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代文:前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代文

  前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通稱《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也是大乘空宗的代表經典。此經在我國漢族地區(qū)流傳很廣,習誦普遍。

  自南北朝以來,迄至近代,不但佛教界弘通最盛,社會知識人士知其名者亦不知凡幾。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837年就有外國佛學者從藏文本譯為德語,收藏于德國海達斯勃大學。以后又有國外專家從漢文本譯成英文,從日文本譯為英文、法文,收藏于這些國家的學術研究機構?梢姶私浟鱾鲄^(qū)域的廣泛,影響的深遠。《金剛經》的漢文譯本有六種,最早的是后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其文雅潔通暢,信實達意,不但廣大佛教弟子歡喜信受,當時眾多的文人哲士亦頗贊賞。此經以后所以盛傳于世,固然有其豐富的內涵義理,但什師的譯文明白曉暢,語言洗煉,條理分明,把深奧玄妙的般若妙義,以三段論式,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使上中下三根皆能信受樂誦,也是重要的原因。此后,自北魏到唐代,又有五種譯本,經名有的相同,有的相異,譯意也各有千秋,但后世廣為流通的,仍是羅什三藏的譯本。從南北朝到唐宋,五六百年間,此經的注疏,已有七八百家之多,天臺、賢首、三論、法相、禪、凈各宗匠巨擘,皆為之作著。據《六祖壇經》記述:六祖慧能大師出家時,賣柴維生,某日途中聞人讀誦《金剛經》,立足靜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豁然有悟,遂投黃梅五祖弘忍禪師門下,默契心印,得受法衣,大闡宗風其推重《金剛經》,以般若空義,啟發(fā)內慧,直指心性,頓悟成佛。禪宗從此弘揚大盛,并對以后宋明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明清以后,及至現代,佛教的碩德俊彥,續(xù)為本經作注釋義的,又不下數百,其數之多,為諸經之冠,可謂汗牛充棟,皆以羅什三藏的譯本為藍本,以后的弘傳,將不可限量。

  我國的漢文佛經,多從古印度的梵語翻譯而成。早期的譯經工作,大都是外國僧人來華所為,他們雖精通梵文,卻多不善漢語,所譯的經論,多半是口傳筆授,同中國的僧人或文士合作。由于語言不能完全通達,漢人對原文經義不能完全理解,所譯的經論不能與原文之意相吻合。羅什三藏法師慧根夙厚,穎悟異常,既精于梵文,又通曉漢語,對六朝文學也有相當修養(yǎng),富于表達能力,座下的入室弟子中,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等,皆是儒釋兼通的飽學之士,故其所譯的經論,不但符合原意,而且文體語言頗合當時漢民族的口味,使人讀之無外來語之感,一變過去樸拙無華的古譯風,這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文化史上是極其難得的。時代的巨輪進入21世紀,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悠久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有重大的發(fā)展,反映文化的語言文字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佛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的文化,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

  一千多年前所譯的漢文佛經,文體結構,用詞綴句,都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使人展卷常有艱澀難懂之感。隨著人文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真理的探求與向往,日益迫切。知識分子與初學佛者,有心研讀佛經,探究其理,大多被浩瀚的經卷,深奧的文辭所阻,難以入門,每每望經而興嘆!在當前新的歷史潮流推動下,將哲理深邃的古漢語佛經,改寫為現代文,消除文字上的障礙,讓博大精深,濟物利生的佛教義理,普及人民大眾,滿足眾生需要,實乃當務之急,這是佛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太虛大師、圓瑛大師、清凈居士等曾對《金剛經》或進行義疏淺解,惑進行串講;四十年代,江味農、蔣維喬、范古農、勝觀等人在弘揚《金剛經》方面作過努力,在此基礎上,八、九十年代徐恒志、呂家森、鄭鐘福等將《金剛經》改寫成語體文行世,得益人天,可謂因緣殊勝。更有臺灣青年法師、吳中修文法師等于九十年代末,將《金剛經》大膽改寫成白話文,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信眾親近《金剛經》打下了基礎。仍感一粟千鐘,不足以應求,須有志同道者共同發(fā)心從事。

  筆者慧根陋劣,佛學淺薄,文化水平有限,但憑拳拳報佛恩之心,不揣谫陋,選此廣泛流通的什譯《金剛經》,作一大膽嘗試,改寫為現代文,附以淺注,供初學佛者參閱。拙文按照原經直譯,盡量保存原文中的詞語,有些地方添一兩個字,力求不失原經之貌,使之口語化,通俗易懂。對經中常用的名詞,如“世尊”、“眾生”、“善男子”、“善女子”、“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第一次改寫為現代口語,使讀者明其義,為使文字簡潔,以后仍用原句。術語則用原語,加以注釋,不改為現代文。文內括弧之語,是筆者所加,例如第一章開端,“佛在舍衛(wèi)大城郊外,祗樹給弧獨園”的前面,加[僑薩羅國首都]。“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共聚一起”加[常隨弟子]。“佛進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加[不擇富貴貧賤,以平等心]。“敷座而座”最后加[寂然入定]等等,使初學者明其所以,通曉全篇經義。因為原經中沒有這類短語,故用此[ ]號標出,表明是筆者增添的。古德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增之語,倘有誤讀者慧命之處,這個因果罪愆,愿由筆者承擔。改寫之文,不計文字工拙,但求無違經義,舛誤之處,敬請海內外方家指正。

  此舉非敢效法前賢,寄望流通后世,但愿能為引玉之磚,激起各方淄素大德的共鳴,同發(fā)菩提心,將卷帙浩繁的古漢語佛典,有選擇地改寫為現代文,使之大眾化,普及流通,為建立人文佛教提供學習教理的方便,這是筆者唯一之愿望。此事關系佛教慧命重大,也是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新貢獻,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任務艱巨,工作繁重,不是少數人在短時間內能做好的,最好有領導地組織人才、經濟力量擇一清靜地址,有計劃地從事,方能順利完成。任重道遠,眾志成城,愿我諸佛子,共襄此盛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