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jǐn)?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jǐn)?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淺釋(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淺釋(四)

  觀自在菩薩

  從「觀自在」起至「菩提娑婆訶」止共二百六十字為經(jīng)文正文;從「觀自在」起至「照見五蘊(yùn)皆空」句,是明菩薩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觀自在」三字是別名。「菩薩」二字是通名。例如「法師」是通稱,「某某德號(hào)」是別名。先講別名:「觀自在」——即是觀世音菩薩。「觀」,是觀照,即能觀之智(「觀」讀去聲,是了達(dá)的意思,不可作觀看解)!缸栽凇故解脫無礙之義。

  現(xiàn)在先解釋這位菩薩建立名號(hào)的由來,然后再說明「觀」與「自在」的意義。觀音菩薩何故稱為「觀自在」又名「觀世音」?觀音菩薩圣號(hào),其內(nèi)在含義有二:一是因中自利的修行工夫,二是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 因中自利:

  是說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shí)候,用般若妙觀之智,由耳根一門深入,背塵合覺,思維修習(xí),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聞聲不循聲;聞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shí)分別,所以能夠反聞自性,不被聲境所轉(zhuǎn),得到耳根圓通,因而被稱為「觀世音」。這是依據(jù)《楞嚴(yán)經(jīng)》的解釋。凡夫依識(shí)成妄,由耳根對(duì)聲境而起耳識(shí),循聲流轉(zhuǎn),因而生起貪瞋之惑,名之為「妄聞」。菩薩稱性起智,從耳根聞性而聞一切音聲,不起妄識(shí)分別,但起觀照反觀能聞之性,此即「反聞自性」,名之為「真聞」!独銍(yán)經(jīng)》卷六云:「我從耳門圓照三昧……得三摩提……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挂陨鲜蔷陀^音菩薩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詳細(xì)地說,菩薩觀聽圓明,得大自在,能夠觀空而不著空,觀有而不住有,根塵俱泯,空有無礙,是故能得大自在!独銍(yán)經(jīng)》所謂:「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咕褪沁@個(gè)意思。

  二、果上利他:菩薩以大悲故,凡世間一切眾生,遇有危難困厄之時(shí),若能一心稱念菩薩圣號(hào);菩薩智照無遺,觀見世間一切聲音,乃起大悲心,實(shí)時(shí)感應(yīng),尋聲赴感,有求必應(yīng),無苦不拔,是故稱為「觀世音菩薩」。這是依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的解釋。是經(jīng)《普門品》中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shí)時(shí)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災(zāi)難種種,苦惱重重,哀聲求救,菩薩隨機(jī)觀察,隨緣救渡,使之獲得解脫,安樂自在,以是之故名為「觀自在」。

  菩薩「觀音」圣號(hào)之由來,即根據(jù)上述兩種事實(shí):「因中自利」與「果上利他」而建立的。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觀」為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能觀之智無論約因約果都是一樣的,而所觀之境則有所不同。因中修行所觀之境,是指能聞聲音之聞性;果上利他所觀之境,是指世間一切苦惱眾生稱念菩薩求救之聲音。這個(gè)必須分辨清楚。(又「觀世音菩薩」通常略稱為「觀音菩薩」,是因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所以把「世」字省去,但稱「觀音」,后世遂沿用至今。)

  我們要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行者,所以必須兼顧自他兩利,才能不違菩薩的精神及宗旨。因此從自利方面去看,必須不忘利他工作;從利他方面去觀察,則亦必須不遺自利功德;能夠做到這樣,才配稱為菩薩。

  所謂菩薩修自利功德,正為著要做利他事業(yè);做利他事業(yè),亦正為著莊嚴(yán)自利功德。是故《楞嚴(yán)經(jīng)》說:「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救護(hù)眾生,得大自在。」這就是自利利他的具體說明。而《法華經(jīng)》亦明示菩薩利他大用之中,即必具有自利之功德。因?yàn)槠兴_志求成就無上佛道,必須在娑婆世界廣度無量有情,若不度眾生,就不是實(shí)踐菩薩道,就沒有成佛的資糧。所以說,菩薩之利他也就是自利。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gè)道理。

  其次「觀自在」之稱號(hào),特別是根據(jù)本經(jīng),乃依菩薩修證工夫而建立的。因菩薩行深般若,能以甚深勝慧,照見五蘊(yùn)皆空,因而能度脫一切苦厄,得大解脫,「自在」二字由此得名。菩薩的自在妙用,純?nèi)挥捎谡找娢逄N(yùn)皆空而來。為什么呢?以其能了達(dá)五蘊(yùn)皆是假相,皆為虛妄不實(shí),所以不生執(zhí)著,不被所轉(zhuǎn),不為所縛,因而能獲得解脫自在,所以本經(jīng)稱之為「觀自在菩薩」。

  但是為什么一般都稱此位菩薩為觀世音,而不稱為觀自在呢?原因是觀音菩薩與閻浮眾生特別有緣。隨類現(xiàn)身,尋聲救苦,這是衪歷劫度生的悲愿,同時(shí)由于菩薩悲心救苦,有求必應(yīng),因此其形象深入人心,普遍為人們所認(rèn)同。以菩薩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悉皆通達(dá)無礙,是故名為「自在」;有大悲故,能夠隨類現(xiàn)身,尋聲救苦,所以稱為「觀音」。以上是觀音菩薩立名之由來。(未完待續(x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