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一講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講
9月6日上午 9:00,釋親佛法師在榕樺寺念佛堂向四方信眾講授《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今天是最后一講。
釋親佛法師首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首偈子:“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接著他解釋道:“修行的關鍵在于不要貪求。佛講法49年,根據(jù)不同根器的人,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分成五大類,面對人、天、緣覺、聲聞、菩薩。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按照究竟法來說,佛的目的就是讓眾生都找回自性,最終成佛。所以五乘法最后都歸結為一乘。勸君學道莫貪求,這是從乘上來講。但是從法門上來講,并沒有禪教密律凈這些法門的分別。祖師大德看到凡夫根器不同,在修學方法上劃分為禪宗、教宗、密宗、律宗、凈宗五種。我們都非常明了,唯有凈土宗是普攝三根。像文殊普賢這樣的等覺菩薩也發(fā)愿要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五逆十惡重罪的凡夫,修行凈土法門,也必能往生極樂。上、中、下三根修學凈土皆能成就。但其它的法門,例如禪宗密宗,就需要上根利器。禪宗四祖道信有一句話:“守一不移”。無論修哪個法門,必須做到這樣。“守一不移”的根據(jù)來自于佛經上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解釋了閉關修行的好處。因為閉關可以做到屏息萬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方能入道。我們在塵世中,受到的誘惑太多,修行就不得受用。像我們在盂蘭盆節(jié),大家若真正地制心一處,超渡過去世父母離苦得樂,祈愿現(xiàn)世父母增福增慧,這就是在修行。假若只是吹吹打打唱唱念念,圖好看好聽,這只是聚集憒鬧。在我們邯鄲地區(qū)有很多道場,只是做做佛事,進行超渡或者消災。要知道這不是佛的本心,佛教以人為本,要渡大眾離苦得樂涅槃寂靜。像消災,這是一種方便。超渡,也只是一種補救措施。我們進行超渡,這屬于緣,若亡人不具備因,超渡也無法起到決定作用。假若他本人修行很好,雖然在臨終時迷惑顛倒,但有人在旁助念,或死后有人超渡,就可以成就往生極樂。但如果本人不發(fā)心也不修行,你再超渡,他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性也不大。大家一定要有般若智慧,不要迷信。
所以說“勸君學道莫貪求”就是守一不移,心中只有一句佛號,信愿行具備,絕對成就。一個道場不在于人數(shù)的多少,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成就的有多少。要知道在末法時期,開悟證果的可能性不大。假若道場里整日熱熱鬧鬧的,而沒有一個往生的,這個道場就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即沒有妄心。當沒有妄心時,就沒有所謂的道。《金剛經》中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如同小船,帶領我們從生死彼岸渡過煩惱中流到涅槃寂靜的彼岸。當?shù)竭_彼岸時,小船也就是比喻的佛法,就可以舍棄了。所以當沒有妄念了,只有清靜心平等心了,哪里還有道呢?道之一字,也是方便說。佛講法49年300余會,他對須菩提說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講的,需要你自己去悟的。但是又不能不講。
“無心始體無心道”——是指心清凈了,沒有執(zhí)著沒有分別沒有妄念了。體,即本體、人的自性、無心道。
“體得無心道也休”,體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還提什么道字呢?
我們凈業(yè)學人,一定要信深愿切。即使是達摩大師現(xiàn)前,告訴你說:“我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你如果舍棄念佛法門,我就傳授給你。”凈業(yè)學人也要堅定不移地回答:“我已受持念佛法門,發(fā)愿終身受持絕不更改,縱有深妙禪道,我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誓愿”。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要退失往生之愿,能以這樣深切的信愿,執(zhí)持佛號,定能成就。
我們?yōu)槭裁粗v《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部經呢?有人問,凈土不就是五經一論嗎?但是在佛所講的眾多經典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勸往生極樂世界的就有二百部經,這部經就是其中的一部。今天是我們講解這部經的最后一課,在最后這一部分就提到了往生凈土需發(fā)十種心。所以今天這一課非常重要。外面雨下得很大,屋內聽課的人很少,要知道這也是天龍八部對大家的考驗,如果連點雨都承受不了,又如何做到為法忘軀呢?
現(xiàn)謹取親佛法師所授正文如下: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現(xiàn)生?鄲 離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戲論過
魔及魔眷屬 皆生歡喜心 喪失諸善法 是名戲論過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斗諍 造于惡趣業(yè) 是名戲論過
身形多丑陋 生于下劣家 發(fā)言常謇澀 是名戲論過
聞法不能持 或聞不入耳 常離諸善友 是名戲論過
值遇惡知識 于道難出離 常聞不順語 是名戲論過
隨彼所生處 常懷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遠離無難處 具足無利益 是名戲論過
于善多障礙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戲論過
如是諸過失 皆因戲論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當遠離
如是戲論者 難證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應不親近
戲論諍論處 多起諸煩惱 智者應遠離 當去百由旬
亦不近于彼 造立諸舍宅 是故出家人 不應住諍論
汝等無田宅 妻子及僮仆 乃至榮位等 何緣興諍論
出家住寂靜 身被于法服 諸仙咸敬事 當修忍辱心
如是戲論者 增長毒害心 當墮于惡趣 是故應修忍
囚禁及系縛 刑害而捶楚 如是等諸苦 皆由諍論生
如是戲論者 常遇惡知識 名稱不增長 曾無歡喜心
若舍于諍論 無能伺其便 眷屬不乖離 常遇于善友
于乘得清凈 業(yè)障盡無余 摧伏于魔軍 勤修忍辱行
親佛法師在上節(jié)課已講述了戲論的二十種過失,現(xiàn)又向聽課大眾逐句講解了這些偈言的含義(具體略)。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后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時代。“頗有菩薩”,就是指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于后末世五百歲中。少有菩薩。能生憂悔舍離煩惱。
佛講的是真言實語啊,確實是少有菩薩能生起憂慮懺悔、舍離煩惱之心。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yè)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便于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地藏經》上講,南瞻部洲眾生剛愎自用,難調難伏。佛住世時給我們規(guī)定了六和敬。和之一字,說之不盡。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這六和敬是我們辦道的基礎。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都要把“六和敬”做為自己的座右銘,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否按照“六和敬”去修去做的。佛教之所以維系了二千多年長盛不衰,佛法之所以弘揚下去,關鍵就在于這一“和”字。
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
雖然這些剛強難化的菩薩聽聞到深廣無邊的義趣、不可稱揚的功德,他也受持、讀誦,甚至于演說。
由是菩薩業(yè)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由于業(yè)障深重,雖然他受持、讀誦、演說,但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便于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對于佛所講的生起疑惑,不去受持,也不為他人講說。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
末法時期,魔子魔孫、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不愿意眾生都出了三界,這樣他統(tǒng)治的人民就減少了。他就跟佛說:‘我要破壞佛法。\’佛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tǒng)統(tǒng)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世尊聽到之后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個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孫來消滅佛法的。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制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魔波旬現(xiàn)比丘像,告訴說諸多經典都不是佛所說的,讓人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障礙一切眾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由魔波旬如是誑惑。于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因為魔現(xiàn)比丘像,而比丘猶如佛之親子,大家受到迷惑欺騙,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了,彼此諍論。
空性,即我空、所空、我所空、空空。正如馬勝比丘講:“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就是緣起性空,佛所講法49年就這四個字。若大家明了這個道理,對任何事物就都不執(zhí)著了,緣生則起,緣盡則滅。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業(yè)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自業(yè)消已。決定當?shù)萌缡枪Φ隆?/p>
因為業(yè)障,所以不能獲得殊勝的功德。
我們以前講過懺悔,真正的實相懺悔,就是罪由心生由心滅,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個懺悔是最殊勝的。
佛教中講,罪業(yè)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智慧的太陽,定能消除罪業(yè)的污垢。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fā)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shù)猛朔鹗澜纭?/p>
這部經也是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講的,內容更具體詳細了。
“發(fā)十種心,隨一一心”,這十種心,無論發(fā)哪一種心,都可以往生。因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乃不二法門,只要發(fā)其中一心,其它諸心也皆具備。
世尊。何等名為發(fā)十種心。由是心故。當?shù)猛朔鹗澜纭?/p>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fā)。
《佛說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凈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就不能往生。
何等為十。一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
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沒有慈悲心與佛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慈悲心。慈悲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于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
二者于諸眾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在講此正文的同時,親佛法師說了一個“馬郎婦”的故事。
說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觀音菩薩欲化陜右,故化為一個美女,來到陜右地區(qū)勸化。陜右之人突見有一美女來到,皆為她的綽約風韻所傾倒,紛紛前來送禮,欲與之結成婚姻。
化作美女的觀世音菩薩對眾人說:「我已到了婚配的年齡,也想找位稱心如意的郎君。只是求婚的人太多了,我只好出道題目,誰最終考試合格我便嫁給誰。我這兒有部《妙法蓮華經》,其中一品叫《普門品》,若有人能在一個晚上背會此品,我就嫁給他。」
此話一出,那些求婚者便立即對照經文背誦起來。到了第二天黎明,能夠通背《普門品》的竟多達廿余人。觀音菩薩又說:「我只是一人,不能嫁給你們所有的人,沒辦法,只好再請你們背《金剛經》,有誰能于一夜之間全部背熟,我便嫁給他!苟畮孜磺蠡檎哂谑怯直称稹督饎偨洝贰5搅说诙煸绯,能通背《金剛經》的仍有10余人。觀音菩薩逐拿出七卷法華經,約以三日,讓大家再去背誦。三天之后,能通此經者僅有一位姓馬的少年,觀音菩薩便答應了這位少年的求婚,令他備辦禮物,準備婚姻大事。
馬氏少年欣喜萬分,準備完畢,逐在一派喧天鑼鼓聲中將觀音迎到了家中。賀客盈門,少年想把新媳婦領出來相見親朋好友;髅琅挠^音說:「我現(xiàn)在身體不舒服,過一會再去見客人吧!股倌陸z愛心切,不敢強求,自己出房應付客人去了。過了一會,客人催促少年再次請媳婦出來相見。少年回到房中,發(fā)現(xiàn)他那剛過門的媳婦已經死了,身體已經開始爛壞。馬氏少年痛哭不已,喜事改作喪事,為新媳婦料理了后事。
幾天之后,有一老僧來到馬氏家中,問那美女的去向。馬氏少年告知原委,逐領老僧來到墓地。老僧以錫杖掘地,挖開墳墓,只見尸體已經化盡,唯有鎖子骨尚存。老僧以錫杖挑起骨頭,對眾人說:「這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憐憫你們,故化作美女前來教化。你們應該善思因果,免墮輪回苦海!寡粤T,飛空而去。自此之后,陜右一帶信奉佛教的人才逐漸增多起來。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于佛的“正法”,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么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
四者于一切法發(fā)生勝忍無執(zhí)著心。
無勝忍心,即平等心,無分別心,無執(zhí)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yǎng)恭敬尊重凈意樂心。
不貪著利養(yǎng),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凈法喜。
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七者于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對一切眾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
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不執(zhí)者世間法,對大覺悟生起決定之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凈之心。
對諸善根無所求亦無所貪,保持一顆清凈心。
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對一切相都不要執(zhí)著,正如《金剛經》中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彌勒。是名菩薩發(fā)十種心。由是心故。當?shù)猛浲臃饦O樂世界。彌勒。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這十種心,發(fā)任何一心都具足其它九心,若想往生極樂世界,必定能夠成就。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
這部分是流通分。阿難尊者贊嘆世尊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
“如來”,是理上、性上,是我們自性的真實功德。
“志”就是誓愿,“樂”是愛好、喜歡。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阿難尊者請示經名。要知道聞佛經首題即獲功德無量。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與“彌勒菩薩所問”是經名的別題。佛所講的一切經典都可稱之為“經”,“經”之此字為通題。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聽聞佛法,最主要的是“信受奉行”。
每部經都具四種功德利益,即貫、攝、常、法。
- 上一篇:第一頁
- 下一篇: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十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九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八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七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六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四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一講
- 佛七開示 第六講 念得心中蓮花開 阿彌陀佛自然來
- 佛七開示 第五講 看破、放下、自在念佛
- 佛七開示 第四講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佛七開示 第三講 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七開示 第二講 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
- 佛七開示 第一講 都攝六根 凈念相續(xù)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三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二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一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