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入門須知 >

怎樣皈依三寶?皈依與出家有什么不同?

怎樣皈依三寶?皈依與出家有什么不同?

怎么皈依三寶?(圣嚴(yán)法師

  皈依三寶的儀節(jié),在佛陀的當(dāng)世,因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么儀節(jié)。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即唱三皈,要他們皈依未來僧?芍龑毷且惑w,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為皈依。

  皈依三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時,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緊張,皈依之后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nèi)容是什么,按理說,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為皈依的。

  皈依詞共為三皈三結(jié),現(xiàn)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三遍之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說三遍)

  前面三皈說三遍,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則為三皈的三結(jié)。皈依的緊要關(guān)頭,便在三說三皈的正授之時;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于正授三皈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時候,由于自己的發(fā)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并有功德之云,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時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匯集于自己的頭頂上空,結(jié)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皈依文的時候,此一云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于自己的頂門之內(nèi),遍滿于全身,并由身內(nèi)擴(kuò)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云的擴(kuò)展彌蓋,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皈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皈依,該是何等的神圣和莊嚴(yán)!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xiàn)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dāng)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yīng)當(dāng)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絕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yuǎn),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緊要,應(yīng)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jié),無關(guān)緊要;所以諸位發(fā)心受戒,應(yīng)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dāng)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見《律學(xué)要略》)

  以此可見,三皈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三皈的戒體,卻也并不容易。我們相信,準(zhǔn)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三皈弟子,是沒有得到三皈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皈,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shù)十人或數(shù)百數(shù)千人的大規(guī)模皈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已。

  從宗教情緒的養(yǎng)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fā)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愈嚴(yán)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莊嚴(yán)之感。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jié)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xiàn)今,仍在流通,并且仍為大多數(shù)的皈依師們做為藍(lán)本。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個項目:

  1、敷座請師: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shè)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皈依師升座。

  2、開導(dǎo):開示三皈依的意義。

  3、請圣: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皈,以及。護(hù)法龍?zhí),監(jiān)壇護(hù)戒。

  4、懺悔:懺悔往昔業(yè)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yè)清。凈,之后,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

  5、受皈:三皈三結(jié),并發(fā)三誓。

  6、發(fā)愿:發(fā)無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眾生。

  7、顯益勸囑: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并囑依教。奉行。

  8、回向:將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三皈正范,以目前來說,也不切于實用,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升座說皈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范》,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wù)呷f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見《律學(xué)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三皈五戒正范》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dǎo);皈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皈依,故應(yīng)請圣;為求重新做人,故應(yīng)懺除前愆;三皈三結(jié)與三誓,是受皈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皈共分三品:發(fā)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只求不墮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dǎo)發(fā)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jìn)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yīng)該的;為了養(yǎng)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qū)別,但卻偏于小乘形態(tài)。所以在律中的三皈,非常簡單,除了三皈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匯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fā)愿及回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huán)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皈的儀節(jié)簡化,現(xiàn)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后,受皈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皈依師略為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后,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與三結(jié):“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再念:“我某甲,皈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甲,皈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甲,皈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教發(fā)四弘誓愿:“我某甲,眾生無邊誓愿度。我某甲,煩惱無盡誓愿斷。我某甲,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我某甲,佛道無上誓愿成。”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諸佛凈樂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至此皈依功德圓滿,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后,受皈依者,禮謝皈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皈依者,能夠領(lǐng)受即可。

  其中應(yīng)該說明的,是三皈三結(jié)下面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zhì)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xué)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

  佛是;具足的大覺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皈依奉行,必能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凈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眾。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jīng)進(jìn)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

  至于受了三皈依之后,如果為了維護(hù)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皈依之心,仍可不失皈依;但若存皈依之心,便失皈依。

  再說到“戒”的問題,皈依了三寶之后,的確有一些應(yīng)該戒禁的事項。上品皈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皈依者,也應(yīng)只食五種凈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并且不得做屠業(yè)、酒業(yè)、淫業(yè)、賭業(yè)等的作惡行業(yè),每年的一、五、九月及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dāng)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皈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皈依三寶之后,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我們現(xiàn)在是以事相為主,所以應(yīng)該恭敬供養(yǎng)一切佛菩薩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為了報恩,偏重于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只肯定一樁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

皈依與出家有什么不同?

  一、皈依是什么意思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也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寶之后,就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發(fā)心學(xué)佛都可以皈依。如果不經(jīng)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dāng)然也能學(xué)佛,但皈依后,在心態(tài)、生活、習(xí)慣各方面,都有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護(hù)法龍?zhí)靵韰f(xié)助、加持。

  皈依三寶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稱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改革家王安石,還有南朝的梁武帝,他們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可能得到一些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份上的印證。因此,皈依三寶并不是多余的執(zhí)著,而是學(xué)佛者必需的手續(xù)。佛經(jīng)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破除先世的惡業(yè),若能皈依三寶,就能破壞先世惡業(yè)。

  二、出家是什么意思呢?

  出家有五重義,就是:一、出煩惱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輪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凈家。

  出家之人,世俗中人一般稱稱呼他為師父。

  三、皈依和出家是什么關(guān)系?

  皈依三寶不必出家,出家必須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著要守戒律,因為受戒還需要其他的儀式。部分居士會在皈依同時,也受五戒或菩薩戒,但佛法慈悲而圓融,可以酌情根據(jù)自己情況,按部就班進(jìn)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