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公案 >

洞山良價(jià)

\

  洞山良價(jià)是禪宗曹洞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俗姓俞,浙江會(huì)稽人。從小在五泄山默禪師處披剃出家,慧性穎發(fā)。二十一歲去嵩山受具足戒,此后先參南泉普愿禪師,又參溈山靈佑禪師,最后在云巖曇晟禪師處問無情說法而獲得印可。

  唐宣宗(公元859年)大中末年,入新豐山行化眾生,最后在筠州(現(xiàn)江西高安)洞山教化,弟子甚眾,名滿天下,和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創(chuàng)立了有名的曹洞宗。入滅后賜謚號(hào)為:“悟本禪師”。

  洞山良價(jià)少時(shí)就非常聰穎,有一次,他隨師父念般若心經(jīng),當(dāng)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洞山忽然抬手摸著自己的臉問師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經(jīng)中為什么說沒有?”

  馬大師有伴就來

  普愿禪師設(shè)齋祭祀馬大師,問眾僧道:“馬大師來嗎?”大眾無話可答。洞山:“等到有了伴就來。”普愿:“你雖然年輕,卻很可以培養(yǎng)。”洞山:“和尚不要把良民降低為賤人!”

  無情說法

  良價(jià)禪師辭別溈山后,直接拜訪云巖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什么人能夠聽到?”云巖:“只有無情能夠聽得見。”良價(jià):“你和尚聽得到嗎?”云巖:“我如果聽得見,你就聽不到我說法了。”良價(jià):“我為什么聽不到?”云巖豎起拂子說:“可聽到嗎?”良價(jià):“沒有聽到。”云巖:“我說法你尚且聽不到,更不要說無情說法了。”良價(jià):“無情說法,出在哪個(gè)典故?”云巖:“你難道沒看到《阿彌陀經(jīng)》說:水鳥樹林,全都念佛法。”良價(jià)對(duì)此有所省悟,于是說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如用耳聽終難會(huì),

  眼處聞時(shí)方得知。

  難得不相見

  良價(jià)辭別云巖曇晟禪師,云巖問:“哪里去?”良價(jià):“雖然離開和 尚,還沒有決定停留的地方。”云巖:“莫非到湖南去?”良價(jià):“不。”云巖:“莫非回家鄉(xiāng)去?”良價(jià):“不。”云巖:“什么時(shí)候回來?”良價(jià):“等和尚有了住處就回來。”云巖:“從此一別難得相見。”良價(jià):“難得不相見。”

  睹影悟道

  洞山臨走時(shí),又問云巖禪師:“師父百年之后,一旦有人問:’畫了和 尚像嗎?’,我該如何回答?”

  云巖:“只要向他說:’就這樣。’”洞山聽了不語,云巖見此情形,鄭重地說:“你承當(dāng)這件事,務(wù)必謹(jǐn)慎小心。”

  當(dāng)時(shí),洞山良價(jià)不解,后來因?yàn)檫^河時(shí)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一下子徹底領(lǐng)悟云巖所說意旨,以前的疑惑頓時(shí)全然冰消雪化,隨即作了一首偈: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dú)自在,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yīng)須與么會(huì),方始契如如。

  不明大事最苦

  洞山問僧人:“世間什么最苦?”僧人回答:“地獄最苦。”洞山說:“不對(duì)!”僧人問:“老師的意思是......?”洞山說:“穿著一件僧衣,而不明了大事,這才是最苦的。”

  如何避寒暑

  有弟子問洞山良價(jià):“寒暑到來時(shí),如何回避?”

  洞山回答:“可以到?jīng)]有寒暑的地方。”弟子又問:“哪里是沒有寒暑的地方?”洞山回答:“寒時(shí)化為寒涼,熱時(shí)化為酷暑。”真可為: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雪峰有一次搬柴,把一捆木柴往洞山良價(jià)腳下一扔,

  洞山就問他:“這捆木柴有多重?”雪峰說:“地上的人都提它不起來。”洞山說:“那它是怎么到這兒來的。”雪峰啞口無言。

  洞山臨終時(shí),對(duì)眾僧說:“僧家無事,在臨行之際,不可喧動(dòng)。”

  說畢,端坐而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