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二十三課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兹浮{W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佛又對舍利弗講:舍利弗,彼國不是單單上面這樣子好,常常還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幾種鳥,佛也是慈悲,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的,故所以極樂世界也具這幾種鳥,這樣我們相信了。白鶴,我們大家曉得,白鶴來了就是吉祥的?兹脯F(xiàn)在我們鄉(xiāng)村都沒有,你到上海西郊公園,我們都去參觀過就有白鶴,有孔雀,有鸚鵡。舍利倒是沒有看到,迦陵頻伽也沒有看到,共命之鳥也沒有看到。那么一種野獸我們看到過,一個身體兩個頭,這倒有。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我們在此地,我睡的房間里,大早上畫眉鳥叫起也蠻好聽的,“嘖咯啰、嘖咯啰”,聽聽比較好聽,更不要講眾鳥出和雅音了。單單這畫眉鳥,就比這麻雀好聽,麻雀只是“切切切、切切切”這樣子。

  “五根。五力”。

  都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名相,五根、五力。五根就是哪五根呢?一種是信根,第二種進根,第三種是念根,第四種是定根,第五種是慧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即“信、進、念、定、慧”,它是更加有力。

  “五根、五力”,第五種慧根來講,就是要放下這個心,扔到旁邊,心不要散亂。五力的“力”字就是力量,功用比這個五根還要特別有用。前面的五根慢慢增長、慢慢大起來,就會有很大的力量、功用了。第一種是信力,第二種是進力,第三種是念力,第四種是定力,第五種就是慧力。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說這個高低呢,就是一個格外快、格外強大,這樣子的意思。

  “七菩提分。”

  七覺支,是指擇(法)覺支、念覺支、進覺支、喜覺支,擇進喜、念定慧,再加一個慧覺支,這是七覺支。“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覺”就是智慧,因為有了前面五根和五力,就有了這七種覺悟。這七種覺悟,第一種就擇法覺支,就是能夠用智慧去辨別各種真的假的。

  第二種“精進”,一個是“擇”,第二是“進”,擇、進、喜,就是能夠用智慧去明白真正的道理,不浪費精神在毫無益處的事情上。

  第三是“喜”,歡喜的“喜”,就是能夠用了智慧,得到了真正的好方法,才能生出歡喜心來。

  第四種就是“除覺支”,除就是舍覺支,就是能夠運用智慧,不會生執(zhí)著心,能夠去除我們的種種煩惱。煩惱去除了,不會害著我們的善根了。

  第五種是“舍覺支”。就是能夠用了智慧,舍去一切虛假的事情,永遠不會去想念它。

  第六種是“定覺支”。定覺支就是用智慧,曉得心會定下來,不管什么境界,曉得這是虛的、這是真的,不生出愛惜保守的心。

  第七種是“念覺支”。用智慧能夠讓定根、定力和智慧常常均平。所以有些單修福,有些單修慧,這就是沒有這個念的功能。要定和慧要均平,因為這種心偏在哪一邊都不好。古人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背掛瓔珞。”修行也是一樣的,要福慧均平。

  有一個老修行,他掛單去,掛在深山里。當家?guī)煾附型降苷f:“我們此地不掛單”,他問:“給我晚上這大殿里坐著過夜”?“也不能坐”。那么,把他趕出了山門。

  這一天正好是十五,十五、十六的夜,月亮正好。他不肯去外面,已經(jīng)晚上了,外面很黑?偹阌性铝粒敲淳驮谏介T外打瞌睡。山王土地公來告訴他:“老修行啊,你用功是用功的,但是你勞動不太勞動,你的福德還不夠,F(xiàn)在月亮很亮,這山門邊上幾塊菜地都是草,你把它拔光,你的福就會來了。”

  這倒稀奇的,山王土地公告訴他。他就歡歡喜喜地,三塊地的草,一夜工夫他把它拔得精光。第二天天亮,小和尚開山門來了,一開山門:這咋了,我們菜園的地頭本來全是草,現(xiàn)在拔得精光。就問他了:“師父,這是誰拔的?”“這就是我拔的,你們里面不能讓我住宿,那索性我晚上沒事情,佛念念,拔草了。”

  小和尚報告師父去了:“師父師父,這位掛單和尚,您不讓他掛單,也不肯讓他住大殿里,他就把我們?nèi)龎K菜地的草拔得精光。”“快去叫他,讓他發(fā)心住此地。”馬上,福來了。所以,勞動非常要緊。福馬上就來了。之前掛單都掛不上,現(xiàn)在還要請他來住,還是歡歡喜喜地請他來住。有些事情都怪自己,不能怪人家,說這個地方這么厲害,掛單都掛不進。都是要怪自己,不能怪人家。所以,禪定智慧,要均平合理,不能偏向。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大圣五臺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