹗沁@樣,化身之相又怎樣呢?這是由如來的無量無邊的清凈功德眾所莊嚴,而隨順眾生住持世間為化身之相的。因為,若在天上,若在人間,隨類示現(xiàn)的化身,都為如來的眾多功德之所莊嚴的,所以說如來功德眾所莊嚴,住持為相。但應當知道的,說有如來生起之相,是約化而起的化身之相說的,若以轉依成滿的如來法身之相講,那是常住不變、不可說有生起之相的。所以說化身相有生起,是可以的,說法身相有生起,就落于顛倒戲論的妄見了。這點,必須把他分清,絕對不可混為一談。

  庚二八相普現(xiàn)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應知示現(xiàn)化身方便善巧”?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或眾推許增上王家,或眾推許大福田家,同時入胎誕生、長大受欲、出家、示現(xiàn)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覺,次第示現(xiàn),是名如來示現(xiàn)化身方便善巧”。

  從法身所現(xiàn)起的化身,如印度的釋迦世尊,必有其普現(xiàn)的八相,這所示現(xiàn)的八相,就是如來的一種方便善巧,但方便善巧的示現(xiàn)化身,其次第的狀態(tài),吾人怎樣方能知道呢?佛告曼殊室利說: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國土中──三千是小千、中千、大千。如以一個小世界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中間有七午金山,八個水海,交互環(huán)繞,且有一日、一月、一地球,為一個小世界,也即是近人所說的一個太陽系。合一千個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上加上三千兩個字,表示大千世界,是從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合成的。綜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的區(qū)域。本經在三千大千之上加上一切兩個字,是表示所有的三千大千佛國土都包括在里面。今所需要知道的:在每一大千世界中,有一大化身佛;每一大千世界有百億小世界,在每一小世界中,有一小化身佛。當知這小化身佛,在這小世界中示現(xiàn)時,或在有權有勢而超眾人之上的人家誕生,如在印度的剎帝利的種族中,所以說或眾推許增上王家;或在有道有德而為世間福田的人家誕生,如在印度婆羅門的種族中,所以說或眾推許大福田家。在此等的貴族階級中受生,是為入胎誕生相。出生以后,漸漸長大,享受世間的欲樂,是為示現(xiàn)長大受欲相。從欲樂中觀現(xiàn)人生痛苦,發(fā)心出家,夜半逾城,是為示現(xiàn)出家相。出家就往外道的處所去修學種種苦行,是為示現(xiàn)行苦行相。在苦行中,精進不懈,備嘗辛苦,從未退墮,但終無所獲,于是覺悟苦行非證道之由,乃舍苦行,往伽耶山畢波羅樹下,敷吉祥草,結跏趺坐,以大悲大智大精進力,破魔障,得三明,成等正覺,是為示現(xiàn)成等正覺相。成正覺后,為了出示自己所悟的正法化迪有情,所以就到處轉大*輪,是為示現(xiàn)轉*輪相。待化級已畢,入般涅槃,是為示現(xiàn)般涅槃相。如再加上最初從睹史多天示現(xiàn)死沒相,是為如來方便善巧的示現(xiàn)化身的八相。

  戊二明如來之言教

  己一三藏圣教

  庚一總問答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凡有幾種,一切如來身所住持言音差別?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緣此為境速得解脫”?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如來言音略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世尊!云何契經?云何調伏?云何本母”?

  如來住世,不但有他的身相,并有他的言教;雖說如來利益眾生,有時也以悲懷平等躬行實踐的身教,但主要的還是以說法善巧的言教?墒且匝越教化眾生的時候,一切如來身所住持的言音,究有幾種差別不同,方能使諸所化有情,依佛所說的言音,未曾成熟的因而獲得成熟,已成熟的緣此言音為所觀境而獲得解脫呢?以如來的言音為所緣境,所以能得解脫者,因緣如來的圣教,作如法合理的思惟觀察,就能藉此正聞清凈教法的熏習為因,引生出世的種子性,而獲得解脫了。佛陀說這言音,略有三種不同:一是契經,二是調伏,三是本母。什么是豐經呢?梵語修多羅,中國譯為契經,或簡稱經,即三藏中的經藏。契有契理契機的兩義,合乎諸法的理體,是契理義,,合乎眾生的機宜。契理就不失體,契機就不失用,體用皆契,名為契經。什么是調伏呢?梵語毗奈耶,中國譯為調伏,或簡譯滅,即三藏中的律藏。調是調練的意思,即依律儀調練身、口、意的三業(yè);伏是滅除的意思,即依律儀滅除身、口、意的諸非。合言之,就是根據戒律,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名為調伏。什么是本母呢?梵語摩怛理迦,中國譯為本母,即三藏中的論藏。種種辨別叫做本,產生義理名為母。謂諸佛子所造的論典及諸辨別義理的佛經,其能明是非、辨邪正,指導吾人一個正確理論,而不為其它思想所摧毀的,名為本母。本文只是對于言音的差別相,略為簡單的問答說明,下文還要詳細的解釋,故不多說。

  庚二別解釋

  辛一契經

  壬一總顯

  “曼殊室利!若于是處,我依攝事顯示諸法,是名契經。謂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復依于二十九事。

  此文總顯契經的差別。是處,是指言音差別的處所。依攝事,是依契經中所攝的諸事?偤掀饋碚f,就是于言音差別的處所,依諸攝事顯示一切諸法,所以名為契經。所攝諸事,或說四事,或說九事,或說二十九事,這到下面當詳釋之。

  壬二別詳

  癸一詳四事

  “云何四事?一者聽聞事,二者歸趣事,三者修學事,四者菩提事。

  契經中所攝的四事:一是聽聞事。聽聞,就是依如來的言音而多聞出世間最清凈的法界等流的正法,由于多多聽聞,多多熏習的因緣,就能從所聞的圣典文義中,獲得聞所成慧了。多聞熏習,是學佛者的一個重要工作,因為吾人到達這人世間來,最初什么是都不知不曉的,尤其對于出世的正法,更少有所認識,所以一個初發(fā)心的聽法者,很少能夠領會所聞的奧義,可是聞得多了,不期然的就能理解了。所以智度論說:“博學多聞有智慧”,“多聞廣智美言語”;又說:“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義,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慧亦無明,是名人身牛”。經中又說:“多聞能引樂,多聞攝眾善,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由此可見多聞是如何的重要了。此中所說的聽聞,亦攝由聞而思的思所成慧,因依所聞的教法而作自心內的各別如理思惟,自然就得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了。多聞與思惟的所以重要,因由聽聞教法與自心的一一如理觀察為因緣,那通達諸法實相的無分別智,就可引生了。二是歸趣事。歸是歸依佛法僧的三寶,三寶為世間的明燈,苦海的舟航,唯有歸依三寶,方能得到依怙,跳出苦海。趣是趣向究竟的無余涅槃,不以涅槃為所趣向,則永無歸宿。歸依三寶,是信心的功能,因要信仰三寶,方能發(fā)心歸依。趣向涅槃,是愿心的功能,因要希求解脫,方能邁步趣向。但這信、愿之心,怎樣才得生起呢?這完全是由聽聞、思惟的力量,即由聞、思三寶的功德,涅槃的安隱,而后生起信、愿之心,由信、愿心的生起,然后方動歸依、趣向的念頭,所以說為歸趣事。三是修學事。僅僅歸依三寶,發(fā)愿趣向,是不能達到自己所要求的目的的,必須要依佛所指示的路線,認真的去修學,切實的去實行,方能達到所追求的目標。佛子所應當修學的事,依照經中所說是很多的,但根本而扼要的不出戒、定、慧的三學,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如是精勤而修,就可得修所成慧了。所謂修所成慧,就是與定心相應觀察修習所得的一種智慧,這慧修成,名修學事。四是菩提事。修學佛法者,能夠做到上述的三事,具足聞、思、修的三慧,對于菩提分法就能趣修,由趣修菩提分法的因緣,當來就可證得最高無上的佛果,完成福足、慧足,成為兩足尊的佛陀了,所以名為菩提事。

  癸二詳九事

  “云何九事?一者施設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凈事,六者彼差別事,七者能宣說事,八者所宣說事,九者諸眾會事。

  契經所攝的九事:一、施設有情事,F(xiàn)實世間,唯是正報的有情與依報的器界,而有情則又為其本。但有情的生命現(xiàn)象,是以什么組合成的?應怎樣的去施設他?這本是宗教、哲學者,所共同討論的。佛法施設有情,謂以名色,或五蘊、六處、六界的精神與物質的和合,組成生命的現(xiàn)象,而為一個活潑潑的生命自體。所以佛法所說的有情,是以名色或五蘊等所施設的。二、彼所受用事。彼指有情的生命,有生命,就有能受用的六根,有能受用的六根,自然就有所受用的六麈,這所受用的六麈,攝論名為彼所受識,與此所說的所受用事,意義相當。三、彼生起事。由名色的組合,而成現(xiàn)實的生命,但生命是怎樣生起的呢?在一般的宗教、哲學者,有認為是由上帝或梵天生的,有認為是無因而自然有的,有認為是由猿猴進化來的;佛法卻認為是緣起有的,這緣起,就是無明緣行等的十二因緣,所以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為生生不已的生命生起現(xiàn)象,是由惑、業(yè)、苦的緣起鉤鎖所成的,所以生命生起,是緣于十二緣起而生起的。四、彼生已住事。生命生起已后,除非他立刻夭亡,否則,他還要在這世間住一時期,方得離去。但是一切有情,依于什么而得生存世間呢?經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由食維持生命、彼染凈事。染就生死流轉邊說,就是四諦中的苦、集,因由惑業(yè)的雜染,而感受生死流轉的苦雜染,所謂惑、業(yè)、苦三雜染是。凈就涅槃還滅邊說,就是四諦中的道、滅,由修無漏的圣道,而證涅槃還滅的清凈,所謂種種清凈功德是。六、彼差別事。太虛大師說有五種差別:“甲、有情界,乙、器世界,丙、法界,謂蘊等法為有情、器界所依。丁、調伏界,即究竟證得圣果者。戊、調伏方便界,即七賢、三賢、四加行等,能順向調伏故,言調伏方便界”。七、能宣說事。這指說法的佛陀,因為佛為法本,唯有證到究竟極果的佛陀,方堪稱為真正的能宣說者,假使世間無佛出世,根本就沒有佛法,所以名為能宣說事。八、所宣說事。這指所宣說出來的教法,所說法雖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三藏十二分教,了解了三藏十二分教,就知道所宣說的教法是什么了。九、諸眾會事。眾是群眾,會是聚會,謂佛每開一次法會,都有無量的群眾,聚會一處,共同聞法。通常說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的四眾,或說發(fā)起、當機、影響、結緣的四眾,或尚有天龍八部眾,諸大聲聞眾,無量菩薩眾等,都來集會,所以說為諸眾會事。

  癸三詳廿九事

  “云何名為二十九事?謂依雜染品有:攝諸行事,彼次第隨轉事,即于是中作補特伽羅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作是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依清凈品有:系念于所緣事,即于是中勤精進事,心安住事,現(xiàn)法樂住事,超一切苦緣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復三種:顛倒遍知所依處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處故,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處故。修依處事,作證事,修習事,令彼堅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緣事,已斷未斷觀察善巧事,彼不散亂事,不散亂依處事。修習劬勞加行事,修習勝利事,彼堅牢事,攝圣行眷屬事,證得涅槃事,于善說法毘奈耶中,世間正見,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見頂事,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說法毘奈耶中不修習故,說名為退,非見過失,故名為退。

  契經所攝的二十九事,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屬于雜染的,一是屬于清凈的。清凈類中,又分為世間善品的清凈、出世善品的清凈。先說雜染的四類:一、組織生命自體的五蘊,能總攝有為法的雜染諸行,所以名為攝諸行事。二、彼之雜染諸行,在生死流中,是次第隨轉的,這次第隨轉的現(xiàn)象,就是十二因緣,平?偤鲜蚓墳闊⿶、業(yè)、生的三雜染,就是此意,所以名為彼次第隨轉事。三、于諸雜染行中,假使把攝諸行的五蘊,作為補特伽羅的實在自我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那就要起惑造業(yè),成為當來世的流轉之因了,所以名為即于是中作補特伽羅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四、于諸雜染行中,假使把次第隨轉的十二因緣,作為自性實有的諸法看,一切以實法為中心,也就要起惑造業(yè),成為當來世的流轉之因了,所以名為作法想已,于當來世流轉因事。

  雜染品的四事是如此,清凈品的諸事怎樣呢?上說有世間的清凈善品及出世間的清凈善品兩類,現(xiàn)在先講世間清凈善品的四事。

  一、世間善事,本也很多的,從學佛者的立場說,當以先聞正法為第一要事。學者于聽聞正法后,若能以正法為所緣而系念不忘,就可完成聞所成慧,這聞慧的完成,全賴系念所緣正法的力量,所以名為系念于所緣事。二、于先所聞的正法,再作合法合理的思惟考察,精進不懈的推求審度,就可完成思所成慧,這思慧的完成,是由勤加精進推求的功能,所以名為勤精進事。三、行者從聞而思以后,得到欲界的未至定,就能使向外奔放的心意,安然的住于所緣的正法上,不再向外馳騁,名為心安住事。四、行者的內心,即由欲界的未至定而住于所緣的正法上,進而當可得到初禪以及初禪以上的根本禪,于禪定中得到身心輕安,享受禪定中的現(xiàn)法妙樂,所以名為現(xiàn)法樂住事。

  上來所說,不論是雜染的諸行,清凈的善事,都屬世間的諸事,除這世間的八事,余所有的二十一事,皆為出世間的清凈善事,今當一一略為說明如下:

  一、世間是有漏的,有漏是苦的,要想超脫有漏世間的諸苦,就必須出世,因為唯有出世,方可超脫一切苦緣。但出世離苦,不是隨便所能辦到的,必要有種適當而善巧的方便才行。這方便,依小乘說,就是觀察四圣諦的真理,唯有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才是唯一的超諸苦緣的方便,所以說超一切苦緣方便事。二、依四圣諦中的苦諦,遍知三界有漏諸法,無一不是痛苦,名為彼遍知事。如把這分開來說,又有三種不同:(一)世間是苦的,但無知的眾生,不知苦之為苦,反而以苦為樂,這就成為非樂計樂的顛倒了,假使能從顛倒所依的地方了知純苦無樂,不再為他所惑,就名顛倒遍知所依處了。(二)三界中的有情生命,本為各自業(yè)力所構成的,但印度有很多的外道,說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生的,大梵或自在是有情的主宰,我人若欲得生梵天,必須持牛戒、狗戒,吃草、吃糞以自苦其身,方能如愿以償。那里知道這種想法與做法,是錯誤的不正確的邪行,如果知道那色界是邪行所依止的地方,仍是苦痛的源泉,是決不會這樣妄計的,所以名為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之處。(三)印度有類外道,修成四無色定,以為是得到了解脫,證到了圣果,殊不知這完全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增上慢,若依佛法修諸禪定,知道四無色處,不是究竟解脫,就不會生起增上慢了。既因無色定而起增上慢,可知無色定,就是慢所依止之處,也就是苦痛的所在,所以名為內離增上慢遍知所依之處。三、三界內的有漏諸苦,不是無因的,是由煩惱業(yè)招感的,若要不受諸苦,必須解決苦因,若要解決苦因,必須依止正行,方可漸次斷諸煩惱及諸行業(yè),所以名為修依處事。四、惑業(yè)斷了,痛苦除了,就可證得涅槃解脫,名為作證事。五、斷惑證真,要修諸般道品,方可辦到,所以名為修習事。此上五事,初一是明總觀四諦以為方便,后四是明別行四諦以為方便,所以遍知事是遍知苦諦,修依處事是遍斷集諦,作證事是證滅諦,修習事是修道諦?傆^、別行四諦,都名方便事者,因為皆是加行位中順解脫分所修的。六、行者由于修習順解脫分的因緣,如是小乘,就可因此證得我空位登初果而不退了;如是大乘,就可因此證得我法二空位登初地而不退了。見道以后不再退墮,說名堅固,所以名為堅固事。七、大乘圣者見道,依唯識說,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別。所謂真見道,就是以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的真理;所謂相見道,就是以法智遣除軟品及中品的分別隨眠,類智遣除一切的分別隨眠。此彼行相事,就是相見道。八、相見道中所緣的四諦十六行相,名為彼所緣事。九、見道的圣者,觀察自己斷除了見惑,固很欣喜慶慰,但見到未曾斷除的思惑,并不怎樣憂愁,且能進一步的精勤用功,以期漸次的解決他,所以名為彼已斷未斷觀察善巧事。從堅固到觀察善巧的四事,不論他行相怎樣不同,而都是見道中事,這必須知道。十、從見道進入修道,為了解決前所未斷的思惑而更修正道的緣故,不免要使內心散亂,所以名為彼散亂事。十一、在修道的過程中,未入定時固要散亂,若住定中則散亂就無有了,所以名為彼不散亂事。十二、要得真正的不散亂,必須有他的所依處,這就是根本禪定,所以名為不散亂所依處事。十三、在修道中,既要與煩惱賊搏斗,當然就得精進勇猛不畏勞苦的前進,由這樣的精進前進,就可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的這樣位位增進了,所以說修習劬勞加行事。這四事雖也行相差別,但同為修道中事,這應要知道的。十四、從修道的不斷修習中,就得入于涅槃城中,入涅槃后,不會再退,就得最后的勝利,所以說修習勝利事。十五、既得最后勝利,不再退墮,其涅槃城,當很堅固而牢不可破了,所以說堅牢事。十六、行者得到圣果,不但是證涅槃而已,而且還有菩提智,這菩提智,就是圣者的圣行,所以名為圣行。十七、菩提不是孤獨的,他還有他的眷屬,這眷屬,就是一切福慧,所以名為攝圣行眷屬事。十八、由菩提的圣智,通達一切諸法的如實真理,名為通達真實事。十九、上說得涅槃后不退而得勝利,是側重在勝利方面說,這證得涅槃事,是約究竟證得涅槃方面說。從得勝利至證涅槃的六事,雖說法不同,但同為解脫道中事,這不可不知。二十、佛所說法,可分為二大流:從修善行而悟入真實方面說,是佛的教授或名為法;從能止惡而調伏身心說,是佛的教誡或毗奈耶。佛說此法、律的重心所在,在使世間的眾生,得到究竟唯一的正見,由這正見超勝外道的一切邪見,所以本經名為正見頂事。二十一、無緣遇到佛法,不依佛法而行,當然沒有問題,假使有緣遇到佛法,而又不能遵照佛法修習,那就不但不能在佛法中得到勝利,而且還要退隨下去,所以得遇佛法的人,不一定要生起種種過患起來方名為退,不依之去實踐就名為退了,所以說即于此中不修退事。這最后的二事,前者是簡別外道,后者是策進初心。非簡別外道,無以顯出佛法的特色,非策進初心,無以使學者如說而行,所以這二事也很要緊。

  辛二調伏

  壬一直說

  “曼殊室利!若于是處,我依聲聞及諸菩薩,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是名調伏”。

  調伏是律儀,也就是個己的道德行為,依此而行,就可調攝折伏內心的躍動及養(yǎng)成高尚的僧格。但這具體的內容是什么呢?佛說是依聲聞及諸菩薩所顯示的別解脫戒并別解脫戒的相應之法。所謂別解脫,就是有關比丘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威儀舉止等的從多行為的軌律,能夠個別個別的解脫其過非,而獲得行為活動的自由,名為別解脫戒。所謂別解脫相應之法,就是有關隨順律儀的一切法,他不但不使我們違犯軌律,而且有助于我們解脫律儀的過大量,名為別解脫相應之法。合此二者,說名調伏。

  壬二問析

  “世尊!菩薩別解脫幾相所攝”?“善男子!當知七相:一者宣說受軌則事故,二者宣說隨順他勝事故,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故,四者宣說有犯自性故,五者宣說無犯自性故,六者宣說出所犯故,七者宣說舍律儀故”。

  佛在上面雖已直截了當?shù)闹赋隽苏{伏,但其行相還沒有說出,所以曼殊室利特又請示佛陀:菩薩的律儀有幾種行相。佛說有七種:一、不論是受比丘戒菩薩戒,都有他法定的軌律與儀式,這如受戒時所行的種種,所以名為宣說受軌則事。二、他勝事,就是四他勝處法,為菩薩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戒律,受者如能堅持不犯,即為勝他,假使受者不守反為他惡法所勝,名為他勝處法。佛有時宣說這根本重戒及宣說隨順這根本重戒,名為宣說隨順他勝事。三、受戒者要想得到完全無犯,這是不容易的,但犯戒的時候,所犯是輕是重,在比丘戒及菩薩戒中,也有極明確的規(guī)定的,所以說宣說隨順毀犯事。四、凡未得到圣果的凡夫,雖不一定會個個犯戒,但可說個個都有犯戒的可能性,如要不犯,就得時時的防范,所以說宣說有犯自性事。五、凡已證得圣果的圣戒,由于有定、道的攝持,自然而然的不再毀犯,所以名為宣說無犯自性事。六、犯戒,在凡夫位上既不能免,犯后,就得殷勤的如法懺悔,祈求所犯的罪惡消除,得以還復原有的清凈,所以名為宣說出所犯事。七、舍謂舍棄,如發(fā)心出家而受比丘戒者,后以特別因緣,舍戒還俗,或有善根薄弱不信三寶轉信外道,舍去正見,說名舍律儀。假使是大乘學者,壞菩薩行,失菩提心,也名舍律儀,所以名為宣說舍律儀事。

  辛三本母

  壬一總標

  “曼殊室利!若于是處,我以十一種相決了分別顯示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為十一種相?一者世俗相,二者勝義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緣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領受開示相。八者彼障礙法相,九者彼隨順法相,十者彼過患相,十一者彼勝利相。

  本母,就是論藏。母有能生義,因為諸論能夠詳細的決了分別明確顯示諸法的法相,使人認識宇宙萬有的現(xiàn)象是什么,所以名為本母,F(xiàn)在佛陀以十一種相,指出本母的中心所在。此是總標,下文再為一一解釋。

  壬二別釋

  癸一世俗相

  “世俗相者,當知三種:一者宣說補特伽羅故,二者宣說遍計所執(zhí)自性故,三者宣說諸法作用事業(yè)故。

  先說世俗相,這有三種不同;一、補特伽羅是印度話,中國譯為數(shù)取趣。謂諸有情數(shù)數(shù)不斷的在生死流中取于諸趣的報身,故名數(shù)取趣。但說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轉的這話,是在世俗相中說的,假使在勝義門中,就不能說有情生此死彼了,因為勝義諦中,有情是本性空的,既是本性空的,那里還有什么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可得,試問以什么在生死流中數(shù)數(shù)取諸果報呢?所以宣說補特伽羅呈,是世俗相。二、宇宙萬有諸法,是眾緣和合的,和合的緣生法,就沒有他的實在自性,自性不可得,名為諸法本空,所以在勝義門頭,不可分別諸法是如何如何的。如果有人在萬有諸法上,生起種種計度,分別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是常住,那是無常,這有自性,那無自性,當知那是約世俗相說的,所以宣說遍計所執(zhí)自性事,是世俗相。三、通常說眾生在生死中輪回,有造作諸業(yè)的作者,有感受果報的受者,有所造作的諸業(yè),如是這樣的因緣生果,名為諸法作用事。但這善惡業(yè)果不忘的諸法作用,是世俗的行相,如在勝義諦中,那是無作、無業(yè)、無受者的。所以宣說諸法作用事,是世俗相。假使分別這三相的差別,可說前二是遍計我法的世俗相,屬遍計執(zhí);后一是依他緣生的世俗相,屬依他起。

  癸二勝義相

  “勝義相者,當知宣說七種真如故。

  勝義相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空所顯的真如。就所顯的真如說,原只一個真如,因為真理是一而非眾多的;不過,就能顯的法說,那就有七種真如的差別了:一、流轉真如,二、邪行真如,三、清凈真如,四、正行真如,五、唯識真如,六、實相真如,七、安立真如。這七真如的意義,在分別瑜伽品中,已詳細的解說過,這兒不理重釋。

  癸三菩提分法所緣相

  “菩提分法所緣相者,當知宣說遍一切種所知事故。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圣者,獲得圓滿的菩提果智,名為菩提分法。以此無分別的菩提果智,遍知真、俗二諦及真、俗不二等事,名為遍一切種所知事。

  癸四行相

  子一總引

  “行相者,當知宣說八行觀故。云何名為八行觀耶?一者諦實故,二者安住故,三者過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轉故,七者道理故,八者總別故。

  此中的行相,就是觀行,觀行有八,名八行觀。這是總引,下文解說。

  子二別明

  丑一諦實行

  “諦實者,謂諸法真如。

  諦是不虛妄的意思,實是不偽謬的意思。萬有諸法,什么是不虛偽而諦實呢?唯有諸法空性所顯的真如。所以平常說:如是不變,真是不妄。不變不妄,當然是諦實的了。同時,真如是遍一切法的,一切法是以如為性的。所謂此如是,彼如是,無處無時不如是的真實義,名為諦實。

  丑二安住行

  “安住者,謂或安立補特伽羅,或復安立諸法遍計所執(zhí)自性,或復安立一向、分別、反問、置記,或復安立隱密、顯了、記別、差別。

  安住,就是安立的意思。謂佛說法,以各種不同的道理,安立所要宣說的諸法,雖所說的諸法很多,但總攝起來約有四種的安住相:一、生命界的一切活動,如往來諸趣,造諸行業(yè),佛即安立為補特伽羅,以此補特伽羅,說明這一切的動態(tài)。二、現(xiàn)象界的一切諸法,如精神的活動,物質的行相,以及色心交互的關系等,佛即以蘊、處、界等的種種遍計所執(zhí)法而安立之,亦即以此所執(zhí)法,說明蘊、處、界的差別。三、佛陀說法,向有四種方便不同:有時將所要說的意義,直截了當?shù)恼f出,名為一向。有時將所要說的意義,予以分別的解說,名為分別。有時遇到他人請問,不直接回答他所請問的論題,而反過來問來問的人怎么說,名為反問。有時在說法的時候,遇到外道提出種種戲論來問,佛以其戲論不值一談,乃置而不答,名為置記。四、佛陀說法,為適應各種不同的機宜,所以有時就作隱密說,如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有時又作顯了說,如說三性三無性;有時為當來作佛的眾生,記別他在什么劫中及何國土成佛,佛號什么,弟子多少,正法住幾久等。四、對于某一個重要的論題,如不加以分析,其差別義不能顯出,佛就為之作差別說,名為差別。

  丑三過失行

  “過失者,謂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

  過失是對功德說的,無漏功德是清凈的,有漏過失是雜染的,所以過失,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諸雜染法。雜染法,不但是指惡不善法,善、無記法也是雜染的,因為有漏法中,煩惱未斷,不論做什么,都含有染污性,都含有無量差別的過患性。不過平常說到雜染,要不外煩惱、業(yè)、生的三種,義如常釋。

  丑四功德行

  “功德者,謂我宣說諸清凈法,有無量門差別勝利。

  功德是對過失說的,過失既是雜染的,功德當是清凈的,所以功德,就是佛陀所宣說的諸清凈法。清凈功德,不是一種,而是很多的,以登地的圣者說,每地有每地所證的功德,到佛地的時候,所有功德,方得圓滿。但從初得功德以至功德圓滿,其間是各各差別而輾轉增勝的,所以說差別勝利。

  丑五理趣行

  “理趣者,當知六種:一者真義理趣,二者證得理趣,三者教導理趣,四者遠離二邊理趣,五者不可思議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佛陀說法,無論是說什么,都有他的理趣所在,這所在的理趣,當然是很多的,這兒姑且明佛說法的六種理趣。一、佛陀有時以顯諸法的真實意義,為其說法的理趣,名為真義理趣。二、佛陀有時以顯真智去證真理,為其說法的理趣,名為證得理趣。三、佛陀有時為化各別不同的眾生,顯示種種不同的儀軌,為其說法的理趣,名為教導理趣。四、佛陀有時說苦樂、斷常、一異、生滅的二邊,以使眾生遠離,為其說法的理趣,名為遠離二邊理趣。五、佛陀有時顯現(xiàn)超過普通的神通,以使眾生敬信,有時顯示超過尋思的勝義諦真理,以使眾生追求,為其說法的理趣;但這超越的神通以及非尋思境的真理,不是凡夫言說所可議、心識所可思量的,所以名為不可思議理趣。六、佛陀說法,有時是隨自意所樂意的理趣而說;有時是隨他意所樂意的理趣而說。隨自意說,就是自己要怎樣說就怎樣說;隨他意說,那就要隨眾生的所好而說了,所以名為意趣理趣。

  丑六流轉行

  “流轉者,所謂三世三有為相,及四種緣。

  流是流動,如水的息息不停,轉是轉變,如輪的變動不已,合此二義,名為流轉。這有三種不同:一、三世流轉。謂從過去流轉到現(xiàn)在,由現(xiàn)在再轉至未來,如是過、現(xiàn)、未的三世流轉不息,名為三世流轉。二、三相流轉。謂從生相流轉到住相,由住相再流轉到滅相,如是生、住、滅的三相流轉不已,名為三有為相流轉。三、四緣流轉:謂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的四緣所生的,就以四緣輾轉而生說,名為四緣流轉。

  丑七道理行

  寅一標

  “道理者,當知四種:一者觀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證成道理,四者法爾道理。

  道理行,有四種差別。此是標數(shù),下文解說。

  寅二釋

  卯一觀待道理

  “觀待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生諸行,及起隨說,如是名為觀待道理。

  觀待,是約兩法而言,就是觀此待彼之意,這彼此二者,既互相觀待,可知二者有相互的關系。如觀彼長而知此短,觀此短而知彼長。這長短的知識,是由觀待彼此而得的,所以名為觀待道理。若因若緣能生諸行者,諸行是指的一切有為法,諸有為法,無不仗因托緣而生。如一粒黃豆,他必是從豆種的因,水土的緣,因緣和合所生起的。我們觀此黃豆,而知有彼因緣,觀彼因緣,而知有此黃豆,名為觀待道理。待由因緣生起諸行以后,吾人于諸行上,生起思想言說,見此說彼,見彼說此,如是亦名觀待道理。

  卯二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得諸法,或能成辦,或復生已作諸業(yè)用,如是名為作用道理。

  作用,就是一種功能業(yè)用,這功能業(yè)用,是從法體所生的;而此能生、所生法體、業(yè)用的關系,是這樣的:未得的諸法,由于因緣和合的力量,后來就得到了,得了法體以后,那沒有成辦的,亦可圓滿的成辦,圓滿成辦了以后,就可從此法體上生起業(yè)用。舉個事實的例子說罷!如一個發(fā)心修定的人,在他沒有得定以前,必然的先求得定的因緣,這得定的因緣得到后,那沒有得到的定,就可得到了,由得定而使定圓滿,由定圓滿而使定成辦,由定成辦,就從定中生起智慧及諸神通業(yè)用了,所以名為作用道理。

  卯三證成道理

  辰一略說

  “證成道理者,謂若因若緣,能令所立、所說、所標、義得成立,令正覺悟,如是名為證成道理。

  證成道理,就是以種種的因緣,證成所要成立的道理,名為證成道理。這屬于論理學的范圍,所以后來的佛弟子,根據佛陀的證成道理,而發(fā)展為因明學。因明學的論說方法,就是宗、因、喻的三支,以此三支的規(guī)律,確定諸法的真義。后之學者,只知論中的因明學,不知經中的證成道理,殊不知形式的因明學,是原本于佛經的。如此中的所立、所說、所標三者,就是宗、因、喻的三支。所立,謂即所欲成立的宗義;所說,謂即所須陳說宗法的因義;所標,謂即所欲標舉事例以喻顯所成立的宗義。今不妨舉因明上的三支比量來說明此義:聲是無常,這是所立的宗義,但僅有這所立的宗義,不能令敵對的對方,接受你的論題,你必得更舉出因由以證明聲是無常的宗義,所以又說所作性故的因,可是唯有能成立宗義的因由還不夠,仍得再標舉出事實來以證成因性的不謬,所以又說譬如瓶等。這樣,敵對的對方,就可悟解信受你所樹立的聲是無常的宗義了。因為現(xiàn)見瓶盆瓦缽等,是所造作的,所造作的瓶等,是無常的,當知聲也是所造作的,聲自也是無常的了。所以所立、所說、所標之義,得以成立,而使不了解者,亦得覺悟了解。令不解者解,這是立量的唯一用意,亦即佛說證成道理的唯一用意。

  辰二廣辨

  巳一標凈不凈相

  “又此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清凈,二者不清凈。由五種相名為清凈;由七種相名不清凈。

  上是略說證成道理,此下再為廣辨。廣辨雖可推及一切,但一切不出清凈與不清凈兩種,所以特以此二辨別之。此中先標,下再解釋。

  巳二辨凈不凈相

  午一辨凈相

  未一標

  “云何由五種相名為清凈?一者現(xiàn)見所得相,二者依止現(xiàn)見所得相,三者自類譬喻所引相,四者圓成實相,五者善清凈言教相。

  證成道理的清凈相,就是所立、所說、所標沒有過失的意思。如以因明的三支比量說,因喻具正,宗義圓成,名為正量,亦即此中所說的清凈相。古師立論,有現(xiàn)量、比量、譬喻量、圣教量的四量。當知此中的五種清凈相,前三及后一,就是古師的四量。其次,前四清凈相,為論理的證成,后一清凈相,為圣教的證成。立者所說的道理,究竟清不清凈,就看他合不合乎正量,合乎正量的,就是清凈的道理。所以立論是有一定軌范的,不是隨便可以妄立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