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一 初心參禪者須知
《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一 初心參禪者須知
(1)做工夫最初要發(fā)個(gè)破生死心,堅(jiān)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shí)主宰。若不發(fā)明本具底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此一念作個(gè)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當(dāng)恁麼時(shí),只須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2)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死關(guān)竅不破,則疑情頓發(fā),結(jié)在眉睫上,放亦放不下,趕亦趕不去。忽朝撲破疑團(tuán),生死二字是甚麼閑家具惡!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3)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於枯寂,不覺不知。動(dòng)境人厭,靜境多不生厭。良以行人一向處乎喧鬧之場,一與靜境相應(yīng),如食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中略)吾人或處於靜境,只要發(fā)明衣線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靜境始得,於大事求其靜相了不可得,斯為得也。
(4)做工夫人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瓷讲皇巧,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不見有一人。通身內(nèi)外,只是一個(gè)疑團(tuán)?芍^攪渾世界,疑團(tuán)不破誓不休心。此為工夫要緊。
(5)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與疑情廝結(jié)在一處,動(dòng)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凈而逢凈。六根門頭,自然虛豁地,點(diǎn)著即到,呼著即應(yīng),何愁不活耶?
(6)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擔(dān)子。如覓要緊的失物相似,若覓不著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執(zhí)、生著、生計(jì)。執(zhí)成病、著成魔、計(jì)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覓答物相似,則三種泮然沒交涉,所謂生心動(dòng)念,即乖法體矣。
(7)做工夫舉起話頭時(shí),要?dú)v歷明明,如貓捕鼠相似。古所謂不斬黎奴誓不休。不然則坐在鬼窟里,昏昏沈沈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貓捕鼠,睜開兩眼,四腳撐撐,只要拿鼠到口始得?v有雞犬在傍,亦不暇顧。參禪者亦復(fù)如是,只是憤然要明此理,縱八境交錯(cuò)於前,亦不暇顧。纔有別念,非但鼠、兼走卻貓兒。
(8)做工夫不可在古人以案上卜度,妄加解釋?v一一頌略得過,與自己沒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觸之不得,何況坐臥其耶,更於其間分大分小,論上論下,不喪身失命者幾希!
(9)信者器,不信者非器。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從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淺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淺者,凡入法門,誰云不信,但信法門,非信自心。深者,諸大乘菩薩,尚不具信,……如云即心即佛,誰云不信,及乎問汝是佛耶?則支吾排遣,承當(dāng)不下。
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親履實(shí)踐,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顢頇儱侗,猜三枚相似,但云心即佛,實(shí)不識自心,名邪信。
(10)做工夫不得沾著世法。佛法中尚沾著一點(diǎn)也不得,何況世法耶?若真正話頭現(xiàn)前,履冰不見寒,蹈火不見熱,荊棘林中橫身直過不見有掛礙。始可在世法中橫行直撞。不然,盡被境緣轉(zhuǎn)將去,欲得工夫成一片,驢年也未夢見在。
(11)黃檗禪師云:“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shí)時(shí)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
(12)做工夫最要緊是個(gè)“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則懈怠,為懈怠生則放逸縱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中略)切之一字,豈但離過,當(dāng)下超善、惡、無記三性。
(13)做工夫最怕思惟做偈、做詩、做文賦等。
(14)做工夫不是將心待悟,(中略)只須逼拶令悟。(中略)因緣會合時(shí),貴在話頭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時(shí)如披云見天,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zhuǎn),又是一翻境界。
(15)做工夫要緊、要綿密、要融豁
何謂緊?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氣不來,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緊。
何謂綿密?眉毛與虛空廝結(jié),針箚不入,水灑不濕,不容有毫厘間隙,若有毫厘間隙,則魔境乘隙而入。
何謂融豁?世界闊一丈,則古鏡闊一丈,古鏡闊一丈,則火爐闊一丈,決不拘執(zhí)住在一處,捉定死蛇頭,亦不系墜在兩頭。漭漭蕩蕩。古德云:“圓同太虛,無欠無馀。”真到融豁處,則內(nèi)不見有身心,外不見有世界,始得個(gè)入頭。
(16)做工夫著不得一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只提起本參話頭,發(fā)起疑情,憤然要討個(gè)下落。若有絲毫別念,古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此傷乎慧命,學(xué)者不可不慎。
余云別念,非但世間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別念。又豈但佛法中事,於心體上取之捨之,執(zhí)之化之,悉別念矣。
(17)做工夫,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識路便好尋路,不可云尋不著路便休耶(中略)。古德云:“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入之意。”貴在體悉個(gè)人入處。
(18)做工夫最怕的一個(gè)伶俐心,伶俐心為之藥忌,犯著些毫,雖真藥現(xiàn)前,不能救耳。若真是個(gè)參禪漢,眼如盲、耳如聾、心念纔起時(shí),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如此則工夫始得相應(yīng)耳。
(19)做工夫不怕錯(cuò),只怕不知非?v在行在錯(cuò)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綱底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只是不坐在窠臼里,將“知非便捨”四個(gè)字,從凡夫直到大圣地位。
(20)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計(jì)。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jì),得甚麼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里、坐里、著衣吃飯里、迎賓待客里,只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一朝洗面時(shí)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gè)省力。
(21)做工夫最怕認(rèn)識神為佛事;驌P(yáng)眉瞬目,搖頭轉(zhuǎn)腦,將謂有多少奇特。若把誤用神當(dāng)事,做外道奴也不得。做工夫正要心行處滅,切不可將心湊泊,思惟問答機(jī)緣等。(中略)若大理徹時(shí),一一三昧,從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22)做工夫只在一則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會,縱能解得,終是解非悟耶!法華經(jīng)》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圓覺經(jīng)》云:“勸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熱須彌山,終不能得。”洞山云:“擬將心意學(xué)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大凡穿鑿公案者,須皮下有血,識慚愧始得。
(23)做工夫提起話頭,只是知疑情打不破,畢竟無第二念。(中略)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工夫不可須臾間斷,可間斷非工夫也。真正參究人,如火燒眉毛上,又如救頭然,何暇為他事動(dòng)念耶?古德云:“如一人與萬人敵,覿面那容眨眼。”看此語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24)做工夫自己打未徹,只可辦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為他人說京城中事,非但瞞人,亦自瞞耳。
(25)工夫或得輕安,或有省發(fā),不可便為悟也。
博山當(dāng)時(shí)看船子和尚“沒蹤跡”句,一日因閱《傅閱》,見趙州囑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覺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擔(dān)子,自謂大悟。逮見賓方,如方木逗圓孔,始具慚愧。若悟后不見大善知識,縱得安逸,終是未了。
賓方勉余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猶微。謗他迦葉安生理,得便宜。”此是百尺竿頭進(jìn)步句,衲僧輩不可不審。余嘗謂學(xué)者云:“我得寶方不肯兩個(gè)字,受肜不盡。”
(26)做工夫不得作道理會,但硬硬參去,始發(fā)得起疑情。若作道理會,只是乾爆爆底,豈但打不徹自己事,連疑情亦發(fā)不起。
(27)做工夫不可作無事會,但憤然要明此理。若作無事會,一生只是個(gè)無事人,衣線下一件大事,終是不了。如人覓失物相似,若覓者始了,若覓不著,便置在無事甲里。無有覓意,縱然失物現(xiàn)前亦當(dāng)面錯(cuò)過,蓋無覓物意耳。
(28)做工夫不可作擊石火電光會。若光影門頭,瞥有瞥無,濟(jì)得甚事?要得親履實(shí)踐,親見一回始得。若真真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見親生父母相似。世間之事,更無過者。
(29)做工夫不和求人說破,若說破,終是別人底,與自己沒相干。如人間路到長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問長安事。彼一一說明長安事,終是彼見底,非問路者親見。若不力行,便求人說破,亦復(fù)如是。
(30)做工夫不只是念公案,念來念去,有甚麼交涉?(略)
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舉起話頭,如看“無”字,便就“無”字上起疑情。如看“佰樹子”起疑情。如看“一歸何處”,便就“一歸何處”起疑情。疑情發(fā)得起,盡十方世界,是一個(gè)疑團(tuán)。不知是父母底身心,通身是個(gè)疑團(tuán)。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內(nèi)非外,滾成一團(tuán)。只待彼如桶箍自爆。
(31)做工夫不可須臾失正念,若失了參究一念,必流入異端,忘忘不返。
如人靜坐,只喜澄澄湛湛,純清絕點(diǎn),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墮在澄湛中。
或認(rèn)定一個(gè)能講能譚能動(dòng)能靜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認(rèn)識神。
或?qū)⑼亩艮?令妄心不起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將妄心捺妄心,如石壓草。(略)
或觀想身心如虛空,不起念,如墻壁,此喚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底死人。”總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dòng)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shí)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bào)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shí)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shí)而轉(zhuǎn)彎,時(shí)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景德傳燈錄
- 指月錄
- 五燈會元
- 碧巖錄
- 宗鏡錄
- 臨濟(jì)宗
- 祖堂集
- 法眼宗
- 禪門修證指要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
- 溈仰宗
- 曹洞宗
- 圣嚴(yán)法師108自在語
- 古尊宿語錄
- 禪宗詩歌境界
- 萬善同歸集
- 云門宗
- 星云大師講演集
- 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
- 大珠慧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 參禪法要
- 禪宗哲學(xué)象征
- 禪宗的開悟
-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 楞伽師資記
- 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與禪宗思想
- 禪林僧寶傳
- 趙州從諗
-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 禪宗大意
- 龐居士語錄
- 五燈會元續(xù)略
- 洞山宗旨
- 佛教的時(shí)空觀
- 慈舟法師開示錄
- 禪海微瀾
- 心地法門
- 與祖師同行
- 趙州禪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