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阿彌陀經 >

佛說阿彌陀經疏

  佛說阿彌陀經

  將釋此經。三門分別。初述大意。次釋經宗致。其第三者。則入文釋。第一述大意者。夫眾生心之為心也。離相離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無相不融。何有東西之處。如海之故無性是守。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因染業(yè)隨五濁而長流;虺袃艟。絕四流而永寂。若斯動靜皆是大夢。以覺望之無流無寂。穢土凈國本來一心。生死涅槃終無二際。然無二之覺取之良難。迷一之夢去之不易。所以大圣垂跡有遐有邇。所陳言教或褒或貶。至如牟尼善逝現此穢土。誡五濁而勸往。彌陀如來御彼凈國。引三輩而導生。今是經者。斯乃兩尊出世之大意。四輩入道之要門。示凈土之可愿贊妙德而可歸妙德可歸者。耳聞經名則入一乘而無反?谡b佛號則出三界而不還。何況禮拜專念贊詠觀察者哉。凈土可愿者。浴于金妙蓮池則離有生之染因。游玉樹檀林則向無死之圣果。加復見佛光入無相。聞梵響悟無生。然后乃從第五門出;剞\生死之苑。憩煩惱之林。不從一步普游十方世界。不舒一念遍現無邊三世。其為樂也可勝度乎。極樂之稱豈虛也哉。言佛說者。從金口之所出。千代不刊之教。阿彌陀者。含實德之所立。萬劫無盡之名。能所合舉以標題目。故言佛說阿彌陀經也。第二辨經宗致者。此經直以超過三界二種清凈。以為其宗。令諸眾生于無上道得不退轉。以為意致。何者名為二種清凈。如論說言。此清凈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凈。二者眾生世間清凈。乃至廣說故。然入此清凈有其四門。一圓滿門。唯佛如來得入此門。如本業(yè)經說。二一向門。八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攝大乘論說。三純凈門。唯有第三極歡喜地已上菩薩得入此門。如解深密經說。四正定聚門。唯無退者得入此門。無邪定聚及不定聚。如兩卷經說。通論極樂世界。具此四門。今此經宗二種清凈。正示第四正定聚門。不定聲聞。及說凡夫亦得生故。論說二乘種不生。決定種性不得生故。聲王經說。安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實報女。論說女人不生彼者。無實女故。知變鳥此亦如是故。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寔是化生假為父母。如彼經言。若四眾能正受彼佛之名號。以此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又彼經言。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供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而觀經說。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當者。當知彼佛有眾多城。隨眾大小城亦大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F以小身。聲王經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俱住之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說身高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眾俱住處故。如兩卷經及此經中。池中蓮華大小懸殊。隨池有大小其華亦大小。當知城身大小亦爾。其余相違準此而通;蛘f。聲王經中說有父母。是顯彼佛所住穢土。是義不然。所以然者。彼經既說。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言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侍立左右。此等悉是凈土相故。不異觀經之所說故。當知彼經所說提婆達多。及魔王等。悉于凈土變化所作。不由此等為非凈土。如化畜生非穢土故。且止乘論還釋本文。此下第三入文解釋。文有三分。序正流通。序分之中有其六句。于中前二是其標句。其后四事證成前二。言如是者?偱e所聞之法。表有信順之心。言我聞者。別提能聞之人。表無違諍之意。下四則引二對證成。明憶聞時處。成能聞之不謬。既有大師大眾。證所說之可信。于中委悉如?芍5诹虼蟊娪腥。先聲聞眾。次菩薩眾。后雜類眾。聲聞眾中。舍利弗者。此云身子。目揵連者。此云贊誦。迦葉者。此云飲光。迦旃延者。此云扇繩。摩訶拘絺羅者。此云大膝離婆多者。此云假和合。周利槃特伽者。此云蛇奴。或云小道難陀。此云慶喜阿難陀。此云歡喜。羅睺羅。此云覆障;蛟茖m生。憍梵波提。此云牛齝。賓頭盧。此云耆年。頗羅墮。此云利根。迦留陀夷。此云黑上。此是悉達未出家時師也。劫賓那。此云房宿。薄拘羅。此云善容。阿[少/兔]樓馱。此云無貧。或云如意。菩薩眾中。阿逸多者。此云無能勝。乾陀訶提者赤色。余則可知爾時佛告已下。第二正說分。于中有三。一者正示二種清凈果。二者勸修二種正因。其第三者。引例證成。初中有二。略標廣解中二句。先標依果。后標正報。釋中亦二。先釋依果。后釋正報。依果清凈之中義門有二。文相有六。別總功德有其十五義。門二。一釋名門。二辨相門。六者名門開二。相門分四故。別總十五者。別有十四總成一故別有十四者。六文之中有其四例。前一各有一。后二各有二。第三文中開三。第四文中分五。是故合有十四功德。第一文言。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是無諸難功德成就。如論頌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第二文言。七重欄楯羅網行樹者。是莊嚴地功德成就。如論頌言。雜華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第三文中有三功德。池水金沙者。是莊嚴水功德成就。如論頌言。諸池帶七寶淥水含八德。下積黃金沙上耀青蓮色故。階道樓閣有金銀等者。是種種事功德成就。如論頌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蓮華如輪青色青光等者。莊嚴妙色成就功德。如論頌言。無垢光焰熾明凈耀世間故。第四文中有五功德。一妓樂功德。常住天樂故。二寶地功德。黃金為地故。三雨華功德。六時雨華故。如論頌曰。金地作天樂雨華散其間。歡樂無疲極晝夜未嘗眠故。四自在功德。乘通游行故。五受用功德。飯食經行故。如論頌曰。供養(yǎng)十方佛報得通作翼。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然彼土食有二種。一者內食。如此論說。二者外食。如余經說。如兩卷經言。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飯食自然盈滿。雖有是食而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足。今此經言飯食經行者文相合。于受用外食也。第五文中有二功德。如變化功德化作眾鳥說妙法故。如論頌曰。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三寶忘想入一心故。二大義功德。無惡道等之名體故。如論頌曰。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案云。經說無有惡道譏嫌。論顯無有人道譏嫌;ヅe之爾。義如所說。第六文中有二功德。如論說言。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虛空中。種種鈴發(fā)響宣吐妙法音故。二者莊嚴性功德。如論說言。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今言自然間生念三寶心者。正是性心。以依出世善根種子。不待功用自然生故。正念三寶離邪歸正。結道眾行故名正道。念此三寶勝妙功德;厥┮磺忻蟠缺I蟻砗嫌惺墓Φ。無不超過三界六道。是故總名清凈世界。如論說言。莊嚴清凈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蛴姓撜f十八圓滿。今此經中依果清凈說。此十五若加后說正報四句。則有十九清凈功德。然經與論有同有異。于中委悉準之可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此下第二正報清凈。于中示顯四種功德。一者主功德。二者伴功德。三者大眾功德。四者上首功德主功德中略出二種一者光明無量。二者壽命無量。準此經文釋阿彌陀。此土譯之應云無量。又言成佛已來于今十劫者。為遣疑情。有人疑言壽雖無量要有始終。未知今者為始為末。今解言。今既所過唯經十劫。當知今后無量劫住故。第二伴功德者。聲聞弟子皆阿羅漢故。論云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凈華眾正覺華生故。案云。此言凈華眾者。謂得七種凈華之眾。何等為七。一者戒凈。二者心凈。三者見凈。四度疑凈。五道非道知見凈。六行知見凈。七行斷知見凈。于中廣說出瑜伽論。有此七種浮華之眾。從佛正覺華中化生也。第三大眾功德者。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乃至十念功德生彼國者。入正定聚永無退故。論言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人天不動眾清凈智海生故。案云。皆依如來智海。含潤入正定聚無動轉故。第四上首功德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乃至阿僧祇說故。言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案云。一生菩薩十地中勝如妙山王故。論中具顯八種莊嚴。此經略示四種功德。上來二文合為第一。示顯二種清凈果已竟。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自此已下。第二勸修二種凈因。就中有四。一勸發(fā)愿。二明修因。三示受果。四結勸。言第二文中明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助因。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者。顯示大菩提心攝多善根以為因緣乃得生故。如菩薩地發(fā)心品文。又諸菩薩最初發(fā)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yè)惡行。功德相應。案云。菩薩初發(fā)菩提之心。能攝一切殊勝善根。能斷惡業(yè)功德相應。是故說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被國。所以得知。此為因者。兩卷經中攝九品因以為三輩。三中皆有發(fā)菩提心。論中唯顯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國者。雖有九品齊因大乘發(fā)心善根。所以等無譏嫌之名也。有人難言。若要發(fā)大心方生凈土者。不應生彼而證小果。彼無退具故。若乃退大而證小果無有是處故。又兩卷經中十八愿中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若未發(fā)大心不得生者。則應亦揀未發(fā)心。而不揀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為至心言之所揀。故更不須揀。雖有是破皆不應理。所以然者。發(fā)菩提心既是正因。未發(fā)心者。直是無因。而非有障何須揀別。五逆謗法乃是障礙。非直無因故須揀別。是故此難無所聞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發(fā)大心熏成種子。后時退心下地現行。良由先發(fā)大心種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國。而退現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國取小果耳。是故彼難還顯自短之耳。第二明助因者。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故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功德所成之名號故。一日乃至七日者。勝人速成劣者遲熟故。聲王經說。十日誦名者。劣人十日乃成故;蛞欢盏仁窍缕芬。五六七日者。是中品因。乃至十日成上品因。故其人已下。第三受執(zhí)。我見已下。第四結勸。上來四文合為第二勸修因竟。如我今者贊嘆已下。大分第三引例證成。于中有四。一者引余佛說證有可信。二者釋此經名成有勝利。三者舉愿無違重勸發(fā)心。四者嘆法希結勸信受。初中先辨自所稱贊。后引六方諸佛同贊。于汝意云何已下。是第二文。于中有三問。次第三勸信。若有人發(fā)愿已下。是第三文。先示愿勢。后勸發(fā)愿。如我今者已下。是第四文。于中有三。先己贊他。次他贊己。其第三者結嘆勸信。上來三分正說文竟。佛說已下。是流通分。

  佛說阿彌陀經疏(終)

  往生教觀。真攝心成道之要術也。而小本彌陀不特時所宗尚秦譯。且造疏立章者。眾生有以六方佛已去。為流通分。雖近古嘗辟之。晚學又乃承用。不遇指南何從正轍。唐初海東曉法師。不唯以佛說此經已下為流通分。且以執(zhí)持名號為助因。此尤超然。拔萃于諸疏之上。予獲是本喜不自勝。俟他日刻諸梓與天下共之。則使浪斷經科臆判正助者。當北面斂衽俯伏而抱愧焉。時慶元四年五月既望。霅川烏戌比丘宗相題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