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追思 永恒的典范(紀念先師離欲上人圓寂十周年 )

  無盡的追思永恒的典范

  ──紀念先師離欲上人圓寂十周年

  釋昌臻

  先師離欲上人離開我們已經(jīng)十周年。但上人一生持戒修行,安貧樂道;弘法利生,慈悲濟世的精神,永遠給我們留下學習的榜樣,永遠指引和鼓舞我們在修行道路上前進。

  上人一生自行化他的精神,同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三十年》中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 這一綱領(lǐng)是符合的。作為佛弟子,必須一方面,持戒修行,安貧樂道,以凈化身心,啟迪智慧;同時,又必須弘法利生,慈悲濟世,以利益社會;培植福德,修福修慧,利己利人。這是實踐人間佛教必須遵循的道路。

  對于上人最好的紀念,就是切實履踐,依教奉行。我想提出兩點認識,與同修們共勉:

  一、必須持戒修行,安貧樂道,才能凈化身心,啟迪智慧。佛法是教育,是認識人生、破迷開悟的教育。學佛先學做人,人格圓滿就是佛。古來大德有句名言:“有廟無道,不能興教! 意思是廟子雖然修得好,要是沒有道,不能振興佛教。什么是道?持戒修行就是道。持戒修行的人,身心清凈,精神生活充實,不貪著五欲六塵,自能安貧樂道。上人一生,嚴持戒律,精進修行,有修有證,智慧超人;布衣蔬食,樂在其中。居士們供養(yǎng)高檔的用品、食物,均變賣用于建廟。1991年榮昌居士們看見上人床上用品破爛不堪,為其購一套高檔被蓋等物,他堅持不用,仍賣掉作建廟經(jīng)費。至今留下的補巴舊床單,和追隨他幾十年的風火蒲團等,正是啟迪后人最佳的教具,和無價的精神財富。當時報國寺雖然房屋破敗不堪,食宿條件很差,道路泥污難行,但是,從遠道來親近上人的人,真是絡(luò)繹不絕;而報國寺正是有這位得道高僧而聞名于世。

  佛、法、僧三寶,以僧寶為樞紐。因為佛寶、法寶是超時空的永恒真理,是歷劫常新的。所以,佛法之興衰,實取決于僧寶。太虛大師說得好:“僧寶清高,佛法興盛;僧會卑污,佛法衰替! 目前物欲橫流,,寺廟也受沖擊。個別僧人貪逐五欲,道德敗壞,損毀佛教形象,引起社會評論,深堪慨嘆!趙樸初會長生前多次提出:“佛教當務(wù)之急,第一是培養(yǎng)僧才,第二是培養(yǎng)僧才,第三是培養(yǎng)僧才。” 培養(yǎng)什么樣的僧人?培養(yǎng)持戒修行,安貧樂道,人格高尚,利益社會的僧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艱巨的任務(wù)。為了振興佛教,為了成就道業(yè),我們應當以上人為榜樣,力爭做一名優(yōu)秀高尚的僧人。

  二、弘法利生、慈悲濟世,就是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社會人群。因為,一個持戒修行、身心清凈的佛教徒,他必然是關(guān)心他人,熱愛社會的人;必然是忘我利他,受人尊敬的人。上人一生,慈悲為懷,隨緣施化,處處以身示范,深受人們敬愛。上人雖是禪宗大德,但鑒于末法眾生,根機淺薄,為了普度有緣,四十年代即在成都建“離欲念佛堂” ,化度無數(shù)。上人雖言語不多,而感人至深,往往一、二句話,使人改過遷善,終身受益。其攝受力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上人精通醫(yī)術(shù),在弘教之余,凡來求醫(yī)者,不問貧富,有求必應,治愈不少疑難怪癥,深受患者感恩戴德。樂至報國寺編印的《離欲上人遺方》,已再版六次,索取者甚眾,遍及海外。上人在圓寂前夕,口中反復念著:“人人平安!家家平安!” 這是“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的菩薩情懷的自然流露。報國寺近十年來,在助學、扶貧、救災和其他公益事業(yè)方面,作出了一定貢獻,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shè)服務(wù)的先進集體” ,這都是上人的教導所至。當然,我們做的還很不夠。今后必須繼續(xù)努力,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的宗旨,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shè)作出更大貢獻。

  緬懷上人的言傳身教,它將永遠鼓舞我們在自他兩利的修行道路上前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