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jīng)的《眾經(jīng)目錄》,列在“失譯經(jīng)”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首次記載本經(jīng)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jù)《寶唱錄》.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詳情]

第七覺悟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過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體就有不調(diào)順的時候,風(fēng)寒、病痛,這些感覺很令人困擾。但是,還有另一樣最大的困擾,也是一樣很大的過失,就是生死之間勘不破。

  學(xué)佛者,絕對要認(rèn)清六道輪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為我們指點迷津,使我們突破人生,解脫六道。人生的過患莫過于五欲,心中滿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來許多苦患災(zāi)難,一切的一切,無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覺經(jīng)》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過患」。

  「五欲」——財、色、名、食、睡!高^」就是錯誤、過失的意思。貪著五欲的結(jié)果,往往打亂了人生的規(guī)則,使人犯下許多過失與錯誤,一念偏差造成終生的遺憾。許多世俗人認(rèn)為,人生當(dāng)然應(yīng)該盡情享受,就因為貪著「當(dāng)然的享受」,反而墮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會上多少人鋌而走險,為了貪欲斷送自己的前途,也毀滅他人的家園,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尤其近來常聽到走極端的人格,發(fā)生憂郁癥、躁郁癥、精神錯亂等等病態(tài),比較激烈偏激的人,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有的人憂郁在心,變成傷害自己,常常傳出自殺、跳樓的事件。

  有一位壯年人,獨力賺錢維持家計,偏偏工作不順?biāo)?就借酒澆愁,又染上賭博惡習(xí)。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著他,貧困加上心靈的苦悶,對于先生日漸脫軌的行為很不能諒解,就向先生提出離婚要求,孩子歸屬先生。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先生心情愈來愈惡劣,要改掉惡習(xí)卻很困難,加上經(jīng)濟壓迫,還有孩子撫養(yǎng)的問題,他突然把心一橫,先灌孩子毒藥,然后自己上吊自殺。

  諸如此類的例子,現(xiàn)代社會層出不窮,原本小康的家庭,因為經(jīng)濟轉(zhuǎn)變謀生困難,自己的心又沒有照顧好,結(jié)果就是行為脫序,家庭感情破裂。更嚴(yán)重的,想不開,心理狀態(tài)開始產(chǎn)生毛病,最后殺人、自殺,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家庭。

  這就是一念貪,為了生活無法安貧守道,就容易出問題。另外也有很多經(jīng)濟型犯罪的情形,看起來事業(yè)做得很大,一個個連鎖公司不斷擴充,實際上卻是買空賣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儲蓄的錢,一段時間后就惡意破產(chǎn),一夜間,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錢全都化成泡影。結(jié)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殺的路?這都是因為貪財。

  「名」也一樣,放眼天下,為了爭名奪權(quán),多少國家動亂不安?所以說來,財與名真的是困擾人生,也造成災(zāi)禍不斷。

  再來是「色」,醫(yī)院里常接觸到這樣的個案,男女之間為了感情問題一時想不開,服毒、跳樓、自焚都有,很多都是為情為色。

  又看看現(xiàn)代人吃的文化,常聽到臺灣人一年可以吃掉幾條高速公路,這種比喻應(yīng)該也不為過,F(xiàn)在很多人家里都不開伙,三餐外食,這要增加多少花費啊?從前的人,一個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鍋,這口灶生起火來能煮飯煮菜,這才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

  從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宮城上居高臨下,觀看清晨的東京。

  天剛亮?xí)r,家家戶戶應(yīng)該冒起炊煙,準(zhǔn)備生火煮飯,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沒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煙囪冒出煙來?戳撕芫眠是一樣,只看到家家戶戶都有人出門,要開始一天的工作,卻沒有一絲炊煙。

  天皇就問隨身的大臣,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臣回答:「近來景氣不佳,全國人民面臨貧窮的邊緣,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飯節(jié)省下來。其實人民連午飯的米糧都欠缺,哪還有早飯呢!」天皇聽了很慚愧,為什么會讓老百姓這么貧窮呢?這一切都要歸罪于我,是我照顧人民不周到。

  當(dāng)天,天皇就發(fā)出一道命令,全國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時間不必納稅。人民聽到這個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賣力地為家庭的生活而奮斗。

  三年后,天皇又站在同樣的位置看過去,清早的東京,家家戶戶的煙囪都開始冒煙了。天皇很歡喜,就對身邊的大臣說:「看,每一戶人家都生起火來,人民都有早飯可吃了!勾蟪季驼f:「這是托天皇的福,因為您的仁慈,讓人民不必納稅,大家為了感恩都十分認(rèn)真,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很富足了。」天皇聽了很安慰,又下令給老百姓三年的時間儲蓄。

  人民聽到這個消息更加歡喜,感恩天皇視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國家處于興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國強」,老百姓富有了,這個國家也就強盛,此謂之仁政。

  我們吃的東西要節(jié)制,對生長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護。近來年全球許多地區(qū)干旱問題嚴(yán)重,一向以畜牧業(yè)見長的澳洲,也面臨土地沙漠化,水資源日形窘迫的威脅。當(dāng)?shù)卮葷藢嵉乜辈?匯整資料后,也進一步討論如何協(xié)助依靠農(nóng)牧維生的災(zāi)民。

  從他們帶回來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塵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見,難怪那些賴之維生的災(zāi)民無法生存。

  想一想,這難道不是人禍造成的嗎?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現(xiàn)代媽媽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則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為了因應(yīng)此一需求,農(nóng)牧業(yè)不斷繁殖,砍伐森林種植牧草,水土保持屢遭忽視,動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幾何時,破壞大地的惡果已經(jīng)回到人類身上。

  人禍實在很可怕!所以飲食應(yīng)該吃得天然?纯匆郧暗膵D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夠很貼心,人家說「母子連心」就是這個道理,F(xiàn)在喂母奶好像已經(jīng)變成過去的名詞,現(xiàn)代人不分年齡無不愛喝牛奶、羊奶,看看這片大地為了提供人類食用,需要豢養(yǎng)很多牲畜,這對大地的傷害有多大?人人如果少吃這些東西,對大地就有幫助。

  因此,「五欲過患」——財、色、名、食、睡,這個「睡」字指的應(yīng)該是享受,貪享受、好吃懶做,這種人一輩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來,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個國家就會富裕起來。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離欲去貪,就能擺脫五欲的牽絆。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這就是人生最滿足的。

  食衣住行,要貪求多少物質(zhì)?房子需要多豪華?其實房子再堂皇富麗,每個人使用到的空間還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說「屋寬不如心寬」,住的地方干凈整潔,能夠遮風(fēng)蔽雨,就是一個安穩(wěn)的住處。衣服要穿多好呢?幾尺布足以蔽體,清爽俐落也就足夠了。至于吃的方面,一個肚子其實裝得也有限。

  這么說來,到底生活中為何而「貪」呢?人與人之間許多明爭暗斗,難道不是由貪而起嗎?貪是人生的苦源,貪著五欲享樂的人,內(nèi)心不一定活得踏實喜悅。

  所以學(xué)佛者,無論在家出家同樣要「不染世樂」,出家固然要將世俗的欲樂舍棄,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樣要盡量放棄不該有的染著。在世俗中生活,一樣要好好守持自心,「愛心」,就是愛顧好這一念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愛;自愛的人生不染著世樂,守于本分不越規(guī),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們還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佛世時,僧團弟子棄俗出家,保持簡單的生活,所有物僅是三衣、瓦缽與法器!溉隆故俏逡隆⑵咭、大衣,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及需求而穿著,因為印度是熱帶國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體、維持威儀,就足夠了。

  「瓦缽」就是我們的碗,出家人用瓦缽,「缽」又稱為「應(yīng)量器」,佛世時僧團每日外出,沿門托缽以七家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經(jīng)過七家還不足數(shù),亦自懺悔而止。「法器」則是莊嚴(yán)佛壇道場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簡單,三衣、瓦缽、法器,這樣就能滿足、悠閑地過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質(zhì)才能滿足?欲壑難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經(jīng)》里有這么一段記載,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佛弟子圍繞前后,佛陀就對弟子們說:「一般凡夫都是見財起貪,就算擁有再多的東西,還是嫌不足!

  過去無數(shù)劫前,有一位國王名叫和默,他的國土豐饒富庶,風(fēng)調(diào)雨順,谷稼成熟,金銀等礦產(chǎn)也很豐富,擁有一大片取之不盡的資產(chǎn)。但是他認(rèn)為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樂相處,人人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愛,平易近人,時常帶領(lǐng)大臣出城巡視民情,看到街上士農(nóng)工商安樂繁榮的景象,是他最歡喜的時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識愚惑的人民,就會十分悲憫,一心期盼他智慧開朗,知書達理。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竟然偷取財物當(dāng)場被抓,送到國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國上下都安分守己,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就問這位年輕人:「你為什么偷竊呢?」年輕人羞愧難當(dāng),向國王坦承:「我真的偷了東西,這是我第一次偷竊,我知道國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實在太貧窮了,饑餓無食,受凍無衣,不得已才會干犯大過!

  國王聽了流下眼淚:「民之饑者即吾餓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共涣蠂鴥(nèi)竟然還有饑餓受凍的人,這就如我自身饑餓、赤裸一般,「該慚愧的是我啊!為什么讓人民饑餓受寒呢?」于是大開國庫,普施貧困之家,不讓人民有缺糧、缺衣的遺憾。全國人民至此更加愛戴和默仁王,并且學(xué)習(xí)國王慈悲的胸懷,一國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說到這里,就對弟子們說:「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過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間,無不都是在教化眾生。」

  佛陀在無始劫前,就已經(jīng)「行慈懷悲」。視眾生苦難如同自己受苦,這種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雖然當(dāng)時尚未成佛,這種佛心悲愿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過去生中,生為貧窮人,一樣守戒奉道;出生為一國之王,也不貪著世間欲樂,只以天下眾生為己任,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樣有解脫五欲過患,精進佛道的大修者。還記得四十多年前來到花蓮,那時居無定處,不知何去何從?收容我的人是許聰明敏老居士,在花蓮,人人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時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范,就會想到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幾無二致,每天早上三點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課。他的生活很簡單,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著一套黑色中山裝,就是這樣簡單,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時老居士也七十多歲了,早晚課從不缺課,平時念佛虔誠,白天還要做事業(yè),甚至許多人有了糾紛,都來找老人排解,哪里有苦難人,他馬上伸手幫助,真的是近代的給孤獨長者。以當(dāng)初花蓮的環(huán)境,老居士的經(jīng)濟應(yīng)在首富,在這么富有的環(huán)境中,卻能保持簡單純樸的生活,實在非常難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處在名利地位中,卻能夠撥開名韁利鎖,行于道中,這對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決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難。

  過去的釋迦牟尼佛身為國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著,現(xiàn)代社會也有這樣的人,許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學(xué)佛應(yīng)該抱著沒有困難的心態(tài),保持簡單的心,身體力行佛的教法,這樣「雖為俗人」,也能「不染世樂」。

  看看慈濟人,出門都是穿藍天白云、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濟女眾制服名,男眾為藍天白云及西裝),他們同樣也是「三衣」:而且攜帶慈濟人的「隨身三寶」——環(huán)保碗、筷、杯。你看,這不也是在修行?菩薩游化在人間,他們同樣帶著他們的「瓦缽、法器」。

  總而言之,我們修行、志愿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濟人省吃儉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幫助人,他們身體力行,「心」無貪著,「身」行道法,同樣發(fā)揮了慈悲智慧。無論是慈濟委員、慈誠等等,都是現(xiàn)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薩道中,令人敬愛!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學(xué)佛者守志奉道,這是我們的本分事,無論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規(guī),五戒十善則同為在家居士所奉持,內(nèi)容均不離身、口、意三業(yè)之規(guī)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遠,傳承佛法,荷擔(dān)如來家業(yè)教化眾生,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梵行」就是清凈的志愿,也就是心不染著欲念,志愿廣度眾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當(dāng)然要廣度眾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個環(huán)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團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責(zé)任,就是將佛法應(yīng)用于社會、人間,使在家人接觸了佛法,同樣能開啟自性三寶,不受世間欲樂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歸清凈的佛性。

  佛法不離世間法,只要能用心體會,以智慧眼觀天下事,無不是清凈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樣能識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識得自性三寶,則無論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顯發(fā),就要「慈悲一切」。對于這一點,佛陀也說過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貧窮者,家境貧困,一向靠勞力維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將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資雇請這位貧窮者。船行大海,忽然間停在海中央無法前進,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們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亂成一片。

  回頭看看這位貧窮者,態(tài)度卻安然自在,有人就問:「看你一點都不驚慌,平時一定有什么信仰,請你趕緊為大家祈禱!」貧窮者就對空合掌,行「三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懺悔眾生共業(yè),發(fā)愿守五戒、行十善,甚至發(fā)愿將來如果能成佛,誓必度盡一切眾生。

  貧窮者懺悔發(fā)愿后,經(jīng)過七天的時間,這艘船還是無法前進。當(dāng)天晚上海神化身托夢,對其中一位商主說:「想要這艘船能移動,除非放棄那位貧窮者,他如果離開,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固炝梁,夢見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會談,想辦法要讓貧窮者離開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讓他離開呢?

  這位貧窮者隱約聽到大家秘密商謀,就主動向商人們說:「大家不必再傷神,不要為了我一個人,拖累這么多人和寶貴的貨物,只要我離開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讓我離開吧!」看到貧窮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后來就用竹子編了艘簡單的竹筏,讓貧窮者坐上去。

  一陣風(fēng)吹來,慢慢將竹筏吹離了大船,大家目送著竹筏逐漸消失在遠方。

  差不多過了半天的時間,船動了,風(fēng)浪也愈來愈大,一群大魚從四面八方?jīng)坝慷鴣?卷起千尺波濤,船翻了,船上的人無一生還。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貧窮者,已經(jīng)順利靠岸。

  這位貧窮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無始劫以來,無論身為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種形類出現(xiàn)世間,無不都是行于佛道中,不論富貴或貧困,一念道心不曾遠離,總是慈悲對待一切眾生。

  又于過去某一小國,國王身行清白,愛民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國王常入人群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里卻邪行不受正道。國王心想:百姓虛以委蛇者多,如何選擇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國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聽經(jīng)、行佛道者,治重罪,當(dāng)街示眾!

  告示一出,一些民眾馬上現(xiàn)出原形,摒棄正法、大張邪教,享樂奢怠為所欲為。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許多學(xué)佛者都不敢再去聽經(jīng),或表達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開表達不信佛、不聽經(jīng),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為明,他實在很擔(dān)憂,國王怎么會發(fā)出這種法令?但是他還是信佛虔誠,照樣聽經(jīng)聞法,他認(rèn)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讓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徹清凈,所以還是繼續(xù)他的信仰。

  他悲憫眾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獄、餓鬼、畜生三道中輪轉(zhuǎn),如此一來,必將遭遇種種困難。首先是「獲人道難」,墮落惡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難:第二是「處中國難」,雖然處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國家很難;第三「六情完具難」,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國難」,要生在國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與菩薩親難」,想要會遇善知識,得到智慧的啟發(fā),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經(jīng)信之難」,聽經(jīng)或看到佛經(jīng),要他從內(nèi)心生出信心很困難,這就是缺乏善因緣。

  第七「貫奧解微難」,要能貫徹很深的道理,從深奧到細微都能貫通明白,這也很難。第八「值高行沙門清心供養(yǎng)難」,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誠的心供養(yǎng),可說難中之難。再者「值佛受決難」,得遇佛世,由佛陀為我們親自授記,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難。

  這位清信士認(rèn)為:自己有幸得人身,這是過去生所造福,更難得的是信奉三寶、得聞佛法,生起堅定佛道的信念,這么多難得而能得,怎能因國王一紙法令而放棄,即使赴湯蹈火、當(dāng)街示眾,我也一樣不能放棄。

  執(zhí)法的官員知道有人不肯放棄佛法,就問這位冒死不棄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為什么大家都放棄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達出來,而你卻那么堅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對天對地問心無愧,就算國王治我的罪,寧死我也不愿舍棄信仰!构賳T就將清信士押去見國王。

  國王聽執(zhí)法官講出經(jīng)過,心中非常歡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誠摯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國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邊信佛聽經(jīng),其實暗地里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學(xué)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這個法子,終于讓我找到你!箛跤谑菍⑶逍攀糠顬閲,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這段過去因緣,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國王則是彌勒菩薩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為各種形態(tài)感化人民,因此學(xué)佛者,無論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們的本分事。

  慈濟人有十戒,十戒是現(xiàn)代社會中,個己、家庭、社會都需要的規(guī)則,人人只要把規(guī)則守好,社會絕對祥和。這同樣緣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請大家平時要多用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