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
覺真
摘自: 《新財富》
一個人,能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自己的“心”,這是一種責任自覺。有了這個“自覺”,什么問題不能自我解決?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快速奔跑的30年,社會的轉型,經(jīng)濟的重壓,往往令人身心焦慮。在收獲西式的物質(zhì)文明之后,人們的心靈卻難得救贖。因此,近年傳統(tǒng)文化大舉回歸,佛學熱、儒學熱等各種國學熱一波波襲來。其中,儒學重在教化百姓,道學重在修身養(yǎng)生,佛學重在安撫人心,故而,作為最親近人心的學問,佛學尤其受到陷入心靈困境的企業(yè)家的青睞,濃縮了東方文化精髓的佛教經(jīng)典,成為安撫現(xiàn)代人的藥劑。人們不僅從中追求人生智慧的頓悟,還試圖在禪機中探尋管理的倫理。
如何從佛學中獲取大智慧?向尊者取經(jīng),無疑是一條捷徑。今年4月,我們在深圳得遇香港東林念佛堂弘法主任、首座和尚覺真法師,聽他開示,是一段愉快的學習經(jīng)歷。生于江蘇南通的覺真法師,兒時出家,童真入道,1949年畢業(yè)于上海靜安佛學院,后游學多所高校,是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茗山長老的親傳弟子,交游廣闊。尤為難得的是,他眼界開闊,心態(tài)開放,言談間,從譯解《論語》到評點電影《孔子》、《阿凡達》,信手拈來,俱有深意。
因為學養(yǎng)頗深,法師曾擔任潮州嶺東佛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宗教事務監(jiān)督等職,著作有《快樂人生》、《當管理遇到佛學》等10余本;近10年來,還應邀為長江商學院、北京大學等高校EMBA班、國學班講授“佛教文化與企業(yè)家精神”、“禪與心靈世界”、“藕益大師四書解”等講座,頗受歡迎。
法師今雖78歲高齡,每日行程卻是滿滿當當,加之最近籌建東北佛學院,一直在外奔走,香港、內(nèi)地,內(nèi)地、香港,兩個月跑了20多個城市,以至于他自嘆,“我真的不屬于我了”。我們的采訪只能由面訪轉為筆談。在一天難得的空閑中,法師親筆回復了本刊的提問,以世外的智慧,化解我們的現(xiàn)世煩惱。
新財富:近些年,佛學吸引了許多中產(chǎn)階級與企業(yè)家研習,從您所接觸到的企業(yè)家看,他們的主要困惑來自哪里?這些管理學的問題可以從佛學中得到怎樣的解答?
覺真:我在各地講學,經(jīng)常接到的一個提問,就是壓力,就是累(身心疲憊)。有壓力,是好事,不是壞事。人沒有壓力,人類不會發(fā)展到今天。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壓力成了生活的阻力,成了生命的殺傷力。因為,這個“累”字,這個“壓力”,就成了某些現(xiàn)代人憂慮、恐懼、不安、煩躁、失落、空虛、迷茫、無助而陷入緊張、沖突、矛盾與危機之中的一個形象概括。一個人,不是身累,是心累。心累必定身也累,身心俱累,來自壓力。身心既累,身心俱疲,就無力抵抗壓力了,那么問題就越來越大了。
我想,要認知壓力的虛妄性,首先要看看壓力是從哪里來的?壓力的來源,大致上有三個。
1.比
人好與人比。一比,不如人,心頭的壓力就升高了。比,無處不在,中國臺灣的大企業(yè)家張忠謀說,人從兒時起就開始比了。他排列了一下:
1到4歲比可愛,2到7歲比聰明學藝,8到12歲比成績,
13到15歲比cool,16到18 歲比帥,19到22歲比女朋友,
23到24歲比體力,25 歲比學歷,26到27歲比汽車,
28到32歲比老婆,33到35 歲比小孩,比兒女,
35到40歲比事業(yè),比地位,
41到50歲比房子,51到55歲比錢,比享受,
56到60歲比媳婦,60到65歲比聲望,
66到70歲比子孫,70到75 歲比健康,
75歲比老,比老資格,老來俏?反正,好與人比,永遠比不完。
羨慕別人沒有錯,比比不如人,耿耿于懷,壓力就來了。張忠謀說得很幽默: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都少了一些東西。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shù)十萬,卻有嚴重的不孕癥。有人才貌雙全、能干多才,可是,情字路上,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可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你比的是你看到的,你能同你看不到的去比嗎?
2.貪
貪吃貪睡,問題還不算大。貪財貪色,問題就來了!皬V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這就是說,需要有限,欲望無窮。就基本的需要而言,那不算貪。就無止境的欲望而言,那就是貪了。貪心不足,貪得無厭,所求不得,欲壑難填,那壓力可想而知了。
貪的本質(zhì),是一個私欲的問題。欲望無罪,但是欲望可怕。止欲,是向道德、向智慧走去。縱欲,被欲望牽著走,那是向迷誤走去,很可能不堪設想,后患無窮了。所以,人的私欲不能被克服、被抑制,人就會向破壞性的方向走去。這時,他想把他所想得到的,都“吞”進自己的身體之內(nèi)。否則,他不甘心。如果這個世界可以吃,他也一定會把整個世界吃下去,目的就是“占為己有”。這就是“私欲”無限制的可怕之處。于是,人把財產(chǎn)當成了自己,把權勢、地位、名望、贊譽,連同自己的聰明、才智、色相,也都當成了自己。人被物化了。物化的目的達不到,危機就來了,內(nèi)心的危機,生命的危機,接踵而至。所以,危機實際上是人的一種退化,一種自我迷戀與自我捆縛,最終只能是自作自受。
3.困
我說的是受困的困,遭遇阻礙,辦事不順。這很正常啊,“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順利起來,有愿皆遂,財帛進門,擋也擋不住;不順起來,就是相差半拍,橫豎不成,急也沒有用。
比如說:金融海嘯來了,在香港,那陣子,經(jīng)濟一片低迷,企業(yè)倒閉,老板潛逃,失業(yè)指數(shù)上升,人心惶惶?抗善眰癁樯,大驚失色。日子過不下去了的,臥軌跳樓,新聞媒體上屢屢報來。嘩,別忙,“稍安毋躁!”我想奉勸一句:請暫別一下安樂、興奮的狀態(tài),進入一種清醒、思考和經(jīng)受考驗的狀態(tài)吧。轉換一下自己的狀態(tài),不是很好嗎?能夠轉換一下人生狀態(tài),這是證明自己的理性,證明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能力,證明自己能面對一切。你必須實現(xiàn)這一轉換。能順利轉換自己、轉變自己的人,才是一個能管理好人生的人。人,不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這叫自然生態(tài)。人也不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人群,這叫社會生態(tài)。人的一切行為,又不能不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所以,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誰也不能跟誰作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即有“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思想。在佛家,就叫“眾生平等,法性平等,依正不二”,名相不同,含義都是一樣的,無非叫我們懂得惜緣,惜福,不要做害人又害己的蠢事。如此而已。
佛家有智慧,對這三個妄而不實的問題,早有回答。比,比什么?怎么比?好比不好比?人與人,幾乎沒有什么可比性。佛家講緣,各有各的緣。舉我自己的例子吧:我有幾個徒弟,他們各有各的私家車,有的是徒弟自己購買的,有的是大護法大居士送給他們的。我是師父,今年也78歲了,我可沒有自己的車,出門上巴士,或者叫的士。我能和徒弟比嗎?各有各的緣,各有各的福報。我沒有那個出門即有車的緣,但是我有出門就走路的緣,走路可以鍛煉腿力,這也是福報啊。
貪嗔癡,在佛家叫三毒;貪,是三毒之首,許多痛苦、煩惱都從貪來。能不能把貪放下,能不能把貪轉化為隨緣自在,自在隨緣呢?
困,人有困難是必然的。一帆風順的事很少,而困難總是暫時的,終究是可以克服的,天無絕人之路,人無絕望之理。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智慧,有智慧就心明眼亮,有什么困難不能跨越呢?
問題是,我們有些人不愿觀察自己,也不想了解自己,認知自己。比如身體出了毛病,腦子有了苦悶,不去研究一下身體不適的原因,腦子里苦悶的來由,只想逃避。其實,有痛苦,逃避不了;有災難,也逃避不了。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正視痛苦,觀察痛苦,找到原因,發(fā)現(xiàn)來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觀察自己、認知自己的好處。一個人生病了,他只看到病、痛,看到身體的某一部分出了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你的心態(tài),心念,情緒,氣,性格,性情。其實,這些你看不到的東西,卻與免疫力很有關系。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免疫系統(tǒng)的傷害最大。健康,靠的是免疫力。佛學,學佛,就是提升心理的免疫力,增強心理的免疫力。你每天打掃房間,清洗用具,清潔環(huán)境,這很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打掃自心,清洗情緒,尤其是打掃自心的染污,清洗負面情緒,清潔自己的心靈,這就是你心靈的免疫力呀。
新財富:佛學是人心的學問,從佛學的觀點看,現(xiàn)代人容易陷入哪些心靈困境,如何從佛學中尋找自我,得到解脫?
覺真:這道問題可謂問得徹心徹肺了,F(xiàn)代人的心靈困境,扳著指頭數(shù),恐怕還真的不少哩。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應。
1、市場關系,本質(zhì)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做生意,中國自古就講誠信為本,童叟無欺。誠是甚么?誠是人心。信是甚么?信是人心。人心無誠,人心無信,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穩(wěn)定的關系;ハ嗖乱,疏離,人際關系陷入爾虞我詐,這個社會還成其為社會嗎?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有許多微妙性。你必須保護這種微妙性,絕不應破壞它。因愛生恨,由恩變仇,至親變?yōu)樗罃车睦?在在都有。請以船和水的關系為鑒吧,船和水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沒有水,就沒有船;因為有水,才有了船。船是靠水托起來的,船借水而行,水是船的恩主,船當然要感水之恩?墒,“水能載舟,水能覆舟”。這位恩主卻又成了船的可怕的克星。船每前進一步,都必須克服水的阻力,否則,船便不能前進。如果遇上了風(外緣),水變成了波濤洶涌,狂狼大作,就更加兇險莫測了。可見,水是船的助力,也是船的阻力。
這不奇怪。得利受益,往往也隱伏了障礙。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得利就要思害,受益就要思損。你是船,你不應忘記水之恩,但你依然要借水之力,學會乘風破浪,踏著波浪向前。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有這種微妙性,你必須保護這種微妙性。恩仇相生,苦樂相連,實為一體,本無分別。恩仇相視,人自分別。所以佛家提倡中道,不落兩邊。佛家講平常心,講無分別心,這才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2、人要有一顆感恩之心。有了感恩心的人,才能有包容心,才能寬容別人,寬待別人。說感父母之恩,感師長之恩,這容易做到。再說感客戶之恩,感員工之恩,感競爭對手之恩,感一切幫助過你的人之恩,這也應該不難?墒沁有四種人,你能做到感他們的恩嗎?
一是小人物,不起眼的,甚至在你身邊還有點礙手礙腳的,你要感他們的恩。比如,送貨者,派信者,打掃廁所者,垃圾清理者,掃馬路者,揀垃圾者,甚至站在門口或十字路口向你指路的人。請感恩他們吧,他們都是做好事的人。
二是惹你生氣的,互有怨氣的,不懷好感者,也要感他們的恩。這是逆增上緣,有了他,讓你懂得忍受、忍讓、忍辱波羅蜜,他成就了你的忍耐心、忍耐力,你怎能不感恩呢?
三是增加負擔者,或者成為棄之不去的沉重包袱者,也要感他們的恩。這是考驗你承受力的人,是幫助你懂得責任,懂得要犧牲自己、關懷他人、成就他人的人。你怎能不感恩呢?
四是仇人、冤家。這更要感他們的恩了。為什么?很簡單。我們有個詞兒:內(nèi)耗。它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清楚。有感恩之心的人,就不會內(nèi)耗,只有內(nèi)聚、內(nèi)斂、內(nèi)明。這是成就你的大智慧,能不感恩嗎?
這四種人,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你走在人生的路上,永遠不會沒有他們的。你能以感恩之心對待他們,你的心靈境界還是常人嗎?是企業(yè)家中、事業(yè)家中的圣人了,是佛菩薩。
3、人,只要在生活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xiàn)實中,總會遇到倒霉事,不順心的事,甚至冤枉的事,意外的措手不及的事。你怎么辦呢?是面不改色,處事若定,還是心亂如麻,六神無主呢?風雨如晦不可怕,道路泥濘不可怕,前有高山后有猛虎亦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失落,人生意義的失落,人的道德底線的失落。人不能像人那樣活著,才最可怕。人生會經(jīng)受許多折磨。有來自對面的,有來自背后的,有來自仇者,怨者,也有來自親人,來自你最信賴的人,還有來自素不相識、也素不相干的人?傊,說不清、道不明的折磨,的確不少。
請別害怕折磨。沒有折磨,人不會走向理性;沒有折磨,人不會走向成熟;當然,更不會走向成功。只有經(jīng)過折磨,不拒絕折磨,能忍受折磨,人才學會了怎么活下去。所以,有一句古語:能耐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妒是庸才。你的心,像一塊磁鐵。當你心情愉快,對這個世界充滿喜歡和善意,一切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你所吸引。當你苦悶、憂郁,對這個世界充滿失落和隔膜,那么,一切煩惱和厄運也就自然地被你吸引過來了。把你的心轉變一下,你的磁力方向就轉換了。
以上三點回應,我們能夠都想明白了,這就是佛學中“心的學問”,叫“自凈其意”,能自凈其意,還不得到解脫嗎?
新財富:依法師看,佛教的哪些經(jīng)文可以用于解答管理學的問題,哪些經(jīng)文可以用于信眾安撫自己的心靈?
覺真:無須我推薦哪一部經(jīng)文,因為佛家的任何一部經(jīng)文,都是“治心”的。心的管理,就是生命管理。生命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生命。一個人,能管好自己的生命,管好自己的“心”,這是一種責任自覺。有了這個“自覺”,什么問題不能自我解決?這就是任何一部佛經(jīng)的主題,也就是說,任何一部佛經(jīng)的主題,都可以說是人的自我管理。任何一種經(jīng)文,都能用于信眾安撫自己的心靈。
我還要重申一句:不是經(jīng)文安撫我的心靈,而是我讀懂了經(jīng)文,理解了經(jīng)文,由經(jīng)文的內(nèi)涵,啟發(fā)了我的信與解,是我自己安撫了我自己的心靈。這一點,很重要。信與解,是前提。由信而解,由解而信,由信而解而悟,都是通過自己完成的,是自己解救自己。對一個不信不解者而言,經(jīng)文安撫不了他,也幫不上他的忙。
新財富:很多人學佛時可能遇不到高僧大德,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取得精進?
覺真:學佛,不一定要遇高僧大德。即使遇上了,也要有緣才能親近善知識。學佛靠自己,精進也靠自己。能親近大善知識,固然是福報,是福德因緣,如果勝緣難遇,也不要緊。因為,自己可以努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樣也是學習和自我追求。
新財富:法師曾帶領信眾到印度朝圣,這樣的旅行對修佛有哪些幫助?
覺真:我有兩次去印度的經(jīng)歷(應信眾要求,很可能第三次又要去了),這不是旅游,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追尋歷史、追尋佛陀的故鄉(xiāng),從而獲得一種心靈的體驗,一種人生感悟。所以,兩次去印度,同行者中,有信仰佛教的人,也有不信仰佛教的人,但他們沿著佛陀的足跡,叩問歷史,親歷其境之后,都有許多內(nèi)心的感悟,精神上的收獲,這是我未曾預想到的,也是沒有去過印度的人所難以體會到的。
新財富:學佛會否陷入一些誤區(qū),如何避免誤區(qū)?
覺真:關于誤區(qū),如果不學佛,既不親近善知識,又不能精進,那的確很容易走向誤區(qū),或陷入許多自設的誤區(qū)的。
我感到,人的最大誤區(qū),是認知的誤區(qū)。
人,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卻看不到他所看不到的。凡存在,有看到的存在,還有我們看不到的存在。不能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就說,除了我們看到的存在之外,就一切都不存在了。這是人的認知的誤區(qū)。
你看到了美,是,這是美。然而,美也會遮掩了丑?赡苊赖牧硪幻,美的背后,還有一些你所未見到的丑。
你看到了丑,是,這是丑。然而,丑也會遮掩了美?赡艹蟮牧硪幻,丑的背后,還有一些你所未見到的美。
對人、對事,為什么要寬容?就因為我們只看到“看到的那一部分”,看不到那“看不到的一部分”。舉個例子吧,足球運動,牽動無數(shù)球迷的心,而許多杰出的足球球員、萬人迷,卻常常情緒不穩(wěn),或被紅牌罰下,或退場后,酗酒、賭博,或生活放縱,道德敗壞。這是人所看到的,可是,他們馳騁球場,強烈拼殺,只求沖擊,其實腦部已嚴重受創(chuàng),這種腦傷、內(nèi)傷,使他們的判斷力、注意力、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力,都出現(xiàn)了問題,這是人所看不到的。你說,沒有了健康的大腦,他的行為還能健康嗎?
第二個誤區(qū)是不識真,也不識假,真假莫辨。既然真假不辨,也就容易走向愚,走向迷了,那叫迷、悟不辨。以前,社會上有個詞,叫“打假”。“假”能打得了嗎?四川有一名酒,叫“郎酒”。假的多了,叫“真郎敵不過假郎”。為什么能夠造假?為什么造假越來越多?因為我們不識假。正因為不識假,才讓以假充真有了市場,有了出路,有了“甜頭”。假如人人能識假,假貨有誰買?有誰要?“假”能通行嗎?越是名貴的東西,就越多假。名人也一樣,許多名人的假貨,更因他的“名”,借假圖利,大行其道。不識,才是真正的悲劇。所以,無知,不可怕。不知道自己無知,把自己的無知,還當作了絕對真理,才真的可怕。
第三個誤區(qū),任性妄為,我行我素,管它冬夏與春秋,這不是文明。文明是一種謙虛、一種品性,一種上進和提升。當然也是一種調(diào)整,一種規(guī)范,一種約束!鞍l(fā)乎情,止乎禮”,這禮,就是約束,就是規(guī)范,就是調(diào)整,就是文明。
人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是自律。一個任性妄為的人,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他的金錢縱然很多,但也很容易揮霍一空,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一個人,能管住自己,管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個人素質(zhì),這才是真正的財富。說一個小例子,非典型肺炎在香港鬧得滿城風雨時,政府下令,要求自行隔離,逗留在家中不外出。你能做到嗎?只有具自律精神的人,才能做到。不外出,不是說你已是感染者,而是共同行動,關懷別人,不做“可能帶菌者”,這有利于控制與遏止疫癥。有一顆為別人著想之心,才會自律,必能自律,當然他不會任性妄為,我行我素了。一個對別人不負責的人,也肯定是一個對自己不負責的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他還會對別人負責嗎?一個不接受他律的人,也一定是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不接受他律,正源于他不能自律。
你是老板、你是CEO、你是企業(yè)家,還必須懂得企業(yè)倫理和社會倫理。倫理,對人類社會的生活、工作,都具有最本質(zhì)的意義。它是維系社會秩序、維系人與自然環(huán)境,維系一切人與人的關系的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人類還怎么生活?怎么生存?與倫理相對應的就是管理。倫理是內(nèi)在的管理,管理是外在的倫理。倫理是一種道德的要求和自覺的行為。管理是外在的規(guī)范和行政的措施。只有把倫理精神融入到管理之中,你的規(guī)范和行政措施,才不是硬性的,強制的,而是內(nèi)化為自我調(diào)整、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自覺,自我要求,對集體而言,這就是一種團隊精神,一種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或叫文化習俗了。到了這個時候,管理就真正進入文化層次的文明軌道了。
一個人,在認知上,能夠識真、識假,知迷、知誤,在行為上能夠自律,能夠維護企業(yè)的、社會的倫理,那么,我想,他的誤區(qū)就必然會少,或者總能走出誤區(qū)的。
新財富:您對佛學的發(fā)展也作了很多思考,在您看來,佛教組織是否需要因應時世的變化而創(chuàng)新,完成佛教的現(xiàn)代化,續(xù)佛慧命?應當往哪些方向創(chuàng)新,同時又不脫離根本?在佛教發(fā)展史上,是否也遇到過與時俱進發(fā)展的情況?您如何看待“慈濟”在慈善領域的創(chuàng)新、中臺禪寺在建筑上的創(chuàng)新?少林寺在經(jīng)營上有一些做法,如商標授權、僧團巡演等,引起了一些爭議,您是否方便談談看法?
覺真:社會是發(fā)展的,時代不斷向前。佛家也講無常,無常就是發(fā)展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部佛教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今天佛教的現(xiàn)代化,是事實,也是現(xiàn)實!缎仑敻弧诽岬絼(chuàng)新,但不能脫離根本,我認為說得很對。佛教有個“三法印”,即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寂靜。佛陀住世時,還有“法四依”的教導: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三法印、法四依正是我們佛教的根本。
中國臺灣的“慈濟”在慈善關懷、賑災濟難、救苦助人方面,的確做出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在慈善事業(yè)方面,內(nèi)地佛教界,香港、澳門的佛教界也都做出了顯著的令人難忘的奉獻,各有許多寶貴經(jīng)驗,希望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中臺禪寺在建筑上的創(chuàng)新,是很有意義的。這方面,法鼓山、佛光山、臺北善導寺,也都有新的構思,新的建筑風格,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四大名剎之一的法藏講寺(建于1918年)在建筑設計上,就已融合了歐洲(古希臘、羅馬)的一些建筑元素了。這種發(fā)展、變化,是很必然的。由唐而宋,由元而明清,本來就是代有更革的。今天有新的發(fā)展,新的面貌,是好事啊。佛教從山林走向城市,今天的都市佛教,就更有許多發(fā)展了。關于少林寺管理模式上的某些爭議,各界都很關心,我想,在實踐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在實踐中總會得到改進、得到解決的。
不過,借此因緣,我想表示對《新財富》這一提問的感謝,特別是續(xù)佛慧命,這是佛教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主題和根本。
佛教從印度傳來,賴有中國文化這個母體,才能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成長,并且開花結果。離開了中國古代文化,你將無法理解自漢以來的一切經(jīng)論(經(jīng)、律、論三藏)的翻譯及其傳播,你也無法去閱讀、研究中國佛教史上歷代祖師的大量著作。中國佛教已經(jīng)不是印度佛教,是經(jīng)過中國文化的浸潤、吸納、融化、轉換而成了中國形態(tài)的佛教。如果不懂得老、孔、孟、莊,恐怕就很難懂得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了。中國佛教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儒、釋、道,已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DNA,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原色,三者相融相依。不通儒,焉能通釋?這已是2000多年來的中國歷史所形成的,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的確,很難閱藏知津,也很難認知中國佛教的精髓了。
所以,我一再呼吁,佛教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不能丟失了傳統(tǒng),不能丟失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承傳。
新財富:很多人認為,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信仰,是西方形成契約社會的重要基石,那么,在信仰危機問題日益凸顯的中國,佛教的弘法(如利他主義、慈悲利他、舍己為人等)對于社會的進步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覺真:《新財富》由西方的基督教而聯(lián)想到中國的佛教,可見貴刊的視野非常開闊。
基督教信仰與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在學術界都是有共識的。尤其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影響,也是人們所共知的。而佛教在中國歷經(jīng)2000多年的發(fā)展,如果沒有歷代主政者的護持、推動,那也是很難設想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儒家治國、道家治身、佛家治心,這是有歷史證明的。在今天,佛教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穩(wěn)定因素,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正是人類實現(xiàn)和諧的思想基礎,和諧、和合、和平,正是人類所應該追尋的共同利益與普世價值。佛教的利他主義,慈悲利他,舍己為人,這種生命關懷,關懷生命的道德情操,不是最具有普遍性、普適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嗎?
我曾經(jīng)有一篇文章,專門論說佛教在今天的十大文化功能,即信仰功能、靈魂凈化功能、心理調(diào)節(jié)功能、祭祀功能、文化學術功能、藝術功能、旅游功能、民族團結功能、國際交往功能、慈悲福利功能,這個十大功能,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但是我覺得,錢文忠教授在《佛教社會功能四題》一文中,歸納得更好:超小區(qū)的凝聚功能;超專業(yè)的教育功能;超事相的撫慰功能;超界別的攝護功能。錢教授還指出,這四個方面是不能彼此截然分開的,實際上是彼此包蘊相互依持的。錢教授所點出的四個“超”,我想,正是今天社會最需要的普適性、包容性的精神資糧了。
在香港有一次佛誕節(jié)的盛會上,我講了這么一段話: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最大的健康是心安,最大的心安是自凈其意,能夠自凈其意,就是成佛了。心安,天下安。心平,天下平。心中有和諧,我們的世界才能和諧。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光。
- 上一篇:中國佛寺建筑的結構與特色
- 下一篇:珍惜大地——我們的依報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濟群法師: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覺真法師:什么是善惡?善與惡都是一種人的存在
- 如瑞法師: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凈界法師:在生命相續(xù)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覺真法師:心是什么?人的本體、生命力
- 星云大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覺真法師: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仁德上人:要尊重眾生的生命 珍惜明心見性妙法
- 正如法師:有兩樣東西要照看好——生命和金錢
- 大安法師:“吾”和“身”一樣嗎?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 仁德上人:頓悟真舍歌
- 法藏法師: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層面有所沖突,佛弟子該如何調(diào)適?
- 靜波法師:不愧對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凈界法師:生命中的兩種力量,心態(tài)的兩個準備
- 凈界法師:修無分別智要遠離什么?生命的價值是什么?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覺真法師:護生論是佛法中一切倫理規(guī)范的終極精神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