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課、日本佛教史

  第十五課日本佛教

  公元六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其間曾引起正反兩派不同意見的爭執(zhí),后由崇佛者獲得勝利,自此開展日本佛教史新頁。日本佛教的發(fā)展、演進,可略分為:飛鳥時代(五四六-六四五)、奈良時代(六四五-七八一)、平安時代(七八二-一一九二)、鎌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三)、室町時代(一三三三-一六○○)、江戶時代(一六○○-一八六八)、明治維新之后(一八六八-?)等七個時期。

  一、飛鳥時代

  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歸功于圣德太子的推展,在他攝政的三十年之間,下詔興隆佛法,創(chuàng)建寺院,親自宣講佛經及著疏,遣使入唐,將自朝鮮傳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改為由日本直接與隋唐文化的交流,并以佛教為國教。推古三十三年(六二五),高麗沙門慧灌抵日,弘傳三論,開日本三論宗之始,門下俊杰甚多,三論便成為此期佛教的主流。另道昭入唐(六五三),從玄奘大師習法相,為日本法相宗的初傳。綜觀佛教于此初傳期間,得到國家的保護,唯當時社會仍多以求神的心態(tài)奉佛,尚未進入真正的慧解與行持。

  二、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傳承飛鳥時代的護佛政策,以興隆佛教來護國佑民。有圣武天皇熱心推展佛教,興建壯麗宏偉的東大寺,鑄造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并請?zhí)票O(jiān)真大和尚設壇授戒,正式確立日本佛教的戒法,并推崇華嚴思想,以體現(xiàn)其政教合一的理念。本期佛教學風鼎盛,主要宗派有三論、成實、法相、俱舍、律宗和華嚴等六家,即所謂「奈良六宗」。各寺大多諸宗并存,研究者也數(shù)宗并學。唯其中以華嚴宗受圣武天皇的重視,具有優(yōu)勢地位。又法相宗人才輩出,成為本期佛教思想的主流。其它方面如寫經、佛教文學、美術等,也同時盛行。綜觀此期佛教,著重人間性、國家性,并有學術發(fā)展的特色,在教理上傳承于中國,尚無新論。

  三、平安時代

  平安前期的佛教,以最澄和空海從唐朝傳入的天臺及真言宗最盛。最澄入唐,兼學密、禪、戒各宗,日本佛教因此具有復合性,融和而成日本特色的天臺教?蘸V小侗骘@密二教論》,是最早的密宗教判理論書。至此,日本佛教已漸脫離中國的范疇,而發(fā)展出民族化的佛教。另在最澄及空海度唐前后,許多僧侶亦同時至中土求學,即所謂「入唐八家」,也聞名古今,所學皆與密教有關。因此,平安前期的日本佛教,可稱為密宗的興隆時期。又本期佛教深受貴族們所信仰,因此貴族青年皆以出家為風尚。

  平安中葉之后,貴族與武士間的矛盾嚴重,佛教為保護寺產,征集武士為僧兵,于是佛教僧侶涉入了日本政治漩渦,奈良六宗衰微,末法思想產生,但也因對末法的警覺,佛教開始出現(xiàn)新的宗派。首先出現(xiàn)的便是含凈土思想的念佛往生派,以空也上人與惠心源信為代表。因此奈良時代國家性、學術性的佛教,到了平安時代,便轉變成民間化的佛教。

  四、鎌倉時代

  平安末期經過慘烈內戰(zhàn)后,由源賴朝于鎌倉設置將軍幕府,開展了鎌倉幕府時代,亦拉開日本武家專政制度的序幕。在佛教方面,新興宗派紛紛出現(xiàn),奈良六宗亦有復興之勢,新舊佛教之間產生多元化的互動與影響。依發(fā)展時間先后約分三期。

  第一期:1.法然(源空)提倡以稱名念佛為主的凈土宗;2.榮西提倡兼融臺、密、禪的臨濟宗;3.慈圓中興天臺宗、貞慶中興法相宗。

  第二期:1.明惠提倡華嚴宗的「信滿成就」論;2.親鸞創(chuàng)立以信心為本的凈土真宗;3.道元倡立修證一如的曹洞宗。

  第三期:1.日蓮提倡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為證悟之本的日蓮宗;2.一遍強調以一心念佛為主的時宗。

  凈土宗與凈土真宗兩派,信仰人數(shù)最多,為日本最普遍的宗派。因此,凈土真宗與日蓮宗可說是日本本國化的佛教。日本佛教在鎌倉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佛教各宗派在歷史上展開新頁。

  五、室町時代

  由于社會動亂之故,佛教亦由鼎盛而至衰微。唯有禪宗因武士的歸仰及其「明心見性」的宗旨,所以能在戰(zhàn)禍中一枝獨秀的盛行于社會各階層,也因此產生混合禪味的日本茶道、花道、書道和劍道。又禪宗高僧受到將軍和武士的尊崇和擁護,也自然推動了「禪」的盛行。這時期最被推崇的是確立「五山文學」地位的夢窗國師與大燈國師。另外,凈土宗、凈土真宗、日蓮宗等宗派,皆在創(chuàng)始人圓寂后,因思想正統(tǒng)之爭,而逐漸分裂成許多派別,但仍受到許多農民信眾的護持。室町末期,進入諸侯割據的戰(zhàn)國時代,佛教形成兩種不同的形勢:一是與武士聯(lián)合以適應環(huán)境的真言、天臺等宗;另一股力量則結合被壓迫的民眾,如農民及下階層人,以爭取有利形勢,如凈土真宗及日蓮宗等即是。

  六、江戶時代

  戰(zhàn)國時代的動亂結束后,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置幕府,為使日本減少外國的壓力與內部紛爭,頒行「鎖國政策」,以禁止耶穌教及其它容易引起動亂的活動,佛教與其它文化因而能在穩(wěn)定中持續(xù)發(fā)展。德川家康是凈土宗的信徒,因此努力保護佛教,并將佛教納入封建政權的體系中。他頒布「寺院法度」,用來制定各宗派所屬寺院的屬從關系,及對寺院的種種規(guī)定。又實施「寺檀制度」,使全國每一個國民都有歸屬護持的寺院。由于法度的限制與寺檀的建立,寺院僧侶的生活獲得了保障,但也導致佛教發(fā)展的停滯。

  本期佛教有隱元隆琦禪師(一五九二-一六七三)從中國應邀至日本創(chuàng)黃檗宗最受矚目!更S檗宗」與臨濟、曹洞二宗并稱,為日本禪宗第三大派。整體來說,本期的法度制度,是獎勵學問的,然在思想方面卻受到限制,因此在佛學研究上并無特殊表現(xiàn)。反之,江戶末期,儒學與國學卻積極推展,此時日本神道也應時復興,但是受到「廢佛毀寺」的影響,佛教又進入黑暗期。

  七、明治維新

  孝明天皇慶應三年(一八六七),將大政奉還,第二年開始「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一八六八)頒布「神佛分離令」,以神道教為國教,又以種種理由,迫令僧侶沿用俗姓,甚至鼓勵僧侶食肉帶發(fā)娶妻。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發(fā)起「護法一揆」(團結一致)運動來反抗,才獲得停止,但有日本凈土真宗受其影響。至福田行誡、大谷光尊、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驅,以世界宗教大勢,評駁政府的宗教政策,又有真宗西本愿寺派的島地默雷等大力宣導宗教自由立場,終于在明治二十二年通過宗教自由的法律規(guī)定,佛教至此才得以渡過困厄時期,進入新的時代。

  明治二十年前后,自由研究佛學的新風氣普遍展開,佛教大學的建立、經典的整理,以及佛學辭典的編纂發(fā)行等工作,更充實了日本現(xiàn)代佛學的內容。而在信仰方面,已經脫離中國佛教型態(tài)與觀念,并且在日本文化醞釀下的佛教也已普及于民間。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佛教更是蓬勃發(fā)展,新興宗教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其中以日蓮系分化出來的最多,如創(chuàng)價學會、靈友會、立正佼成會等,發(fā)展極為迅速。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