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這是本經(jīng)的最后一章,說明以佛的慧眼,來觀察世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我們不要貪愛、執(zhí)著。

  本章共計有二十六句,用了十三個‘視\’字,也就是每兩句就有一字。視,就是看,但這里的看,不是以我們一般人的肉眼來看,而是用佛的智慧眼徹底地透視,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從佛學(xué)的名詞來說,這是一種‘觀照般若\’的功夫。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王,就是國王;侯,就是諸侯。講到世間的名位,至高無上,最榮耀的,莫過于做國王、當(dāng)諸侯了,王侯統(tǒng)領(lǐng)天下,發(fā)號施令,真是威風(fēng)凜凜的了。以現(xiàn)在來說,就是當(dāng)總統(tǒng),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但是,在佛的慧眼看起來,‘如過隙塵\’,和過隙塵并沒有差別。過隙塵,在晴天的時候,太陽光從門縫或者窗戶射進屋子里面,成為一條線,在這線當(dāng)中,有千千萬萬的灰塵不停地飛舞,這灰塵就是過隙塵了,它是一剎那就過去的。所以佛認為王位和過隙塵是同樣的短促、無常。

  明代蕅益大師有一部《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解》,解釋得很簡單、扼要。講到過隙塵時說道:‘人間一百年,不過忉利天一晝夜;娑婆一大劫,不過極樂國一晝夜。’意思是:你不要以為我們人生在世幾十年,看起來是很長久的,縱然你活了一百歲,你的事業(yè)就算是非常繁榮昌盛,有一百年吧!可是在忉利天,只有一天一夜的時間。那末,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間)一大劫,時間更長了,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只是一晝夜哩!因此,世間‘王侯之位\’的那份榮華富貴,很快就過去了,實在是很無常的。

  你也許要說,忉利天的一天一夜,等于是人間的一百年;西方極樂世界過了一天一夜,就是我們的一個大劫了,你沒有去,哪里會知道呢?那末,我就照眼前所看到的告訴大家:有一種小蟲叫蜉蝣,它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幾個鐘頭就死了。在短短的幾小時之內(nèi),它誕生、成長、步入中年、老年,以至于死亡,也算是活了一輩子,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至于蜉蝣是什么,你們可以去查字典。以蜉蝣的朝生暮死,和我們的人生相比,豈不是跟我們與忉利天、西方極樂世界比起來,同樣的短促、無常?

  有一個成語叫‘黃梁一夢\’,或者稱為‘邯鄲夢\’,這個典故是說有一個姓盧的書生,在旅館中遇到一個道士,送他一個枕頭,他枕著稍微休息一下,竟做了一個夢,夢到他怎么樣出生、念書、中了功名、做了大官,甚至生兒育女,真是享盡榮華富貴?墒钱(dāng)他一夢醒來,店中為他煮的黃梁(黃米)飯還沒有熟哩,而他在夢中,卻已經(jīng)過了一輩子。因此我們說:‘人生如黃梁一夢。\’就是形容人生是很短促的。

  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做國王、諸侯的榮譽,沒有什么了不起,好像過隙的塵埃,那么快就過去了,是那么的無常,不值得去貪愛、執(zhí)著。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瓦,是用土燒成的;礫,就是一塊大石頭,把它打碎,成為小的石頭。世間一般的人,都喜歡黃金、白玉,都把它當(dāng)作是寶貝。當(dāng)我們穿過王彬街,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金鋪,里面都是人,都在買首飾,他們認為那是很寶貴的東西。

  外國有一個寓言,說在雞鴨的面前放著兩堆東西,一堆是珠寶,另一堆是谷子,雞鴨對于珠寶,根本連看都不看一眼,更別說去嗅一嗅了,因為這些東西,對它們來說,是毫無所用的東西?墒撬鼈兛吹焦攘,就會馬上用嘴去啄,谷子可以讓它們充饑呀!可見東西的貴賤,是因各人的觀點而分別,在它的本身,是無所謂高貴或便宜的。

  還有,你如果到天上去,天上所住的殿宇,所用的器具,都是七寶所成的。我們常常誦的《彌陀經(jīng)》,里面說到西方是黃金為地,整個極樂世界都是黃金、七寶。將來彌勒佛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的時候,這個世界整個是琉璃,都是透明的。我們現(xiàn)在掛了一串水晶,就以為了不得,很值錢的。將來你能夠在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龍華三會相逢的時候,滿地都是琉璃、水晶。到那時候,人們還會去相爭金玉嗎?還會感到它很珍貴嗎?

  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不需要這么辛苦去追求金玉,在他看起來,金玉同那些破磚破瓦,碎石頭是差不多的,因為這些物質(zhì),都是由‘色、香、味、觸\’四種原素集合而成,沒有什么值得珍惜的。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紈素,是一種非常薄、非常輕的絲織品,可以說是衣料當(dāng)中最華貴、美觀和值錢的。敝帛,等于是破絮,破破爛爛的棉織品,指最普通的衣服。我們穿衣服,主要是為了保持我們的體溫和遮羞,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就好了,至于所穿的衣服,在質(zhì)料方面,實在不必刻意去追求。因此,釋迦牟尼佛認為,你不要以為穿著很貴的、很漂亮的衣服,就很神氣了,在他看起來,只要是穿著整潔,即使是普通的粗衣,它的價值跟紈素之服是一樣的。

  我曾經(jīng)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到現(xiàn)在一般上流社會婦女,為了赴宴會,永遠都少了一件衣服。雖然櫥子里的衣服掛得滿滿的,但是挑來挑去,總是不合身,顏色、質(zhì)料都不相配,永遠都不滿意,這就是對穿著太講究了。我們學(xué)佛、聽講經(jīng),希望能夠依照佛所教導(dǎo)的去做,在衣著方面,不要太挑剔了。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大千界,就是佛經(jīng)上常常提到的‘三千大千世界\’,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所住的依報(地球)。依科學(xué)家說,整個的宇宙有千千萬萬的星球聯(lián)合在一起,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是,佛教以四大部洲為一個小世界,等于現(xiàn)今所說的地球。集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倍成為一個中千世界,又一千倍,成為一個大千世界,通常稱為一個佛土。因為有三個‘千\’,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整個佛所教化的教區(qū),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很大的環(huán)境,但是在佛眼看起來,一切都是唯心的,大千界和訶子都是一樣的。

  訶子是什么呢?它是一種藥樹的果子,全名叫訶黎勒,體形像芥子那樣,小小的,從虛假的體形來看,它當(dāng)然不能夠跟三千大千世界來比較,就它的本性來衡量,三千大千世界和訶子,同樣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所組成的,所謂‘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大小本來就是一如的。因此,在佛看起來,大千界和訶子都是一樣的。

  ‘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是阿耨達池的簡稱,‘無熱\’的意思,它位于印度香山的南邊,雪山的北方,池水非常清涼,周圍有八百里,是印度河流的發(fā)源地,著名的恒河,就是由這里發(fā)源的。涂足油,由于印度屬于熱帶的地方,人們常常被蚊蟲咬傷,必須擦油,才能夠消炎防毒,這稱為涂足油。在佛眼看起來,阿耨達池的水雖然很多,跟涂在腳上那一點點的消毒油一樣,無所謂多少的差別。

  以上所講的王位、金玉、紈素、大千界、阿耨池水等五種,是以佛眼來觀察,世間法都是虛假的。接下去自‘方便門\’到‘如四時木\’,所講的是佛眼觀一切出世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主要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zhí)著。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方便門,為了教化眾生,在真實的一乘法門之外,另施設(shè)的種種法門,好像三乘、五乘,都是方便門。好像《法華經(jīng)》所說的化城一樣,那是釋迦牟尼佛為了勸誘他的弟子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期達到成佛的目標(biāo),說要到一個寶所,那地方太遠了,前面有一座城,大家快走吧,等一會就到了。其實,那是變化的城,只是方便的施設(shè),這就是方便門,表示不是究竟的。它雖然不究竟,卻是我們修持的一個法門。這一種法門,‘如化寶聚\’,就好像魔術(shù)師變戲法,神妙莫測,變化了許多珍寶,都是假的。釋迦牟尼佛講種種的方便法門,跟變魔術(shù)是同樣的道理,不是真實的。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無上乘,沒有再比它高上的,稱為一乘,是大乘佛法最高的境界,是眾生本來具足的。我們所謂成佛,并不是心外有佛,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提是覺,圓滿了覺道(成佛),顯現(xiàn)出佛性,那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始終并沒有得到什么,就像在夢中獲得金銀財寶,哪里有實物呢?

  ‘視佛道,如眼前花’,佛道,是為一切眾生通向成佛之道而安立施設(shè)的。所謂佛、眾生,在佛眼看起來,好像是眼前的空花一樣的,比如我們的眼睛,有了毛病,看到空中一朵一朵的花,那是一種幻覺。要知道,所謂佛道、眾生,都是相對待而講的,假如每一個眾生都成了佛,還有什么佛呢?佛經(jīng)里面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種種法,目的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如果沒有眾生可度,佛何必再說法呢?因此,佛認為他說法無量,實在沒有說過一個字。

  ‘視禪定,如須彌柱’,禪定,我們平常所說的參禪入定,那境界是如如不動的。須彌柱,佛教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座須彌山,它好像一根柱子一樣,是穩(wěn)定不動的。所以,在佛眼看起來,禪定跟須彌柱一樣,都沒有實法可得,最后還是歸于‘空\’性。

  ‘視涅槃,如晝夕寤’,涅槃,好像《心經(jīng)》中的‘究竟涅槃\’,就是到達成佛的境界!鐣兿﹀籠’,晝,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寤,就是醒著。本來,眾生在生死當(dāng)中流轉(zhuǎn),因為被無明所纏縛著,無論是晝夜,都好像處于漫漫的長夜之中,迷迷茫茫地睡夢著。涅槃,好像白天從睡夢中醒來一樣,智慧的光明時時遍照一切,因此,日夜都是清醒著。

  ‘視倒正,如六龍舞’,倒,就是顛倒,凡夫都是愚迷顛倒的。正,就是正見,圣人有智慧,都保持正見的。但是,顛倒與正見,都是由六根來分別,所以,這個地方說顛倒或正見,‘如六龍舞\’,好像六條龍在空中飛舞。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看到人家舞龍,頭尾混在一起的。我們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顛倒,覺悟成佛,就是覺者,好像飛舞的龍,首尾相換,是很快的。所以,依佛眼看起來,倒與正,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沒有什么差別的。

  ‘視平等,如一真地’,《金剛經(jīng)》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世間的一切,都是平等平等的。‘如一真地\’,真地,就是真如理地。我們本來已經(jīng)具足的佛性,在我們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不了解什么是一真地。經(jīng)過了修持,到了那種境界,就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是平等平等。

  ‘視興化,如四時木’,佛教化眾生,都是隨緣說法,化緣盡了,就入涅槃;因緣成熟,他就應(yīng)時來度眾生,‘如四時木\’,四時木,春夏秋冬的花草樹木,春天花開,夏天茂盛,秋天凋零,冬天枯萎,由興盛而腐化,不停地循環(huán)。依佛看來,教化眾生的時節(jié)因緣,正像世間四季的花木,隨著時序而變遷,沒有什么好執(zhí)著的。

  以上佛所舉的世出世間法,主要說明一切是虛假如幻的,目的是要破除我們的貪愛和執(zhí)著,放下一切,自自然然地修持,用心去體會。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