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民國佛教史
第十三課民國佛教史
佛教歷經(jīng)太平天國之亂,衰頹不堪。至清末民初,廟產(chǎn)興學的風潮,更使佛教的發(fā)展雪上加霜。當時迫害佛教的不再是少數(shù)帝王官僚,如三武一宗,而是整個社會,使得佛教面臨歷代最大的危機。幸有佛弟子們起而護法,如:章炳麟發(fā)表〈告佛弟子書〉及〈告白衣書〉兩篇文章,燃起僧青年佛子護教的熱忱。又有陳樨庵、周叔迦等以金陵刻經(jīng)處與只洹精舍等處為中心,影印刊行佛經(jīng),以及倓虛、諦閑、太虛、月霞、東初、歐陽漸、呂澂等興校辦學,為佛教復興作育人才。這一切皆予中國佛教復興的契機,不僅使佛教教義的闡揚與研究較清代進步,也使佛教各宗逐漸抬頭,尤其禪凈雙修的行持,成為佛教的主流,水陸法會及各種經(jīng)懺為主的法會也迅速發(fā)展,且延續(xù)至今,仍隆盛不衰。
另外,佛教為了應變民初政治、思想、文學等變革而籌組教會,倡導革新,人間佛教的理念應運而生,成為民國以來一大特色。公元一九一一年,天童寺敬安法師等人創(chuàng)設「中華佛教總會」,初步提出了保護寺產(chǎn)、振興佛教的口號。太虛大師提出佛教教產(chǎn)、教制、教理的三大革命,發(fā)表《整理僧伽制度論》,設立武昌、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創(chuàng)辦《海潮音》、《人海燈》、《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志,乃佛教革新運動最著力者。
「七七事變」后,太虛大師又號召佛弟子群起救國,全國佛教僧青年齊力響應,可說是中國佛教由舊趨新的一個轉折點。惟經(jīng)八年抗日,中國佛教方期重建之時,又值國共失和,中國大陸佛教幾至滅絕。在此同時,佛教僧青年于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中國佛教得以在臺延續(xù)發(fā)展。計民國肇立至國民政府遷臺約三十八年間,為教為法的高僧大德有虛云、來果、弘一、慈舟、圓瑛、印光、敬安、大醒及歐陽竟無、梁漱溟、湯用彤、王恩洋、唐大圓、江味農(nóng)、范古農(nóng)、呂碧城、周洋光、戴季陶等。政府來臺前后的臺灣佛教已有月眉山靈泉寺、大湖法云寺、觀音山凌云寺和大崗山超峰寺等四大主流法派,佛教多具閩南、齋教或日本化的性質(zhì)。直至中國僧侶陸續(xù)來臺后,不斷的努力,如一九四八年慈航法師主持「臺灣佛學院」,一九五三年白圣、太滄、智光、南亭在臺南大仙寺首開戒壇,臺灣佛教才重新回歸到傳統(tǒng)中國佛教的形式制度。
此后,在臺灣政治、經(jīng)濟漸趨穩(wěn)定、繁榮的情況下,佛教在各方面都有相當?shù)某删停澱f明如下:
一、佛教文化出版:重修大藏經(jīng)、影印大藏經(jīng)、佛教叢書、佛教刊物、工具書的發(fā)行編印、圖書館的設立等,皆超過大陸時期甚多。
二、佛教教育:自慈航法師渡臺,于中壢圓光寺首創(chuàng)臺灣佛學院,提倡僧伽教育后,各地佛學院亦相繼成立,其中歷史最久遠者為從一九六四年創(chuàng)立至今的佛光山叢林學院,歷時已三十五年以上。
三、佛教弘法:已由早期少數(shù)人的街頭布教,演進為國家殿堂聽眾萬人的弘法大會;弘法的媒介則從日據(jù)時代的紙劇和幻燈片,到現(xiàn)今多元化的舞臺、電臺、電視、多媒體等;弘法范圍地區(qū)則從家庭普照發(fā)展到世界道場的成立。
四、佛教社會福利:此乃本于佛教慈悲、福田思想,加上攝眾生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思想教義等,所推動的社會福利工作。近年佛教團體在這一方面的表現(xiàn),獲得相當?shù)某尚c肯定。
五、佛教社團組織的成立:政治解嚴后及人民團體法的修改,各種佛教社團組織紛紛成立,形成佛教界多元化的盛況。
六、國際宗教文化交流:對促使各宗教間融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及國民外交,貢獻甚鉅。
七、人間佛教的實踐:佛光山在開山之初即遵照佛陀一代時教,以人間佛教為弘法的原則,實踐六祖惠能大師「佛法世間覺」的主張,回歸佛陀佛法在人間完成的本懷。其它如慈濟、法鼓山等也有所推展。
目前臺灣佛教顯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跡象,但也出現(xiàn)許多的附佛外道擾亂視聽,破壞佛教聲譽。綜合其產(chǎn)生主因:(一)組織松散:佛教缺乏整體組織,無法規(guī)范、審核僧眾教團資格。(二)佛教教育未納入教育體系,弘法人員水平不一,正信佛教教義尚未普及于社會。因此,為使中國佛教重新確立于國際宗教界,籌組佛教總部、僧伽法庭,訂立各種法規(guī),普及僧眾教育,應是當前佛教迫切之道。
- 上一篇:第十五課、日本佛教史
- 下一篇:第十二課、宋元明清佛教史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