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法眼宗的發(fā)起與宗派的三大祖師

法眼宗的發(fā)起與宗派的三大祖師

  作為中國禪宗的“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是最后產(chǎn)生的一個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涼文益禪師(885—958)開宗。​

  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建立南宗,分傳出荷澤神會禪師、南岳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南陽慧忠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五家。其中南岳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兩家最盛,由此二家生出后來的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和法眼宗,是為禪宗五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化出黃龍禪師與楊歧禪師兩家,是為五宗七家。​

  作為法眼宗宗祖的文益禪師,出于青原行思禪師法系之下的第八世,因其圓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謚為“法眼大禪師”,后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

  作為禪門最后創(chuàng)立的宗派,法眼宗博取眾長、針砭時弊、當機應世的特點十分明顯。在宗風特點上,法眼宗秉承“一切現(xiàn)成”之理,平實無華、直擊當下;注重文字,匯合統(tǒng)攝各路教理,宗歸一心,踐行“禪教合一”——用禪宗的方法檢驗漢傳佛教的教理結構;在宗門猶如“僧值”,警戒時弊,戒飭偏差。​

  法眼宗歷經(jīng)文益禪師、德韶禪師、延壽禪師三祖,嫡嫡相傳,至宋初之時極其隆盛,宋中葉后漸趨式微。宋初高麗王仰慕延壽禪師學德,遣使致書,敘弟子禮,并遣僧人三十六人來受道法,后回高麗,教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于海外。民國時期,太虛大師對法眼宗的發(fā)起和傳承給予過極高的評價,對于該宗三大祖師一脈相承的“禪教和會”思想大為贊賞。​

【法眼文益禪師】​

  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唐末五代禪僧,法眼宗之開祖,又稱清涼文益禪師。俗姓魯,余杭人。年七歲,依心定(通愿)全委禪師落發(fā),弱冠于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后入明州鄮山育王寺,跟隨希覺法師學律典。不久,南游至福州,參長慶禪師。繼而與同伴一起云游,在前往湖湘途中遇暴雨,乃寓于城西地藏院,謁見青原行思禪師法系之下第七世——羅漢桂琛禪師。因受桂琛禪師“若論佛法,一切現(xiàn)成”之語,而大有省悟,并隨侍多年。“一切現(xiàn)成”,遂成法眼宗宗風之濫觴。​

  其后,游方至臨川,州牧請住于崇壽院。開堂之日,四方云集而來之求法僧,不下千數(shù)。南唐主李氏慕其道風,乃迎至金陵,禮為國師,住報恩禪院,賜號“凈慧禪師”。未幾遷至清涼院,力揚玄沙之禪風,諸方叢林咸仰其風。​

  后周顯德五年閏七月五日示寂,享年七十四,謚“大法眼禪師”,葬于江寧縣丹陽鄉(xiāng),塔名“無相”。后又追謚為“大智藏大導師”。​

  嗣法弟子六十三人,以德韶禪師、慧炬禪師、文遂禪師等十四人最勝,德韶禪師為上首。著作有偈頌、真贊等數(shù)萬言,今存《宗門十規(guī)論》、《大法眼禪師頌十四首》等。​

  其中《宗門十規(guī)論》是文益禪師最重要的著作,該論指出當時禪宗所出現(xiàn)的各種偏差,建議加以戒飭,自陳“斯論之作,蓋欲藥當時宗匠腤郁之病”,厘清“粃糠相混擾”,“驅正見于邪途,汨異端于大義”,故而“宗門指病,簡辨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

  與此同時,文益禪師還在《宗門十規(guī)論》中闡明“理事不二,貴在圓融”與“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并著《華嚴六相義頌》,說明理事圓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頌》說明盡由心造之旨,由此奠定了法眼宗的主要思想基礎。其中《三界唯心頌》后世流傳深遠,曰:​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

【天臺德韶禪師】​

  天臺德韶禪師(891—972),唐末五代禪僧,法眼宗二祖,傳為智者大師后身。處州龍泉人(一作縉云人),十五歲出家,諸方參訪,歷參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識,都不契。​

  最后到臨川,謁文益禪師,倦于參問,但隨眾而已。有一天,文益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禪師說:“是曹溪一滴水。”德韶禪師在座側聞之,豁然開悟。​

  既而往游天臺山,停留白沙,吳越錢俶當時在臺州作刺史,延請問道。后漢乾佑元年(948),錢俶繼承王位,遣使迎請,尊其為國師,開堂說法。曾勸王遣使新羅,取回散落的天臺教籍,使臺宗之文獻獲全。德韶禪師以一己之力,執(zhí)掌禪門法眼宗,同時重振天臺教。​

  德韶禪師后住通玄峰頂,有偈示眾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其意為:學禪達到頂峰,與人間自然不同,但由于心外無法,隨處都可見到得青山禪境。法眼文益禪師聞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德韶禪師又在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會,宋開寶五年(972),于蓮華峰示寂。有語錄行于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壽禪師為上首。​

  德韶禪師繼承文益禪師“一切現(xiàn)成”的宗旨,謂:“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余’。”勸參禪弟子不必離開世間而隨處得悟。又說:“大道廓然,詎齊古今,無名無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無邊,心亦無際;無事不彰,無言不顯;如是會得,喚作般若現(xiàn)前,理極同真際,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墻壁瓦礫,并無絲毫可得虧缺。”​

【永明延壽禪師】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五代禪僧,法眼宗三祖,凈土宗六祖。余杭(今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延壽禪師少年得志,年十六作《齊天賦》獻吳越王錢镠,曾任華亭(今江蘇松江)鎮(zhèn)將,年三十歲依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

  后往天臺山參謁德韶國師,初習禪定,得其玄旨。繼于國清寺行法華懺,頗有感悟,于是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讀誦法華經(jīng),又精修凈業(yè)。后住明州雪竇山傳法,法席甚盛,并復興杭州靈隱寺。建隆二年(961)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故世稱永明大師。​

  師倡禪凈雙修之道,指心為宗,四眾欽服,住永明十五年,時人號慈氏下生。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臺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圣賢二百人之著述,廣搜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高麗王光宗深為感動而致書執(zhí)弟子禮,又高麗之僧來習者亦多,得法者有三十六人,法眼禪風乃得流布海東。​

  延壽禪師于開寶八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除《宗鏡錄》一百卷,另著有《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yǎng)賦》一卷、《唯心訣》一卷等,共計六十余部近兩百卷,而現(xiàn)存至今的不過十成有三。​

  延壽禪師發(fā)揮文益禪師“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之旨,乃“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以《宗鏡錄》一書,博引教乘,說明一切法界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一切眾生皆同此心。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源,假如了悟自心就頓成佛慧。又說“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

  《宗鏡錄》會臺、賢、慈恩三家經(jīng)論教法,宗歸一心,遂成禪宗以來未有之巨著。禪宗不立文字,可一旦做起文字商量,便匯歸并統(tǒng)攝所有教法——斯為法眼宗當時之壯舉。​

  延壽禪師用禪宗的方法直接檢驗漢傳佛教所有的教理結構,并判斷:真實的邏輯思維智慧之最高階段,一定是果證。他精通唯識義,云:夫禪宗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萬善同歸集》中,延壽禪師羅列禪僧們輕蔑佛教善行而固守偏陋的十種錯誤觀念,諸如“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虛勞?”,并逐一加以抨擊。​

  這十種錯誤觀念,雖各有所依,但謬于全然誤解佛教“唯心”與“外求”的概念,割裂“心體”與“萬善”,“禪”與“教”等概念所蘊涵的理事不二、圓融無礙的辨證關系。更于《唯心訣》中,“略標一百二十種邪宗見解”,詳述各宗信徒修行實踐中累犯的百余種錯誤,并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層層細密論證。大而言之,可用“狂慧”和“癡禪”概括,所謂“狂慧而徒自勞神,癡禪而但能守縛”。​

  在歷代祖師諄諄提攜之下,法眼宗所擔當?shù)?ldquo;禪門僧值”一角,由此可見一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