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寫在《金剛經(jīng)專集》前

  寫在《金剛經(jīng)專集》前

  經(jīng)常有人會問:應該如何修學佛法?對于學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同樣是學佛,因為發(fā)心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結(jié)果往往也不一樣。

  一個人研究佛學,首先應該知道自己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困惑?為了對生命終極的關懷?為了解脫人生痛苦煩惱?抑或是作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做純學術的研究呢?

  說到研究佛學,我們可能會想到現(xiàn)代佛學學術研究,F(xiàn)代學術研究方法,重視歷史源流的或變遷,重視文獻的考證,重視多種語言的掌握,以及它特有的學術規(guī)范,固有其相當科學的成分,但并不是唯一的,最佳的把握真理的途徑。

  現(xiàn)代學術研究方法,是以現(xiàn)代科學為基礎,F(xiàn)代科學又立足于唯物論、進化論。以豐富的文獻或?qū)嵨?澄清一個事件或一種思想的發(fā)展源流,不容否認,這種方法是科學的?墒窃跉v史變遷的過程中,許多文獻佚失了,而保存著的也未必都能反應當時的事實。這就導致了學術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現(xiàn)象。

  有種現(xiàn)象大家不知道注意過沒有:物理規(guī)律總是在不斷被發(fā)現(xiàn)和修正。從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偸呛笳弑惹罢吒鼮榻咏胬;而東方的圣哲們所倡導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幾乎沒什么變化,對這些道德準則一旦被破壞,將導致某種文明的毀滅。

  研究佛學,正常的情況下,是以求真,求解脫為目的。真理在那里?在佛陀的言教中,在菩薩們的論著中,在歷代祖師大德們的注疏中!栋⒑(jīng)》記載:佛陀在世時,許多人去親近佛陀,聽了佛陀的三言兩語,就得法眼凈,證阿羅漢果。禪宗語錄中,也記載了許多學人,在祖師們的機鋒棒喝之下,言下頓悟本心。

  由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東方式追求真理,不必讀遍三藏典籍,也并不一定要考察了整個學術史之后,才能知道真理是什么。相反,在學術界有許多大學者和權威人士,佛法的真理卻未夢見,絲毫不得受用。

  修學佛法的正常途徑是從聞思修進入。聞,是聽聞,當然也包括閱讀。佛教的典籍浩如煙海,該讀哪些呢?在正見尚沒有樹立,無法明辨是非之前,先選擇依止教界公認的權威人士,或閱讀他們的典籍。在佛教界誰是最權威人物呢?當然是佛陀。

  學習《金剛經(jīng)專集》,這里包括《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論、《金剛經(jīng)》注疏等。數(shù)百卷的內(nèi)容,哪一部分最契合真理呢?當然是《金剛經(jīng)》本身。研究《金剛經(jīng)》,重點是對《金剛經(jīng)》本身的熟悉。研究《金剛經(jīng)》,最好每天都能讀誦一卷《金剛經(jīng)》。誦經(jīng)時如面對佛陀說法,以虔誠、清凈無染、無分別之心,讓佛陀的教法落入我們的八識心田,息滅我們的妄想,開啟我們的智慧寶藏。

  《金剛經(jīng)》有眾多譯本,在佛教界一向傳誦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是中觀般若學的權威,中國般若思想的弘揚,到鳩摩羅什翻譯出般若系經(jīng)論,中國人對般若思想才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學習《金剛經(jīng)》,自然也是要依鳩摩羅什的譯本。這個本子不但行文優(yōu)美、流暢,內(nèi)容也相對通俗易懂。至于其它譯本,可做為參考之用。

  《金剛經(jīng)》的注疏,有上百種之多,加上現(xiàn)代人的學術研究成果,眾說紛紜,究竟依止哪種說法呢?是啊!對于在佛法上,正見還沒有樹立起來的學者而言,面對這么多的注疏,難免無所適從。但如果佛法正見已經(jīng)樹立的人,他會發(fā)現(xiàn)各家說法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每一種注疏,都代表著某位大德對《金剛經(jīng)》的理解,及修學佛法上的體會。

  我們推出《金剛經(jīng)專集》,并非說學習《金剛經(jīng)》的人,一定要把《金剛經(jīng)》的注疏通讀一遍,然后才能認識到《金剛經(jīng)》說什么?而是要為學者提供一個更廣泛的選擇空間,每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能更自由的選擇自己所要的東西。譬如渴了到太湖喝水,盡情喝足就行了。

  對于初學者而言,要想理解《金剛經(jīng)》的正宗思想,最好是選擇研究中觀學者所做的注疏。如僧肇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注》,吉藏的《金剛般若疏》,印順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講記》。此外,最好還能跳出《金剛經(jīng)》注疏的圈子,讀一讀《金剛經(jīng)》的兄弟典籍,羅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經(jīng)》,及有關般若經(jīng)的論典《大智度論》、《中論》、《肈論》等。

  當然每種注疏,乃至注疏中的一言半語,都能解除我們?nèi)松睦Щ?都能給我們帶來智慧的啟迪。因為那都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智慧的流露。學者在研究的時候,切勿貢高我慢,以凡人的陋見,妄加批判。

  讀誦《金剛經(jīng)》,研究《金剛經(jīng)注疏》,是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經(jīng)義,樹立中觀正見。這就需要通過思的這一過程。思,是思考。是思惟。八正道的第二個是正思惟。經(jīng)中告訴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芍嘉┦且缆勊颊ǘ稹T谖覀儧]有明辨是非的情況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是樹立正思惟的保證。

  思的意義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達到對法義的精確把握;一是解除自己長期以來對人生的困惑,同時也能為他人解除困惑的效果。如果說思就是研究的話,那么我覺得研究《金剛經(jīng)》,它的意義主要是體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如果離開這些,我不知道這種研究有什么意義。

  《阿含經(jīng)》中記載了佛陀說法的原則: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后記(說)之(《長阿含經(jīng)》17大1-75C4F)。佛法不同于哲學,只是一種玄想,更不是只為滿足我們對神奇宇宙的好奇。佛陀的出世,是要實實在在的解決我們?nèi)松膯栴}。假如只做純學術的研究,那就未免入寶山空手而歸了。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