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生死煩惱
壹 生死的過患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為有生,我們就必須為了生存,面對人生的諸多誘惑與困難;因為有死,不但中斷了修行,在生離死別的時刻,往往因為愛念深重,而干擾情識的思維,成為往生善道的絆腳石。
為了惕勵大家能夠精進(jìn)修道,超越生死魔障,佛教經(jīng)典以許多譬喻來形容生死:
1.生死如泥:指眾生踏入生死的沼泥中,如果不知自覺,就會沉溺其中,難以出離。《俱舍論》卷一說:“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諸眾生沉溺處故,難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長夜:指在漫長的黑夜里,我們將夢幻視為真實,直到天亮醒來,方才覺知夢境的虛幻。無始劫來,眾生在生死輪回中不知萬法皆空,因而起惑造業(yè),好比久處長夜,不知覺悟。
3.生死如海:指眾生輪回流轉(zhuǎn),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墮落畜類,仿佛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中載沉載浮一樣。
4.生死如云:生死魔障遮覆本性,好像浮云覆蓋日月一樣!無量壽經(jīng)》卷下說:“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云。”
5.生死如輪:指眾生以惑、業(yè)、苦三者展轉(zhuǎn)相因,有如輪子一樣,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不已。
6.生死如園:指生死界好像公園一樣,是凡夫喜好游歷的處所,也是菩薩樂于游化的處所。
貳 生死的種類
生死輪回,對眾生而言,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有些人初學(xué)佛,便一天到晚將“了生脫死”掛在嘴邊,不知道廣結(jié)善緣,積福修慧,只求往生自了,結(jié)果不但自己無法獲得佛法的實益,也使他人誤以為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其實,這是一般人對于生死存有狹礙的觀念所造成的誤解,認(rèn)為眾生只有肉體的生死,而不了解精神上生死的重要性。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種:
1.分段生死:指三界眾生由于煩惱而輪回六道的生死。眾生由于每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的差異、壽命的長短等區(qū)別,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后,必有一期生命的結(jié)束,所以稱為“分段生死”。
2.變易生死:指三乘圣者因悲心、愿力而來此世間所受的生死。三乘的圣者,已跳出三界外,結(jié)束了分段生死,但是因為修道的結(jié)果,迷惑煩惱漸減,智慧、圣果漸增,這種迷悟的遷移,感得意境的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移入后期的變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稱為“不思議變易生死”。
由這二種生死的意義可以得知,無論是分段生死或變易生死,唯有精神上的層層超越,才能使我們擺脫肉體上的生死,循序漸進(jìn),趣入圣道,乃至成佛證果。而要“了生脫死”豈是易事,若非累劫精進(jìn),積集深厚的;資糧,又何以成就!
參 煩惱是造成生死的主因
生死輪回誠然是修道者的大患,而生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造作無邊無際的煩惱。
煩惱,梵語klea,是一切能污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由于能夠使眾生迷惑事理,妨害覺悟,所以又稱為“惑”。
《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xù),由惑業(yè)苦。發(fā)業(yè)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后有諸業(yè)名業(yè),業(yè)所引生眾苦名苦;髽I(yè)苦種皆名習(xí)氣。”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是由于它既能夠招感業(yè)力,又可以引發(fā)未來的生死果報,因此這二種作用稱為“發(fā)業(yè)潤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種子,還需要水份的滋潤,才能長出嫩芽。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成惡因,所種下的業(yè)因種子,再經(jīng)過煩惱水的滋潤,就會產(chǎn)生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如此一來,煩惱(惑)、業(yè)(行為)、苦(苦果)展轉(zhuǎn)相因,循環(huán)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回。
佛陀為了使眾生認(rèn)知斷除煩惱的重要性,于是從各種不同的立場來說明煩惱的種種害處,煩惱因此有許多異名:.
1.隨眠(anuaya):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里,以極微細(xì)的活動型態(tài),在不知不覺中擾亂有情身心,所以稱為“隨眠”。
2.纏(paryavasthna):指煩惱在起現(xiàn)行時,纏縛清凈心性,能妨礙修善,所以又名“纏”。
3.蓋(varaa):因煩惱覆障遮蓋善心,所以稱為“蓋”。
4.縛(badhana):指煩惱束縛眾生身心,并且招感苦果,使眾生不得自在。
5.漏(srava):漏,有流注漏泄的意思。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漏泄過患,又于生死中流轉(zhuǎn)于三界,所以稱為“漏”。
6.取(updna):因為欲貪等煩惱熾盛猛烈,使得六根不斷馳求執(zhí)取外境,所以稱為“取”。
7.系(grantha):煩惱將眾生系縛于迷惑的世界,使身心不得自由,所以稱為“系”。
8.使:指煩惱能驅(qū)使有情在生死中流轉(zhuǎn)不已,所以稱為“使”。全稱為“正使”,是現(xiàn)起煩惱的主體。
9.垢(mala):指煩惱能污穢眾生的心性,所以稱為“垢”。
10.軛(yoga):指煩惱能牽制眾生,使不能出離生死,所以稱為“軛”。
11.結(jié)(samyojana):又作結(jié)使。結(jié),是系縛的意思。指眾生被煩惱系縛在迷境里,而無法出離生死之苦,所以稱為“結(jié)”。
12.暴流(ogha):大水暴漲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煩惱來時,有如洪水一般,能流失眾生的善良品德,所以稱為暴流或暴河。
13.塵垢:塵埃能附著于他物,并予以染污。煩惱能附著于心上,垢染清凈心性,所以稱為“塵垢”。
14.客塵(akasmt-klesa):又作客塵煩惱。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而是因為迷于事理才生起的,所以稱為客;又因為煩惱能污染清凈心性,猶如塵埃能染污萬物,所以稱為塵。
15.稠林(gahana):指眾生的煩惱,交絡(luò)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稱為“稠林”。
16.塵勞:煩惱能染污心性,使身心勞頓,所以稱為“塵勞”。
肆 煩惱的種類
佛教常以“八萬四千”的法數(shù),形容煩惱種類之多,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進(jìn)步,煩惱更是有增無減,例如有了汽車代步,就有塞車、拋錨等煩惱;隨著電腦的發(fā)明,又有了“中毒”、“故障”等新的煩惱應(yīng)運(yùn)而生。盡管煩惱與日俱增,就煩惱的作用而言,眾生根本上的煩惱是不變的,佛教將這些根本煩惱歸納為六種:貪、嗔、癡、慢、疑、見,稱為“六根本煩惱”,也叫作“本惑”、“根本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這六種煩惱衍生出來。貪、嗔、癡、疑在前面幾章中已作說明,此處不再贅述,僅就“慢”、“見”略述之。
慢,指與他人較量優(yōu)劣,而生起輕蔑他人的心理!洞笈派痴摗肪硭氖龑⒙譃槠叻N,稱為“七慢”:
1.慢(mna):對于不如己者,認(rèn)為自己較為殊勝,或?qū)τ谂c自己同等者,認(rèn)為不過與自己同等,而生起貢高我慢的心理。
2.過慢(ati-mna):對于與自己同等或勝過自己的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
3.慢過慢(mnti-mana):對于勝過自己的人,反認(rèn)為自己勝過對方而妄生慢心。
4.我慢(atma-mana):是七慢的根本慢,即對于五蘊(yùn)假合的色身,內(nèi)執(zhí)有我,
認(rèn)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外執(zhí)我所,認(rèn)為凡我所有的,都比別人所有的高明。
5.增上慢(adhi-mna):對于尚未具有的殊勝德性,或尚未證得的果位,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擁有或證得。
6.卑慢(na-mna):對于極優(yōu)越的人,卻認(rèn)為自己只有稍微不及;或雖然承認(rèn)他人的高勝,卻不肯虛心向?qū)Ψ綄W(xué)習(xí)。
7.邪慢(mithy-mna):自己無德無能,卻認(rèn)為自己有德有能。
見(di),是先從眼見,經(jīng)過推想、決定后所產(chǎn)生的思想見解。又分為正見、不正見。正見,指能夠如實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清凈染污法者,稱為正見。不正見,指昧于世間出世間因果的邪惡見解。不正見是煩惱的根源,分為五種,稱為“五見”:
1.身見(sat-kya-di):又稱為薩迦耶見、有身見、偽身見、壞身見等。指不知色身是五蘊(yùn)和合假有,而執(zhí)著實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見。
2.邊見(anta-graha-di):又稱為邊執(zhí)見。指偏執(zhí)一邊的極端見解,例如說世間是常、是斷、是有邊、是無邊;主張色身與心靈是同、是異;或認(rèn)為如來圓寂后是有、是無等學(xué)說都屬于邊見。
3.邪見(mithy-di):指否定四諦因果道理的見解。抱持邪見者,不懼惡,不行善,在五見中最為邪惡。
4.見取見(drsti-parmarsa):執(zhí)著錯誤的見解以為真實。
5.戒禁取見(sila-vrata-parmarsa):執(zhí)著不正確的戒律,以為可以達(dá)到解脫或升天的果報,這種錯誤的執(zhí)著見解稱為戒禁取見。
五見與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的前五項合稱為“十根本煩惱”,又稱為“十使”。五見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相對于五利使而言,貪、嗔、癡、慢、疑的推求則較為鈍拙,所以又稱為“五鈍使”。
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從屬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或“隨惑”、“隨煩惱”,具有染污的作用。
就修道的階段而言,佛教各宗派對于煩惱有各種不同的劃分方法,然而其理如一,可觸類旁通。今舉下列四種煩惱以為代表,其他各宗派經(jīng)論中所說的煩惱,大都是這四種煩惱的異名或衍生。
俱舍宗與法相宗將煩惱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稱為二惑。
1.見惑:指因迷于真理,而使意根對于法塵所起的邪見煩惱,在見道時能夠斷除,所以稱為“見惑”。例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屬于見惑。
2.思惑:因為迷于現(xiàn)象而生起,是五根緣五塵六欲等事相,經(jīng)思惟作用而留在心上的煩惱,所以稱為“思惑”。又因為是修道時所斷的煩惱,所以又稱為“修惑”。
例如: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屬于思惑。
“見惑”與“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生死,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斷的煩惱,所以又稱為“通惑”。天臺宗將“見惑”與“思惑”合稱為“見思惑”,并且另立界外的“塵沙惑”與“無明惑”,三者合稱三惑。
3.塵沙惑:指障礙菩薩教化眾生的界內(nèi)外習(xí)氣,比喻此惑障如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在斷見思惑以后,容易著于空觀,不能進(jìn)一步了知眾生無邊的差別相,所以又稱“空惑”。
4.無明惑:指迷于中道第一義諦的煩惱,是煩惱的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唯有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俱足,才能夠斷此煩惱。
伍 結(jié)語
生死誠可畏,煩惱禍更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行由品》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煩惱,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煩惱,就是生死流轉(zhuǎn)的根源。我們要解脫生死的束縛,就要依照佛法的指示,精進(jìn)修道。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yùn)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jì)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