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十七問祛疑生信
凈土十七問祛疑生信
或有否認凈土,以求生凈土為愚夫愚婦的事,是聰明的人所不為的?
慧業(yè)文人知識充足,思想豐富,悟性特強,見解絕高,而懷疑隨之。由懷疑而往往徘徊、因循、放逸、自欺,不得佛法實益。
愚者知識較缺乏,思想較簡單,悟性較遲鈍,見解較淺陋,因不懷疑而躬臨實踐,而信受奉行,雖未深詣,而能得實益。
凈土教重信愿行,以信為首,更忌疑字,以佛法大海信為能入,無量壽經說彌陀凈土有「疑城胎宮」,多疑者若生凈土,先在極樂邊地七寶城勾留五百年後才得見佛聞法。
生疑城的資格:
一、「在後漢文婁迦讖和孫吳支謙二種無量壽經的譯本,有關「三輩往生」經文中說那修中下二輩行人,若是中途忽起疑惑不信,意志猶豫,信念無誠,自當墮入惡道中,而以曾念佛故,彌陀哀憫,臨終仍令見化佛或見凈土。此人見而悔過,便生極樂邊地七寶之疑城中。
二、阿難禮佛凈土顯現(xiàn)經(曹魏康僧鎧譯本)文中說,那一般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者,他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等,雖於此諸智不信,然猶信眾福,修習善本,愿生彼國,他便生於胎生的宮殿中(胎生乃此界,彼國無胎生,想在凈穢交界之邊城中)。
凈土教為「難信之法」,非他宗可比,故古德如智者、曇鸞、道綽、窺基、迦才、懷感、元曉、善導、道鏡、天如等皆有凈土釋疑之作。
問一: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凈土教人觀佛身相,又念佛名,既求佛不離色聲,如何能見真佛?
答一:佛說多門,皆為應機,各有所重,而不相背。金剛是豎超法門,專就高深說,恐人執(zhí)「有相」之相而昧失「無相」之體,故特就空義加以破斥。凈土是橫超法門,專就平易,勸人由「有相」的相而進求無相的體,特就不空義加以引導。其實有無相即,明其理有相無相皆可見佛,背其義不離色聲見佛國固是行邪道,離色聲見佛也是行邪道。金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法眼祖師卻說「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
問二:佛藏經說:「若有比丘見佛法僧戒可取者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非彼師,非我攝受」。眾生有佛見,佛即不認他做弟子,且當他是魔,今念佛名號,觀佛相好而求生佛國,佛見深固,豈是佛所愿攝受?如此修凈土法門不但不見佛,念佛行者且不算佛弟子呢?
答二:經為破執(zhí),專就空一邊說,理有未圓,不然,但以不見一法可取為佛弟子,那么,方廣道人說一切法如龜毛兔角,不應斥他為外道,呵為邪空,故知從空不許有佛見,從不空即不妨念佛觀相而求生佛國,兩面不執(zhí);才是正義。
問三:法句經說:「佛告寶明菩薩言:善男子,汝且觀是諸佛名字為是有耶,為是無耶,為有實耶,為無實耶?善男子,若名字有,說食與人,應得充飽。若得充飽,一切飲食即無所用,何以故?說食尋飽,不須食故」。依此經義,名字空無所有,今教人稱念佛名字,謂能消除罪障,往生西方,不也同於說食求飽嗎?
答三:諸法有空不空義,而常因迷悟而不同,迷執(zhí)空有皆非,悟詮空有皆是,法句亦就空破執(zhí)邊說,若執(zhí)有空,仍落凡外知見。名字雖假,幻用不無,如呼男呼女,應聲而來,索水索火,按名而得。豈可因空理而廢幻事耶!故說食雖不飽而可因食而取食;亦猶持名雖是假,而可因名而得實益。
問四;金剛經言:「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咕S摩經言:「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亦不住」。文殊師利言:「不住亦不去,不取亦不舍,遠離六入故,敬禮無所觀」。依此大乘圣教,佛本無來無去,如何凈土教中說見佛來迎隨佛往生,有來有去,豈不與各大乘經教相違嗎?
答四:在懷感大師釋凈土群疑論中曾釋此義分三:第一意謂佛有三身,從無相真身顯出有相化身,隨機應物,接引眾生,故就化體即真說無來去、而就從真起化說有往還。第二意謂由如來愿力為增上緣,眾生諸功德力為因緣,自心變現(xiàn)一有來有去之佛,所以約如來功德說無去來,而約眾生心相說有去有來。第三意謂如來應機變現(xiàn),實亦遣化佛來迎,但生滅迅速不可移動,當處生、當處滅、異處生、異處滅,相似相續(xù),假說往來,如僧肇說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即相有動而性常寂,假有往來,實無往來。故念佛者臨終感化佛來迎,與經教無違。
問五:按涅槃經謂如來三身皆常,不生不滅,不遷不變,似不應說化佛生滅不住?
答五:懷師依攝大乘論、唯識論、般若論作答:佛有三身、常亦三種:一凝然常謂法身佛,二不斷常謂受用身佛,三相續(xù)常謂變化身佛。雖都是常,卻有差別。今說佛現(xiàn)有往來生滅不住(相續(xù)常),仍與大乘經義無違。
問六:諸經最尊「無生」之理,蓋凡愚所患,只在有生,應觀無生方獲解脫。今勸人念佛色形,生因不了,又求往生凈土,生相仍存,如此法門,不免嫌其陋劣?
答六:明傳燈大師曹撰「凈土生無生論」,立十門詳加開顯。今略說天臺四教無生之理各不同:藏教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此無生乃在生滅之外,為偏真無生。通教「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此無生乃即生滅而言,為即真無生。別教說「真如法性,隨緣不變,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凈」。此無生乃迥招二邊,不即諸法之但中。圓教說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此無生法,離四句、絕百非之不思議無生。此皆無生之理,高談無生,豈能解脫?今籍往生而進無生,較為穩(wěn)妥。
問七:古德有呼裴休之名,動其羅剎之念,今於彌陀頻呼,佛縱不加責,而近於無禮?(況依事說如今人稱師亦加上下,或加某公,如近人作「洪山憶 虛」後特聲明系 公之誤,人尚不可呼名,何況佛耶)如人呼其妻而無事;久呼而妻怒。因謂與久呼觀音、彌陀何異?
答七:世俗裴休二字家諱,呼而慢之故惱,今佛萬德之尊,已無瞠怒,況有愿愿人誦其名,而誦者又屬誠而非慢,故不可與俗同語。至久呼妻而怒以其無事,如以夫病沉重有事而呼,雖終日呼妻只有憂憐而無惱怒也。念佛有事而求,佛又憐憫眾生如過去其妻愛夫,如何會惱呢!
問八:彌勒問經說:「念佛者非凡愚念,不雜結使念,得生彌陀佛國」。是則念佛法門必須本人已登圣果,已斷煩惱,方可成凈業(yè)。今修行者當屬凡愚,當有結使,如何得往?
答八:經說非凡愚念,并不是要圣人念,說不雜結使念并不是說要斷盡煩惱者念。經意修十念者,深信佛法、因果,能舍娑婆至極樂,與一般凡愚迷戀三界,流轉生死者不同,所以非凡愚念,蓋言凡愚不知念,非不能也。又修者心專念佛,不起雜念,結使自然眠伏,所以說不雜結使非謂已斷結使已證圣果也。觀經說「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yè)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yè)」。故知學佛者能深信佛法,深信因果,便非凡愚了。
問九:經言:業(yè)道如秤,重者先牽,如何造惡業(yè)者但以十念便得往生,永辭三途諸苦?果然如是,「先牽」一義又怎樣解?又凡夫廣造業(yè),故系三界不得出離,如何不斷三界結惑,直以少時念佛便出三界,果然如是,「業(yè)系」義又作何解?
答九:曇鸞作「略論安樂凈土義」。對此已有好解,意謂此與尋常不同,只因兼有他力--佛力難思,能以少為多,多為少,以近為遠,遠為近,以輕為重,重為輕,以長為短,短為長,如是等力不思議,「先牽」與「業(yè)系」不適於此。他且說多喻:(共有七喻,今取其四)
l.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星火焚半日盡,得不盡乎!
2.如 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千里,得謂不可至乎!
3.如貧賤者獲瑞物貢主,主慶而重賞,斯須富貴,得言無此事乎?
4.如十圍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瞬頃兩分,得謂童力能不斷索乎!
元曉的「游心安樂道」中尚說三義:一者臨終正念現(xiàn)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yè)共相資助,即得往生;二者諸佛名號總成萬德,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總成萬德,則滅罪業(yè);三者無始惡業(yè)從妄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暗,真心暫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眾暗悉消」。此文從自力著眼,蓋業(yè)力幻有,本無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罪福性空,善惡亦假,一真法界,唯有一心,自力他力,都屬幻事,業(yè)亦根本不可得。
問十: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則凈土往生須修大善事,廣種諸福德,但空念佛,如何生彼?
答十:(1)本來西方凈土,非下劣凡夫所能往生,只因現(xiàn)以佛力加持,悲愿廣攝,便開此易行道,則此大善所生處,亦不必先修大善而後生了。(2)又宿世若無善根,於今不聞佛號,今既能聞佛念佛,自然已有善根,況又專志西方,也非大善根不能如此。(3)念佛者果能一心不亂,從念佛三昧中已發(fā)生不可思議勝德,豈非大善根耶!(4)又念佛者亦能修三福,皆大善根也。(5)外面修善,以事為後而心為先,事為輕而心為重,外面百端修善,全系一點存心,內面一點存心,無異外面百端修善,故他雖未嘗修善而實萬善同歸。
問十一:無量壽經謂此世界一日一夜修道,勝無量壽國及余佛土百年。維摩經說娑婆國土十事善法,諸余國土之所無有,謂以布施攝貧窮等。按此二點,娑婆修道勝他佛土,又何必別求往生舍勝取劣,使事倍而功且不及半呢?
答十一:此要看修者之機如何而定,機凡二種:一種已登不退的根機,法忍已成,堪居穢土,外境所觸,不為所搖,才可以談到十事利他,諸方不及。一種未登不退機,具縛凡夫,自無忍力,心隨境轉,還沉惡趣,怎可修道一日而勝余佛土百年呢!
問十二:往生西方凈土,何如往生兜率天宮?慈恩上生經疏曾說天宮有十易生,凈土有七難生,何必舍易求難,專歸安養(yǎng)?
答十二:此問題古德討論甚多,摘要如下:
1.壽有長短:兜率壽只四千年,西方壽一百千億那由他阿僧只。
2.處居內外:兜率二類,慧業(yè)福多生內院,侍彌勒,慧少生外院,不見慈尊。而極樂無內外,報雖優(yōu)劣,俱是圣賢。
3.境分穢凈:內院見彌勒圣尊凈境能發(fā)凈緣,外院香花樓臺音樂,皆生染想(如師子覺貪著外境)。西方樹林水鳥皆發(fā)妙音,觸對六根,無非助道之因緣。
4.報身兩殊:天中正報男女兩殊,好丑各異,分別染著,障諸道業(yè),而且有退。西方正報丈夫皆悉金色,清凈無染,故不退轉。
5.種現(xiàn)差別:兜率諸欲天種現(xiàn)之惑依然俱行,斷惑證真仍非易事,西方無作惡之境,雖有惑種永無現(xiàn)行,斷之較易。
6.三災所及:兜率欲界,火災若起,不免焚燒。風、水二災更可波及。所謂火燒初禪,水漫二禪,風打三禪。西方永辭三界、三災不害。
7.往生難易:求生兜率須持上品十善,更須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上生經文如此說,更無方便接引;不如彌陀凈土,但念彌陀便得往生。故勸生兜率唯上生經,而勸生西方有諸經。
問十三:諸經說十方莫不有佛,我等念佛應合十方諸佛,統(tǒng)念其全才如理如量,於今但念彌陀,如舍大海而辨一蠡味,豈不太狹?
答十三:般舟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等本來皆說念十方佛,而其中皆偏重西方彌陀,雖不僅說彌陀法門,而彌陀法門卻特顯其般舟三昧。易行道也原不僅說彌陀法門,而彌陀法門也特顯於易行一道。天如大師謂獨推彌陀三因: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同??釋迦折以此土之苦,彌陀攝以彼土之樂。
問十四:眾生沉淪皆以三毒起,而今凈土教似亦有三毒,何以呢?眾生理合居娑婆,而教生厭憎而舍便為瞠;凈土本為圣者所游,凡愚冀生即貪;厭此欣彼,起瞠起貪便是癡,有此三毒仍當流轉,如何能往生佛土?
答十四:此問題看來似非重要,實關聯(lián)全部佛教。蓋三藏諸經處處皆說不當妄起分別,不當有人執(zhí)法執(zhí):而諸經卻又處處都是分別,如說苦集為苦的因果令人厭,滅道為樂的因果而令人欣慕,分明都是分別。且處處說有人有法如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果人,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行法,又分明都有人法,難道佛說的話矛盾嗎?當知佛法本不可說,今有言說,皆以方便施設。一須對治眾生惑執(zhí);一須隨順眾生根機,故諸經教往往因眾生的串習或意樂,假說一切分別人法,以分別破分別,以人法破人法,此實我佛慈悲方便。實則真實佛法唯證方知,本無分別,本無人法,乃至無法可說。佛在般若中曾說「初從鹿苑,終至泥洹,於其中間,未說一字」。故若執(zhí)假為真,妄說人法,即於佛法未曾見。凈土教法亦然,雖說苦樂,皆為方便,如以毒攻毒,以楔出楔。又佛法悟之全是,迷之俱非,迷在生死為三毒,悟證涅槃即三學功德。維摩經:「佛說淫怒癡性即解脫」,又說:「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能知此意,又何懼欣極樂而厭娑婆之為三毒呢!
問十五:佛法大乘菩薩道,以大悲為先,利他為急,故諸佛立愿有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的誓言。菩薩發(fā)心有自未得度而先度他的楷則。我們如志求佛道,立愿生三界,於五濁中度生,如何求往生凈土,獨善其身,舍離眾生,專為自利,豈非失菩提心而障菩薩道嗎?
答十五:此題可做幾種解釋:
1、要度人必先自度:佛經說菩薩自未得度而先度人,是重在佛陀立教,旨在慈悲救世上立言。實則能度之菩薩必已能自度,即自己已做過相當修養(yǎng)工夫,才談得到度人。此理如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即愿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煩惱境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涂,焉能救眾生?譬如二人各有親屬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趣船筏(或已學泅水),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便知凡夫宜求凈土為穩(wěn),不當愿生三界。蓋惑業(yè)未盡,執(zhí)情未空,終易輪轉」。如念佛老僧轉為左宗棠即是一例。
2、真生凈土者必有菩提心:求生凈土,亦須發(fā)菩提心,不為自求,只為自力薄弱,先生凈土,見佛聞法,得無生忍,還來三界度生,才是凈土教之正宗,才能真盡大悲心,以顯利他之實。蓋自己修養(yǎng)功深,不逐境轉才能轉境也。如蓮池西方愿文云:「一切功德悉皆成就。然後不違安養(yǎng),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廣脫眾生,如觀音勢至等是也」。
3、利他攝在自利中:若度人必先自度,則學佛者都去自修,弘揚佛法的事,福利社會的事誰去做?如無人作,即不見佛教利他之好處了,只凈土一宗便夠,何須其他佛法?在此,須知真正修凈土行者,必能知佛法精神在利他。雖自利,而即把利他攝在自利中。須知大乘雖以利他為急,并非不求自利,不過他求自利時,仍然都為著利他,自利不過是預備工作,即為了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而在做自利自度工作罷了。既然自利即為利他,利他即在自利之中,所以真正念佛者,一須發(fā)菩提心,二須不忘利他工作,故如觀經三福助修凈土,華嚴十愿導歸極樂,皆重在修利他行者。如此凈行,則也不怕佛法的弘揚與攝化工作無人來做了。
4、利他之目標在破執(zhí):佛法說菩薩發(fā)心先在利他,其目標在破執(zhí),若行者破除我執(zhí),做到徹底無我,則從緣起無我,變?yōu)榫壋芍笪?則為能度自我,亦即度一切眾生,蓋我即眾生之一,度我即度眾生,豈非自度也即是度他,自利也即是利他了嗎?
問十六:佛說能度一切眾生,實不能度,若能度一切眾生,則應久無三界,也不應更有第二佛來攝受眾生,何以眾生無盡佛亦無盡呢?此見阿彌陀雖有普度一切眾生大愿,怕也是有限量的?
答十六:(1)佛說法有真俗二諦。從真諦說,空無眾生,雖有度生,須知眾生虛幻境事,皆如空花水月,夢中佛事。智度論云:「度眾生如度空」,金剛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諸法無上經說:「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凡夫強分別,作佛度眾生」。既實無眾生可度,還有何盡不盡、量無量呢?(2)從俗諦說:所證真理雖無能度所度,而事實上眾生仍在迷中,佛仍為能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亦均當歸佛所度,只在時節(jié)因緣各有不同,故有各佛出世,連綿不同度生,豈可以因眾生無盡,佛亦無盡而疑佛實不能度生呢!又彌陀慈愿最廣,因緣最深,只須一念相應,莫不得度,又何必疑他度生有限量呢!
問十七:倡惟心凈土者,以凈土應即在此方,何必遠求十萬億剎土之外。
如維摩足指按地,此土悉現(xiàn)嚴凈。法華經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豈不凈土即在此方?又西方凈土果真在十萬億佛土外,凈土諸師又何有念佛功深,極樂娑婆合而為一之說,既如此,極樂何嘗在遙遠的西方呢?故按理推測凈土只是如來神力變現(xiàn),或只是眾生心力變現(xiàn),正不宜執(zhí)著方所,然修凈土者偏單指西方,格外尊重,甚至座必向西,唾必西避,不亦嫌執(zhí)著太過 ?
答十七:此可約悟理和迷事二方面說:照理研究,真如實際,理本如如,遠近無礙,東西一樣,自然不分方所,故維摩丈室可容三萬二千高廣獅座,韋提希深宮能見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則一處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處。然約事說,眾生昧理迷事,心有分別,土有染凈。初步用功,自然要有定方,方可抉擇取舍,若貿然徑說無有方所深義,聽後難以信解,反覺茫然,落於空無,反不為妙,所謂「寧可起有見如須彌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龐蘊亦云:「但愿空諸所有,幸勿實諸所無」。
凈土教指定西方,可有三義:(1)隨順眾生心有方所,而標出十方中之西方,以作起信之善巧方便。(2)隨著眾生心有方所的心理,指出西方,使之專注一方,易見功力。(3)由於西方的指定,使學者不落十方凈土皆無相那種空無的空見。故此約事約迷說,一定說十萬億外有西方,也一定要見到此極樂確在十萬億佛剎之外;而約悟約理說,正不妨一處即十方,十方即一處,差別不礙平等,平等不礙差別。至座必向西,唾必西游,實行凈土四修中之「恭敬修」吧了。(此文編述)
- 上一篇:凈土法門的信和疑
- 下一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的?
- 仁禪法師: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凈土為舟航何愁退轉?
- 念西法師:凈土關要及修法、講法歧途
- 大安法師:怎么通過身口意三業(yè)來修凈土?
- 印光大師:大通家和普通人該怎么修凈土?
- 印光大師:想要往生凈土,先認清楚修學的宗旨
- 印光大師:《凈土五經》是念佛法門的根本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必修的“凈土四信”
- 大安法師:念佛不念咒,修凈土不修別的可以往生嗎?
- 如瑞法師: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對發(fā)愿求生凈土的概括
- 慈法法師: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慈法法師:凈土對一切機
- 慈法法師: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