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三妙門
68.三妙門
離開海岸,佛陀前往巴連弗城和毗舍離,然后再朝著他的故鄉(xiāng)前進。剛進入釋迦國的三摩伽摩城,他便獲悉耆那教派的教主若提子去世的消息,并知道他的教團已分列成水火不容的兩派。雙方除了彼此力斥對方誤解教理之外,更各自拉擾信眾的支持以增加勢力。他們的信徒因而感到非常困擾,無所悉從。
舍利弗的侍從,學僧周那,將這個情形詳細報告阿難陀尊者。他對這次耆那教的糾紛十分清楚,因為他曾在若提子說過教的波婆城地區(qū)居住過一段時間。阿難陀也轉(zhuǎn)告這個情形給佛陀知道,并說:“世尊,我真不愿見到僧團在你入滅之后也四分五裂。”
佛陀拍拍阿難陀的肩膊,說道:“阿難陀,現(xiàn)在有比丘時常就教理的問題爭辨嗎?他們對四念處、四正勤、五蘊、七正覺因和八正道等教理,有分歧的意見嗎?”
“沒有,我從沒有見過比丘在教理上爭持。但這可能是因為你仍健在。我們都依皈你的福德。我們因為聽從你的教誨,才可以和平相處。但你走了之后,我們便可能在戒律、僧團的體制甚或弘法的方式上,都會有不同的意見了。這些分歧一旦演變?yōu)闆_突,很多同修信眾便會因此而對大道的信心動搖。”
佛陀安慰他。“阿難陀,你不用擔心。如果僧團內(nèi)對四念處、四正勤、五蘊、七正覺因和八正道等教理有所爭論,這才是真正要擔心的事。否則,如戒行、僧團體制和弘法方式等枝節(jié)問題上的分歧,是不值得去憂慮的。”
雖經(jīng)佛陀再三的安撫,阿難陀的憂心仍未能止息。最近便有消息傳來,曾一度是佛陀侍者的蘇納卡特尊者,因為對僧團的不滿,已經(jīng)在毗舍離離棄了僧團。他現(xiàn)在舉辦講座演說,旨在非議佛陀和僧團。他揚言沙行喬答摩只不過是個普通的人,沒有特別深遠的見地。他說喬答摩只教導個人的解脫,對社會漠不關心。蘇納卡特正傳播著混沌擾亂的種子。舍利弗尊者都知道這個情況,并且與阿難陀分憂。
阿難陀又知道王舍城的僧團醞釀頭不滿。在提婆達多尊者的領導下,幾個比丘正密謀組織一個新的僧團,脫離佛陀的領導。好幾個能干的比丘都與提婆達多勾結(jié),他們包括瞿迦梨、迦留羅提舍、騫荼達波和三聞達多等尊者。提婆達多是佛陀最有才干的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尊者時常都在人前贊美他,又待他如知己。對于提婆達多近來對佛陀變得異常嫉妒,阿難陀也感到大惑不解。他知道暫時還未有人向佛陀暫時還未有人向佛陀透露這些事情。他恐怕在不久的將來,便要親自告訴佛陀這些壞消息。
翌年,佛陀回到舍際城結(jié)夏安居。他住在祗園精舍,而佛陀就是在這里宣說‘法印經(jīng)’的。
“我今天要為你們講說妙理。請你們都把心里的雜念清除,以能平和安穩(wěn)的聽講、納受、和理解。”
“比丘們,一些法理的特徵,可以成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他們就是空、無相、和無愿無求。此三特點也就是導致解脫的三門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稱為三解脫門。”
“比丘們,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沒有東西可以獨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無獨立的自性個體。你們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兩種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緣而生。此是因為彼是,此非因為彼非;此生因為彼生,此滅因為彼滅。因此,‘空’的性體就是互依。”
“比丘們,觀察萬法的互依性,便能體會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內(nèi),以及一法之中含藏萬法之理。脫離一法,便了無他法。觀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和六識。觀想五蘊的色、受、想、行、識。你們會發(fā)覺沒有一法一蘊是可以獨立而存的。它們?nèi)蓟ハ嘁蕾囈阅艽嬖。當你們見到一切法的空性時,你們便不會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們這時便超越了對一切法的執(zhí)著、分別和偏見。觀照空性,就如開啟了自由的第一扇門。‘空’是第一解脫門。”
“比丘們,第二法印是‘無相’(animitta)。‘無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識的分別。當人們不能體悟萬法的互依互緣和空性,他們便誤認世法是個別獨立存在的現(xiàn)象。他們以為此與彼各不相關,獨立而存。這樣觀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別心之利劍,把實相斬成零散的碎片。這樣做,便無法看得到實相的真面目了。比丘們,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互依互豐。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蘊藏一切法。這就是相間存在與相間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如果你們這般觀想,你們便會發(fā)覺平常一般的領會是充滿錯誤的了。思想意識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準確。。思想意識之眼會誤當繩索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繩索的真象顯露無遺,而蛇的景象便頓然消失。”
“比丘們,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滅、去、垢、凈、增、減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別心所形成的。從無為的絕對角度而言,實相的真象是不能只限于這些概念的范疇之內(nèi)。因此,一切法都是無相的。你們要這樣觀想,來破除所有有關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滅、來、去、垢、凈、增和減等念頭。這樣,你們才能獲得解脫。‘無相’就是第二解脫門。”
“比丘們,第三法印是‘無愿無求’ (appanihita)。‘無愿無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為什么?一般人通常會盡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許多人都想逃離貧困,追逐富貴。修道都則會抗拒生死,以能獲得解脫。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間存在著,相互而通,那我們又怎可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內(nèi)有涅槃不是個別的實體。如果你們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們便沒有掌握到萬法互依互緣之性體了。你們便還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無相’與‘空’性。觀想‘無愿無求’才能徹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脫和覺悟不是存在于你們本身之外。我們只需要張開眼睛,便可以看到我們本身就是解脫與覺悟。一切法和一切眾生,都潛藏著圓滿覺悟之性。不要向外尋找。如果你們用覺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們便會立刻體證覺悟。比丘們,世間的一切,包括涅槃與解脫,都是離不開你的心意識而成立的。別再往別處尋找了。心意識所產(chǎn)生的物象,是離不開心想意識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羅門、涅槃和解脫。這就是‘無愿無求’的意思。你們自己,就是你們要找的東西。‘無愿無求’這妙門,可以帶領你們達支自由。這就是第三解脫門。”
“比丘們,這就是法印和三解脫門之教理。三解脫門是至高無上的妙法。你們應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們?nèi)绻澜谭钚斜囟軌?a href="/remen/zhengd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證得解脫。”
佛陀講經(jīng)完畢,舍利弗尊者站立起來,向佛陀鞠躬頂禮。其他的比丘也跟著鞠躬,以表示對佛陀的謝意。舍利弗尊者向大家宣布,將會在翌日舉行一個專研會來研究佛陀這天的經(jīng)教。他告訴僧眾這經(jīng)的深廣奧義,又囑他們要全力把它鉆研、理解和實行?`悉底尊者知道這經(jīng)與佛陀前一年說的‘空觀經(jīng)’關系密切。他也看到佛陀如何引導他的門徒從淺易進展至深奧的教理。縛悉底望向大弟子摩訶迦葉、舍利弗、補納和目犍連等歡欣的臉上?`悉底記得一年前佛陀講畢‘觀空經(jīng)’時,他們也跟著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鞠躬的情形。他體會到師徒之間的密切關系是何等重要。
第二天午后,夜墨廬和諦殊羅兩位尊者到佛陀的房子來。他倆是波羅門種姓的兄弟,以精通語言學和古典文學聞名于世。他們誦經(jīng)時,聲線清若銀鈴、壯如銅鼓。向佛陀鞠躬作禮之后,佛陀請他們坐下。
夜墨廬尊者說道:“世尊,我們想與你商討有關弘法的言語問題。世尊,你通常都以摩揭陀開示,而摩揭陀卻不是多數(shù)比丘的母語。更何況有很多地區(qū)的居民,都不懂摩揭陀。因此,比丘們便要把教理翻譯成地道的方言。我們在受戒為比丘之前,曾有幸研讀過許多不同的方言俚語。我們發(fā)覺到你高深教理的奧義,都受到很多種土語的限制而未能清楚表達。我們希望獲得你的同意,把你所有的教理都用古文吠陀語寫成。這樣一來,比丘們便可以一致用一種言語說教,而同時又可避免了翻譯的錯漏。”
佛陀沉默了一會,然后說道:“你們的建議,是不會有益的。正法是活的法。用來傳播正法的語言,應該是人們?nèi)粘玫摹N也幌虢汤碛靡环N只有學者才明白的言語來傳播。夜墨廬和諦殊羅,我希望我所有的出家和在家弟子,都能以他們的母語修習正法。這樣,正法才可以保持它的重要性和通達性。正法是要可以用于現(xiàn)世的,更要與地區(qū)性的文化融匯。”
明白了佛陀的意愿,夜墨廬和諦殊羅尊者便向佛陀鞠躬請辭。
- 上一篇:67.海洋詩人
- 下一篇:69.佛陀會到那里去?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