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解讀《楞伽經(jīng)》第二十講

  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jīng)》第二十講

  上回說到108個問題,總持一個原則,一切唯是心。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分別意識所得,有點類似我們在《楞嚴經(jīng)》上所學的文殊菩薩的偈頌。那個是側(cè)重于文殊菩薩修行思惟的心路去總結(jié)的,這個是側(cè)重于理性的清晰、概念這個方面去總結(jié)的。因為佛法整個的力度是一種體系的表現(xiàn),但這種體系單獨看來每一種又是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獨立的所謂法門,每一個都成為單獨成立的修行解脫證道法門。正所謂法法平等,只是因為眾生心因不同,所以有這種種的問,有疑問才有解脫。

  “何故諸國土, 無垢日月光,或如華果形, 箜篌細腰鼓?”這種問說明依報隨著正報在轉(zhuǎn),眾生的正報不同,依報則顯現(xiàn)不同,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我們每個人居住的家居環(huán)境不盡相同,有的人家里是這樣的裝飾,有的人家里是那樣的裝飾,因為你的家就可以代表你所住的國土,有種種形象不同就是因為正報不同。

  所謂正報就是他自身的主觀意識,他自己的業(yè)力種性發(fā)生的不同,所以他的家居環(huán)境就不太一樣。從這個側(cè)面可以講萬法由因緣和合而生,這也是佛法的一個概念體現(xiàn)。

  “一切剎中現(xiàn),異名諸色類,佛子眾圍繞?何因不食肉?何因令斷肉?食肉諸眾生,以何因故食?”為什么學佛修行的人不讓吃肉?這已經(jīng)很明確了,由此你就可以知道沒有所謂的三凈肉之說,F(xiàn)在很多法師講在家人可以吃三凈肉或者吃花齋,花齋也不行的,明天講《楞嚴經(jīng)》清凈四明誨章更明確這個觀點。佛告訴你為什么不讓你吃肉,不但不吃肉而且絕對是斷其想,連想都不要想,因為這是讓你慈悲心生起來。

  這從現(xiàn)代研究也能講得通,食肉的人火大,嗔心重,嗔心重不容易生慈悲心,所以佛說你吃肉斷慈悲種。這也對著咧,我們吃肉多的人容易發(fā)脾氣,容易野蠻。忽必烈打仗為什么能鐵馬金戈橫掃天下?他吃生肉的,沒有慈悲心,他慈悲種斷掉了所以他殺人如麻,可以屠城。這證明人家佛祖講得對,我們修行的人要去修慈悲心。他們之間為什么互相食啖?都是種下的業(yè)力相牽,我們再去跟他修共業(yè)的時候,今生你吃它,下一生它會吃你。古人講的話,你咬人家一口,人家還你八兩,這就是業(yè)力相牽,我們沒必要跟它結(jié)那個緣,所以說要斷肉。

  這里所講的種種問題是我們修學當中可以觀察的身心境界,種種緣起相,我們觀察到這一切緣起相的同時,我們要知道它的本質(zhì)是空性、般若智慧的體性,就是我們所謂的心性、自性,這些東西,這么去觀察就好。

  “真如智慧佛 愿皆為我說”。為什么稱為真如智慧佛?由自性發(fā)智慧那是圓滿的覺性,理性的體現(xiàn),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主觀意識從錯誤的東西扭轉(zhuǎn)過來。佛一定要是自利,自利是要依清凈緣,自覺力才能產(chǎn)生。我們依不到清凈緣,沒辦法產(chǎn)生自覺力。當時的釋迦世尊為什么不在王宮里成道?我們不要自己認為我們很清楚一些道理以后,會自己去思惟,會找一個清凈的地方。沒有什么清凈的地方,在這個世上你想成道,必須依佛而住。我們業(yè)障深厚,要依絕對的具足德相的三寶,你才能生起清凈覺受,你要想想當時的菩薩阿羅漢還要依佛而住,何況我們這些人呢?

  我們現(xiàn)在更要依佛而住,你能夠天天去接近去熏染,自然會生起來清凈正覺的智慧力量。為什么?這很簡單,緣起力嘛。在你生命相續(xù)當中的緣起力是如是發(fā)生的,在你的生命世界里如果生起的是自以為是的自我意識的認識的話,那還是你自己的善根也好、善業(yè)也好、惡業(yè)也好、無記憶也好,還是那些在發(fā)生。

  學佛修行千萬不要自己認為清楚了,想明白了。這種人大有人在,我就是那么個人,我就認為當時我?guī)煾附o我說明白了,而且我伺候我?guī)煿粋月聽師公開示,我覺得挺清楚的,覺得自己不含糊,然后自己就開始悶頭琢磨了。清楚嗎?清楚,但是記住遇到境界你不認識,那個清楚叫知道,聽人家說的,真清楚是你自己親身體會到了。這個有本質(zhì)的差異,我聽人家說了,我也真聽明白了,但是真知道你必須得有感受。比如修塔有好處,念佛有好處,持戒有好處,你也聽了,你也贊嘆了,信佛多好呀你也信佛,但是你沒有親身體會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它里頭是干什么的,你不知道為什么會好。

  我們聽到的“道”,是我們聽到的。只能說你“知道”,不能說你“了道”。啥叫“了道”了?你真正地了知而且通達了。你不依緣熏修發(fā)生緣起,你永遠沒那個力量。為什么?恐怕你們所有在坐的這些人沒有一個比我清楚的,但是為什么我不出門弘揚佛法去呢?還得熏修,力量起不起來,你光覺著自己好像技術不錯了掌握得很好,實際上好不好?自己最清楚。你要去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必須你得見到很多人,眾生眾生嘛,各種因緣發(fā)生力量都會出現(xiàn),你要不了解這些怎么體現(xiàn)空性?我們體會佛法不是光知道就完事的。

  大慧菩薩祈問的這108個問題的存在,是我們要觀察的角度,我們可以從這么多角度來細致地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那個特質(zhì)就是空性,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問題的根源就行。你無論看到什么現(xiàn)象記住它的本質(zhì)是無諍,是清凈的,你這么去觀察它,一切隨它生滅相,你讓它隨它自己相去發(fā)展,它有,亦有;無,亦無。它有也會變成沒有的,這是根本。

  我們要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比如眼前的境界,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人悲也好、人喜也好,隨著人云亦云,那你還不夠煩惱的吶。怎么辦呢?遇到這種事,如果看他是善緣,我們好好地給他引導一下,比如人家真的有疑問,沒問題,他想找事呢?也好辦,拉出去,就這兩種態(tài)度,沒有必要自己還去傷心吶,傷什么心!修學一定要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每一個好的善念都要去興起,什么叫善念?能夠自利利他的想法都要如是去貫徹才好,這是我們的本性。

  ◎

  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上法門,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諦聽!諦聽!如汝所問,當次第說!

  這一段是佛應大慧菩薩祈請解釋這些問題的根源,這108 個問題正是我們成佛觀察身心世界的種種的緣起相,也正是你成佛的心要,換句話說成佛的法門。你欲想成佛,你觀察這么多也行或者專一也行,它是一多多一,你去觀察,觀察要依所對境,所對境是什么?必須要親近如法的因緣,跟諸佛法身一體真如,無二無別的,那才行,如果你沒有絕對的具足相的話,你不知道什么叫好的,什么叫壞的,分別不清楚。

  這就像《心經(jīng)》上給你說的“時照見五蘊皆空”,你要知道觀自在菩薩能覺的一念作用,我們能覺的一念作用如何能夠去照見五蘊皆空?他必須得有個照見之物——所對境才能照見,你沒有個所對境去照見,你哪知道五蘊皆空啊?你沒有參照物去認識它,你怎么知道五蘊皆空?所以說你必須得有個所依境。

  所依境是什么?是具足功德的三寶形象,這我們一定要去珍惜祂,這是我們成就一切福德資糧的根源。如果沒有這個作為機緣的修行,你妄想心成就。什么叫妄想心?種種夾雜妄想統(tǒng)統(tǒng)成就。何為夾雜妄想?為什么世間四禪八定不得正覺?因為世間四禪八定當中糾集了一個最要命的東西摻雜里頭,什么東西?就是受,非常潛在的一個我執(zhí)受。

  四禪八定當中唯獨擺脫不了虛妄我執(zhí)受。哪怕他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執(zhí)受還在,為什么?沒有徹底的根源把它觀照掉,沒有所對境,總是依前塵影像為所對境來修行,何為前塵影像?就是他的心境所得,他的心境前面是怎么樣前面是怎么樣,他在不斷地增上。比如我今天打坐,所謂的習禪定,我今天會靜,后天會更靜,他是這么一個增上,但是你記住最后是沒有辦法去闡除掉他微細的我執(zhí)感受,他沒有智慧功夫。

  這個需要智慧功夫去觀照,但是你沒有純凈的理性,換句話說你的理性不圓,還是有漏的知見,所以注定他要墮落,這是世間的法。你怎么去理解呢?很簡單,人自己學一個東西,跟別人教你是兩種概念。你自己學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沒有把握,你會慢慢摸索著逐漸在一點點把握,實驗幾次以后會覺得這事好像行,但是如果有一個明白人告訴你,很簡單一步就到了。但是你要相信他的話才行,這是最要命的。

  這里頭有個抉擇的方式是你看人家是不是給你證明過來,人家實驗過來了你為什么不相信呢?佛祖給我們實驗過來了,我們就要相信。我們修習佛法就是那樣,我們不要自學成才,有用嗎?有用沒用慢慢看就知道了,當然最后肯定是解脫,那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了。這是根由,這道理不明白修起來很麻煩,我們要聽懂諸佛之心,諸佛之心是一切諸佛如來怎么發(fā)生認識的。佛的認識是什么樣的呢?

  “諸佛之心最上法門”你要知道這已經(jīng)是最上法門了,如果你再不明白這個,那就沒辦法了。這個明白要真的感受才行。

  “即告之言:‘善哉!大慧”太好了,大慧,“諦聽!諦聽!”人家告訴你仔細去聽著,“如汝所問,當次第說”一步一步我給你解釋。

  ◎

  即說頌言: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轉(zhuǎn)無自性, 波羅蜜佛子,

  聲聞辟支佛, 外道無色行。

  “若生若不生”,生就是發(fā)生作用,不生就是寂滅。不生相,別管你的分別意識能生還是不生,就是心有感覺和沒感覺這叫“若生若不生”,就是離生滅相。

  “涅槃及空相”,為什么涅槃后邊還加個空相?世間有為空相,涅槃是不生不滅、永恒寂滅,空相是有為空法。

  “流轉(zhuǎn)無自性”,你把這幾種相都認識清楚了,記住千萬別在里頭打轉(zhuǎn)。都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存在的,你要認識清楚,這四種法相你都要弄清楚,弄清楚別在里頭打轉(zhuǎn)兒。你不要以為涅槃自性就是空,千萬不要以為佛性就是涅槃,千萬不要以為佛性就是不要發(fā)生作用,佛性是超越這四種法相的。

  “流轉(zhuǎn)無自性”你在里頭打轉(zhuǎn)吧,沒有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沒有真正地體現(xiàn)祂的本性作用。

  “波羅蜜佛子”,依此類推,波羅蜜佛子就是菩薩們,已經(jīng)具足智慧的菩薩們,已經(jīng)到達彼岸的菩薩們,佛子,法王子。

  “聲聞辟支佛”,就是小乘及二乘,修行佛法的這三乘法人。

  “外道無色行”,修外道的,包括各種外道,無色行就是無色界天的修行人,修行無色界定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一樣。

  ◎須彌巨海山, 洲渚剎土地,

  星宿與日月, 天眾阿修羅。

  解脫自在通, 力禪諸三昧,

  滅及如意足, 菩提分及道,

  禪定與無量, 諸蘊及往來,

  乃至滅盡定, 心生起言說。

  “滅及如意足”滅盡定,如意足就是四神足。

  我們剛才講的這些所謂修行佛法的理路概念,皆是因為心生,什么叫心生?分別意識發(fā)生作用的時候,才有以上這些言說。我們修行佛法,實際上佛法沒有任何的言說相可得,只是因為你有不同的分別心,才告訴你不同的修行法,包括外道也是如此,

  ◎

  心意識無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別所分別, 能所二種見。

  諸乘種性處, 金摩尼真珠,

  何為“心意識無我”?心,意,識,你不要把意識連起來讀,就是根、塵、識,無我,根塵識三者當中是沒有“我”這個概念的,沒有具體我的一個分別相存在。

  “五法及自性”,五法是什么?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以及自性所顯現(xiàn),具體的作用發(fā)生是從哪發(fā)起來?

  “分別所分別”無非是分別和所分別的境界,上面這幾種說法無非是分別各種的境界,幾種說法,為什么把這些概念給你理清呢?就是為了叫你分別清楚所要分別的境界,方便你去理解,實際上沒有我的概念。

  “能所二種見”能見和所見,能所這兩種認識,什么叫能所?能所就是一個主觀一個客觀。

  “諸乘種性處”諸乘稱為次第,一切修行法則的次第,發(fā)生作用的地方是什么?

  “金摩尼真珠”就像摩尼寶珠一樣,金是不壞意,一切發(fā)生的根源是什么?心性就像摩尼寶珠一樣,而且是金性,是堅固不壞的。所有的一切種性都如是發(fā)生的。

  ◎一闡提大種, 荒亂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眾生有無有?

  象馬獸何因? 云何而捕取?

  “一闡提大種”一闡提就是不開竅的人,他不是沒有佛性,再不愿意成佛的人他還是有佛性,因為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法身就是佛性的本來的相,既然遍一切處就包括一切地方。

  “荒亂及一佛”慌亂就是在流浪生死這些眾生,包括佛。

  “智所智教得”,智慧的人所知道的,教給我們這些道理。

  “眾生有無有”一切法界發(fā)生的現(xiàn)象到底是從有還是無,從無還是有?這個現(xiàn)象的根本法則。

  “象馬獸何因”為什么會有象馬做比喻?象馬獸是比喻三乘法,三乘法修行的原則。

  “云何而捕取”捕取是比喻我們要去駕馭這三乘法。捕取并不是讓你殺象馬獸。象是比喻菩薩大乘法,馬是比喻二乘,獸是比喻聲聞乘。

  ◎云何因譬喻, 相應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眾林與迷惑。

  “云何因譬喻”為了圓明這個道理,這只是個比喻。

  “相應成悉檀”從外表相上我們應該去清楚這個理性法則,悉檀就是個緣起法性。

  “所作及能作”我們面對境界心性發(fā)生作用,你的心性本身這是我們要依著上面所講的比喻去理解。

  “眾林與迷惑”一切大眾,為什么稱為眾生法界?因為他迷本識起惑,才能發(fā)生這一切所謂的法界。

  “如是真實理”這實際上就是這么一個真實的道理,以上所表明的這些法相都是一個真實的道理。

  “唯心無境界”這些法相從哪去發(fā)生?實際上都是心意識的體現(xiàn),沒有什么真實的境界給你,心滅則境滅。懺悔偈里不是說“心想罪業(yè)來懺悔,心若滅時罪亦空”。

  “諸地無次第”修行進步的程度,實際上都是方便,告訴你有十地、十回向,實際是沒有這些分別的。那你說怎么叫成佛?你只要見到那個了,就是成佛。哪怕你只是見到,這個見力度不一樣,你一念之間見也是,只不過你這個佛力量還不夠。就像小孩兒一樣,在娘胎里懷著,你不能說他不是人,他死了你也不能說他不是人。什么叫次第?涅槃的佛就是已經(jīng)死了的人,但是人家沒死相,現(xiàn)在活著的人叫什么?十方住世的佛,在娘胎里還沒出來的就是我們這伙兒人。

  你記住我們不是沒見法身,我們已經(jīng)入了佛胎了,因為你在學修般若智慧,般若是佛母呀,你在親近佛母,已經(jīng)入了娘胎了,只是你待足月了,你生下來就是,生下來你就是但是你還不會作用,為什么?因為你這兩條腿還不會走,但是你不能說你不是,因為你已經(jīng)具足佛種性了。你發(fā)心成佛就叫已經(jīng)具足佛種性了,所以你不要以為你不成佛,你肯定要成佛的,快慢就看你自己的發(fā)心了。

  另外還有一個因緣就是看喂奶的那個,喂得好就長得快。好歹人家佛祖家有保姆和長工呀就是菩薩和阿羅漢,就為養(yǎng)那幫孩子,地球上人沒多少,真不夠十方世界那些佛菩薩去當孩子哄去,你這么去觀想哪還有次第可得?所謂次第就是長到一歲是一個階段,長到三歲是一個階段,十歲是一個階段,十八歲是一個階段,這叫次第。

  “無相轉(zhuǎn)所依”你怎么就能把你所依境界轉(zhuǎn)了呢?就是你現(xiàn)在的心境轉(zhuǎn)了呢?無相。你不要把它當作真的就轉(zhuǎn)了它了。就像練太極拳的怎么打人?就看對面你不是個人,天天這么想,腦袋里就一個觀念盯死它:前邊是張紙不是個人,練著練著就出現(xiàn)類似空,一發(fā)力就把你打到了,因為他成了一種心力了。那你修行佛法怎么辦?你就想你自己不是個東西就行了。

  你真的用心想,你就有感覺,有什么感覺?你就覺得這個身上可輕松了,你就想你不是個東西,但是你想的時候不要執(zhí)著,因為真成了你真害怕。你的智慧沒有定性的話,你成天想想想,突然看不著自己了真害怕,那是空想定,實際上可以想出來的。

  用心一處就可以變,《楞嚴經(jīng)》上講水天佛修水觀,在屋里禪定,他的徒弟看到屋里只有一灘水,那水充滿寮房,拿個石頭扔進去,結(jié)果他一出定,心疼得不行,問徒弟,徒弟說我看你屋里有一灘水,我扔了一塊石頭,他說你再看見水的時候,你進去把石頭拿出來,他還有身見。徒弟又看見水的時候,趟著水進去把石頭拿出來,他就沒事了,這就是心想。

  你想想想自己就跟虛空一樣,女孩子最容易想進去,女孩子執(zhí)著嘛。這只是暫時扶住你煩惱的法兒,但是你還要念經(jīng),你光修定沒有智慧就成了草木土石了,你要念經(jīng)修智慧會自性圓滿。要真想,是用你的理性智慧去分析它,怎么分析?你想我這個身體就是啥也沒有的東西,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得出個定論:這個就是個假的,就是個如幻的。這個力量發(fā)生的時候,比你這樣想出來強,想是妄想,理性是智慧所得,而且是自在的。修習定想成熟的力量是不自在的,類似外道定,但是你要修習智慧想定,那是自在的,你可以變可以不變。這是個修行的很好的辦法,你可以試試,挺有意思的。

  ◎如是真實理, 唯心無境界,

  諸地無次第, 無相轉(zhuǎn)所依。

  醫(yī)方工巧論, 伎術諸明處,

  須彌諸山地, 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眾生, 身各幾微塵?

  一一剎幾塵? 一一弓幾肘?

  幾弓俱廬舍? 半由旬由旬,

  兔毫與隙游, 蟣羊毛[麩-夫+廣]麥,

  半升與一升, 是各幾[麩-夫+廣]麥?

  一斛及十斛, 十萬暨千億,

  乃至頻婆羅, 是等各幾數(shù)?

  幾塵成芥子? 幾芥成草子?

  “如是真實理, 唯心無境界”我們見到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心。

  “諸地無次第,無相轉(zhuǎn)所依。醫(yī)方工巧論”無明呀都是這樣的。醫(yī)方工巧論,這是無明。

  “伎術諸明處”發(fā)生無明的地方都是我們,說白了就是你想獲得世間的一切技術,要明心,明心的話,世間一切技術你不用學就會。

  “須彌諸山地,巨海日月量。上中下眾生,身各幾微塵?”一切一切現(xiàn)象的組合都是可以由心去了知的,包括你自己學習的技術發(fā)生的地方,這是說我們知道心里的感受,無明是心里的感受,學習技術的感受也是從心里出來的,須彌山、日月大海這一切當中的眾生,構(gòu)成這些眾生有多少微塵,也是由你心去發(fā)生出來的。

  “一一剎幾塵”包括每個國土有幾粒微塵,也是你心能知道的。

  “一一弓幾肘?幾弓俱廬舍?半由旬由旬”每一張弓有幾肘,包括弓箭里的機關,弓箭的射程,一絲一毫不帶有差別的,你的心能了知到這種程度。

  “兔毫與隙游,蟣羊毛[麩-夫+廣]麥,半升與一升,是各幾[麩-夫+廣]麥”甚至包括羊身上羊毛的根數(shù),一升當中的麥粒數(shù)。

  “一斛及十斛”一斛和十斛當中有多少粒?你統(tǒng)統(tǒng)都能知道,都是由你心去知道。

  “幾塵成芥子”包括一個芥子由幾個微塵構(gòu)成統(tǒng)統(tǒng)了知。

  ◎復以幾草子, 而成于一豆?

  幾豆成一銖? 幾銖成一兩?

  幾兩成一斤? 幾斤成須彌?

  此等所應請, 何因問余事?

  聲聞辟支佛, 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幾微塵?

  火風各幾塵? 一一根有幾?

  眉及諸毛孔, 復各幾塵成?

  “復以幾草子,而成于一豆”幾個草子的分量體積構(gòu)成一個豆?心全部能知道,你說佛的智慧了得吧!

  “幾豆成一銖?幾銖成一兩?幾兩成一斤?幾斤成須彌”幾個豆可以構(gòu)成一克?幾銖成一兩,幾兩成一斤,幾斤成須彌?可以把須彌山分成幾個豆,人家告訴你芥子納須彌,咱就分析也是有道理的。

  “此等所應請”這些道理你明白嗎?這些都是用心去明白的,有心就可以明白,不是算出來的。

  “何因問余事”這些你都清楚了還有什么事情你要問嗎?別的事情我再告訴你。

  “聲聞辟支佛,諸佛及佛子,如是等身量,各有幾微塵”佛及佛子,包括三乘圣人們,他們的身量到底有幾粒微塵構(gòu)成?你用現(xiàn)在的觀點可以想得明白,一個人處胎是一個受精卵細胞,然后一分二,二分四,四成八,八成十六這么分開的吧?你看還是能算計出來的。

  “火風各幾塵?”因為地水火風構(gòu)成的,火風有幾微塵。

  “一一根有幾?”每一個根都有幾種作用?

  “眉及諸毛孔,復各幾塵成”眉毛和毛孔有幾個微塵粒那么大構(gòu)成,算得清楚嗎?現(xiàn)在的顯微鏡也比不過他,他是一念之間就知道了,你用顯微鏡還得看半天。顯微鏡才誕生一百多年,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出微觀世界的觀點,你就可想而知他的智慧是什么樣的,這在我們心體當中都有映現(xiàn)的,你發(fā)明心體了統(tǒng)統(tǒng)跟他一樣。

  ◎如是等諸事, 云何不問我?

  云何得財富? 云何轉(zhuǎn)輪王?

  云何王守護? 云何得解脫?

  云何長行句, 淫欲及飲食?

  云何男女林, 金剛等諸山?

  幻夢渴愛譬, 諸云從何起?

  時節(jié)云何有? 何因種種味?

  女男及不男? 佛菩薩嚴飾?

  云何諸妙山, 仙闥婆莊嚴?

  解脫至何所? 誰縛誰解脫?

  “如是等諸事,云何不問我”這么多世間的事你怎么不問我?大慧菩薩你問那些沒用的問題干什么?這些問題你怎么不問我?

  “云何得財富?云何轉(zhuǎn)輪王”怎么能發(fā)財?怎么能成國王?

  “云何王守護?云何得解脫”怎么成王官?怎么得解脫?

  “云何長行句”怎么去理解長行句型?就是經(jīng)典上所講的意思。

  “淫欲及飲食”貪心和吃飯是怎么回事?貪心和吃飯又有什么關系?

  “云何男女林”怎么分出男的女的來?

  “金剛等諸山”山河大地怎么顯現(xiàn)出來的?

  “幻夢渴愛譬,諸云從何起”如幻夢的境界,這種比喻從哪起?一切這些云雨從哪發(fā)生?

  “時節(jié)云何有”為什么到那個時節(jié)云就出來?

  “何因種種味”什么原因有種種的味道?咱們天天炒菜做飯的,鹽到底為什么是咸的?糖為什么是甜的?醋為什么是酸的?

  “女男及不男?佛菩薩嚴飾?云何諸妙山,仙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這些人解脫了到哪去了?解脫了成啥樣了?佛反過來問他。

  “誰縛誰解脫”誰綁著誰了,誰又解脫了?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

  云何無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轉(zhuǎn)諸見? 云何起計度?

  云何凈計度?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轉(zhuǎn)去? 云何斷諸想?

  云何起三昧? 破三有者誰?

  何處身云何? 云何無有我?

  云何隨俗說? 汝問相云何,

  及所問非我?

  “云何禪境界, 變化及外道”什么叫禪境界?什么叫變化外道?

  “云何無因作”為什么稱這些現(xiàn)象都是沒有原因的造作?你記住我剛才問你的叫沒有原因的造作,佛自己問自己答出來了。

  “云何有因作”什么叫有因去造作?既是無因也是有因。你有妄想因,就稱以妄想為因,實際上妄想無因,你看自己問自己答。

  “云何轉(zhuǎn)諸見”那怎么轉(zhuǎn)變我們的見解?

  “云何起計度”我們怎么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和算計觀察?

  “云何凈計度”怎么樣改變我們算計的心,分別的心?

  “所作云何起”我們做這些東西為什么會這樣去做呢?為什么會這樣去發(fā)生呢?

  “云何而轉(zhuǎn)去”怎么會有這一切的變化?

  “云何斷諸想”怎么把你的妄想斷掉?

  “云何起三昧”怎么發(fā)生正受?

  “破三有者誰”能夠破壞三有的是誰?什么叫三有?一切煩惱執(zhí)著到底是誰在破壞它?誰能把它破掉?

  “何處身云何”究竟我們的生命價值觀從何體現(xiàn)?

  “云何無有我”怎么看待沒有我的關鍵問題?

  “云何隨俗說”怎么樣隨著世俗法去觀察?

  “汝問相云何”你問這些問題的想法究竟是為什么?

  “及所問非我”包括你問的,實際上是你問的嗎?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