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主要內容:道交感應、發(fā)菩提心、權巧救苦

凈因法師:《普門品》主要內容之道交感應、發(fā)菩提心、權巧救苦

  《普門品》主要內容為: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一下:道交感應、發(fā)菩提心、權巧救苦。

道交感應

  念觀音菩薩名號能免三災、脫八難原因在于持名。持名就是一心不亂,此刻內心處于正念之中。觀音菩薩救度眾生在于道交感應,眾生對其觀音菩薩名號有感才有應。眾生對其觀音菩薩名號如果無感,菩薩就無法應眾生之苦難。眾生念觀音名號在于正念與一心不亂。觀音菩薩能夠應眾生之感救度,是因為菩薩發(fā)了菩提心救度眾生。

發(fā)菩提心

  發(fā)菩提心核心在于知苦。知苦包涵自己與眾生苦,才能感同身受發(fā)起救苦之菩提心。菩薩尋聲就很重要,只有深層聆聽才能知道眾生苦。菩薩才能知道眾生苦及解決他們苦急切性。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菩薩尋聲就是知眾生之苦,菩薩才能救度眾生之急切。那么菩薩如何權巧救苦眾生就是下面討論部分。

權巧救苦

  菩薩根據眾生處于不同需求救度眾生。馬斯洛需要層次的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救七難面對外境引發(fā)的眾生苦。解三毒面對眾生內心的苦。應二求即求男、求女面對眾生傳種接代的苦。

  通過以上總結,學佛從自己與家庭出發(fā)。自己整天在外放生救度眾生而家里亂成一鍋粥,這不是學佛。自己整天講發(fā)菩提心卻無法聆聽自己內心與家人苦,這也不是學佛。學佛從自己內心離苦得樂及家庭內關系和睦入手,有時多聆聽就能化解很多矛盾與糾紛。

  學佛從自己生活中改變自己心開始,然后逐步改變周圍人的心。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寶蓮禪寺hk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