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華嚴經 >

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經首 第十卷

  華嚴經經首 第十卷

  海云繼夢和上

  我們再看經文第四頁倒數第三行最后兩個字: “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這個文字上看,大家都很容易了解。前一段講到宮殿樓閣的時候,最后是講佛——諸佛威神“一念之間悉包法界”,這里呢也是“諸佛威神所持”,但是他不是講禪宗的講法。“一念之間悉包法界”,這是禪宗的語言模式,在這個地方他不是這個模式,他講的就復雜了,這是密法的語言模式,所以他講到廣大境界——“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如來這里是從自性講,演說自性的廣大境界。各位的自性有什么境界呢?鉆牛角尖,百般計較,這個叫什么境界?他這里是廣大境界。

  廣大境界呀,我們通常在講的就是從時間跟空間來講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叫三世。你從宏觀來看這樣就夠了,要從微觀來看,過去有過去的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的未來。你看看漢武帝跟他的兒子說:“我的爸爸跟我說以前有個周公。”從漢武帝來講,周公是他的過去,漢武帝對我們來講是過去,從漢武帝講周公,就是過去的過去。漢武帝說:“我這個時候統領大軍打匈奴。”這個時候是過去的現在,有沒有?漢武帝跟他的兒子講:“將來有個唐太宗。”將來會有個唐太宗,這個就是過去的未來,對不對?那我們現在呢,也一樣發(fā)生這種情況,唐太宗跟他的兒子講,他說:“過去的漢武帝,他跟他的兒子講以前有個周公。”那么這個時候從唐太宗來講,他是講過去的過去,唐太宗在講他那個時候的事情,那就是過去的現在,那么他在講未來,那就是過去的未來,那么他當時在講的時候,他也可以說,他講未來的未來,也可以。他唐太宗告訴他的兒子說:“將來會有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他告訴他的兒子說,‘他以后他們會有個孫中山。’”從唐太宗來講,講到乾隆皇帝講孫中山的時候,這個就是未來的未來。所以這個叫作九世,這個九世從過去的過去到未來的未來有九個,在一念之間完成,這個叫作十世。這個就微細了,其實他還可以更微細,過去的過去他還可以再講,過去過去的過去,過去過去的現在,過去過去的未來,那就更微細了。我們通常講到這個地方,就表示重重無盡。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這個境界很廣大了。我們只會眼前兩句話,你剛才跟我講什么意思,剛才……剛才呀,然后就吵個不完,吵到氣的要命,這個叫計較,沒有心量。

  這是從時間上來看,從時間上來看是比較難,從空間上來看是比較容易?臻g上來看我們現在叫作世界觀,這個容易,我們要有歷史觀很不容易。一個人要成就具有世界觀的事業(yè),是很容易的,不難。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容易成就,他就是世界觀,他才走得出去。那你看很多這些雜志,什么《天下》、《卓越》、《遠見》……他們在探討的都是世界觀,沒有人探討歷史觀,也就是空間你要講廣大,容易講,大家也容易體會得到。

  最近臺灣的經濟一直下沉,那么有人講臺灣危機,可是呢,我們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臺灣的政客有危機,臺灣的商人沒有危機。臺商為什么沒危機呢,你知道什么原因嗎?因為他有國際觀,他有世界觀,他有十方的觀念,因此他的財產,是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哪邊有風險只有那一塊,大概百分之九十他都保得住。其實他看到哪邊有風險的時候,他那個風險地方的財富跟事業(yè),他已經分散到全世界各地去了,他真正會發(fā)生風險的,不到百分之一。因為他有世界觀,所以他不會有風險,他知道風險存在,但他已經把風險全部分散。政客就麻煩了,政客他只賭一個,非死即活,這些人都是意識形態(tài)在爭執(zhí),你不要跟著吵下去,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為你意識形態(tài)一爭執(zhí)的時候,你就鉆牛角尖了,鉆牛角尖了,你不會宏觀,一鉆牛角尖你沒有廣大境界,沒有廣大境界。所以,廣大境界從空間吶,十方的空間來培訓是容易的,但是有沒有人想到未來呀?沒有啊,他事業(yè)會分散到全世界,但是他沒有辦法延續(xù)下去,幾百年的事業(yè),沒有。

  要延續(xù)幾百年的東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有兩個人做到,兩個人,一個是孔夫子,孔夫子做到了。他的事業(yè)到現在兩千五六百年了,他的子孫還享受他的福利,這是一個。第二個也有這種氣魄的,這真的是很有遠見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到現在一千年了,他的子孫基本上沒有一個犯罪,沒有一個壞的子孫,你就留意到。為什么呢,因為人家有歷史觀,而歷史觀真正的誕生,在于因果的堅信程度。你不信因果的人,你不會為未來想,你在做壞事,只求眼前自己的利得,你不會想到往后,更不會想到你的子孫,知道嗎,這是很重要的!

  范仲淹、孔夫子為什么到現在一千年、兩千五百年,他的子孫還是那么樣殊勝,那么的繁榮,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堅守因果律。雖然這兩個人都不講因果,但是你自己看看。有一次,一個算命地理風水師跟范仲淹講,我們家鄉(xiāng)揚州,那里有塊風水寶地,你現在當行政院長,宰相啊,買下來,對你子孫很好。他說,好,把它買下來。他就買下來了,蓋義學,蓋學校,不是給他家人住。揚州多人才,范仲淹最大的功德。他假如像一般人就把風水寶地私吞,可以不可以,他當然可以,但是他沒有私吞,他就是要蓋一個學校,給故鄉(xiāng)的這些小孩子受教育。這個因果你看大不大?范仲淹窮書生的時候,十年寒窗苦讀,他是住在廟里,考上狀元,當了宰相,那個廟想大殿要重修,他看看宰相幫個忙,就去跟他化緣了。他就講一句話“我已經供養(yǎng)了。”“啊,你一毛錢都不拔,還供養(yǎng)?”他說:“我告訴你,你回去有沒有哪里有一棵樹,那樹下你挖挖看,有十二甕金銀珠寶。”去挖,果然里面有十二甕,他在讀書的時候就看到了,他就把它蓋起來了,他掩蓋,他沒拿。

  各位,你心動不動?人家深信因果啊,一毛錢不動。他一挖,十二甕的金銀財寶,趕快把大殿修起來。他一毛錢也沒給,他真的給了,他不貪就是布施嘛,就是供養(yǎng)嘛,當然他的子孫會繁榮啊,深信因果!你有貪心,十二甕搬回家,我這下哪還需要考狀元,他沒有,那個心就是如如不動,這就是有歷史觀,有時間的觀念。一念貪心起,因果隨身來;一念貪不起,老天爺都看得到啊,對不對,白花花的銀子誰不想要?他就不要,老天有眼,因果就是這樣來的,那時候他把它帶走了誰知道,對不對?這叫作歷史的宏觀。他不要,不要就不要,不是人家知道不知道,跟那個無關,知道嗎,是你心燈啊,這叫光明朗照。你一看到白花花的銀子,我告訴你,一百個哦,大概五百個心都被無明蓋住了,貪心就起了,你貪回家家里大小都高興:哦,你真厲害,弄了這么多回來!沒有人會問說,你該得不該得。但是他堅持。

  歷史的宏觀,一定要有因果這個基本觀念,你沒有因果的基本觀念,不可能養(yǎng)成歷史宏觀。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講,堅持正法的基本立場,你不要被那些貪嗔癡把你俘虜了,不管怎么樣,你就回到正法的立場來,你會很痛苦,對不對?像這種事他連講都沒講,所以才都沒有人知道,因為他連講都沒講,所以他煩惱沒有。我們這些人一看到,我不拿,不拿又三八,又長舌,到處講,我發(fā)現了金銀財寶我就是不講,你煩惱一定一堆的,乃至于有人還把你綁票,“講!不講頭砍下來!”你不是自找麻煩嗎?人家就是不講,口業(yè)都不造,所以他才會心境朗澈,非常的晴朗,非常的清澈。這個深明因果,我們不明因果,所以,烏煙瘴氣,七竅冒煙,對不對?愛計較,愛指揮,愛造業(yè),那都不行。所以你要懂得,廣大境界是這樣培養(yǎng)起來的。

  今天的人很麻煩,為什么麻煩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呀,整個世界有一個錯誤的價值觀,整個社會的中心價值觀產生偏差。我常跟各位講,這個社會中心價值觀是染識的根本,染識啊,使你造成意識形態(tài)。因為有這種錯誤的社會價值觀,在你的八識田中,你就沒有辦法弄清楚了。因為社會一直教你以利潤為中心,然后,為了要利潤你就要大量生產,大量生產就要大量消費。這里面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大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對不對?降低成本,我不是生產就好了,我要你消費呀,那要你消費要怎么辦?三個月換新的,三個月換新的……搞不好,我告訴你,下個月就換新的,不用三個月。為什么呢?還沒用壞就要換,還沒用壞就要換,這種東西(手機)最多。所以你看那小孩子,三個月兩個月就換個手機,因為不是只有一家,那么多家手機工廠在生產,新的廠牌出來,新的型號出來,你就一直換,為什么會一直換?因為他要推動你消費,那你呢,你已經被俘虜了,你知道嗎,怎么辦?這是一個。

  第二個,它規(guī)格一致化。這個也很麻煩,我常跟各位講Starbucks,你喝一杯也是那一杯,你喝一百萬杯也是那一杯,它統一規(guī)格。這個統一規(guī)格的觀念,跟經常替換的觀念,告訴你,是今天世界災難的根源!因為你喝Starbucks,我也要喝啊,我不喝我落伍,喝了以后晚上睡不著,天曉得,你就多喝一點就會睡得著嗎?Starbucks是小事啦,你用LV,我也要用LV,這下完了,對不對?你用什么我也要用什么,這模仿效果一起來,全完了。我買不起你LV,我買A貨可以,我買仿造的啊,這個來了,心性的狡詐就產生了,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全世界的社會中心價值觀朝那邊傾斜的時候,這世界災難就來了,已經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冰川融解就是這樣來的。

  我舉這兩個例子你看不出來,每年我們多少的電冰箱花費掉,多少的家庭小家電,你每年丟掉多少個?每年多少汽車報廢,你知道嗎?這些東西都不那么簡單吶,一部汽車一部冰箱里頭,里面有機油,有冷媒,?廢五金、油漆……橡膠塑料這些東西,它怎么辦呢?通通壓成一塊一塊丟到煉鋼廠里,怎么辦?燃燒!所有這里面有很多鉛吶、鋅吶,這些重金屬、輕金屬全部溶化掉,它剩下鋼鐵而已。重金屬、輕金屬一燒,通通飛上天去了,皮革、紡織品、化學原料、油漆、廢油……哪里去了?經過煉鋼廠全部升天了,大家都送它往生西天了。京都條款有用嗎?告訴你,沒用,絕對無效,因為你大量消費繼續(xù)維持,大量垃圾繼續(xù)產生,它就繼續(xù)在往上燒,你一定進入煉鋼廠燒,然后通通升天,它不是燒完到地上去呀。溫室效應怎么來的?這樣來的!你別擔心,所以呢,盡量消費吧,我的口頭禪就叫作:要死比較快!那不是你要死的問題,地球可能都會整個的覆滅!

  這個就是社會中心價值觀的問題,你沒有辦法阻擋它,為什么?因為經濟學是這樣講的,要降低成本,你就要生產量達到多少,生產量達到多少,你不會生產以后放在倉庫吧,你要消費掉啊,你要賣掉啊,賣不出去怎么辦?因為他沒錢啊,沒錢!分期付款,完了!分期付款你可能認為是小事,小孩子不想跟爸爸在一起,我自己買一間就自己出去了;小女生不想跟媽媽住在一起,我也買一間就去了,為什么,因為我可以分期付款。社會結構扭曲了,人性,有沒有,本來相互依存的那個部分破裂了!你不要怪小孩子叛逆,不要怪小孩子怎樣,因為這個社會的中心價值觀已經傾斜了!本來家里一部冰箱就可以了,現在他去分期付款,他也要冰箱,好了,年限一到,通通拿去燒掉制造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怎么來的?不怪誰,就是這種價值觀怎么產生呢?就是因為眼光淺短,心量不夠,他沒有廣大境界。

  現在這個問題產生了,已經產生了,災害就要來臨了,大家不要害怕,你想要在共業(yè)中不共業(yè),那你就要修不共業(yè)的法,你好好修行!修行法門很多,也都跟各位講了,你一定會說念觀世音菩薩好,還是念地藏王菩薩好。要懂得用心,歷事練心,你的別業(yè)會很好,你不要怕,海水上升六十五公尺,你住在六十八公尺的地方,就OK了。你要不好好修,海水六十五公尺,你剛好住在六十公尺的地方,你就好好修吧。這個宏觀廣大境界的部分,你是透過歷事練心來的,你假如沒有的話,你不可能有,不可能有這種廣大境界。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修行一定要三世間同時進行,眷屬世間器世間不要忽略它,不要以為它是有為法,你是透過有為法,進行無為法的成就,所以我們叫作世出世間法。你記得啊,我們不是講世間法,也不是講出世間法,我們講的是世出世間法,我這個發(fā)音不太熟,今天老師才跟我矯正,舌頭要怎么轉,我的舌頭就只會這樣跳。世出世間法,你要會經歷那些世間法的歷練,完成出世間法的圓滿,這個才是修行的行法。

  我不是否認出世間法的殊勝。出世間法的殊勝,是佛陀當年面對婆羅門教的錯誤提出的一個矯正,這使佛教遠遠超越兩千五百年前那時候的婆羅門教!你先確定這一點。后來婆羅門教被佛教的興起打敗了,那么婆羅門教,你要是留意到站在印度的立場來看,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是這樣?佛教對婆羅門教的改革,就印度來講,是不是也是一種改革?改革以后印度人是不是會把佛教的思想吸收進去?吸收進去本身它就是什么,又回到印度的婆羅門教里頭去了。那佛教殊勝的特色就怎么樣,不見了。你講那個我也講那個,佛教,誰信你呀?印度人來講他還是回歸到主流文化來,就是婆羅門教里頭,因此就在這個時候佛教就式微了。

  佛教式微以后,佛教就那么甘心要死就讓它死嗎?佛教本身也在掙扎,它要改革,對不對?佛教、佛陀就這樣就不見了嗎?所以他發(fā)現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佛教必須要獨立出來呀!假如再寄生在婆羅門教的范圍里頭,那有用嗎?沒用啊,所以佛教要怎么辦?原來是我告訴你修行你就跑過來了,因為婆羅門教不會修啊,現在呢,他修跟我修一樣,在傳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跑到你那邊佛教去?所以佛教這個時候開始要道場經營,它需要組織,它需要擁有自己的群眾跟自己的道場,這個問題來了,佛教才能生存下來,因此大乘里頭就特別強調度眾生。你們不要以為說我們在講度眾生都是世間法,是,它是世間法,但是你透過這個世間法你要怎么成就,這里面牽涉到大乘所涉及那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叫做Mahayana,F在我們叫Mahayana叫大乘,你弄錯了,Mahayana是人生的真理,生命的真理叫Mahayana。這四個字,Mahayana這四個音你要翻的話就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不是“大乘”兩個字能解決的。那么他這個真理是什么?你要透過世間的事,來鍛煉你出世間的成就,這是在大乘里面的基本定義。今天自以為高明的人他就是要修行,那一些……才去煮飯,你弄錯了,透過世間的事、事相的歷練來完成我出世間的成就。

  所以你假如不徹底了解大乘是什么,有個問題你是沒辦法解決的,請問你業(yè)力要怎么消除?你怎么消除業(yè)力?現在我們告訴你的是業(yè)相來你要趕快拜懺,你可以消除,那是指業(yè)相。業(yè)力現前你要怎么消你的業(yè)力?癌癥病發(fā)了,癌癥了,聽說師父癌癥末期,到現在二十幾年還沒死,師父你教我一下。師父怎么教你?教你也沒用。你業(yè)力現前你用什么去轉它?你根本不知道,你也沒辦法進行。要轉變、要消除你的業(yè)力,需要一個東西,叫做三昧力。你有三昧力嗎?“你教,我來學”,那可以,先置心一處,要三年。然后從初禪定一直到四空定,算快一點,三年。由四空定、九次第定到滅盡定,然后超越三昧、師子奮迅三昧進入三昧力的領域里,可以對治你的病,就算最快也三年,九年而已,你修吧。你不要老是“醫(yī)生說剩下三個月”,那你才來,你怎么修嘛,要九年呢,其它不講,是假設你啊,F在叫你修,你就三個月的東西拖三年還沒學好,你想想看嘛,三個月的東西你都拖三年了,那九年的東西你要拖到幾年?所以不是不行。但是我這里告訴你,業(yè)力的東西,三昧力可對治,從哪里來?從透過世間法鍛煉出世間法,這個叫三昧力,你直接可以對治。你能嗎?這個東西是只有大乘里頭的秘密。大乘知道,透過世間事的歷練而且不夾雜任何雜質。我們就告訴你,你投入,完全投入一件事,為眾生服務的事業(yè),然后盡形壽永不退轉;對三寶具足信心;這件事情在你的成長過程里遇到挫折、遇到困難、不愉快、不如意,拜懺!你會說我又沒錯為什么要拜?沒錯才要拜。錯了你本來就要拜你還講什么,難道你錯了不拜?就是因為沒錯所以才要拜,不是失敗才要拜,只要業(yè)相現前就要拜。你要是不承認業(yè)相現前一直堅持你沒錯的話,那個就沒辦法了,告訴你,基本上你不是修行者。一直在計較對不對的人不是修行者,那是世間人才說對不對。大乘、小乘差別就在這里。

  他要使佛法存續(xù)下來,他必須經營僧團,必須經營道場,要不然佛教那時候就斷了,就消滅了,因為它一定會歸到印度教里面去,回到印度的主流文化去,你什么也看不到了,什么都沒有了。大乘就是這樣子起來的。這個時候,他道場經營很成功,理論上他兩部同時進行,第一部就《中觀論》,思想的部分,第二部是瑜伽行派,瑜伽行,相應修行法。就在瑜伽行的這個時候呢,已經跟密法逐漸接上關系了。這里面瑜伽行的相應使佛教的三法印由《中觀論》的一法印轉變成“佛性論”,透過瑜伽行再由“佛性論”轉變?yōu)?ldquo;法身論”,關鍵是這樣來的。“法身論”的成熟階段就在《華嚴經》里面,然后透過毘盧遮那佛才演變出后來的一切密法,就在這里啊。所以密法的元始天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你要修密法記得回到這里來修,你不要以為哪個法王……法王就在《華嚴經》里面。關鍵是在這里。

  你不了解實際的狀況,大乘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早期那個時代部派佛教不弘揚大乘呢?因為當時印度的婆羅門市場是門戶洞開,缺點很多,所以佛教的改革思想非常迎合當時的知識分子,所以他們通通跑到這邊來。當然婆羅門、剎帝利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站在印度文明的沃土上,他當然再把佛教的東西吸收回去,所以佛教就式微,一定是這樣子。好了,這問題就來了,佛教要再經營下去要怎么辦呢?它不能再用舊有的那一套,因此它在理論上發(fā)展出“世出世間法”,從行法上也從“世出世間法”來進行,因此行法、教理開始結合起來,然后形成佛教自己特有的僧團制度,是這樣運用過來的。那以前度化眾生是隨緣的,所以大乘才有做眾生不請之友,主動出擊的這種情形,有沒有?你從經典里看到歷史沒?你只會看到說《維摩詰經》也是佛的時代,文殊師利菩薩你都沒看到啊。真實的狀況。所以我們在訓練我們廣大境界的時候,你不要忘了“世出世間法”你才好鍛煉。

  當然你要像廣欽老和尚這樣子一頭栽進去,也可以展開,那是圣人行。在大乘的立場,它是以多接觸眾生,乃至于社會建設、文化進步,它生生相息。也就是因為有這種特色,所以我們才告訴你,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里,既繁榮又貧窮,既富裕又痛苦的時代里,矛盾交煎,只有大乘佛法才堪勝任,原因就在這里。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你這時代為什么華嚴最當機,只有華嚴能對治?因為他的關鍵就存在這個地方,他是相應于世界的脈動,不管這世界怎么樣,他從這世界的脈動里頭引出來——出世間法,然后從出世間法來對治世間法的狀況,絕對當機,對不對?因為你在世間法里你迷進去了,你在短線交易的時候常常會掏空,對不對?那我從世間法里頭我走出出世間法,然后我用出世間法的這種基本理念跟行為模式,那種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我來對治你世間法的不當,所以他最當機嘛,關鍵在這里嘛。你一般的,你只有出世間法的時候,你碰到世間法你就理事不相應了,你還會理事無礙嗎?在華嚴為什么最當機?他事事無礙呀!他有理事無礙,個別的話理事無礙,宏觀的話他事事無礙,所以說他最當機。你假如不從“世出世間法”來看,你談不到。我們?yōu)槭裁凑f,一些事你一定要做,眾生你一定要相處,不然你不行。

  我常跟各位談說,跟眾生相處的時候,我有辦法,你五批人馬一齊來,我有辦法應付,可是你五批人馬全倒啊,因為你自己受不了。我在跟別人講你都中箭下馬,我在講他的事你也接著問,你的事你不管你就問到別地方去,這個就是眾生的情況,你一定要從這邊看。一定要跟眾生相處,一定要處理世間事,透過這些事,歷事練心,你境界廣大,世間事你能處理呀。你以為說:“師父你有成就了你幫我看一看。”我看什么?你鼻子兩個孔還要看,對不對?“你幫我看一看我會怎么樣?”我說你會死呀,你會怎么樣。“你講好話嘛。”講好話就是明天還會醒來,不然怎么辦呢?你以為說,師父會怎么樣,看你怎么樣,頭上一支角?因為你是那種錯誤的觀念,那就不對。歷事練心非常重要,這叫世出世間法,你才能培養(yǎng)那廣大境界,自性的廣大境界通通可以顯露出來。

  不但這個樣子,講這里其實只是講一半,自性的廣大境界告訴你呀,這里“咚!”動一下,那里就“啵!”跳出來,知道嗎?外在的世界是內在的投射,自性的投射。你現在不要去問那些,“師父你看看那個地方那座山你把它轉一下它就垮了。”又不是地震。它能改,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種情況。原來那是一座山,你會以為說,“師父,我現在把那座山買下來了,我要開發(fā),那個……你幫我把它移開,移一座山要花幾千萬呢,你現在給我修個法把它弄掉。”那是你想的。師父修個法會告訴你說,“那座山是石頭山,你用炸藥也炸不掉。”那你怎么辦?不是。他會說,那座山現在對你的投資事業(yè)來講是個障礙,他會告訴你,你不要炸掉它,那座山擺在那里很好,什么九二一、九一二、九一一都炸不掉它,所以你在那個地方蓋個摩天大樓,那是最得體的。人家101,你可以202,你就蓋上去,因為它不會倒嘛,石頭山。你要知道你要會轉,他是要你去轉,世出世法是教你轉,不是教你死在那里。它不行,不行也很好,不要蓋嘛,種樹嘛,把它變成游樂區(qū)嘛,對不對?把它變成皇帝谷嘛,是不是皇帝谷,忘了,皇帝山是嗎,都石頭去爬的那里。你可以開發(fā)成其它的地方,不一定做你所既定的目標去做,也是可以,不是不行。就是說你要會轉的話你境界就廣了,但是呢它就是透過世間法的歷練來的。你說人家叫你做你就“好!我?guī)湍恪?rdquo;放個焰口,有效啊?所以說很好笑,怎么無笑。我?guī)湍阕鰝法會,做個梁皇,做個什么,不是。我不是說那些無效,而是在這個時候你要進行的工程不同,從廣大境界來看,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你心性的轉變對外在世界它也跟著轉,這個是廣大境界最偉大的地方。

  那么理論上來講,它是從四大現象來的,物理現象是跟生理現象相結合,社會現象是跟心理現象相結合,所以心理現象受到社會的中心價值觀所影響,關鍵在這里。生理現象受到物質界的條件限制,但是心性可以改變物理現象,那就產生交叉作用,不是直線作用而已。因此修行它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物理現象也能改,關鍵吶;但是那個改不是用你大腦想象的去改,它是三昧力改變的,關鍵是在這里呀。那你三昧力的培養(yǎng)透過九次第定經過超越三昧來訓練,可以,時間很長,但是以同樣的時間,你來訓練三昧力,世出世間法來訓練,同樣的時間你早就入法身境界了,早就進法身境界了。

  那現在我們之所以弄不成的就是,你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你不愿意投入,你都只是做好就算了,那不是修行。修行就是從事情上要做到忘我境界,你忘我都不行,你的法怎么成就呢?做到忘我。我們都還沒做,“師父今天很累……”我說:“很累要做什么?”“早點睡可以不可以?”你再不答,他說:“明天能不能晚一點起來?今天很累。”不能成就啦,不能成就。忘我的人不會累不累,你知道嗎?有我的人才會累。我們常跟各位講,你在修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放松,你去注意看看,我在修法而又很輕松的時候,根本你就不累。你之所以累是因為這個肩膀老是提這樣子,你當然累。為什么?從你會緊張上知道你還有我,真的無我的時候你是很輕松的,所以你從剛開始就應該要訓練了。我的意思不是說放松的人是無我,不要聽錯了,不是說放松就無我,而是你能夠放松的話,你的修法很容易進入無我狀況,關鍵是在這里。這是“廣大境界”的這個說明。你沒有這個境界,你下面就沒辦法進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他講到“妙音遐暢無處不及”。這“妙音”有兩個定義,第一個“妙音”的“妙”是針對利益眾生講的。我們跟各位講過,講妙、講大那都跟你一般所用的大小不一樣。“妙音”不是非常好聽的音,不是那個定義,那個音聲能夠開啟眾生的覺性,叫作“妙音”。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妙音”兩個字,不一定指聲塵,所有的溝通都算,換句話說六塵境界都算。當中有一個共識,共識也是互相溝通的東西,知道嗎?你有沒有共識呢?常常搞錯那就表示你不解嘛,對不對?

  共識是很重要的,而真正的一個修行者跟佛是有共識的。一個修行者跟他的上師是有共識的,當你沒有共識的時候,你沒有上師。你要留意到,你跟上師的共識,你跟三寶的共識。很多人都覺得說,我在講經是怎么準備的,我告訴你不要準備,我不是在夸大我怎么樣,因為我跟這個經文的共識,我有。這個共識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沒有共識的話,你怎么講?你再怎么準備都是數據,那數據就沒用了,你多講一點少講一點有什么用,對不對?隨著歷史越長,你資料越講不完,是不是這樣?所以這不對,不是整理數據來講的。真正要的是我跟它的共識,我對它的了解的那部分講給你聽,希望你從這邊也去建立你的一個模式,用你的模式跟它來產生共鳴,關鍵是在這里。這里面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講出來的那些知識,而是講出來的一種什么——心的頻率,那個頻率跟你那邊能不能共鳴。不是我講什么給你聽,我在講的是,你要懂得它在講什么,這個才是重點吶。我在講什么你聽懂聽不懂無所謂,就有聽沒聽而已嘛,對不對?但是透過我的表達,你知不知道《華嚴經》講什么?透過我的表達,你知不知道佛陀的那個是什么?這個才是關鍵。所以我們在講說,各位,你懂嗎?反正大家“懂!”鼓掌也鼓的很多了,到底懂不懂?你懂得是我講的那些語言文字,佛陀的那個呢?那個你沒有啊!真理的那個面目呢,你掌握不到啊,那就不算了。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的是這個部分,這個就是“妙音”所講的地方。

  這個“遐暢”很簡單講就是順暢,無處不及呀。當然,“處”你講處所也對,可是他的重點是在他所接觸到的眾生都能夠覺悟過來,他真正要你覺悟的不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你透過世間的種種,讓眾生能夠覺悟到生命的存在跟價值那個部分,這個才是“妙音遐暢無處不及”他所指的標的。我們一般人所講的不是這些,所以“及”,及到哪里呢?只要有眾生的地方,他都能夠明白。沒眾生的地方你還講什么,對不對?他講的不是地點,是眾生,只要有眾生,他都能體會到,只要有眾生,都能感受到,這叫“妙音遐暢”。

  我們大家都有心想學佛,你要認識佛,重點是認識佛,才能常隨佛學。不是認識我,認識我就不對了,我一個肉身之軀有什么好認識的?對不對?眼鏡戴在臉上而已,你再怎么看,眼鏡那兩個腳一定掛在鼻梁上,你成就不成就都一樣,這個色身沒什么,真正的是這色身能不能夠投射出佛陀的那個境界,乃至于引導我們到達佛陀的那個境界里面,這個才有意義,我們要的也是這個。我們也是這樣期望各位,你能夠從這個地方,來完成你生命的改造,到達佛陀那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好吧,這一會我們就先講到這個地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