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嚴(yán)法師:什么都不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東西太多了:沒有錢的時候求財,沒有名的時候求名,沒有地位的時候求地位,沒有孩子的人求子嗣;還沒有結(jié)婚的人,就希望求得美嬌娘或如意郎君。此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宗教、神明,專門標(biāo)榜「有求必應(yīng)」,當(dāng)有人覺得內(nèi)心不平安,就會抽簽問卜、祈愿平安,這也是一種祈求。如此看來,一無所求的人其實很少。

  在這些祈求之中,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有些人求人、求神,當(dāng)然也有求佛菩薩的,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如果是合理的追求當(dāng)然不為過,例如健康、長壽、平安、學(xué)問、功名等,都是人人想要的,并沒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夠如愿以償,當(dāng)然很歡喜。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愿,有些過分的奢求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只會帶來痛苦。例如,有些年紀(jì)很大的人生了重病,或是已經(jīng)患了不治之癥,還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會死,這種虛妄的執(zhí)著與期待,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很多人都飽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苦」之一:求不得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人要什么、有什么,好象能夠呼風(fēng)喚雨、操控自己的命運。其實,這是因為有時勢、環(huán)境的配合,才能剛好讓他得心應(yīng)手、樣樣都如他的意。但一個人不可能永遠(yuǎn)都這么好運,好運氣不一定總是跟著他,一旦倒楣的時候,也會樣樣都落空,一樣非常痛苦。

  所以,想要化解「求不得」所帶來的痛苦,首先還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需求。「求」有時是一種需要,有時則是一種欲望,而欲望并不等于需要。例如,有些人在臺灣已經(jīng)擁有一棟房子,卻仍希望在香港、美國、大陸再各擁有一棟,這就不是「需要」,而是「欲望」了。像這樣過分的欲望,就算短期之內(nèi)能夠滿足,卻不可能長久維持。當(dāng)所求落空時,不免帶來失望與痛苦。

  可是,即使是合理的需要,有時也不一定能夠如愿以償,因為,「求」還能分成「為己求」與「為人求」兩個層次。如果是自私自利的「為己求」,求到之后雖然很快樂,但難免擔(dān)心總有一天會失去,而老是處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如果是「為人求」,因為是抱持著「得到固然很好,得不到也無所謂」的心態(tài),比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

  就以我個人為例,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生必須追求什么目標(biāo),但是我有一個大方向,如果能夠順利走完全程當(dāng)然最好,萬一達(dá)不到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那是因緣不成熟的關(guān)系,與我個人的得失無關(guān),但如果是為個人追求而得不到,可能就會很痛苦。

  所以,「為己求」是痛苦的,「為人求」雖然比「為己求」略勝一籌,但最好還是什么都不求。如果能夠什么都不求,只是不斷地努力耕耘、成長、奉獻(xiàn),無論自己有多少力量都盡力爭取,得到了以后再奉獻(xiàn)給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是別人無法奪走的,這也才是真正的快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