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第三十五課 成實宗(二)

  六 圣賢位階

  本宗的修行位階,分為四向四果,其終極目標,僅至阿羅漢為止,并未及于佛菩薩,故不能躋于大乘之列。其中由五趣地 (1)修至阿羅漢,共分二十七位,其實若將阿羅漢向亦算一位,則成二十八位,茲將其列表于左:
 

\

  七 聲聞四果所斷的見思惑

  根據(jù)右列第一表所啟示的現(xiàn)形,亦可將聲聞四果所斷的三界九地見思惑,另列成下面第二表。在此四果中,各斷其所應斷的見思惑,凡未斷盡者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

  八 此宗所成就的果德

  本宗以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為目的,其最后成就,為出離三界,不受后有 (27),惟住于滅諦之中。然亦具有十力 (28),四無畏 (29),大悲三念住 (30),與五分法身 (31)的果德。以理推之,此皆如來所有法,小乘各圣者,充其量不過知其名相,或分證其些少而已,不能與佛相等也。

  【注釋】

  (1)欲界五趣地,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2)參看初級第十八課課文及注釋。

  (3)謂螻蛄與螞蟻。喻輕微之意。

  (4)隨順所聞信圣賢之教而修行,名隨信行。

  (5) 曖、頂、忍、世第一位、名四善根,參看中級第十三課課文。

  (6)將由欲界往生色界,在這中有之間,斷余煩惱而涅槃者,名中般。

  (7)生色界之后,不久即斷余惑而般涅槃者,名生般。

  (8)生色界后,經過長時間積功修行,然后斷余惑而般涅槃者,名有行般。

  (9)生色界后,不積功修行,但經過若干時,自然斷余惑入般涅槃者,名無行般。

  (10)既生色界,漸至轉生四禪最高的色究竟天,而般涅槃者,名樂慧,因色界禪,慧較勝故。

  (11)由色界命終,上生無色界最高天,而般涅槃者,名樂定,因無色界禪,定較勝故。

  (12)謂既為預流果,經欲界多生后,得阿那含果,即得阿羅漢果者,名轉世。

  (13)不還果人,不必轉生色界,即于欲界現(xiàn)生中,斷余惑般涅槃者,名現(xiàn)般。

  (14)因信解修行之理,依之而行,至于般涅槃者,名信解。

  (15)不因人說,但憑自己之智見,而證得涅槃者,名見得。

  (16)根性最利的不還果人,其身己證得滅盡定的涅槃者,名身證。

  (17)鈍根羅漢,如遇惡緣,復降墮不還果者,名退法相。

  (18)能守護禪定,不使退失,名守護相。

  (19)厭棄世間,且恐退失功果,常欲自殺而入無余涅槃者,名死相。

  (20)中等根機的羅漢,其功行既不進亦不退,名住相。

  (21) 得禪定轉而上進,名可進相。

  (22)縱遇惡緣,亦不退失者,名不壞相。

  (23)解脫慧障而得慧者,名慧解脫。

  (24)既能解脫慧障而得慧,復能解脫定障而得定,名俱解脫。

  (25)所得功德,永不退失,名不退相。

  (26)斯陀含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須經六生,每品或需二生、一生、半生、不定,合之為六生。阿那含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后三品,須經過一生,每品僅需半生或四分之一生不定,合之為一生,表內所列的阿刺伯數(shù)字,即是指此。

  (27)詳初級第十八課注七。

  (28)詳初級第十四課注十一。

  (29)詳初級第十四課注十一。

  (30)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于三種之念,名大悲三念住:一、眾生信佛,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眾生不信佛,佛亦不生憂惱,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31)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名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yè),離一切過去。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妄念也。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達諸法性相也。四、解脫法身,謂如來身心,解脫一切系縛也。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知見也。然大涅槃經中,佛說:「阿羅漢即是無學五分法身,五分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箵(jù)此則小乘阿羅漢亦有此五分法身,不過不如佛之究竟耳。

  【習題】

  (一)「隨信行」及「隨法行」作何解釋?

  (二)「中般」「生般」「現(xiàn)般」作何解釋?

  (三)慧解脫阿羅漢,與俱解脫阿羅漢,有何不同?

  (四)九地是什么?

  (五) 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所斷的是什么惑?

  (六) 小乘阿羅漢,亦有五分法身,有何經語作證?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