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講話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譯文: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來,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跪地,雙手合拿,虔誠恭敬地向佛陀問道:「世間希有的佛陀!佛陀善于愛護顧念諸菩薩,善于教導付囑諸菩薩。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發(fā)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許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善于愛護顧念諸菩薩,善于教導付囑諸菩薩。你們現在細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妄想心,善男子、善女人,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下所說,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是的,佛陀!我們大家都樂意聽聞!
講話:
第二分的主題,主要是須菩提請佛陀演說般若妙法。經文中「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而白佛言”,這個「時”是指佛陀入三昧中,觀說法機緣已成熟欲說未說之際。這段經文有二個問題,一是佛陀為何不自說,要須菩提起座勸請?二是在座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為什么都默然,而由須菩提代表請問佛陀?關于佛陀不自說與須菩提代表請問佛陀的原因有二:
一、表法珍貴:般若空慧,甚深微妙,為顯發(fā)「法”的珍貴,令聽聞者生起「難遭遇”之想,因此由須菩提起座請佛陀轉般若法輪。
二、轉教付財:須菩提名為「解空第一”,對于諸法空理早有深悟,佛陀生平也曾要他代講《般若經》,令他教化一切未悟般若意趣的聲聞和諸位權乘,這也是天臺宗所言的:「轉教付財。”所以,在此般若法席上,唯有解空的須菩提能荷擔佛陀交付的財寶,能會意佛陀真心,于是代表大眾,開口向下探問個中消息。
在闡述第二分經文時,我分四點來說明:
經文中開頭說:「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經文所敘述的如同一般世間的禮節(jié),沒有什么奇特處,其實蘊含此分的意旨及另一番玄機。
一、中道權實合一
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理性雖空,事相上仍不廢威儀禮節(jié)!赣蚁ブ”,右膝表「權”即般若智,地表「實”即真如理,亦即須菩提所問已和真如理體相應!负险”是合權實二邊,印證中道三昧是大小融通,權實不二。除了表明中道是權實合一,還有三業(yè)虔誠之意。
只是一段粗淺的經文,胡跪、合掌等禮節(jié),都包涵著無限的般若旨趣。佛門的合掌又稱合十,亦即合十法界于一心!妒亟洝罚骸三界無有別,唯是一心作。”《華嚴經》也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
對于「心生十法界”這個道理,有許多人一定會狐疑不信,我明明是人,怎么又是菩薩和餓鬼畜生呢?其實我們一天的生活里,一顆心來來去去不知在天堂地獄走了幾回?當我們生起瞋怒斗諍的心,難道不是修羅的化身?當欲望饑渴的火焰燒起,就猶如餓鬼受著針咽吞火的痛苦,難道不是飽嚐餓鬼的滋味嗎?天堂地獄在哪里呢?
有一個信徒來請教無德禪師:
「禪師,我心里頭一直有個問題百思不解,經典上說三界唯心,可是我明明在人間,我的心哪里會在天堂和地獄?”
無德禪師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只叫他去井里打桶水來。當水提到后,禪師指著那個水桶說:「天堂地獄都在那一桶水,你自己親自去看看吧!”
信徒聽了就依言專注地凝視桶里的水,看了許久什么也沒發(fā)現。禪師突然走近,把他的頭壓進水里,正當他喘不過氣來,禪師就松手了。信徒又驚又怒責罵道:「你這壞心腸的禪師,把我壓進水桶里,那種喘不過氣來的痛苦,簡直就像地獄一樣。”
禪師毫不動怒,笑問道:「那你現在,感覺如何?”
「能自由的呼吸,感覺就像天堂一樣的快樂。”
禪師叱喝道:「你從天堂地獄都來回走過了,為什么不相信天堂地獄的存在?”
二、般若不在別處
從第一分的經文中,佛陀以穿衣吃飯,洗足敷座的庸言庸行開顯般若的本地風光,因此才有第二分須菩提贊嘆「希有世尊”!赶S”有二種含義:一即佛陀以日用行事,示現般若在眼下眉端,不在別處。二是須菩提自己終日走街過巷,不知向穿衣吃飯?zhí)庮I會,今日始悟,所以嘆其「希有”。對于佛法全體大現于生活,我引用一則公案來說明。
趙州禪師非常重視生活的佛教,于生活中處處表現其家風,有人問:「佛法大意。”他答:「吃粥去!”有人請示如何開悟,他答:「吃茶去!”有一位學僧因為多年,始終未領得禪意,因此向趙州禪師請假。
「弟子前來參學,十有余年,一直不蒙老師指導開示,今日想請假下山,到別處去參訪。”
趙州禪師聽后,大驚道:「你怎么可以如此冤枉我?從你來此,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微笑;你禮拜我低頭,我那里沒有給你開示給你指導?你怎可以昧著良心胡亂的誣賴我!”
一粥一茶即是禪心,語默動止又何嘗不含法味?趙州禪師不曾辜負學僧,可惜學僧混蒙度日,慧眼未開。
三、如來護念付囑
經文中如來善于護念,善于付囑的是什么?佛陀四十九年說法的過程,可以用一首偈來表示。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護念即指佛陀從演說華嚴以來,善于調伏愛護一切眾生。以不同根機的眾生,分別演說了義不了義經!父秶”就像世人把家業(yè)財寶付與兒孫繼承,如來把法王家業(yè)囑咐弟子荷擔。并且囑咐其由小乘入大乘,勉勵諸菩薩于因地修行。
佛陀觀眾生根器因緣不同,善于調御且垂加護念付囑,因此佛的十號之一有「調御丈夫”的尊稱。禪門中也有很多老婆心切的老師,善于護念付囑弟子,在一啄一喙間,令弟子打破多劫的無明殼子,接引弟子見性出頭。
靈訓禪師在廬山歸宗寺參學時,有一天動念想下山,因此向歸宗禪師辭行。禪師問道:「你要到哪里去?”靈訓據實以答:「回嶺中去。”禪師慈顏關懷道:「你在此參學十三年,今天要離開,我應該為你說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來找我吧!”
靈訓禪師整理行李后,就持具去向歸宗禪師告假。禪師親切的招呼道:「你到我面前來!”靈訓依言前近。禪師輕聲說道:「天寒地凍,你一路要善自珍重。”靈訓語下,頓然徹悟。
歸宗禪師十三年來悉心照拂弟子,當弟子前來辭別時,知「蛋已孵熟”,只要再加以深心護念付囑的一啄,便可以令靈訓禪師徹骨徹髓照見自家面目。一句「途中珍重!”是師家無限的護念與付囑呀!
四、安心兩個問題
經文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吭坪谓捣湫?”這里提出兩個安心的問題。即發(fā)菩提心以后要怎么保任安。繉τ谏鸬耐胄囊趺慈ソ捣?關于這兩個問題是修行中最普遍發(fā)生的狀況,佛陀說的千經萬論都是「因病予藥”,用于對治我們貪瞋癡三毒。
如何化導貪瞋癡三毒,不讓它毒害我們的功德法財?應該以不凈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火;以因緣觀對治癡心。
如何安住菩提心,降伏妄想心?經文里的回答:「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有三種含意。
一、眾生諸佛本自一如──世出世間無一法不是真「如”;無一法不「是”實相。廓而論之,吾人內而根身,外而器界,皆是真如實相的流露,哪里還有生佛之別?既是生佛一如,當然沒有真心與妄心的分別!
二、吃飯洗足當下即是──就「如”同如來尋常的穿衣吃飯,洗足敷座,這一段光景,當下即是!以此而住,就是安住其心,也就能降伏其心。
三、住心降心即指后文──即后文如來所言的住心、降心的方法。
「如是”涵蓋對治住心降心的方法標的!生活里,我們要怎么能「如是”見到自性的光明,照見四大五蘊和合的「假我”?如是「五蘊皆空”即能了生死苦厄,當下證明涅槃常樂。由于執(zhí)著「我”是恒長性,是不變性、是主宰性、是普遍性,猶如「盲人摸象”,怎么能照見自如本性的全體。
在探討「住心降心”主題之前,應該對「我執(zhí)”的愚癡知見先有一番認識!渡洝防镂宜B的寓言,可借為我們的龜鑒。
很久很久以前,有座大香山,滿山遍野長滿了各種藥草。山里住著一種鳥,名叫「我所鳥”。每當春天藥果成熟時,上山采藥的人絡繹不絕。這時,我所鳥總是悲鳴的叫喚:「這山是我所有!這藥果是我所有。∥业男膶嵲谕纯,你們?yōu)槭裁匆獊韸Z取我的所有。”
我所鳥晝夜頻頻呼喚,撲翅哀鳴要人止住,但是人們仍舊采擷不停。這只我所鳥嘶竭力盡,最后吐血身亡。
- 上一篇:怎么讀誦金剛經-讀誦金剛經須知
- 下一篇:《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