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天地寬

\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自利利他,而要利他,就必須先將自己做好,自己做好了,才有能力、資格去幫助他人、利益他人。因此,佛陀一切的教化,無非是教我們?nèi)绾巫鋈拴ぉと绾巫鲆粋好人,從一個好人出發(fā),然后不斷努力、提升,逐步成為一個賢人、一個圣人、一個羅漢、一個菩薩、一個佛。所謂“人成即佛成”,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佛教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我們每個人內(nèi)在的慈悲心。慈悲是一種力量,有了這份力量,我們就可以去幫助別人──別人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這種崇高的品德,其實就是菩薩道的精神。菩薩的特質(zhì),就是時時刻刻都不忘眾生痛苦,心心念念都想著利益眾生的方法。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菩薩的話,就必須向菩薩學(xué)習(xí)──唯有透過利益眾生,才能成就自己、圓滿自己,這也就是菩薩道的實行。

  菩薩道要如何實踐?首先,我們要學(xué)習(xí)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增長內(nèi)在的慈悲──簡單地說,就是先把自己做好,通過自身、自心的提高,從而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在日常生活中,多向善知識學(xué)習(xí),取長補短,然后將自己所學(xué)的、所擁有的,拿出來去幫助別人、去解決別人的困難苦憂。

  由于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行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從菩提心及大悲心出發(fā),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所以菩薩對于自己是沒有執(zhí)著的,菩薩是無私的、是無我的。

  有一位智者曾說過:“凡事如果能放下自我,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慈悲。”然而,現(xiàn)今是功利社會,每個人都把自我看得很重,凡事都從功利著眼,處處只識得自我保護,真正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的,實在少之又少。因此,佛教的利他精神,實有廣泛提倡之必要。

  以下的故事,內(nèi)容所說的是對別人利益的考慮與自我執(zhí)著的放下,其中有著深刻的啟示: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他饑渴難忍,瀕臨死亡,但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堅持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終于在沙漠中找到了一間被廢棄了很久的小屋。

  他在屋子的前面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吸水器,可是卻滴水全無。正當他無可奈何之際,忽然又發(fā)現(xiàn)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請你離開這里之前一定要把水壺灌滿。”

  他讀完之后小心翼翼的打開了水壺塞,里面果然有一壺水。

  這個人此時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如果按照這張紙條上所說的把那壺水倒進吸水器中之后,吸水器仍然吸不出水來,自己有可能被活活的渴死在沙漠中;如果馬上把這壺水喝下去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那樣做,后來的人到達這里時就沒有任何希望了。他猶豫了一會兒后,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予了他力量,他決心按照紙條上所說的去做,果然從吸水器中吸出了清純的泉水。于是他開心喜悅并痛快地喝了個夠!

  休息了片刻之后,他把水壺裝滿水,塞上壺塞,又在紙條上加寫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想到別人,然后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

  放下自我,為他人付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這也就是菩薩道精神的體現(xiàn)。當一個人真正放下自我的時候,辨別真假的智慧就自然會涌出,他必定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人世間的事,雖然并不是每一次付出就會即時獲得回報,但是只有付出之后才可能有回報,才能嘗到泉水的甘美。佛法的修行,何嘗不是一樣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