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七佛通戒偈的涵義

七佛通戒偈的涵義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此偈從內容來看有兩個層次:一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奉行去惡為善以保持思想清凈和行為規(guī)范,這是尚有善惡相對立的屬于世俗層次的倫理。佛教又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漏善”。“漏”是煩惱,即帶有煩惱的善。

  1、“諸惡莫作”《十善業(yè)道經》云:“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華嚴經·凈行品》云:“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要想改造命運,就從這兩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將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過來就是善。凡是為自己的都是不善。”

  《集法句經》說:“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毒腹。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法集要頌經》中所說:“莫輕小惡罪,以為無殃報,水滴雖極微,漸盈于大器。”《法句經·吉祥品》云: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jié),不淫于女色,是為最吉祥。

  2、“眾善奉行”《十善業(yè)道經》云: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斗鹫f未曾有因緣經》云:“少時修善。能滅無量惡業(yè)重罪。”“人修十善。亦復如是。須臾之功。能滅無量惡業(yè)重罪。”

  “念念為眾生、為社會,這是善。世出世間圣賢的教誨,都是以此為標準。”

  3、第二層次是“自凈其意”,也就是清除內心的無明、煩惱,或者說是從內心消除善惡的對立,也稱為“無漏善”。“自凈其意”是在體悟自性清凈的基礎上,進而超越善惡的對立,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這是超世俗的更高層次的倫理,是整個偈頌的核心。

  首先是純善之心能夠改變命運《佛說罵意經》云:“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難量”!斗鹫f未曾有因緣經》云:“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忠心經》云: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于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報,如影隨形。《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凈行品》:“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舍離,于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云:“諸業(yè)心為本。”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云:“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

  清凈心的重要性《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所謂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清凈心經》云:所言清凈心者。當知即是心解脫增語;劢饷撛稣Z。由貪染污心不清凈。由無明染污慧不清凈,若諸苾芻斷除貪染即得心解脫。“如果我們心地不清凈,業(yè)障就沒有法子消除干凈,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的心地沒有達到究竟清凈,但是我們向清凈的路上走。心地清凈一分,就消除一分的業(yè)障;清凈兩分,就消除兩分的業(yè)障,不是沒有效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