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傳第十七卷
玄奘法師傳第十七卷
奘師等一行人出了那羅僧訶城,向東行至波羅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盜賊,有五十幾人,把奘師及隨行的人衣服財物全部奪走,并揮刀押到路旁一個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殺害。幸好池中多荊棘雜草,跟隨奘師的一位沙彌,發(fā)現(xiàn)南岸有一條水道,勉強可以容納一個人走,于是機警地暗示奘師一起從暗道中逃走。
師徒兩人飛也似地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個耕田的婆羅門,便把遇盜賊的經(jīng)過告訴他。婆羅門聽后大驚,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大家拿著兵器,一窩蜂地往林中跑去。盜賊看到來的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師親自到池中,解開被捆綁的人員,又把剩下的衣服,分給眾人,大家便向村中投宿。經(jīng)過此次盜賊的驚嚇,同行的人無不悲泣,只有奘師含笑無憂。同行的人覺得奇怪,便問道:“出門行路,全靠盤纏,現(xiàn)在衣服被搶光,盤纏俱盡,只剩下性命一條,前途茫茫,如何是好?法師為何不生憂愁還笑得出來?”奘師答道:“人生之所貴者,只此性命,性命既在,其它還有什么可憂的呢?所以我的家鄉(xiāng)有句俗話說‘天地之大寶曰生’,生命在,說明大寶不失;那些小小衣資,又何必憂愁哉?”
第二天,奘師一行來到磔迦國東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羅林(芒果林),林中有一位據(jù)說已七百歲的婆羅門,可是看起來卻好像三十多歲,身材魁梧,學問淵博,精通《中》、《百》諸論以及《吠陀》等書。兩名侍者,也都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他們很歡迎奘師,知道他被洗劫后,就派遺一位侍者到城中請護法居士為他們準備齋供。
城中雖有數(shù)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墒寝蕩熢阱葷駨浟_國說法一事,已傳遍遠近,印度各地都已經(jīng)知道這事。這位侍者進城,到處傳告說:“大唐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此是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大家應該量力布施。”由于奘師功德招感,有三百多人聽說后,各持氈布飲食,恭敬前來供養(yǎng)。奘師為他們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多人因此棄邪歸正,歡喜而回。
奘師把眾人供養(yǎng)的氈布分施同伴,各置了衣服數(shù)套,還用不完,又拿出五端布奉施年長者。奘師在磔迦國停留了一月,向龍猛(又譯龍樹)菩薩的弟子請教學習《百論》、《廣百論》,得到了龍猛菩薩的清凈傳承。
奘師離開磔迦國后向東行走了五百多里,到了至那仆底國(今北印度阿姆利沙爾附近的),住在突舍薩那寺。寺里有位大德毗膩多缽臘婆(此云調(diào)伏光),他本是北印度一位王子,生得體格魁梧,相貌非凡,好學佛法,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奘師于是就在這里住了十四個月,向毗膩多缽臘婆大德細細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出了至那仆底王城,往東南行五十多里至答抹蘇伐那寺。寺里有僧徒三百多人,修學有部思想。釋迦世尊涅槃后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論師,在這里完成《發(fā)智論》。
從這里再向東北行一百四五十里,就到了阇爛達那國(今加蘭德)。住在那伽羅馱那寺,寺里有大德旃達羅伐摩法師(此云月胄),善究三藏,于是在此停留了四個月,向旃達羅伐摩法師學習《眾事分毗婆沙》。
再向東北行,登履危險,行七百多里,至屈露多國(今庫魯)。然后往南行七百多里,越山渡河,至設多圖廬國(今沙爾亨德)。從此西南行八百多里,到達中印度境的波理夜呾羅國(今拜拉特)。再從此東行五百多里,到達秣菟羅國(今馬朱拉)。
中印度,是釋迦世尊誕生和成道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圣跡。奘師一路禮拜,心中十分虔誠。在秣兔羅國,禮拜了釋迦世尊諸弟子的舍利塔,這里有舍利子(舊譯舍利弗)、沒特伽羅子(舊譯目犍連)、咀麗衍尼弗呾羅(滿慈子即富樓那舊譯彌多羅尼子)、優(yōu)婆厘、阿難陀、羅怙羅(舊譯羅睺羅)以及曼殊室利菩薩的舍利塔等,這些佛教圣地,當時都還保存完好。
每年舉辦修福法會之日,四眾弟子隨著自己所修學的宗派而各修供養(yǎng)。學論者供養(yǎng)舍利子,修習禪定者供養(yǎng)沒特伽羅子,誦持經(jīng)者供養(yǎng)滿慈子;學律者供養(yǎng)優(yōu)波厘,諸比丘尼供養(yǎng)阿難,未受具戒者供養(yǎng)羅怙羅,學大乘者供養(yǎng)諸菩薩。
距離城東五六里山上有一座寺院。是當年尊者烏波鞠多(唐言近護)之所建。其中供奉著釋迦世尊的指甲和頭發(fā)舍利。在寺院的北巖有一間石室。高二十余尺。廣三十余尺四寸。其中堆滿著細小的籌(籌:古時數(shù)數(shù)用的小木棍)。烏波鞠多尊者說法,聽法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中,如果是夫妻的,才可以放下一籌。如果不是夫妻的,雖然也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放籌。可想當年證果圣者之多。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