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妙諦
禪的妙諦
前言
禪,是一種思惟觀行之法。
禪,是一種行為調(diào)伏之法。
禪,藉思惟之觀行,于身語意行為之調(diào)適,當面對色塵緣境時,悉能做到,與生死攸關(guān),與道相應(yīng);而不循世俗之流弊,步入無明煩惱之困境,贏得清凈莊嚴、以至寂靜自在殊勝之功德。所以說:
禪、是佛法中最直接的相應(yīng)法門,若具此法門深入精進的修養(yǎng);是則,此行者同時也具備了成佛必成大智慧的境界。
禪、加上「定」的修養(yǎng),可謂如魚得水;不僅于思惟深入慧海,更能悠游法界,獲得究竟涅槃的殊勝成就。
因此,衲僧老來寱語,略述心得,于茂密的叢林中,如何不迷失險境;逐漸開發(fā)些許安穩(wěn)之道,聊供愛嗜者,省下許多時間,很容易的在禪林中任情自在!
從拈華微笑說起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說:
梵王至靈鷲山,以金色波羅華獻佛,舍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唯獨金色頭陀(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如是世尊開示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阿難副貳!
佛祖統(tǒng)紀、聯(lián)燈會要中說: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從上所載,文字雖有出入,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之句,是雷同的;甚至佛法西來,漢唐以還 ,凡所摘錄之資料,總是大同小異,重點相同?上У氖,歷代知識,但引以為禪的緣起,很少詮釋佛之真實義,以至禪那之法,令使后學(xué),無有著手處。
茲為撰寫「禪的妙諦」ㄧ文,姑且以學(xué)禪心得,提出報告;試圖藉此發(fā)見禪的世界中,究竟法門的真實面目。
云何正法眼藏?
釋氏稽古略中說:靈山會上,世尊拈華示眾不語,后言有正法眼藏。如是禪宗,以此為教外別傳之心印。
宗杲傳燈錄中所說,大意略同,立名為清凈法眼。畢竟如何是清凈法眼?依正法而言,即佛世尊所說:「涅槃妙心」住「實相無相」之中,以「清凈法眼」,諦觀「實相無相」之微妙意涵者是。故正法眼,起始于肉眼,于佛法勤精熏習,提升至天眼,而后無著于福德,入住菩薩位,觀人法二空,圓具道種智,是正法眼修養(yǎng)法藏之功德力。
云何涅槃妙心?
梵語涅槃,亦作泥洹,或泥畔,但全名應(yīng)作涅槃那。譯作不生,或謂寂滅。唯中原多少大德,各有認知;如竺道生作滅,莊藏斌作寂滅,白馬愛作秘藏,長干影作安樂,定林柔作無累解脫,大宗昌作解脫竟,梁武氏作不生滅,僧肇作滅度,會稽作無為。
無論如何?涅槃那在梵語中,精準的譯義,應(yīng)作寂靜不生;依其修養(yǎng),境界有層次。如煩惱滅是有余涅槃,生死解脫是無余涅槃,滅度寂靜是究竟涅槃。
除上所述,有誤解涅槃為圓寂者;圓寂于梵語中,作波利匿婆那,意謂:
德備塵沙,所作已辦,是為圓。
體窮真常,妙覺種性,是為寂。
涅槃經(jīng)中,將「涅」與「盤」分別釋義。即所謂:涅、不義;盤、織義。又云:涅、不義;盤、覆義。涅、不去義;盤、不來義。又云:涅、不義;盤、取義。又云涅、不義;盤、定義。又云涅、不義;盤、新義。又云涅、不義;盤、障義。
復(fù)次,有仙人早釋迦出世前八百年者,名優(yōu)樓佉迦毗羅,造十萬偈,闡六諦義,論名:衛(wèi)世師經(jīng)。謂涅槃之義 ,定位于「無相」境。
涅槃,于大乘義章說:盤,具無有義、和合義、不苦義。從名字解,可以確定:涅、猶言不或無;盤、大致如上所述。唯于法義說:則應(yīng)作「寂靜」或「滅度」,可以顯示其涅槃之意境。
所謂妙心:梵語,有薩羅、蘇洛、曼等名相;意謂不思議,或不可思而議論者;其法義為「精微深遠」或「更無等倫」或「無過于上」,是「妙」之意境。心:于梵語中作質(zhì)多或罕那衍。前者作肉團心,后者作緣慮心;但切不可將心、意、識合而為ㄧ?隙ǖ卣f,妙心之法義,謂微、精、無等、難思,依其色塵緣境,所感應(yīng)而有區(qū)分;尤其是行者所具修養(yǎng),所生心念而有差別。
云何實相無相?
佛法說實相,為萬有之本體,曰法性,曰真如。就法之體性,是法性;就法之相,是真如。本此體性,非虛妄故;依其住相,是真常故。天臺說空,是真如;說假,是實相;說中,是法性。若三諦圓融而言,則應(yīng)謂:空,是無相;假,是實相;中,是法相。如是諦觀,方是法界圓融無礙之道。
諸經(jīng)論中說實相,約有:
華嚴言法界,法華言真如,楞伽言如來藏,般若言覺本,解深密言如來藏,涅槃言佛性,阿含言不生依。
實相,如說法義;大珠海言:法性空者,即ㄧ切處,無心是;若得ㄧ切處無心時,即無有ㄧ相可得。何以故?為自性空故,無ㄧ相可得,即是實相。
實相,若喻如來妙色身莊嚴法相,是謂諸法中道,論深藏之實相義;譬如實相真如,于三昩耶諦觀煩惱,發(fā)見其中有菩提,即能轉(zhuǎn)化煩惱而顯菩提,即實相于覺道中之殊勝法義。
所謂無相,不是沒有相,而是于實相中,藉熏習之功德力,得能突破,或謂出離之后,所顯現(xiàn)殊勝之境;如真如、菩提、法性等。亦即是絕眾相,彰無余;明因緣,定因果;般涅槃,是無相境界。
涅槃經(jīng)說十相,所謂,色、聲、香、味、觸、生、住、壞、男、女等相,無如是相,即名無相。
綜上所說,實相無相義;依實相,成實智,無緣牽者是。亦即是說,遠實相之染著,突破而成實智之功,入無相涅槃之德者,即是實相無相之法義。
禪與大自然
青山不礙白云飛,但說禪的自在無礙,未入禪的堂奧;若說翠竹黃花,山河大地,甚至日月星辰,是否?得見般若菩提!非也!是行者,當解大千世界,處處法身,在在功徳;得見般若菩提之余,是否?開發(fā)明了自心,得見自性,的確大事已辦,功德圓滿!?
明心見性,化色身成法身,全歸于大千世界中,凡所有起心動念,是否與生死有關(guān),與道相應(yīng),亦即是入般若門,行菩提道?! 是故,老衲常說:若欲明心見性,先須修心養(yǎng)性。
如何修心養(yǎng)性?
心性之修養(yǎng),在于身、口、意行為之調(diào)理;所謂修行,即在身口意行為之修正;唯有身口意行為清凈,纔能涉入修心養(yǎng)性,增上心性之明見。畢竟如何是心性之諦義?
曾有人問慧忠國師:「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辯言:「經(jīng)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jié)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jié)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又如黃檗之傳心法要中說:「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褂终f「諸佛菩薩,與ㄧ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放眼禪的世界,心如大地,具足成住壞空的萬象,于心本無;性若虛空,含容生住異滅的緣境,于性清凈。畢竟生死與大地虛空、有何交涉?! 試舉:
農(nóng)夫,屹立在水田邊,仰首看天,萬里晴空,烈日灼人;俯首望著龜裂了的,秧苗尚存生意的土地,不禁長嘆ㄧ聲:
「天若再不下雨,完啦!」
還好!風調(diào)雨順,莊稼生意盎然。
時序的腳步未停,秧禾也已成長開花,陸陸續(xù)續(xù)爭相抽穗;眼看遍地黃金在望,農(nóng)夫站在田邊笑了,喜上眉梢――
收獲的時間近了。
可恨、提早報到的中度臺風卻無情降臨!
農(nóng)夫披著蓑衣,屹立田邊,挺著風雨,神情沮喪地嘆息,心念中想到:
「莊稼,從播種、到插秧,以及除草、施肥、噴藥;數(shù)月辛勤的耕耘;眼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
農(nóng)夫忍不住眼角涌出淚珠,摻和著迎面隨風揮灑的雨水――他怨尤:
「老天不公,斷我活路!」
大自然原本就是多變的,中度臺風疾速,風大雨小;約ㄧ日,風雨劃過,太陽出來了,農(nóng)夫也笑了。
行者!此刻你的情識作用,深涉及的:是農(nóng)夫與莊稼?!還是大地與虛空?! 抑或是不動如山?! 甚至認為大自然現(xiàn)象,何必徒增煩惱!!
若是農(nóng)夫與莊稼,于行者的「心耕」,少了佛陀的遺愿,僅限于聲聞緣覺自利心識;禪乃大乘自他均益,導(dǎo)引即生成就的佛法,講究思想改造,心識調(diào)伏的翻新法門,務(wù)期主宰思想和心識于當下!
若是大地與虛空,可知天地間,原本毫無交涉的云梯;當知諸識含靈,游移于大地之上,遙望虛空,應(yīng)緣境而生分別,發(fā)起計量和染著。值此當時,偌大的空間,隔離成天與地;行者于現(xiàn)實中、能知所知有限的心識,如不能增上思惟的改造,很可能局限于人云亦云的智商領(lǐng)域,抹煞了佛陀遺留下來的大智大慧!
若是不動如山,任何時節(jié)因緣,深察起心動念;布施時,是否三輪體空!? 行忍時,能否怡然化之!? 戒禁時,不犯安穩(wěn)清凈!? 精進時,斷絕懈怠放逸!? 禪定時,除迷去妄不亂!? 尤其是,輒現(xiàn)三毒五欲時,行者大德!座下的心念、是面對且能出離?! 還是自以為不動如山?! 抑或是已具大智慧,安住如如勝境!?
若認為是大自然現(xiàn)象,何必徒增煩惱。是行者,很可能從不曾體驗梵行,更不識頭陀苦心識,甚至最愜意的行腳生涯!不是么?! 是有情眾生,分分秒秒,何時不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色身求溫飽,病苦須醫(yī)療!? 唯有健康的色身,無憂于四事供養(yǎng),方能常住法海,究竟菩提,成就道果!?
因此,大千世界中,任何ㄧ大自然法界,無不是禪的世界!問題是能否「抓住些許」?不然,風云雷雨時,惟恐濕了衣衫,危及業(yè)命。林間水邊處,耽心蛇蝎獅虎,危及業(yè)命;慕級炡ig,怖畏妖魔鬼怪,危及業(yè)命。如此驚恐怖畏的心念,如何在現(xiàn)實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安穩(wěn)修行辦道?! 如何以無畏的精進、于煩惱中發(fā)見菩提?!
行者大德!禪在思惟修,思惟的引子,總不離色塵緣境;當心念隨緣隨境于色塵中,若能「抓住些許」,當下即見菩提!不然,雖知「日日是好日」,卻不免「日日打混過」,又何異于常住法界,作行慢性自殺而不自知;難得的人身,無價的生命,豈不是辜負了,糟蹋了么!?
如何是外道禪
外道:以宗教學(xué)派而言,凡本教本派之外者,皆稱為外道;非專屬佛教,對他教或他派而稱謂,亦無卑視與羞辱之意。
外道禪:概念而言,舉凡病態(tài)、怪異,惑亂,造成傷害之任何意念或行為者,悉稱作外道禪。如圓覺經(jīng)中說: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勿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
禪乃佛法中之ㄧ法,同樣不昩因果律,不舍因緣法,契合佛之教理與行法;不然,四禪八定,九次第之禪法,與之悖逆,混跡于九十六種外道之ㄧ者,甚或誤解佛法而自創(chuàng)新奇,必然不得即身成就,入住究竟涅槃,反而沉淪于邪魔外道、竊竊自喜;待到無常臨身,悔之莫及,為世間原無后悔之方,可以醫(yī)治故!
畢竟如何是外道禪?試舉經(jīng)論中所說,聊供行者及時警覺,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迦毗羅――計因中有果。為因中不ㄧ定有果故。于因必須待緣而發(fā),猶言有修不ㄧ定有證,如不如法故。
漚樓僧佉――計因中無果。為因若得緣相應(yīng),必定生果故。猶言有修必有證,必須依佛陀之教法故。
勒沙婆――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為因果關(guān)系,不舍因緣法則故。猶言修因證果,因果之間,尚有緣的變數(shù)故。
自餓外道――節(jié)諸飲食,常處饑餓。
投淵外道――投諸深淵,結(jié)束生命。
赴火外道――諸熱炙身,以求解脫。
自座外道――赤裸身形,于寒暑中露座。
寂默外道――避居墳冢,常住寂默不語。
牛狗外道――效行牛狗,共處共同生活。
富樓那迦葉:立ㄧ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賒梨子:計眾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為自然者。
刪阇夜毗羅胝子:計不求道,但經(jīng)生死劫數(shù),自盡苦際;如縷丸轉(zhuǎn)于高山,縷盡自止。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計熱炙身,以苦行為道。
迦羅鳩馱迦旃耶: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yīng)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為有耶?則答為無!為無耶?則答為有!
尼犍陀若提子: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今行道,所能斷者。
經(jīng)論中有九十六種外道說,于此,僅舉少許常能聽聞?wù)?復(fù)次時下,教內(nèi)附伏者,教外流行者,大體有如下種種現(xiàn)象。
教內(nèi)附伏者。如:
冥想――意亂念繁,閉目藏睛,于紊淆中思想,主旨在探求正念。
靜坐――結(jié)跏趺坐,寂靜住空,常處失念,誤為自性本空。
光相――效法圖像佛光,練精氣神,頭頂圓光籠罩;誤解佛光、原是智慧之表征。
苦行――盲目于色身之作賤,舍卻伽藍之作務(wù);或行腳,或住茅蓬,或禁足禁語;于過程中,背離佛之教法,無異盲修瞎練。
幻相――偶發(fā)空靈,見佛見菩薩,以為果熟成道;殊不知,病在五蘊,受想處于幻境,已與陰魔交道,險矣哉!
教外流行者。如:
佛道混淆。非佛非道。仙神不清。神變化身。通靈落陰。附身諸神。乩童降鑾。占相卜卦。改名相命。甚至藉鳥獸物種,穿鑿附會,不勝枚舉;結(jié)論是群魔亂舞,知識淪于愚民迷信,能不令人「悲」,使人「哀」,哀矣哉!
禪法源起于靈山會上,佛世尊的拈華,迦葉的微笑,形成教外別傳的微妙法門,定位為實相無相的正法眼藏;可惜的是后人作怪,舍棄實相之資財,但取無相為空法,日日時時,灰心滅智,猶若人住金礦,懶得開采冶煉,孤寂的坐臥愁城,甚至奢望龍?zhí)旃B(yǎng),悲矣哉!
或許,多少祖堂名剎,遺留太多神跡,少了實修得證的資訊,以至令使迷戀于神僧異事,崇拜于名僧風光;尤其是禪的熏習之要,任你五通具足,諸欲自認清凈,若不諳通達三藏,在在背逆佛陀教法,肯定地說:無異是邪外之道,附佛求得些許氣候,待往生,三涂有份,苦矣哉!
畢竟禪為佛法之ㄧ,是佛子,泅游禪海,思惟空間廣闊;但仍然有方可取,有道可循,若能先從語言文字,奠定基礎(chǔ),繼而親近善知識,勤于實相貫澈身心而不染,功于實相匯成法諦而不偏;ㄧ旦緣境應(yīng)和,時機成熟,是則水到渠現(xiàn),無相之甚深微妙境地,如探囊取物,樂矣哉!
禪說即身成就
自古說「禪那」之法,從四禪八定,以至滅盡圓滿,可以即身成就,亦即是徑入涅槃;但,不曾肯定所成就之果證,是羅漢?菩薩?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殊勝之圓果?!
衲僧混跡禪林八十余年,參學(xué)大江南北,甚至佛國印度、尼泊爾等地;于選佛場中,苦修苦行,嘗盡了棒喝獅吼;以及為求敲門磚,得個桶底脫落之緣,可以說委屈中討生活,譏嫌中過日子。
雖然善惡知識,曾經(jīng)扼煞了不少時光,賤踏了許多自尊;但、逆流中卻也開啟了我思我想的饒益之門。時至如今,九五已至,百歲待估,發(fā)見「禪」的即身成就;如果究竟了達「體、性、相、用、境」五大理事相應(yīng)之法,是則如來十力圓具,必然佛果圓證如囊中取物!
云何是體?
體:本體,如房舍之基礎(chǔ),或謂地基。欲于地基建屋,首在地形、地貌、地質(zhì)之考量。地形,關(guān)系環(huán)境之評估。地貌,關(guān)系水土之安危。地質(zhì),關(guān)系基座之堅固。此外,亦不可忽視法令規(guī)章之要件。
云何是性?
性,本質(zhì)或性質(zhì),如房舍之架構(gòu),策劃在藍圖之精密,門門顧到之計算;當然,人為及自然的缺失,必須思考其「可能性」,以及意料之外的補救方法。
云何是相?
相,幾乎是造型藝術(shù),有東方歷代的,不同的傳統(tǒng),也有現(xiàn)代中西混合設(shè)計,更有所謂的世紀創(chuàng)作;但,無論如何,相歸相,總歸是房屋,必須適合起造的目的。
云何是用?
用,即是用途。建造房屋,于人,有獨棟的,有公寓大樓,有住商共用;于事,不外是廠房、營房、監(jiān)獄等。
云何是境?
境,涉及空間規(guī)劃,緣境布局,庭園配置;以及室內(nèi)康樂,健身休閑,房舍美化,客室廳堂,齊備舒適;尤以空氣流通,污水廚余及垃圾之處理設(shè)備,更是房屋建造,列為必須周詳考量的重點。
或許,有人要問:
「如是說:與禪說即身成就,有何干系?起造房屋,畢竟不是禪那之道!」
經(jīng)論中,嘗有譬如或引喻;起造房屋,又何異于禪那之修養(yǎng)!? 學(xué)佛之人,欲轉(zhuǎn)色身而成就法身,必須具備般若菩提,也就是智慧的德養(yǎng)。如果,學(xué)佛行人,欲轉(zhuǎn)色身而成就法身,能具足「體、性、相、用、境」理事相應(yīng)之法,亦如起造房屋(法身)般的知識經(jīng)驗,不也同樣具備大智慧的德養(yǎng)么!?
禪說即身成就,前面說過成就的果位各有不同,則關(guān)系個人的善根,今生所下的工夫差異,而有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果位成就;然而,善根難能悉知,今生所下功夫,卻決定在自己。
或許,有人要問:
「究竟要如何,才能即身成就?」
茲于下文,提出ㄧ些要件,可作參考:
ㄧ者當知:行者于有漏色身,修養(yǎng)而轉(zhuǎn)化為法身;必須做到于苦,不以為苦。于惡緣,歡喜承受。于安樂,切勿透支福德。唯有業(yè)報清凈,方能菩提現(xiàn)前。
二者當知:ㄧ旦菩提現(xiàn)前,切忌以為大徹大悟;如ㄧ圓形物體,用利器分割成ㄧ片片平面的圓塊,同樣是ㄧ個個的圓;就好像「覺與悟」,佛乃圓妙之覺,猶如ㄧ個球狀的渾圓;分割開來,那每ㄧ個大小不同的圓,應(yīng)以大小悟而譬喻,則可見「覺與悟」的真實差異。
三者當知:懂得道理好修行,禪行者亦不例外;诜ㄈ畿墑t,涉及理與事;理言其法,事即是行,理事圓融,法行則正,悖理則偏,但行則邪,無異病態(tài)。
四者當知:禪行者以靜坐為基礎(chǔ),靜坐則凈與靜為依歸,切忌陷入「空亡」之境;尤其不可,所謂與虛空同體,靈魂出竅,甚至頭現(xiàn)靈光。如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五者當知:靜坐之時,應(yīng)以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為思路,以止觀(千佛山所創(chuàng)者)為法門,切忌妄想雜念,尤其是自我意識;ㄧ旦紛擾不能化解,最好睜開雙眼,緩緩下坐。
六者當知:行持靜坐,或盤腿參禪,或修習止觀,切記飯前半句鐘,飯后半句鐘之內(nèi),不可用功;最好以經(jīng)行代替,為避免腸胃受到傷害,造成色身不適。
七者當知:沒有健康的色身,如何成就法身的功德?! 固然,不可嬌寵色身,卻也不可作賤健康;否則,錯解佛意,淪于偏邪。
八者當知:修行以調(diào)治身口意為下手處,身行口說,雖然講求無礙自在,以至善巧方便,但必須是彼此均能利益,不會造成傷害的原則下進行;尤其是身行口說的造作行為,所發(fā)起的原動力,肯定于「意」的清凈和莊嚴。
九者當知:意的清凈和莊嚴,涉及五蘊的變化作用;亦即「心」的主宰,于分別計著時的修養(yǎng)。或者說:心意識調(diào)理于正智的熏習,所累積的善根成份。
十者當知:正智在依教如法,方能無礙自在,方能善巧方便;所謂莊嚴清凈,無非是五蘊調(diào)伏,三業(yè)清凈。否則,五蘊隨境成魔,三業(yè)造作怪異;即使現(xiàn)佛弟子緇素之相,也是附佛外道眾生,終了必定成為魔神眷屬。
- 上一篇:最后才知道—禪那末后句
- 下一篇:老僧常譚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