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一)之上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我們打佛七,是希望在七天內(nèi)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所謂「一歷耳根,永留道種」,我們念一句佛號,就會在八識田中植下種子。希望在座每一位都能在這七天內(nèi)好好地念佛,而且堅持不斷,到年底時能有所成就。

  我們都知道,愛欲是生死的根本,三業(yè)清凈是涅槃的根本,然而如何才能脫離愛欲,到達清凈的彼岸呢?相信大家都曾經(jīng)聽過,所謂「開悟楞嚴,成佛法華」,意思是說受持《楞嚴經(jīng)》可以令人開悟;受持《法華經(jīng)》則可以令人成佛!独銍澜(jīng)》是一部很重要的經(jīng)典。這部經(jīng)講述一向多聞的阿難尊者被摩登伽女的妖術(shù)所迷惑,幾破戒體;釋迦佛知道之后,即遣文殊菩薩以《楞嚴咒》為他化解,阿難尊者才得以脫離魔難;從此醒悟,自覺平日雖多聞,還須修定修慧,否則終不受用。

  可見此咒乃斷情斷欲之咒,自此成為修道人每日之定課。是咒有不可思議之神力,現(xiàn)今社會上很多人都為情為欲所困,如能虔誠持續(xù)此咒,即可息滅欲火,轉(zhuǎn)愚癡為智慧,化熱惱為清涼。

  現(xiàn)時一般寺廟每天早課都會念誦《楞嚴咒》,但是對于這個咒的內(nèi)容及意義,卻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此咒共四百二十七句,前面的四百一十九句都是皈依不同佛和菩薩的皈敬辭,最后的八句:「嗡,阿那隸,毘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盤陀盤陀禰,跋阇啰謗尼泮,虎吽都嚧甕泮,莎婆訶!共攀钦嬲咒語!肝恕故谴碇T佛清凈的身、語、意三業(yè);「阿那隸」意思是火;「毘舍提」是光亮或清凈的意思;「鞞啰跋阇啰陀唎」是具敵意的執(zhí)金剛;「盤陀盤陀禰」是束縛、束縛;「跋阇啰謗尼」是金剛手;「泮」、「虎吽都嚧甕泮」是象征摧破的音節(jié);「莎婆訶」是咒語的結(jié)束語,表示祈愿咒語的內(nèi)容得以成就。

  持誦此咒者,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大毒小毒不能害,一切惡鬼、惡勢力不能起惡;若我們念佛時心很散亂,不能入定,持誦此咒即可得金剛藏菩薩及其眷屬加持;此咒還能帶來長壽、福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所以出家人每天早上都必須持誦。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心不能專注,早上念佛前也可以持《楞嚴咒》,這樣對念佛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經(jīng)常說「禪凈雙修」、「密凈雙修」,從修行的角度而言,不同的法門并不存在矛盾,反而是可以互通互補的。

  《楞嚴經(jīng)》在古印度是國寶,不能隨便運送出境,只能讓國內(nèi)人民閱讀。唐朝時有一位般剌蜜帝三藏,曾多次嘗試把這部經(jīng)偷運到中國,但每次都被當時的「海關(guān)」截住,無法成功。最后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以很小的字體,把經(jīng)文寫在白凌子上,然后剝開自己手臂的肉,將白凌子藏在里面,縫合皮膚后偷運到廣東來。當時,廣東有一位名叫房融的大學士,他是唐朝開國元勛房玄齡的孫子,非常之有學問;當他得到這部經(jīng)后,簡直如獲至寶,珍重不已,可是這部經(jīng)不是用漢文書寫,而是用梵文撰成,加上埋在血肉里面很久,已經(jīng)「血肉模糊」,看不清文字了。幸好房融有一個聰曞的女兒;女兒教他把經(jīng)文浸在人乳里,讓文字顯現(xiàn)出來。但由于其時的文化中心在長安,廣東的文化不是太先進,最后幸得既懂梵文亦懂漢文的彌伽釋迦法師幫忙翻譯,終讓經(jīng)文重現(xiàn)。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楞嚴經(jīng)》,就是這樣產(chǎn)生而流傳下來的。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一)之下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為什么今天我要述及《楞嚴經(jīng)》呢?因為這部經(jīng)的第五卷中,有一段關(guān)于凈土法門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前人最初立了《凈土三經(jīng)》,后來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納入為《凈土五經(jīng)》之一,可見〈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非常重要的凈土經(jīng)典。所以我想藉佛七的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這篇經(jīng)文。在未介紹這篇經(jīng)文之前,先簡述一下《楞嚴經(jīng)》的內(nèi)容。

  在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菩薩,每一位都各自證得不同的圓通。二十五這個數(shù)字,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而得出來的!独銍澜(jīng)》中說「根塵同源」,六根與六塵是同一源頭;我們之所以被六塵所縛是透過六根,而要脫離六塵也是透過六根(見下文二十五圓通的內(nèi)容);六根與六塵中間產(chǎn)生六識,此根、塵、識都是七大合成。因此,上述二十五項都是互有關(guān)聯(lián)的。

  二十五種圓通分別是:

  一、音聲──憍陳那之圓通。他通過聲音即能了達涅盤真諦

  二、色因──優(yōu)波尼沙陀比丘之圓通。他看見顏色便能證圓通。

  三、香因──香嚴童子證得之圓通。他聞到香塵便能證圓通。

  四、味因──藥王、藥上二法子通過對味道的感覺,證得味塵的

  圓通。

  五、觸因──跋陀婆羅證得此觸塵圓通。

  六、法因──摩訶迦葉于法塵中獲此圓通。

  七、見元──阿那律陀的眼根非常厲害,睜開眼睛一看便證得圓

  通。

  八、息空──周利盤特迦的鼻根十分好,透過喘息證得此圓通。

  九、味知──憍梵缽提的舌根很靈敏,用舌一嘗就能知道諸法皆

  是虛妄,由此證得圓通。

  十、身覺──即身體感覺。畢陵伽婆蹉的身根十分了得,他觀察

  自己的身體和種種感覺,即證得身根圓通。

  十一、法空──須菩提通過對法的了解,悟出真正菩提意趣,證

  得意根圓通。

  十二、心見──舍利弗得此眼識圓通。以往曾有人要求他布施

  睛,他便把左右兩只眼睛都挖了出來,他雖然沒有了肉眼,卻證

  得了法眼。

  十三、心聞──即用自己的心去聽聞。普賢菩薩得證此耳識圓通。

  十四、鼻息──孫陀羅難陀的鼻子特別靈敏,在喘息之間證得此

  鼻識圓通。

  十五、法音──富樓那以舌識證得圓通。富樓那尊者是非常了不

  起的行者,他曾要求釋迦佛讓他去偏遠的地區(qū)弘法,釋迦佛不許,他卻堅持不放棄。他弘法時并非先對別人說道理,而是先當「義工」為當?shù)厝朔⻊?wù)。所謂「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這對他以后的弘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結(jié)果他的確把佛法帶到很偏遠的地方。所以說他的口才特別厲害,真正是舌燦蓮花,辯才無礙。

  十六、身戒──即通過身體守戒律。持戒第一的優(yōu)波離尊者即通

  過持戒得到這種身識的圓通。

  十七、心達──即知道對方心意,也就是他心通。目犍連獲得這

  種意識的圓通。

  十八、火性──烏芻瑟摩觀察燃燒的火的性質(zhì),即證得火大圓通。

  十九、地性──持地菩薩看見土地,即明白人生如塵土般虛妄無

  常,證得此地大的圓通。

  二十、水性──月光童子通過觀察水的性質(zhì),而證得水大圓通。

  二十一、風性──琉璃光法王子觀察風而證得風大圓通。

  二十二、空性──虛空藏菩薩憑借觀察虛空而證得此空大圓通。

  二十三、識性──識大的圓通由彌勒菩薩證得。關(guān)于八識的學說

  正是以彌勒菩薩為中心的法相宗所開展的。

  二十四、凈念──我們一般所說的四大是:地、水、火、風,或

  加上空成為五大;《楞嚴經(jīng)》則再加上根、識成為七大。大勢至

  菩薩證得的就是根大圓通。經(jīng)藏中關(guān)于大勢至菩薩的記載不多,

  「大勢至」就是「得大勢」的意思,又名「大精進」。他的愿力

  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遠離三涂。

  二十五、耳根──觀世音菩薩不僅具有天耳通,更能返聞自性

  證得耳根圓通。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于畢缽羅樹下誓言不成正覺便不起座,終于十二月初八日晚,豁然開悟,了達諸法實相,徹見生命本源,成等正覺。上述二十五菩薩證得圓通,與釋迦佛之成道亦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為他們都是釋迦佛的弟子、釋迦佛的常隨眾──四大菩薩、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也是常隨眾。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些菩薩很多都是過去佛,為了度化眾生而于釋迦佛座下示現(xiàn)為菩薩弟子。這二十五位菩薩,都從某一方面證得圓通的,其中大勢至菩薩觀根而悟道。究竟證悟的佛陀是大法王,大勢至菩薩則是法王子,由此可見,他的證悟已離佛不遠了。

  以上是讓大家先對《楞嚴經(jīng)》的梗概有了基本的認識。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明天才正式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阿彌陀佛!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二)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我們昨天簡單介紹了《楞嚴經(jīng)》。我們都知道,自古即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蓋《楞嚴經(jīng)》能破一切執(zhí)著與假相,而《法華經(jīng)》則能顯一切實相,兩者相輔相成,都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

  據(jù)《楞嚴經(jīng)》中所述,由于阿難尊者一向只重多聞,修持不夠,定力不足,受了不了摩登伽女的誘惑,差點失去戒體,由此才有「楞嚴會」的召開。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從六根、六塵、六識、七大證得圓通。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二十五位菩薩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而是從現(xiàn)實生活的點滴中證開道悟。

  有一個關(guān)于「入不二法門」的公案是這樣的:據(jù)《維摩經(jīng)》卷中之〈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文殊師利與三十二位菩薩,與維摩居士討論何為「入不二法門」的問題。當時,各菩薩都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非善非惡,有的說是善是惡,總之都離不開相對原理。文殊菩薩則表示,無言、無說、無示、無識,方為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卻沉默不語──「默不二」,即不表達任何意見;文殊菩薩隨即贊嘆維摩居士如此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

  到底什么是不二法門呢?是指超越相對之差別,而入于絕對平等之境地;就是自性清凈心──此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無名、無字、無相、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也無去。說起來好像很玄,但我們學佛人應(yīng)該有這種超越的心靈,否則就會被貪、瞋、癡所蒙蔽,不能做到念念清凈,而且內(nèi)起心、外著相了。

  為什么大勢至菩薩能從根大得到解脫?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中如如不動呢?因為《楞嚴經(jīng)》就是宣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的道理──這里所說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根、塵是同源的,塵脫離了根就不存在;根離開了塵也不成根了,所以根、塵是不可分割的。又六根、六塵中間發(fā)生了六識,如眼生出眼識、意生出意識等,但六識都是無實性、是空的,故釋迦佛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而六塵都是由四大假合,也是無實性的,所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xiàn)。因此,如果我們念佛人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么對一切外境就不會起心動念,執(zhí)虛為實。

  正如《心經(jīng)》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而《大般若經(jīng)》卷四,比《心經(jīng)》更徹底地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把五蘊、六界、十二處、四果、聲聞、緣覺、菩薩、佛全都否定了,如此地一切歸空,無非是為了讓我們空掉所有的妄想、執(zhí)著。然而,「空」并不是說什么都沒有,只是心靈的境界不同罷了;在現(xiàn)實中,修行仍是需要透過外在的憑借的,譬如拜佛,我們不可能一下子便把我空掉、把相空掉,必須憑借有形的佛像去禮拜、去觀想。

  過去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皆是由于能空諸外相,無我執(zhí)與法執(zhí),故能直契真實。我們都知道,因地中,阿彌陀佛曾作轉(zhuǎn)輪圣王,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都是祂的兒子。大勢至菩薩現(xiàn)在于極樂世界中是補位菩薩,將來祂會成佛,名為「善住珍寶山王佛」。大勢至菩薩從七大中的根大證得圓通,如此才有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篇重要的經(jīng)文。經(jīng)文說:

  大勢至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同倫」即是同修,大勢至菩薩和五十二位菩薩同修一起頂禮佛陀雙腳,并表明自己的想法。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依佛經(jīng)所說,人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這段時間就是一劫;一位佛從凡夫到成道,需要往返世間八千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之久!负愫由辰佟挂馑际欠浅>眠h的時間。

  大勢至菩薩憶念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為無量光的佛陀──這位佛不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阿彌陀佛,而是另一位同名的古佛。正如現(xiàn)在我們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久遠以前同樣有名為觀世音的古佛。這情況就好比我叫寬運,其他人也可以叫寬運一樣;沒有規(guī)定佛菩薩不可以同名。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佛說每個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猶如春、夏、秋、冬四季輪轉(zhuǎn)不息,周而復始。諸佛只會在住劫出世,而在當時的住劫中,有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第一位是無量光佛,最后一位是超日月光佛。從超日月光佛的圣號可知,祂的光非常明亮;而且一般的光只能照到明處,不能照到暗處,而這位佛的光明則任何一處都可以照到,其愿力十分宏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勢至菩薩在因地時,遇到超日月光佛,得到這位佛教祂念佛三昧的方法,祂依之修行而獲得果證。從這一點上說,大勢至菩薩是非常好的學生,因為老師教祂后,祂馬上依教奉行;更發(fā)長遠心,輔助阿彌陀佛,成就極樂凈土。

  那大勢至菩薩是如何證得念佛三昧的呢?就是「都攝六根」,以六根為能念,以佛陀的功德為所念。由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六根,利用六根作為修行的工具,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所以說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法門。

  大勢至菩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是我們學佛的榜樣。祂以根大證得圓通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其實個中道理,并不困難,不外乎利用我們身體擁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做到眼觀口、口觀鼻、鼻觀心。希望我們掌握了這些方法后,能夠運用在學佛乃至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從而進入佛的智慧、佛的知見,得到最大的裨益。

  好了,我們今天時間已夠,下次繼續(xù)。阿彌陀佛!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三)之上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接1月23日文)

  我們今天接著講《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其中講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專為忘!刮覀兌贾馈改罘鹑痢辜词悄罘鹉畹健敢恍牟粊y」,但要說明「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專為忘」,卻沒有太多的公案;我昨晚翻查書籍,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發(fā)現(xiàn)一個相關(guān)的公案,現(xiàn)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妙法蓮華經(jīng)》是一部「開權(quán)顯實」的大乘經(jīng)典,而西方寺本身是「教演天臺,行歸凈土」的道場;由于我們是天臺宗傳人,所以很愿意在天臺的經(jīng)教上,認真地花點功夫。佛陀在此經(jīng)典內(nèi)斥小嘆大──即訶斥小乘、贊嘆大乘,勸小乘根器的人向大乘行者學習,并巧妙地以「專憶、專忘」來說一個故事,好讓弟子們理解。

  故事是這樣的: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很富有的大長者,他有一個兒子,但從小就與自己失散,流落他方,生活十分貧困潦倒。由于長者財富很多,卻只有這一個兒子,故每天都想念著他,希望與他重逢,讓他繼承自己的財產(chǎn)。長者從沒有對別人提及這件事,而兒子也從沒想過自己有這么一位父親;雖然那兒子很窮、很困苦,卻很滿意流浪乞食的生活,只要解決了三餐的溫飽便十分滿足了;由于不知道自己原本有一個家,所以從沒打算要回家,更沒想過要尋回親父。

  有一天,這名兒子無意中流浪回到自己的國家,當時他為了填飽肚皮,想付出一點勞力,賺一點錢,不知不覺來到自己父親的地方找工作。他看見大富長者坐在獅子座上,身上戴著很多名貴的珍寶瓔珞,旁邊有很多人恭敬圍繞他、服侍他;他頭上有一個大寶傘蓋著,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華幡;而且地上還灑滿了香花、香水,盡顯大富之家的尊貴氣派。

  因為那兒子自小就離開家園,完全不知道大富長者就是自己的父親,更不知道自己是這個豪宅的未來主人。當他看見大富長者的豪華氣派時,竟然感到恐懼,覺得自己不應(yīng)該來這種大戶人家找工作;來了人家也不會雇用他這種底下的人,心想不如到比較貧窮的地方找工作吧,于是轉(zhuǎn)身就拔腿而逃。其實,大富長者從遠處看見他,已認出他是自己的兒子,心里非常高興,心想這次可以父子重逢,財產(chǎn)后繼有人。怎料這時兒子卻忽然跑掉,而且跑得莫名其妙的快,大富長者隨即呼喚童仆把這個窮小子追回來。童仆追得越快,窮小子就跑得更快;好不容易童仆才抓住窮小子的手臂;小子心想,自己沒有犯事,為何童仆要抓住他不放呢?因此越加恐懼,最后竟嚇得昏倒過去了。

  大富長者從遠處看見這情況,覺得此子無甚大志,故沒有跟別人說他是自己的兒子,喚人用冷水潑醒他后,便讓他離去了。窮小子被釋放后,十分歡喜,從地而起,馬上便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了。

  長者想,現(xiàn)時急于與他相認,可能一時間無法改變他的習性,對他反而沒有多大好處,不如派人跟他聯(lián)絡(luò),通知他可出兩倍工錢請他到家里做倒糞的工作,其他的事以后再說。窮小子知道有雙倍工錢,高興不已,立刻答應(yīng)了。自此,大富長者每天都從家中樓上,看著自己的兒子起勁、快樂地挑糞。

  時間久了,窮小子變得身體消瘦、臉容憔悴;由于他每天都挑著兩個盛大便的筒,所以身體很臭穢。老父看到自己兒子弄得如斯田地,內(nèi)心很難過,但因為覺得兒子不長進,所以暫時還不宜與之相認,只是偷偷地從旁觀察他,間中鼓勵他要注意身體健康、好好的挑大糞。事實上.大富長者這樣做也是相當痛苦的。

  由于大富長者愛子情深,經(jīng)常給窮小子加工資,小子能收到比一般挑糞工人高的報酬,心中十分欣喜,越挑越精神。有一天,大富長者把窮小子叫來,說要收他為干兒子,并為他改了一個名字。這件事長者沒有說出去,只是吩咐仆人要善待他。窮小子很是高興,心中對長者也非常感激,可是仍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親;雖然窮小子覺得自己是個低下的人,在這里僅是作客,不是真正的主人,但在這里行動自由,其他的人也對他恭恭敬敬,遂決定暫時留在此處棲身。如是者,他在自己親生父親家中,做了二十年的挑糞工人。

  后來,大長者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便對窮小子說:「我年紀老了,現(xiàn)在又生病,相信已活不久。我沒有兒子,但這些年來一直把你當作親生骨肉看待,我有很多財寶,現(xiàn)在全部都交給你。希望你能好好保存,不要遺失。」窮小子心想:「我在長者家中當下人,生活已經(jīng)很好,還是別要他的財寶,幫他管理一下倒沒有關(guān)系!

  長者看見兒子仍然沒甚上進心,至此不得不對大家說清楚了,遂邀請國王、大臣和所有的親族來到家里,當眾宣布這個低下的挑糞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并敘述與兒子失散及重逢的經(jīng)過。窮小子知道真相后非常歡喜,自忖道:「我無心追求財富,財富卻自然而來,應(yīng)該要好好珍惜!

  故事中的長者相當于釋迦牟尼佛,而窮兒子就等于在座各位。大家想一想,這不是一個「一人專憶、一人專忘」的最好公案嗎?父親非常疼愛兒子,有很多財寶要交給他,兒子偏偏就是喜歡挑大糞,一挑就挑了二十多年。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早就把如同寶藏的極樂世界指點給我們,可是我們卻不愿意去,總是留戀現(xiàn)世的生活。試問現(xiàn)實世界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看破、放下,求生極樂世界呢?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三)之下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接1月29日文)

  據(jù)《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記載,大勢至菩薩于因地時,得到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依照經(jīng)文的開示:「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也就是說,如果「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兩人便永遠無法相見;只有我想著他,他也想著我,「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兩人才會有相遇的一天。正如我想著你,你想著我,我們的心靈自然會有感應(yīng),由于對方在想著自己,那么彼此便很容易走在一起。十方如來憐憫眾生之情,好比慈母思念兒子歸家一樣,然而兒子不想歸家,喜歡逃跑或出外游玩,那慈母──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了。

  大勢至菩薩憶想的方法,其實就是四種念佛中的「觀想念佛」(其余三種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及實相念佛)。一般來說,修觀想需要靜坐及寧靜的環(huán)境,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不易辦到,而持名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做到,上、下班乘車的時候可以念佛,在家里燒飯、洗衣可以念佛,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念佛,所以說是方便法門。

  大勢至菩薩以「如母憶子」比喻念佛方法,確切可行,已有前人事實為證:

  周朝時,孔子有位出色門生名曾參,曾參除了品學兼優(yōu)外,更侍母至孝。一天曾參上山砍柴,家中來了幾位客人,母親不知所措,想到子母有血緣關(guān)系,于是咬破指頭,讓血流出;在外的曾參突感心痛如絞,意識到母親可能有事,于是趕緊回家。此非神話,是《廿四孝》中真實記載之事。且有詩為證:「母指方纔咬,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此事證明,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如母憶子」的念佛方法,與曾參之「嚙指心痛」是同出一轍。但是如兒不憶母,盡管母親倚閭盼望,咬破指頭,孩子都不會感應(yīng)。時在末法,違逆孝道者多,此種嚙指心痛的感應(yīng)很難再現(xiàn)了,F(xiàn)今信息發(fā)達,不用咬指喚兒,撥個電話便可以了,可是如果兒子不接聽,就不會知道母親的呼喚。如念佛人心不懇切,佛菩薩縱使翹首盼望,亦是難以感應(yīng)的。

  世間上,很多男女都會跑到天涯海角的地方,發(fā)誓如何愛對方一生一世,其實「愛」就是「專憶」的一種代名詞。佛菩薩以其慈悲愛護我們、眷顧我們,如果我們也同樣地思念佛菩薩、仰求佛菩薩,你說彼此怎會不相見呢?其實相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憶佛念佛」。十方諸佛都是由憶佛、念佛、拜佛而成就的,經(jīng)文不是說嗎?「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谷裟苋绱吮汶x佛不遠了。我們不需要依賴別人「便得心開」,心開了就與佛的距離拉近。正如我們進入一個很香的地方,時間久了,身體也會沾上香氣,而且這種香是「香光莊嚴」。佛陀有心攝受我們到凈土,我們的心就要信靠佛陀,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通過都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將來一定得到三摩地──即一心不亂的境界。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專憶」的人,不要做「專忘」的人;若能如是,我們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便會越來越近,不會越走越遠。

  好了,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阿彌陀佛!

  圓通與圓融(六)

 。ń1月30日文)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四)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成就一個道場并不容易,維護一個道場就更不容易,今天師父上人把這個責任交給了我們大家,我們就應(yīng)該做得比以前更好。我們出家人喜歡看看經(jīng)、念念佛,居士們也喜歡念念佛、吃吃齋,這是人生的樂事。我希望這個道場不僅成就我自己,而且能成就各位法師,也能成就大家。它就好像慈航一樣,載著大家渡過煩惱苦海,一起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清凈彼岸去。

  我最感恩的是,能在佛七里為大家講開示,所謂「教學相長」,這其實是你們成就了我,因為縱使我以前讀了很多的經(jīng),但如果沒有可度之人、可講之所,也是無法進步的,F(xiàn)在難得有機會為大家說一些佛法,我的心這些年來都是火熱的。我今天向大家承諾,我們的佛七會越辦越好,希望成就大家來念佛;希望能令大家歡喜、諸佛歡喜、師父上人歡喜,所有出錢出力的人都歡喜。

  另外,這么多的義工,這些年來風雨無阻地維護佛七,擔任行堂、典座等職務(wù),實在非常的不容易,我一直都很感恩。我們除了要感佛恩、感師恩外,還要感大眾的恩。這些恩德,我一直都「專憶」,沒有「專忘」,所以我時常都很感念大家。

  昨天我提及《妙法蓮華經(jīng)》中「窮子喻」的公案;此經(jīng)的的旨趣是「開權(quán)顯實」、「會三歸一」,要我們摒棄小乘的心態(tài),學習大乘的菩薩道。我們念佛不只是為了消除業(yè)障、減輕煩惱,而是為了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xù)學習;而學習完畢后,并非就此滿足,還要去度其他眾生。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大家都能這樣做。

  我們說「專憶」,所謂「專憶」就是說憶念對方的念頭越來越深、越來越切,而且雙方是相親相愛的,這種相親相愛生生世世延續(xù)──佛不離心、心不離佛,這才是真正的「專憶」。我們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續(xù),如果能一直堅持下去,將來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阿彌陀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然而,我們?nèi)绾尾拍苓_到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呢?其實「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們眾生內(nèi)心非常散亂,內(nèi)生執(zhí)、外著境,不能集中,所以應(yīng)該向大勢至菩薩學習,像大勢至菩薩一樣,攝心念佛,觀根而悟道。

  大家都知道,《楞嚴經(jīng)》中的二十五位菩薩都各別成就了一種圓通,如阿那律尊者證得眼通;觀音菩薩證得耳通;周利盤特迦證得鼻通;憍梵缽提證得舌通;畢陵伽婆蹉證得身通,而大勢至菩薩所證得的根大圓通,可以說是最殊勝的,祂都攝六根,眼所見無非都是佛色,耳所聞都是佛聲,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號,身所觸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攝于一念之中,凈念相繼,別無余念;內(nèi)離妄執(zhí),外離妄境,內(nèi)外湛然,入三摩地,故說念佛斯為第一。

  我們眾生內(nèi)心經(jīng)常生起種種煩惱,心猿意馬;眼睛看到外面,便被種種的境界牽引,常被纏縛,因此要得解脫,便必須「內(nèi)離妄執(zhí),外離妄境」。但是這種境界并不容易達到,要凈念相繼地、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現(xiàn)。如果我們真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實相念佛」。

  現(xiàn)在我們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聞佛名號,一心稱名」;另外還有「觀像念佛」,其方法是于眼前設(shè)一佛像,然后口念佛號、目視佛像,一心瞻仰,觀于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與佛渾然一體,無二無別;而第三種「觀想念佛」,則是觀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把極樂世界和西方三圣放在腦海中不停地觀想。以上任何一種方法修持純熟,都可以達到凈念相繼、一心不亂。

  所謂「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我們眾生都是散心念佛,因為大家都沒有時間真正定下來;煩惱從早到晚纏繞不斷,只是偶爾能得到一念的清凈、一絲的清涼。說到底我們?nèi)匀皇莾?nèi)執(zhí)實、外執(zhí)境。雖然如此,我們?nèi)砸徊揭徊降厝プ觯蠈嵞罘;不僅在寺院里念佛,行、住、坐、臥之間也要念佛,唯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凈念相繼」。

  這幾天,我略為講解了《楞嚴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的內(nèi)容,也講了一些其他的公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體會。今天時間已到,我們繼續(xù)念佛,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