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jīng)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和《地藏經(jīng)》一樣,《藥師經(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栋浲咏(jīng)》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從一日乃至七日能夠一心不亂,此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詳情]

藥師經(jīng)講記

  庚三無盡資生愿

  『第三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為了維持生命,必須有足夠的資生物──衣、食、住、行,乃至醫(yī)藥。這一切物質(zhì)生活的受用,不僅要有,而且要多,要豐足,少了就會引生世間的諸般罪惡。譬加盜竊、劫殺、斗爭等罪惡的滋長,多因資生物的缺乏。所以藥師如來的悲愿,不但要使眾生獲得謀生的知識和作事的能力,而且要「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生產(chǎn)多量的「受用物」資,「令」一切「有情」,凡有「所」需要的,「皆」能「得」受用「無盡」,而給大家過著富足、豐裕、安樂的生活,絕不「令眾生」,對于物質(zhì)的供應(yīng)上,「有所乏少」,發(fā)生你有我無的現(xiàn)象。

  瑜伽師地論說:菩薩學(xué)法,當(dāng)于五明處求。五明,除了佛法──內(nèi)明,還有工巧明、醫(yī)方明、聲明、因明。修學(xué)大乘菩薩行,凡有利眾生的學(xué)問技能,都要學(xué),智慧一天天求增長,到了成佛,一切功德妙法,始能圓滿具備,取之無竭,用之不盡。所以大乘佛法,并不反對科學(xué)物資的增產(chǎn),F(xiàn)代世界科學(xué)昌明,有人埋怨它是罪惡的淵藪,其實病在人類不善于運用他,這才引生嚴重的弊害。人類若增進德性的修養(yǎng),愛人愛群,善于控制,善于運用,那么科學(xué)對人生,如機器發(fā)達,增加生產(chǎn)數(shù)字,提高貨物品質(zhì),都是有莫大利益的!所以菩薩對于此種種有助民生的學(xué)識和技巧,不獨不厭棄,而且還應(yīng)該學(xué),應(yīng)該會;然后才能解除眾生從物質(zhì)貧乏而來的苦痛與罪惡。藥師如來的第三大愿,特別著重這方面。

  庚四安立大道愿

  『第四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二、第三大愿,側(cè)重于事業(yè)與物質(zhì)的受用,可說是物質(zhì)文明;第四大愿,即特別側(cè)重于正知正見,也可說是精神文明。

  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fā)愿說:「若」有不信善惡因果,否認三寶功德,抹煞真理,作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向于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諸有情」,如此失去正途而誤「行邪道者」,我成佛時,「悉」皆「令」他們舍離邪道、擺脫惡趣,而永遠「安住」于「菩提道中」。菩提道即是正覺道,如知善惡、因果,知有凡圣,知三寶功德,知四諦十二因緣,修習(xí)戒定慧,不作殺盜淫妄等罪,這是共三乘法門。使眾生脫離生死險惡的邪道,踏上三乘的坦途,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佛陀拯救眾生的究竟目標。所以藥師佛又愿;「行聲聞獨覺」的小「乘」行「者」,「皆」要「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聽佛音聲的教化而修行悟道的,名為聲聞。獨覺根性,比聲聞?wù)呗愿咭恢,他不待佛的教化,看見現(xiàn)象界無常變化,就會自己發(fā)心修行,開悟證果。

  過去有一國王,有天到御園中游玩,看見一棵花樹,正當(dāng)鮮花怒放,清香撲鼻,真是可愛極了!可是當(dāng)他往別處觀賞片刻而轉(zhuǎn)來時,祗見空枝殘葉,零亂不堪。原因是被一群宮女所攀折了。因此,他得到萬化無常的啟示;覺得人生也是如此。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強盛的國家,遭遇一場災(zāi)難,一場戰(zhàn)爭,也就落得破敗衰頹,令人不堪回想!從這些現(xiàn)象,覺悟了人生無常的真諦,而證得圣果,叫獨覺。聲聞與獨覺,都能出生死,從此岸而登彼岸,所以名為乘。但這都是小乘,佛陀的本懷在大乘,所以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發(fā)愿要以大乘法去轉(zhuǎn)化他們,使他們回小向大,會三歸一,而入究竟的大乘。

  法華經(jīng)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這一大事因緣,即是使一切眾生,盡皆悟入佛之知見。但眾生根性千差萬殊,好樂不一,事實上不能立即教一切眾生都入佛之知見,所以釋尊一面以此最高目的為原則,一面隨機教化。見行于邪道的眾生,即教以三乘法門;見聲聞獨覺停滯在自利的化城,即教以大乘究竟法門,叫他們再向前走,直至般涅槃──寶所為止。第四大愿,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經(jīng)說安立與安?有令他永遠不退轉(zhuǎn)的意義。如凡夫確生出離心,向二乘圣道,即不再退回凡夫;大乘確發(fā)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永向佛果而不再退心為小乘或凡夫。

  庚五戒行清凈愿

  『第五大愿:愿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shè)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

  前四愿,依藥師如來的自證功德,利樂眾生;此下,因眾生有了缺陷,苦痛,需要援助救濟。上來是與樂,此下是拔苦。藥師如來對苦難眾生的悲濟,以及消災(zāi)免難,將由這第五大愿起,逐一顯示出來。

  此愿說:將來成佛時,假「若有無量無邊」的「有情」,「于我」藥師佛的正「法中」,「修行梵行」。梵行,

  1.約一般意義說,指一切清凈行(梵是清凈的意思);

  2.約特殊意義說,專指出家的不淫戒;

  3.約中義說,凡佛所制的戒行名為梵行。在藥師佛土的凈法中修行、受戒:不問所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沙彌戒,或五戒,或菩薩戒,凡參加過藥師法會,聽聞藥師圣典,稱念藥師名號的眾生,「一切皆令」獲「得」圓滿的「不缺戒」。缺就是犯戒或僅持一分;不缺即能圓滿受持。比方受五戒,全部都持守得嚴格、清凈,便是不缺;若祗能持得三四戒,或部份犯輕垢罪,即是缺戒。仗藥師慈光威德的加被,受戒,或受戒而有所缺犯的,都能得圓滿受持。而且,都能「具」足大乘菩薩的「三聚戒」。

  三聚戒:

  1.攝律儀戒,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2.攝善法戒,如修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攝。

  3.饒益有情戒,大乘菩薩一切要以利益眾生為前提,若但為自利而不利他,即是犯戒。能依藥師的凈土法門去修,即能得到三聚戒的圓滿不缺。佛法中受戒,先是未受令受,已受的令守。受了戒以后,不一定能清凈嚴持,這是多數(shù)人難免的現(xiàn)象,即在佛陀時代,有的圣者也還有不能圓滿受持的,何況一般煩惱深重的凡]夫?因此,佛法中有懺悔法門。如祗知受戒而不持,或有所犯而不知懺悔,即難得清凈。所以藥師如來本愿,更進一步地說:「設(shè)有」眾生「毀犯」了禁戒,但由聽「聞」了「我」佛的「名」字,「還」可「得」到「清凈」。清凈就是罪障消除;罪業(yè)消除,自然就「不墮惡趣」了。

  惡趣,即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眾生因聞佛的圣號,而如法懺悔,便得免墮三途,這是藥師如來的慈悲與方便,也是為了懺悔業(yè)障。稱佛名號,戒行能重獲清凈,是方等大乘的懺悔法。然并非一聽佛號就等于懺悔,必須一心一意的持佛圣號,對過往錯失,至誠發(fā)露懺悔,禮拜,供養(yǎng),時時攝心于佛號佛德上。久而久之,罪業(yè)自然消除,內(nèi)心感受佛的光明,恢復(fù)了本來的德行清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