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心物渾然成一體,人間處處可修禪

心物渾然成一體,人間處處可修禪

  末利夫人帶著侍女隨從,一起去拜見釋尊。遠遠望見釋尊的莊嚴寶相,心中不禁升起贊嘆之情。

  “偉大的覺者。”末利夫人頂禮佛陀后,便退坐一旁,向佛陀提出了她的問題:“同樣是生為女人,為什么有些人長相丑陋,見到她的人都不歡喜,并且少有資財,又不具威德?有些人雖然長相丑陋,不具威德,卻不乏資財?也有的女人相貌平庸,缺乏資財,但卻有大威德?更有什么因緣使女人長相端正,資財無慮,而又威德具足呢?”

  釋尊聽后,微笑地回答末利夫人:“若能不起瞋恨心,則顏貌端正;因為樂好布施的緣故,得以不缺乏資財;不嫉妒他人,就能擁有大威德。”

  末利夫人聽完,當即感動地跪在釋尊面前發(fā)愿:“我自今而后,不起瞋恚,常行布施,不生嫉妒。”

  于是,末利夫人進一步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善根深厚的末利夫人經過佛陀的開示,盡除一切垢染,心開意解,當下證得法眼凈。

  持戒到底是為了什么?有的人說是為了成佛,有的人說是為了做個好人,有的人說是為了超越自己。

  這幾種答案都不算錯,從根本上說,持戒其實是要戒心,戒除貪心、嗔心、癡心、妄心、恨心、妒心等,還自己一顆清凈無染之心。

  其實,清凈無染之心,每個人本來是有的,只是因為深入塵世太久,被功名利祿、各色事物侵染本心,失去了本色。

  宋代柴陵郁禪師開悟時,曾吟詩一首道: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詩里的明珠,就是象征每個人本具的光明佛性、清凈本心。由于在塵世中耽擱久了,各種名利、煩惱纏縛本心,侵染本色,使人沉淪苦海,永墮輪回。

  若能將塵世的名利、煩惱放下,拂去本心這顆明珠上的貪嗔、癡妄、妒恨等塵埃,就能使內心重歸清凈,使明珠恢復圓潤無暇的本質,重放光明。

  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知道了,要保持清凈本心就必須讓自己的心念純凈,不為名利、煩惱纏縛,不為貪嗔、癡妄、妒恨關鎖,正知正念,不染纖塵。

  持戒,是保持本心、不染清凈的好辦法。戒、定、慧,三無漏學,戒排在前面,不是說它有多么高妙,而是表示這是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這是一步一個腳印,實證的修行者都必須經歷的過程。

  須知,人生一世,各種欲望紛至沓來,各種誘惑,促使心念紛飛,若不能持戒,心念便不能安定,若心念不能安定,又如何能生智慧,破關鎖,成就清凈本心呢?

  等你的持戒功夫到了家,你就知道,什么才是佛法,什么是清凈無染的本心,什么是真正的美。

  你或許要問,這和美有什么關系?這就要回到文章開頭末利夫人的故事里,在故事中釋尊的教導說明了這樣的道理:人要有威德,就必須不起嗔恨心,不生嫉妒心。

  仔細想象也是這樣,從來沒有罵過人的人會是美的,若一個外貌生得美的女人,在爆粗口罵人時也會變得不美。相反,一個外貌平庸的女子,與人為善、寬和大度、淡定從容,能不給人優(yōu)美的感覺嗎?

  掃除內心的塵埃,還自己一顆清凈的心,也是一種美的追求。在人間人人都想追求美,為了美而裝扮自己,但是美不是刻意去裝扮出來的,真正的美要從我們的內心散發(fā)出來,若不見清凈本心,終日里沉浸在貪嗔、癡妄、妒恨當中,又如何能真正展現(xiàn)內心的美呢?

  心染塵埃,貪嗔、癡妄、妒恨充塞心頭,無論如何裝扮,也不會獲得真正的美。涂抹胭脂水粉,拉皮整形,不但不能保持美,而且還會對身心造成傷害。越是追求,越是不可得,勞心勞力,身心疲憊。

  其實,真正的美不來自于裝扮。要得到真正的美,則必先要清凈、智慧的心;而要清凈的心,就必須通過持戒正知正念,滌蕩心中的塵埃。

  當你的心里不見貪嗔、癡妄、妒恨等塵埃,便可見清凈心上的真善之光,而真善之光發(fā)出的美,能讓人一見就歡喜安適,這才是真正的美。

  所以,不必刻意裝扮,再怎么裝扮也擋不了老態(tài)來臨,裝扮出來的美只能存在一時,更何況你不覺得裝扮出來的美其實只是一種欺騙嗎?除了欺騙別人,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欺騙。人若要靠欺騙來安慰自己,生活將會成為一種負擔,到時你會越活越累,疲憊不堪。

  與其裝扮美,還不如自凈身心,正知正念,還自己一顆清凈心,讓內心真實的美照耀山河,這樣不管年輕、年老,人人見了你都會產生歡喜心、親切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