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的孝道觀
綜觀現今社會人生價值迷失,道德意識薄弱,家庭問題頻生,代溝問題嚴重,親子關系疏離,年青人情緒抑郁浮燥,是故孝道之重新提倡實有其迫切之需要。
古語道:「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谷粲矛F代的語言去理解,意思就是說,父母為子女所做的一切,無論怎樣都是對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出發(fā)點,必然是為了子女著想、為了子女能受益。在今日的社會中,如果為人子女者能夠有這樣的想法,那么,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必然是非常的融洽,而家庭的氣氛也必定是十分之和諧。但事實上,情況可能正好相反;上述這句說話,竟然變成了:「天下無不是之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限的,也是無盡的,無論子女犯了多大的過錯、無論為子女們承受多大的壓力與委屈,父母都可以忍受、包容而沒有半點怨言!子女生病了,就等于自己生病,只要子女好,父母才會好;子女一旦出現問題,父母自然就會寢食難安。因此,在佛教里面常常說:「父母恩重難報!」
既然父母對子女的恩德如此深重,那么為人子女者應如何去實踐、體現孝道?正如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所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垢改付鞯轮螅缟n天之無窮無盡,要怎樣才能報答得完?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以倫理孝道為中心,無論是社會秩序或家庭關系,無不以倫理孝道為基礎。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中孔子所說的這句話,一語道破了孝道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拐f明了孝順父母,是人子之本份,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天經地義之事。
《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yè),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此書雖然字數不足二千,但它的內容豐富,開宗明義講明了孝道的宗旨。第一章開始就說:孔子在家閑坐,學生曾子坐在旁邊侍候。孔子問:古代的賢明君王,有最高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你知道嗎?曾子趕緊站起來回答說:我不聰敏,怎么能知道?
孔子就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源泉。并叫曾子坐下來聽他細講:「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惯@是說我們的身體哪怕是頭發(fā)和皮膚,都是從父母得到的,要盡量珍惜愛護,使其不受傷害,這是行孝的開始。天下的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健康成長,為人子者難道能以病殘之軀使父母無憂而高興嗎?瞎眼、跛足能更好地報效社會和國家嗎?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愛護身體,以健全的體魄去孝養(yǎng)父母,去報效社會和國家!噶⑸硇械溃瑩P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惯@是說我們成人后,事業(yè)有成,行為仁德,能揚名后世,使父母也獲得榮耀,這就是世間行孝盡善盡美的終極目的。所以說,孝道是社會倫理精神建設之核心。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而佛教的思想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可是佛教超脫的教義,往往會令世人誤以為佛弟子不問世事、不孝養(yǎng)、事奉父母。其實佛教的戒律規(guī)定,出家必須征得父母同意;而出家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出家是剃發(fā)染衣(外在的形式),這只是出凡俗之家。第二個層次是至高無上的出家,所謂出生死之家、出三界之家(內在的提升);花開見佛、終成佛道──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實在佛教中,諸佛菩薩就是奉行孝道的最佳典范。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據佛陀傳記記載,佛陀未出家前為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悉達多太子,在侍從的陪伴下出游四城門時,見到生、老、病、死等種種無常之相,因而發(fā)愿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生死之道。父親凈飯王擔心太子出家修道后,沒有人繼承王位,便為他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為妻,希望能打消他出家的念頭。為了不違反父親的主意,太子只好順從婚娶,并且生了兒子羅睺羅,這是對父親孝心的表現。太子在盡了世間娶妻生子的義務后,為了追求佛法的真諦,一天夜里悄悄告別了深愛的妻兒,騎著白馬離開皇宮,到山林中削發(fā)修行,之后又到各地參訪名師,行各種苦行,最后終于在菩提樹下夜覩明星而悟道。
覺悟成道后的佛陀,在印度各地講經說法,直至晚年,快要離世的時候,為報慈母生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這種孝心感召了由大孝著稱的地藏王菩薩到忉利天,與分身無數的地藏王菩薩,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所度脫的諸大菩薩云集。佛陀在此現種種瑞相,并把在彌勒菩薩未示現作佛,前一佛已經滅度這一段時間的六道眾生囑托給地藏菩薩,令這些眾生不再墮于三惡道。所以這部《地藏菩薩本愿經》非常殊勝,亦是佛門的一部孝經。佛陀的母親聞法后因而得度。佛陀不但對過世的母親極盡孝道,對父王也非常的關心,但唯恐父王對佛法不能立刻接受,特別派了優(yōu)婆離尊者到王宮,在虛空中騰身,顯現種種神通;天龍八部示現種種莊嚴供養(yǎng),使父王安心皈依三寶。凈飯王臨終時佛陀為他說法,使他安心往生凈土。凈飯王去世后,佛陀為報父恩,還親自回來舉辦喪禮,為父王扶棺入殮,然后和兒子羅睺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佛陀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安葬。佛陀的孝行可謂感天動地,無數眾生因而歸投門下。佛陀為了報答父母恩,在多生多世的因地菩薩行中精勤修道,終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廣為一切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佛法,圓滿了累世父母的愿望。
佛陀除了以身示范孝道,還利用各種場所,隨機為弟子們宣講孝行。與弟子們外出游行,看到路邊一堆枯骨,他立刻起身對著白骨虔誠禮拜;弟子詢問原因,他說這是過去生父母的白骨。接著,佛陀為弟子們講述了父母養(yǎng)育兒女之艱辛不易,說明了不孝之行的因果報應,指出為佛弟子應當孝養(yǎng)父母、報答養(yǎng)育深恩的道理,這就是《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產生緣起。
這本經可以說是佛門的第一部孝經。經中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菇浿袑⒛付鳉w為十種:「一者懷胎守護恩,二者臨產受苦恩,三者生子忘憂恩,四者咽苦吐甘恩,五者回干就濕恩,六者哺乳養(yǎng)育恩,七者洗濯不凈恩,八者遠行憶念恩!箯某錾匠扇耍改笇ψ优际前侔愫亲o,不僅擔心子女會受熱、受涼、生病或生活不愉快,甚至是掛慮他們會遭受挫折、打擊;總是盡一切所能,給子女無微不至的照料。由此可見,父母對子女的深厚恩德,是我們今生盡形壽、盡身命所難以報答的;當然佛教教我們不但要報父母恩,而且更要報佛祖恩、報國土恩、報眾生恩,也就是「報四重恩」。
「父母深恩難報」,佛在其他多部經典中亦多有提及,如《最勝佛頂尊勝陀羅尼凈除業(yè)障經》、《本事經》、《心地觀經》等。
又佛教「以戒為師」,戒是佛教存在的命脈。佛在《梵網經》說:「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拱研⒚麨榻涞膭e名和最終皈依,可見孝道的重要。
佛教對孝道其實講得很詳細。經上說:「父母是一個大恩田,供養(yǎng)父母有無量的福報,若能以恭敬心奉養(yǎng)父母,必能增長;!埂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凈業(yè)三福田」的第一條便是「孝養(yǎng)父母」;父母就是「恩田」,孝養(yǎng)父母的人一定有福。所以佛法非常重視孝道,若從孝道的根本去修行,將來就可做到圓滿成佛。
世人每以為佛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yǎng)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非常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與行為,實遠非儒家之所能及。佛教的孝道思想,廣見于不同的經典中。
如《大寶積經》中,佛陀曾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yǎng)父母。」《心地觀經》中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褂衷疲骸复雀付鞲呷缟剑付魃钊绱蠛!埂赣谥T世間,何者為最富?何者為最貧?悲母在堂,名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yǎng)父母。」
佛陀還告誡我們如應何侍奉雙親。佛在《善生經》中明孝道應具五事:「夫為人子者,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父母所為,正業(yè)不斷!顾哉f孝,不但要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更應尊重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教誨,對己之行應稟知父母。佛在《大寶積經》中為弟子說明五事侍親之原由:「夫父母者,皆愿利生所生子故,難作能作,能忍一切難忍之事,假令種種不凈穢惡,皆能忍之,乳哺養(yǎng)育,無疲厭心!股羁瘫砻鞲改笇ψ优膼圩o,甚于愛護自己。為了子女,他們能吃盡天下之苦,能忍一切難忍之事。所謂「羊有跪乳之德,烏鴉有反哺之孝」,父母對我們恩重于山,而生為人子者,又怎能忤逆不孝或棄之不顧?
故《四十二章經》說:「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佛陀一再強調:「供養(yǎng)父母功德,與供養(yǎng)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构史痖T有「侍佛先侍親」之說,更有「父母乃堂上活佛」之美談。善事父母即是侍奉諸佛,供養(yǎng)賢圣等眾不如供養(yǎng)孝養(yǎng)父母。如《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末羅王經》云:「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yǎng)父母!埂六度集經》亦說:「飯諸賢圣,不如孝事其親!埂吨邪⒑洝吩疲骸溉羧舜刃⒏改刚,必有增益,則無衰耗。」由此可知,佛教非常重視對父母生前的侍奉供養(yǎng)。
佛還告誡我們,不孝父母的果報是墮三惡道,要我們盡此生乃至生生世世廣行孝道!堕惲_王五使經》說:「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埂稌拷鸸饷鹘洝吩疲骸甘侵T眾生所作十惡之無間業(yè),誹謗三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餓鬼畜生!构省度倘杞洝氛f:「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不孝也!
至于其它經典,如:《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地藏菩薩本愿經》、《雜寶藏經》、《大般若經》、《大涅盤經》、《敬師經》等等,無不提倡孝道,贊揚孝道。
圓滿大孝: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在《淄門崇行錄.孝親之行第四》中有贊曰:「生養(yǎng)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剐⒌缽姆鸾痰挠^點來看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父母盡孝養(yǎng)之道來說,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適當的照顧,沒有衣食住行的憂慮,滿足父母在物質上的基本需求。第二個層次是本身能夠立功、立言、立德來光宗耀祖,使父母覺得因自己的子女而榮耀,常常表現對父母尊敬和愛護,使父母在精神方面獲得快樂。第三個層次是對學佛的最終目標來說,使自己、父母、祖先能徹底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回。如《佛說孝子經》云:「恩重于親乳哺之養(yǎng)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yǎng)猶為不孝!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云:「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褂终f:「念佛之人,必須孝養(yǎng)父母。」如能使父母聞法修行,成就無上菩提,最后獲得解脫,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這才是對父母恩的徹底報答,這才是真正的「圓滿大孝」。由此可見孝道是世、出世間法所共循,也是佛陀二千多年前,指示弟子學佛、做人之準則。
作為在家的佛弟子,什么才是人生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正如《吉祥經》所說:「奉養(yǎng)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事要無害,是為最吉祥!故堑,在這世間上,擁有再多金錢、再高地位,再大權勢的人,生活亦不一定開心、愉快。唯有奉養(yǎng)父母,孝順雙親,家庭和睦,才是最吉祥、快樂、幸福、喜悅的生活。
- 上一篇:從佛教角度看災難的啟示
- 下一篇:佛陀五百世為忍辱仙人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印光大師:想要圓滿孝道就應當修持凈業(yè)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迹烤褪窃谛扌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