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菩薩眼里的娑婆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佛菩薩眼里的娑婆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常?畤@人世沒有一塊凈土,他們以為人世布滿了險峻、紛爭、不平就不是凈土,相反的,民豐物阜,共處諧和就以為是人世凈土。正本,這和佛經(jīng)中的凈土概念是大不一樣的。

  佛經(jīng)中將十法界眾生所居住的“土”分為四種,即凡圣同居土、便當有余土、實報嚴肅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以身作則的圣人一同居住的國土;便當有余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嚴肅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通常所謂的凈土,是相對于世俗眾生所居的穢土而言指清凈的佛土,這是酬應諸佛因位之本愿而樹立的清凈嚴肅國土,通常至少是黃金為地,寶樹嚴肅,并不僅僅休養(yǎng)生息。

  佛經(jīng)中看待凈土的視角也不一樣。俗人是向外看這個紛雜不安的世界,覺得周邊的世界不是凈土;佛法則是向內(nèi)看心,隨心凈故則國土凈。所以土的凈穢與否,在于眾生單個的感受程度,也即般若智慧與法身的分證程度。

  因此,一樣是娑婆世界,在布滿煩惱的眾生和智慧滿足的佛陀看來是兩個截然不一樣的世界。

一、眾生看娑婆是堪忍世界

  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一佛攝化之境土!洞筇莆饔蛴洝肪硪辉疲“索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之化攝也,今一日月所照臨四全國者,據(jù)三千大千世界當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xiàn)生現(xiàn)滅,導圣導凡。”[1]這是說娑婆世界是佛的化土,歸于凡圣同居土。在眾生眼里,此土是一個并不怎樣滿足的世界。

  佛經(jīng)將這一世界描寫成五濁惡世,勸眾生出離這個苦難的人世。經(jīng)中是怎樣描寫這個世界的呢?

  “娑婆”意譯“堪忍”,謂此界眾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煩惱而不愿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的所居。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悲華經(jīng)》卷五云:“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原因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2]”娑婆世界由此變成極樂世界的仇視面。

  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娑婆的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xiàn)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力!阿彌陀經(jīng)》云:“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悉數(shù)人世難信之法。[3]“

  有了娑婆世界這樣的不滿足國土,才華非常好地練習菩薩的意志,可以檢驗諸菩薩內(nèi)行利樂時,是否能忍受許多怨嫉煩惱。當然,也有大菩薩特意生于這種不凈國土來度眾生的,維摩詰即是這樣一位菩薩居士!毒S摩經(jīng)·阿閦佛品》云: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于彼國沒而來世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凈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契合?”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凈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這是說,娑婆世界是暗冥的本地,菩薩來此世界即是為了度化眾生,并不是要與愚暗合流。這兒,娑婆世界被稱為“多怒害處”。菩薩不住存亡,不住涅槃,各種佛國,皆為隨順眾生作饒益事而現(xiàn)。

  為了發(fā)起菩薩行,佛經(jīng)中把在穢土修行和凈土修行的難易積德行善作了對比:“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4]”《維摩經(jīng)·香積佛品》亦云:“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凈土之所無有,多么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凈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效果眾生,是為十。[5]”娑婆既為五濁世界,其地之眾生剛烈難化。若能化度之,即得效果菩薩大行。換言之,娑婆亦不失為菩薩修行之好場所。如

  娑婆世界是菩薩效果悲智雙運的本地,當然,娑婆更多見的含義還在于苦難和堪忍。佛經(jīng)中常說因苦得以出離存亡,欲修四諦須從悟苦開端下手。事實上,正由于娑婆世界的苦難太多,眾生又無法直接從苦中超逸出來,所以有了對他方凈土的向往和尋求,因此有了穢土與凈土的仇視觀念。

二、娑婆本是如來法報身凈土

  娑婆世界被描寫成如此雜穢不堪,是對眾生而言的。事實上眾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許多眾生為了躲避這個百般無奈的世界采取了自殺等許多不正確的方法。在眾生眼里,這個世界是個堪忍的世界。

  那么,在佛的眼里,娑婆又是怎樣的世界呢?

  以佛眼觀之,布滿瓦礫荊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畢竟之寂光土。這是由于,眾生具惑、業(yè)、苦三障,所以感果與所見皆是不滿足。而寂光土之體,具法身、般若、脫節(jié)三德,佛已效果三德,所以感果即是畢竟真常。真常畢竟的常寂光土是周遍法界的,并非離此布滿瓦礫荊棘之娑婆世界而有一別體存在,所以佛眼看人世,娑婆即寂光。

  《法華玄義》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業(yè)力所隔,感見不一樣。”眾生與佛同體,眾生之惑業(yè)苦三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脫節(jié)三德,因此欲轉(zhuǎn)穢為凈,先須轉(zhuǎn)三障為三德。如此,凡圣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凈常寂光土。經(jīng)中常說,“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即是這個道理。

  在《華嚴經(jīng)》中,娑婆世界被明確地歸入了華藏世界的體系,位于“普照十方熾然寶亮光世界種”的第十三層,是釋迦牟尼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的佛剎。

  以上是就佛的法身法土來說,那么佛的報化土又是怎樣呢?《法華經(jīng)》曾說到在印度說《法華經(jīng)》的靈山不會為劫火所燒,《如來壽量品》頌云: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wěn),天人常布滿。

  園林諸堂閣,各種寶嚴肅,寶樹多華果,眾生所游樂。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

  我凈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煩惱,如是悉布滿。

  這是說明佛報化二土之相。眾生所依之土,是凡圣同居土,即化土;烈虮娚鷺I(yè)原因此有生滅。所以眾生見劫盡,會看到此愿望所成的世界為劫火燒盡。事實上,對佛而言,化土燒盡而凈土不毀。這是由于,報佛如來的實在凈土,為第一義諦所攝,非世俗諦攝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燒盡而凈土不毀。

  為啥同在娑婆世界,靈山凈土卻不受劫火破壞呢?這與眾生的原因有關:“是諸罪眾生,以惡業(yè)原因,過阿僧祗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積德行善,柔軟質(zhì)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所謂無緣不見,有緣得見!斗ㄈA經(jīng)》側(cè)重,如果有眾生心意柔軟,苦刻精勤,以供養(yǎng)渴仰心欲見如來,佛即現(xiàn)生令他們見靈山一會未散。如來常在靈山說法,忍土正本平坦,唯開示悟入佛知見者,則能見此地步,悉數(shù)眾生,無明深重,諂曲濁心,故不能見。

  天臺宗智者大師即是這樣一位親見靈山法會的人。智者受學于慧思禪師,他到光州大蘇山參見慧思時,慧思一見面就很高興的對他說:“舊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后來授以普賢道場,令修法華三昧。智者誦《法華經(jīng)》時,寂然入定,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豁然大悟。這是由于對佛法的堅信解相,方能于同中見異,穢中見凈。

  除了《法華經(jīng)》對佛以娑婆為報土有描寫外,最聞名的比方要屬《維摩經(jīng)》中如來按趾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見《維摩經(jīng)·佛國品》: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比方清閑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布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凹凸,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于悉數(shù)眾生悉皆對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所以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瑰寶嚴飾,比方寶嚴肅佛、無量積德行善寶嚴肅土。悉數(shù)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xiàn)。”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比方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積德行善嚴肅。”

  在這兒,舍利弗尊者置疑佛陀的國土不凈,所以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嚴肅,大地金色,悉數(shù)世界都變成清凈嚴肅的國土。這在凡夫看來是不可能的作業(yè),佛陀卻通知舍利弗:“這即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人世,和眾生看世界,凈穢不一樣竟如此懸殊。這一自他不共的依報說明,隨心凈故則國土凈。當眾生一分一分地自凈心意時,就能感受到當下即是凈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樣,是心凈國土凈的世界。

  那么,眾生怎樣才華進入佛的常寂光凈土?《觀無量壽經(jīng)》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悉數(shù)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正本即是身土不二的,佛無時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識得自性,將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來性海,便當下即證得自心凈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凈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師即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證得常寂光凈土的人。

三、釋迦佛親自將娑婆世界變穢為凈

  娑婆世界在眾生眼里是固定不變的,這一世界不但雜穢絢麗不堪,而且有著固定的時間和空間,是無法隨意改動的。

  可是,在《法華經(jīng)·浮屠品》中,娑婆世界被佛的神力進行改動和拓展,這種對國土的隨意改造也是為了打破眾生以固有視角看待世界的情見。

  事情原因是這樣的:佛說《法華經(jīng)》時,從地涌出七寶大塔,佛陀述說了塔內(nèi)多寶佛的本愿——凡有說《法華經(jīng)》處,必定塔涌贊言以作印證。所以在會的大樂說菩薩等請見多寶佛身及釋迦統(tǒng)籌諸佛。釋迦如來為供養(yǎng)多浮屠,故集結(jié)十方統(tǒng)籌之諸佛,并以神力三度將娑婆穢土變?yōu)榍鍍魢痢?/p>

  初變娑婆世界為凈土,如經(jīng)云: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凈,琉璃為地,寶樹嚴肅,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及其地,以寶網(wǎng)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于他土。”

  這是說,教化于他方的諸佛統(tǒng)籌將至,故佛將穢土改動為凈相,娑婆世界變成嚴凈國土的嚴肅不亞于極樂世界。此時,只需在《法華經(jīng)》講座現(xiàn)場的與會大眾被留在了娑婆世界上,由于他們現(xiàn)已不住小乘,遠離心垢。其他的天神、俗人則被轉(zhuǎn)移到了其他的世界。

  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由于來娑婆世界的統(tǒng)籌諸佛甚多,初變的國土還不足以容受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所以釋尊又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并構(gòu)成一大佛國土,來容受統(tǒng)籌諸佛。國土的嚴凈程度亦如初變所描寫。一樣移諸天人至他土。

  三變是再度于八方,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凈土,又移諸天人至他土。原因是每尊佛來時都帶一位大菩薩作為家丁,諸佛的師子之座,高五由旬,原先所變的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凈土猶不能容盡,所以有了第三變凈土,并將諸國通為一佛國土,如此方能容受十方諸佛來訪:“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于八方。”

  由如來以神力三變凈土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娑婆世界在佛的視界里永遠是清凈自如的,有緣眾生依佛的清凈眼也可以見到娑婆的嚴凈之相,這是其一;

  其二,除了娑婆國土外,還有許多的國土世界和娑婆世界一樣是雜穢的,并不僅僅只需一個娑婆是五濁惡世。

  其三,從佛三次“移諸天、人置于他土”的做法來看,凡夫眾生因惑業(yè)所感,無法享受和佛一樣清凈的凈土,雖然佛將當下的穢土變?yōu)閮敉粒瑓s不得不將無福眾生移至他土。

  三變凈土是由三昧之力而顯,初變娑婆是變穢為凈;次變二百那由他是勝處改動清閑;后變二百那由他是悉數(shù)處于境無礙。特別是悉數(shù)清凈國土通為一佛國土閃現(xiàn)悉數(shù)依報入于一依報,以此消除眾生的隔閡阻礙之見和凈穢之執(zhí)。

四、娑婆世界可大可小

  一樣的,能打破世界時空的除了佛陀外,還有深位菩薩。經(jīng)中最為聞名的是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大乘菩薩的代表人物,他來自東方妙喜國,以居士的身份輔佐釋迦教化眾生。

  經(jīng)中記載維摩居士能玩世界國土于股掌之上。且先看《維摩經(jīng)·見阿閦佛品》的這個故事: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悉數(shù)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此眾會,現(xiàn)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所以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得華鬘,示悉數(shù)眾。”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現(xiàn)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6]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余天人,俱發(fā)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愿見救助!”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

  其他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已之所往。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所以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這是說,偌大個東方妙喜國被維摩詰以三昧神通力垂手可得地用手拿過來,展如今世人面前。風趣的是,妙喜國中有神通的菩薩聲聞天人等能感覺到自己被轉(zhuǎn)移了本地;沒神通的人根柢不知不覺,以為啥也沒發(fā)生。

  一個東方妙喜國土正本有其固定的方位,可是在大菩薩就象游戲一樣可以隨意更換國土的方位,將這個國土移到娑婆世界,待向大眾展示結(jié)束,又可以舉回本處。不可思議的是,妙喜世界雖然被歸入娑婆世界之內(nèi)卻并無增減,而娑婆世界也沒有因一個外來國土的進來變得狹窄。此舉徹底打破了時空的約束。

  由于,世界本身是無盡的,如映珠網(wǎng),互攝互入,世界與世界之間可以彼此容納,風平浪靜。這也說明,世界是空性并緣起的,娑婆世界本身并不是一個實體的概念,眾生無須在這上面苦苦頑固空有仇視、自他相礙的觀念。

結(jié)語

  凡夫眾生的有漏依報國土是眾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凈和壞滅之時。佛的凈土是佛的悲智力變現(xiàn)的,是以無漏五塵為體的,因此清凈嚴肅。雖然凈穢間隔看起來如此之大,但眾生與佛賦性一體,心佛眾生三無不一樣,只需一念清凈,當下就能感受到凈土。當下感受的凈土在未滿足成佛之前,他人是無法共知的。前史上有許多高僧修法效果時自我享受夸姣的凈土世界,可是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穢惡的五濁惡世,這就歸于“唯獨自明晰,余人所不見”的地步了。所以,土的凈穢與否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里清凈,世界就跟著我們清凈。因此,學佛,自凈其心是很主要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